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家事生活美学系列
分类
作者 蔡颖卿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是蔡颖卿“生活美学”代表作。

如何透过空间设计实践对生活的想象,感受到生活本质的美?

作者认为,空间是容器,盛装的是生活,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对理想生活的表达。本书从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数百张实拍照片今夕对比解说,向你完整呈现30个空间的生活表达。

内容推荐

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家人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个空间能带给人的安慰,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蔡颖卿从自己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先是家的空间,然后延伸到其他生活空间,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并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出于对理想生活的表达。

空间的源头一定是生活的舒服、实用,美观是最后的;无须以他人归纳的“经典做法”来框限自己对空间的理解,而应回到生活的基本需求来;用心地清洁与维护,爱惜居家环境会使生活更丰富;把家弄得可爱开朗一点,不只为孩子也为自己……通过《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一书,蔡颖卿帮助你以生活的主见与眼光、实用与美感兼备的思考和打破惯性的勇气和想象力,来自己动手打造激起眷恋与信赖感的美好生活空间。

目录

序文

 “触类旁通”的生活家

 设计者的美学,使用者的观点

 空间是生活的舞台

 空间把我们带回更稳定的生活

 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

 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

第一部 我与生活空间的故事

 不怕,为什么要怕∣空间,表达生活眼光

 变与不变∣自己装修一个美好的家

 再说“不变”∣旧而不厌,天长地久

 “该”字底下的功课∣希望空间能抚慰、爱护、欢迎你

 打造反哺之屋∣我心中的豪宅就是“好宅”

 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生活的美好体会

 年轻人的筑家之梦∣在有限的预算内,创造更高的生活价值

 在力所能及内让生活结出更美的果实∣空间与实用

 安慰力与安定力∣空间与安慰

 掌握预算好的办法就是设想周全∣预算的演变

 展现饮食生活的剧场∣餐厅与我

 以退为进∣在能力范围内选好的

第二部 空间对我的教导

 永远离不开清洁的环境美学

 从错觉谈装修中的颜色

 从比例谈形状的意义

 质地到底影响了什么

 让光线留住生活的光与热

 隔间与功能

 既混就要搭

 想象力的活用

后记 批判与学习

试读章节

装修的品位,是否就等同于医疗的质量?

我对医疗空间的想法倒不是只有美化的问题。我曾在几年前因长辈介绍去过高雄的一家牙医诊所,内部的装修很有品位,犹如医生个人的艺术品收藏馆,虽是旧大楼里改装的空间,但一望而知是花了大钱施工的作品。诊所分成好几个专室,曲径通幽,音乐淡淡,这样的空间一次进出,代价不菲。

在这样的诊所看一颗牙,得接受医生对于同业结合的安排,所以病人到处奔忙。我先去同市但不同区的检验所拍整个头部与各分部的X光片,一到就拍,拍完片子跟着我送回医生手中。医生以专业口吻让我知道,这么详细清晰的片子,五千多块真是一点都不贵;而这么精密的检查必然是为了提供一些线索,使我的健康能有改善,因此,一我很快就得到两个建议。

一是我得搭飞机到台北某个诊所去做根管治疗,因为主持这家诊所的两位医生,是高雄这位医生的大学同学,他们夫妻的技术实在是好到使我的医生不敢贸然对我进行根管治疗。而这当然都是因为我的运气够好,遇到一位一切以我的健康为中心来考虑的医师。事实上,医生娓娓道来时已为我说明,只有很少数的医生才会为病人做这么真诚的建议,要不然,根管治疗的钱,为什么要拱手让人来赚呢?但这还只是这位医生仁心仁术的一半,第二个处方更是贴心,既照顾我的身体,更担心我的心灵。

根据我的头部X光片看来,我有睡觉咬牙的习惯,这反映了我工作太忙,心中有很大的压力,由不得我不承认。因为脸颊肌肉会透露更多的真相,而这压力有多可怕,可不是以我的知识能了解的,但没关系,医生关心我,所以既然都要去一趟台北了,他乐意推荐我去见一位极好的心理医师,也是跟他同一个大学毕业的好友。从身体改善咬牙的问题只是治标,心病实需心药医,我应该长期有个心理医师的协助与陪伴,健康才会更好。

医师利落地在便条纸上写下我该造访的去处,等我跟两位医生会面后,他会与他们会诊,再继续治疗我的牙齿。也就是说,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得南北奔走。医师中英文掺杂,字迹如行云流水,熟练优美。就在他下笔的当刻,我确定了他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青年,正以满腔热血为自己的宗教布道,只可怕的是,这个四十岁不到的青年,选择了相信金钱无边的魅力。

能以责任为念并坚定执行的空问,安慰感就能自然流露

医院在人们病急、身体有难时接受我们,施予身体和精神上的治疗与安慰,是同为人类但不同专业的人,对造化的残酷与仁慈进行共同体会的空间。学校则是以共有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为共同目标,提供团体生活的空间;在学校中,“教不严,师之惰”的世代义务感架构其间,年年代代累积出稳静的美。法院则是正义与公平在人类相处失衡时,以超越个人的角度来帮助人们更安全和谐相处的空间。

这三个空间都是以人类社会向往的、无私的“责任”为根本精神,因此,如果能把这份责任深刻考虑并坚定执行的空间,安慰感自然就会从中流露,绝对无法掩盖。我曾在布鲁塞尔街上行走时被法院吸引,那空间的美,使我相信正义的可能。

我心目中最好的医院诊所出现在童年,即使当时医药与物质都远不如今天,但她所带来的安慰力与安定力,却是之后任何一个医疗空间无可比美的。我只见过更大、更新、花样更多的医院诊所,却不再见到,仁慈、抚慰、关怀自然散发的治病之地。

我经常回想,为什么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对隔邻那由修女主持的医院就已如此倾心?我老是在扫院子时偷偷盯着医院的窗细细地看,看修女忙碌的身影快速却沉稳地从窗口出现又隐没,远远就可以感受到忙碌却不慌张的力量。整个建筑是以水泥与小白碎石磨造的,朴素、干净、简单;动静其间的修女们也都穿着深浅灰色的长袍、罩帽,奇妙地与建筑融为一体。雪白的围裙使修女服与世隔绝的神圣之感多了亲和,使人们知道她们是在服务病痛疾苦。

P157-158

序言

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

当Bubu老师邀请我为她的新书写序时,我感到既兴奋又害怕,担心自己写不出心里最深的赞许。跟在老师身边学习一晃四年,无论是餐饮或空间,都看见了Bubu老师工作时的精力旺盛、用心认真和执行力,让我打从心底佩服。

老师快完成这本书的书稿时,我迫不及待跟好友说了这个消息,提醒她记得先上网预购。好友问我:“这样的一本书是对什么样的人有帮助呢?是建筑师吗?还是学习建筑或室内设计的学生昵?”

当下我的回答是:“这本书是对于有需要装修空间或整顿空间的人,提供一些实质上的建议。老师将装修的细节、该注意的事项都写在书里,可以帮助没有空间装修经验的人,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多余的花费。”

自从搬到学府路上的工作室之后,便经常有学员私下问我:“Bubu老师有没有在帮人设计空间啊?我好喜欢你们的生活工作室,真的好优美……”然后,就会提起我家也需要重新装修,或是我刚买了房子,好希望可以请Bubu老师来设计之类的话题。

由于Bubu老师常常忙到不可开交,所以我都会礼貌地委婉回绝,但还是会心软地偷偷告诉学员:“如果真的那么希望,那就写信给Bubu老师吧,看看老师有没有时间……”我很能体会学员的心情,如果可以每天都在这么实用又优美的空间里生活着,会是多么美好呢。我有幸作为这本书的最初读者,在看这些书稿时,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惊喜。Bub。老师设计的玄关,地板总是特别好看,原来是一开始就已想到:玄关是进门后换鞋的地方,低头时地板自然会是目光的焦点。书里还提到,如果空间较小,地板的材质可以不需要太过讲究,因为家具放上去就会占掉大部分区域。

关于空调的配置,老师也提到应该如何选购,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例如购买空调时,店家通常会以空间坪数来建议制冷量,而我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客厅的坪数小,我们听了家电行给的建议,购买了听起来制冷量刚刚好的空调,谁知夏天一到,平常客厅只有姊妹三四人时还过得去,但只要有客人来,人数一多,空调就显得不够凉爽,使我们伤透了脑筋。如果我们当时瞳得计算制冷量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在选购时做出错误判断。

老师设计的窗户,也总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地好看。工作室的二楼墙面有个很不起眼的小气窗,但窗外却有一片绿意盎然的植物,老师于是巧妙地为小气窗加上了一个美丽的大窗框,不但掩盖了原本小窗的丑陋,仿佛也扩张了视觉,把绿意请到室内,真是好看极了。看过Bubu老师如何使用家中的餐具之后,大概就能明白,与其买一些对空间贡献不大,而且很快就过时的装饰品,不如买些日常生活可用的餐具,耐看的生活器物就是最实用的装饰品。快乐地烹调美味食物、不时更换盛菜的餐具,再好好摆饰餐桌,增加用餐的情趣,对一个享受做菜的人来说,不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吗?

实地走过Bubu老师所设计的几个空间,无论是工作室、住家、商店,每个空间都有不一样的美,而唯一不变的是一种“稳”的感觉。相信大家可以从书中的图片看见我所形容的“稳”,我非常喜爱这种感觉,因为稳,让我感到心好安定。

看完整本书,我除了体会到装修时必须特别花心思,让实用与美感共存,空间也跟食物一样——套一句Bubu老师说过的话:“食物,如果我们不好好对待它,它就坏给我们看。”空间相对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好好善待它、使用它、维护它,再美的空间,也会丑给我们看。空间也是需要我们付出感情的,用心爱它,它回馈给我们的安慰也会更多。我喜欢老师用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的方式,让我们知道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

后记

批判与学习

虽然我在自己的课堂上教的是无关于“室内装修”的课题,却经常有学员会在学做菜时问我,“该如何学习自己打造一个家”。我总是说:要养成批判的态度,无论喜欢或不喜欢一个空间,都要习惯把感觉中的好坏做出具体的描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批判不是简单地归纳喜欢、不喜欢,好美、好难看等感受,而是进行审美过程的自我了解,并陈述有意涵的想法——如果喜欢,是“有理由”的喜欢;如果不欣赏,也是“知道可以更好”的反对。正因如此,批判就有了创建性。我觉得,只有通过这样的赏析习惯,才能更客观地建立自己在任何一种学习上的深度。

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家用一种堆栈形容的方式来谈论生活。例如美食的讨论是:“入口即化、QQ弹牙、挑动味蕾……”接受再多他人的形容,也得不到使自己厨艺进步的方法或增广见闻的感受。而室内设计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身处一个空间时,只想得出“好开阔、让人心情好好、生活感十足”或“异材混搭、低调奢华、颓废风华……”之类的用语,累积再多的见识与经历、亲近再多的书籍与照片,其实对于打理居住空间的受益也不会很大。

平日除了与家人分享对于空间的批判之外,我很少有机会跟别人讨论这些看法。但我似乎是从小就知道,人和空间相遇的时候,感官上会起直接的作用,这种直观的感受应该可以通过思考而成为客观的描述。我也了解,有些空间中的形体是直接诉说它的作用,有些则以暗示的方法形成了我们所感受到的另一种价值——“气氛”。而气氛也正是最能超越物质限制(或说堆砌),呈现出人与空间相互关怀的美感与情感。

重看书稿时,我曾经一度想把比较会引发立场争议的部分删去,理由只是因为自己的乡愿,希望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攻击,例如谈论医院的那段就有种种可能。但就在我起心动念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帮助我抛开犹豫的事情。我的工作伙伴嘉华(小米粉)回南部照顾开刀的妹妹,她回三峡后跟我说起在病房大刷特刷肮脏厕所的事,又说,从家里做好送去给幺妹的食物,都要到楼下去拜托“全家超商”微波。我问为什么,医院难道没有调理室吗?嘉华说:“给家属用的微波炉里有好多蟑螂。”她去反映,护理站只说:“不可能,我们都有专人在清理。”

关于空间与生活幸福的事,有太多“不可能”的状况已经发生了,也还在继续中。一如我所住的大楼,建筑设计都是鼎鼎有名的团队,但搬进来这五年,修了挖、挖了修的公共设施真不知有多少,最后,大家都像从冷水被煮起的青蛙股渐渐无感了。我只是很奇怪,对于改善空间的方法,大家似乎从没能运用思考来引发新意。一个电梯间的岗石如果已经敲下来重贴第三次了,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用原来的方法修护,而不是直透问题去想,这已经不合适大片建材的施作了,要不要改换另一种材料来解决问题,以求一劳永逸?

“不了解”或“只了解”是空间设计上的限制;一般人不愿多想,或认为只有“专家”才能解决问题,则是让限制继续扩大的原因。因为我是一个行外之人,写这本书的用意就更简单:希望能通过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希望分析生活的习惯使我们看到更好的可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