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一九三一年暑后到北京住,减去离开的三四年,时间也转完了干支纪年的一周。有什么可以称为爱或恶的感触吗?再思三思,就觉得可留恋的事物不少。此情是昔年早已有之。二十年代后半期,我在通县念师范,曾来北京,走的是林黛玉进京那条路,入朝阳门一直往西。更前行,穿过东四牌楼和猪市大街,进翠花胡同。出西口,往西北看,北京大学红楼的宏伟使我一惊。另一次的一惊是由银锭桥南往西走,远望,水无边,想不到城市里竟有这样近于山水画的地方。念师范,常规是毕业后到外县甚至乡镇去当孩子王,所以其时看北京就如在天上,出入北大红楼,定居后海沿岸,是梦中也不敢想的。
几年前我曾诌文谈机遇,说它与人的一生关系密切,我们却不能奈何它,因为已然者不可改,未然者不可知。就凭这不可知,离开通县之后,我竟有了先则出入红楼、后则结庐后海的机会。在北京住时间长了,风风雨雨,啼啼笑笑,也是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单说对于北京,就有了较深的了解。了解常常与情纠缠到一起,这情是“爱”,表现为说说道道,是觉得许多方面都好。许多方面,说不胜说,只好化零为整,说印象最深的,计有四条。
第一是文化空气浓。表现在许多方面,也只能说说显著的。一是学校多,大中小,上包括世界知名的北大、清华、燕京等,下也不当弃外号为“野鸡”的,可以说大街小巷都是。学校多,知书识礼的人也就多,如果当代还有孟母,她择邻就可以省很多力。二是读书人多,这多人中,自然还要包括不少有高名的,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等等。三是书多,图书馆,个人收藏,书店书摊,几乎到处都是书。我们常说书香,各种书,古,今,中,外,善本,木刻,铅印……清除“黄色”的之后,用鼻嗅,气味不一样,但有个共同的作用,是与之接近,日久天长,就可以野气渐减而文气渐增,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四是与文有关的事物多,这是说书之外,还有书画碑帖、笔墨纸砚等等,也是随处可见。就算作附庸风雅吧,比如你有了蜗居,想略装点一下,就可以到琉璃厂,写字找罗复戡,刻印找张樾丞,等等。几天就交工。五是雅人雅事多,比如你逛公园,路过茶座,会听到男女杂坐唱昆曲;往某街巷,不识路,问路旁老北京,他会领你去,高高兴兴的(今日就多半会索指路钱)。
第二是历史旧迹多。旧迹有什么好?我的体会,是给“逝者如斯”之叹略做一些补偿,即使如苏东坡所说“而未尝往也”,也总可以抚摸柱础而想见昔时的宫殿之美。而说起北京,所存旧迹又不只是柱础。限于人而有文名的,其故居,只是宣南,就可以找到几十处吧?人因有艳名的就更容易引起思古之幽情,如铁狮子胡同有明末田畹府,从门前过,我们就禁不住想到陈圆圆。这样的幽情也许不该有吗?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我们是俗人,俗是本分事,不矫情,也可以说是无伤也。
第三是富有人情味。这是与其他城市,尤其新兴城市比,与北京人,尤其老北京(还可以分为深浅二级,深是旗下人,浅是非旗下的多年住户)相处、交往,总感到亲切、温暖。这由于他们(包括妇女)惯于待人如己,助人为乐。
第四是吃穿日用。北京老字号多,花点儿钱,所得轻说是靠得住,重说是必很好。这方面,由程朱陆王看是小节,但是,如果由唯心而移近唯物,所费不多而能得到自己想望的,就成为大事了。以切身感受为例,单说老而没有字号的,我住在后海北岸,西行,小市喝大麦粥,东行,大葫芦买甜酱萝卜,晚间家中坐,买推车串街的羊头肉,都价不高而味绝美,其他都市就未必能这样。
觉得好处多,必化为情,是爱。情动于中,依《诗大序》之教,要形于言,于是远在二十年前,我就以《春明碎影》为题,凑了十二首五言绝句。写人,写事,写时,写地,当然都是可怀念的。怀念,一个分量重的原因是已经不再有。又过二十年的现在就更甚。比如以上说的四种优点,即使还没有化为零,也所余无几了吧?这样说,我的情是由爱变为惋惜。可说的不少,只说一种,桑榆之年最想望而不能得的,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息影之地。可取的地方不止一处,老北京是其中之一,比如偏僻地方的小胡同内,一个由墙外可以望见枣树的小院就很好。说起来,这愿望也是藏于心久矣,有诗为证:
露蝉声渐细,容易又秋风。
曲巷深深院,墙头枣实红。
《春明碎影·深巷之秋》
这样的小院,近些年都是住在楼里想象的。能实现吗?显然,除非是在梦里。
梦,非人力所能左右,于是我转而投身于白日梦。又于是我就真有了一个小院,离城根不远,因而可以听到城外丛林的鸟叫。院内房不是四合,为的实地多,可以容纳两三棵枣树。不能种丁香或海棠吗?老北京,小门小户,要是枣树,秋深树上变红,才对。当然,不能少个女主人,《浮生六记》陈芸那样的,秀丽,多情,而且更多有慧。这之后,我的拙句“丁香小院共黄昏”改为“枣棵小院共黄昏”,幻想就可以成为现实。说到此,有人不免要窃笑,说书呆子的“呆”竟发展为“疯”,可怜可叹。但我亦有说焉,是有言在先,乃白日梦,自己也知道必不能实现;不能实现而仍想说,也只是因为,对于昔年的北京生活,实在舍不得而已。
P1-6
我家是老北京,我当然也是老北京人。但每一想到、看到京城现状.心里总有些许的惆怅。这种惆怅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对老北京风情人物市井宫苑充满无限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溶于血液、深入骨髓的挚爱:另一方面,对我所熟悉的所生所养的家乡风景正在不断消逝而感到无奈。以及由此而生的回顾茫茫、无人共语的失落。除了北京是我的家乡而自然生化的乡情外,我对北京的依恋到底都有哪些7依着张先生的轨迹,梳理自己的脉络,过去的朦胧似乎变得清晰……
一—陆昕
实话实说,这篇《选编后记》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所谓选编,无非是把张先生有关北京的文章先汇总再分类,最后加上不同的题目,然后是校校原文校校错字,如此而已。张先生的文章作得如何,读书界早有定评,无须多说。即便有不同感受,那也该由读者做见仁见智的评判,何须编者饶舌?而且饶舌饶得不好,反而引人反感。所以,说心里话,这篇后记真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怎么才能写得好。
但我作为编者,在编书的过程中倒也有些感想,不妨拉杂来谈。我在编辑本书过程中得以第一次集中地大量地读张先生有关北京的文章,从视觉从内心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以前零碎读张先生关于旧京往事的文章时所没有的。这种感觉就像于冷雨冰窗之下重温已逝风景,几十年前的沉沉夜色一下子流人心底。我家是老北京,我当然也是老北京人。但每一想到、看到京城现状,心里总有些许的惆怅。这种惆怅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对老北京风情人物市井宫苑充满无限眷恋,以及随之而来的溶于血液、深入骨髓的挚爱;而另一方面,对我所熟悉的所生所养的家乡风景正在不断消逝而感到无奈,以及由此而生的回顾茫茫、无人共语的失落。所以,当我读罢张先生的著作,编定文稿后,不禁自问,除了北京是我的家乡而自然生化的乡情外,我对北京的依恋到底都有哪些?依着张先生文中的轨迹,梳理自己的脉络,过去的朦胧似乎变得清晰,大致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学者的敬仰以及对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的崇拜。张先生文中记述了数十位北大老学者的音容笑貌,生动异常、活泼有趣,可谓栩栩如生,读后常使人忍俊不禁又敬佩不已。然而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几十年就很少出现这样极具个性、极有个人魅力的学者教授?我所供职的大学领导就曾认为,教授必须具有个性和个人魅力,然而纵目四望,未见何许有魅力者。北京的风水未变,土壤未变,为何那引领风骚的先行者们却未能重振前辈风采?当然,板子不能全打在今人身上,可前人的文采风流俱往矣确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只有张先生的宏文中,才能一睹前辈学者清迈高绝的身影,聆听他们振聋发聩的议论。
其次,由名山胜水引起的对历史的沉思。北京几乎处处是名胜,每一处名胜都又让人神思飞驰。张先生在文中对昔日所游览的地方做描绘时,看似运笔很轻,而其中的意却很重。北京作为几代帝都,历史的飓风总先从这里刮起,最后席卷天下。然而,风平浪息之后,朝廷换了,帝王换了,王侯将相焕然一新,唯有山河不变。正如孟浩然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北京的每一处名胜,都可以使人触摸到沧桑,感受到风云,进入无限而又永恒的历史时空,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再次,由宫里街巷引发的市井风情。自古生活便分两种,一是富民,一是平民。富民虽然阔绰,却相对封闭;平民虽简朴,却最大众。北京的平民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节奏舒缓、步履悠闲、知足常乐、安土重迁。所以,在北京人的眼里,悠悠的蓝天,漫漫的大地,长长的岁月,昭示北京人就该这样不紧不忙、细水长流地度过悠闲的日子。尤其那含意深远的四合院,聚拢着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那院中的花草树木,接着地气通着天气的房舍楼台,昭示着人和自然相处得那么和谐。张先生的笔下,市井像一个飘忽的梦,一片冲淡的云,带给人无限惆怅无比甜美的回忆。
最后,是北京平民的个性。北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凑个热闹爱发个议论,关心国家大事,也好管个闲事。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北京人越来越受到批评,南方人评价北京人只用一个字: “懒”。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当“爷”当惯了,一时适应不了快速多变的生活节奏,将自己放到了有些尴尬的位置上。但是北京人有个最突出最传统的美德,人们却不曾注意,这就是古道热肠。用什么具体的事或人来形容古道热肠?我来引一段张先生的记述,他在《洪洞会馆》中记下了一位他的乡亲,世五大哥。这位世五大哥是个极平凡的人,靠卖早点为生,文化不高,一生潦倒,然而豪爽、正直、爱谈。他过世后,张先生还没理由地来到那人去房空的院落看看。为什么呢?张先生于文中说: “同院人看见我,更亲热。我知道.这是推想我必感到失落了什么,很悲痛。失落了什么呢?朋友?不够。老弟兄?还不够。应该说,到我已走上某一条路的时候,还把我看作少不更事,时时需要他照护的人。”这就是北京人遗存的古风。
当我写完这篇文字时,抬头望了望窗外,眼下正是最美丽的北京的秋天。天空高朗而悠远,明净而灿烂,放射出纤尘不染的蔚蓝。它,辽阔如大地,雄沉似大海。这如同海洋、大地的天空显得如此庄严而浩瀚,每每令我心潮澎湃,腾起勇敢正视人生的使命感,引起对祖国和家乡无穷尽的崇拜。
我爱北京秋日的蓝天,我爱北京的过去和未来,生我养我的家乡,永远是我心中的至爱。
张中行著陆昕编的《北京的痴梦》是著名文献学家陆昕教授将张中行先生有关“旧京杂忆”的文章汇总,分为“红楼”“旧迹”“饮食”“戏剧”“市井”“寺庙”等6个章节。本书小而精,既有对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的敬仰和对其特立独行的个性的崇拜,也有由北京的名山胜水引发的对历史的沉思;既描述了由宫里街巷引发的市井风情,也展现了北京平民的个性。
张中行著陆昕编的《北京的痴梦》选取了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讲述北京的散文,包括红楼、旧迹、饮食、戏剧、市井、寺庙等六个部分。《北京的痴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作为散文名家,张中行先生的文字清新自然,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他眼中的别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