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卑与超越/西方思想经典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书中,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意义

第二章 思维与肉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境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

第十章 职业

第十一章 人类与同胞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试读章节

我们还受制于第三种关系。人类以两种性别的形式生存着。要延续个人的生命与共同的生存,我们就必须考虑到这个事实。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正属于这第三种关系。不管男女,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个问题,都必须给出一个回答。人类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所作所为,便是他们的回答。人类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他们的行为,始终都表明了他们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这三种关系就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找到一份职业,从而令我们能够在地球自然条件的制约之下继续生存下去;如何在我们的同类当中找到一个位置,从而令我们可以相互合作,并且分享合作所带来的好处;如何让我们自身去适应这样一种现实,即我们是以两种性别生存着,人类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

个体心理学已经发现,人生当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入职业、社会和性这三大问题的范畴当中去。正是在对这三大问题所做的回应当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掘出其自身最深层的人生真义来,并且屡试不爽。比如说,假设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并不完美,在职业方面毫不努力,没有几个朋友,并且发现自己与同事们交流起来很痛苦,从其人生当中存在的这些局限与制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他会觉得活着是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因为活着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机会,反而带来了许多的挫败。他那种狭窄的活动领域,可以理解为一种判断:“人生的意义,就是保护我自己免受伤害,就是把我自己封闭起来,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假定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成就,朋友众多,并且与同事的交流既广泛又富有成效,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他会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历程,既给他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也不会带来什么不可挽回的失败。他直面生活当中所有问题的这种勇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判断: “人生的意义,就是关注我的同类,就是成为人类整体当中的一分子,并且为了人类的幸福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既发现了所有错误的“人生真义”所通用的衡量标准,也发现了所有正确的“人生真义”所通用的衡量标准。所有的失败者,比如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酒鬼、问题儿童、自杀者、性变态者和妓女,这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全都缺乏人类的同感与社会兴趣。他们在对待职业、友谊和性方面的问题时缺乏自信,不相信这些问题能够通过协作加以解决。他们赋予人生的意义,都是一种个人的意义,即他们自身目标的实现不会给其他任何一个人带来好处,而他们关注的也只是自己。他们眼中的成功目标,都只是一些空洞而不实际的个人优势目标;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具有意义。许多杀人犯都承认,手中握着一瓶毒药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可他们这样做,显然都只是在向自己证明他们非常重要罢了;而对于我们其他人而言,手握一瓶毒药,似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所谓的个人意义,实际上就是毫无意义。意义只有在交流当中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只对某一个人具有意义的词语,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的目标与行为也是如此,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对于他人的意义。每一个人都会努力追求自身的重要性。不过,倘若人们没有明白,自己的全部重要性必须存在于他们对别人生活所做的贡献当中,他们往往就会犯错。

有一则逸闻,说的是一位小型宗教派别领袖的故事。有一天,她将自己的信徒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说,下个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她的追随者全都信以为真,因而纷纷变卖家产,摒弃所有的世俗之念,激动地等待着这场即将到来的灾难。星期三过去了,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生。到了星期四,信徒们便一齐前去,要求那位领袖做出解释。“看看我们都陷入了什么样的麻烦当中吧,”他们说道,“我们抛弃了一切,完全没有保障了。我们告诉自己碰到的每一个人,说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尽管他们都嘲笑我们,可我们并不气馁,而是一再声称,我们是从一个绝对可靠的权威人士那里得知这一消息的。星期三已经过去了,可世界却仍安然无恙。”P4-5

序言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1870一1937)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既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心理学家,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尽管家境富裕,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由于体弱多病,并且自认为长相丑陋,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很不幸福的。五岁时的一场大病,加上一个弟弟的死亡,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中学毕业后,阿德勒进人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接受了良好的医学培训。在后来的实习与行医期间,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便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于是,弗洛伊德在1902年邀请他加入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小组”,并让他担任这一组织的主席。但不久之后,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日渐显露出来,因此到1911年,阿德勒辞去了“精神分析小组”主席一职,随后又退出该小组,另起炉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 尽管阿德勒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破茧而出,并且开创出了自己的学说,但探讨“个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异,却属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范畴,显然并不是普通读者追求的方向。但在目前竞争压力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普通读者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将它们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并且据此而调整好自身的状态,让每个人的努力始终都保持在有益于人生(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层面上,无疑会让自身的生活过得更加轻松,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过程应当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这一点,也正是阿德勒将其心理学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强调人们的行为各有其目的,认为未来比过去重要得多。他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会用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长大之后,都必然会面对所谓的人生三大问题,即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分类都存有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一理论重视社会因素和个人经验,却正是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欠缺的一个方面。比如,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会受社会驱力所推动,因而他更重视“社会兴趣”,相信社会可助长人格的发展。再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满足性本能的方式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而并非与此相反(即并非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他满足性本能的方式)。我们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更接近于现实情况。

此外,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身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遗传;在心理治疗领域,阿德勒主张医生应当与患者面对面,友好而坦诚地进行交流;在爱情和婚姻领域,阿德勒提倡人们积极改善婚姻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建议人们去结束一段姻缘。这些主张,非但符合阿德勒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也很契合如今我们提倡的“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从而证明了这一心理学流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推出阿德勒这几本心理学著作并系统地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自然,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远不止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主流体系中。比如,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已经被整个心理学体系所吸纳,而他提倡的社区治疗、家庭治疗和合作治疗等心理疗法,也已经被全社会普遍接受。

我们相信,结合自身现实与社会现实系统地了解这些方面,对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所裨益。因此,我们精心选取了阿德勒的一部分作品翻译出来,以便普通读者也能够一览这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大师的作品。本书就是阿德勒论述“自卑感”与“优越感”这两种基本概念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则是所有人的共性。然而,要想超越自卑,关键就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就在于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那些自幼就有生理缺陷、被娇惯或者受到了忽视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奉献”和“付出”才是人生的真谛。因此,阿德勒在本书中实际上是修正了弗洛伊德那种“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并且开辟了精神分析与治疗的新道路,从而使得本书不但含有极深的哲理,也拥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当然,由于译者并非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定居美国四年之后,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讲学途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英国苏格兰的亚伯丁。《纽约先驱论坛》为他发了一则讣告,如此评价道: “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一个传播福音的人。”在我们看来,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他提出并践行的诸多理论与疗法,就是他传播给整个人类的福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