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1.1 背景
1.2 关键要素
1.3 模型
1.4 应用
1.5 本书章节安排
2 分权
2.1 计划时期的分权
2.2 改革初期的分权
2.3 作为改革制度基础的分权
2.4 结束语
3 泛利性政府
3.1 泛利性组织
3.2 泛利性政府
3.3 改革时期的中国政府
3.4 中国政府成为泛利性政府的原因
3.5 泛利性政府与经济增长:东亚模式
3.6 泛利性政府与经济改革
3.7 结束语
4 作为意识形态突变的制度变迁
4.1 目的性和制度选择
4.2 意识形态和制度
4.3 实践的务实主义和制度变迁
4.4 通向市场的泥泞之路
4.5 结束语
5 中国经济改革:一个理论模型
5.1 模型的文字描述
5.2 正式模型
5.3 模型与现有文献之间的联系
5.4 结束语
6 制度互补和渐进改革
6.1 策略互补及其拓展
6.2 制度的多重均衡及其效率
6.3 制度互补和中国渐进式改革
6.4 结束语
7 农村改革:帕累托改进和制度变迁
7.1 农村改革的历史根源
7.2 基层创新和中央意识形态演变的互相作用
7.3 农村改革和农村的其他变革
7.4 后改革时代:一条开放的道路
7.5 结束语
8 企业改革
8.1 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
8.2 改制和企业绩效
8.3 改制和就业
8.4 国有资产
8.5 结束语
9 价格改革
9.1 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回顾
9.2 价格“双轨制”的效率
9.3 价格“双轨制”的成就
9.4 价格“双轨制”的成因和成功因素
9.5 结束语
10 对外开放及其影响
10.1 经济特区
1O.2 出口导向战略
10.3 入世及其影响
10.4 出口和国内技术升级
10.5 开放和地区差距
1O.6 结束语
11 金融改革
11.1 计划经济的遗产
11.2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改革与发展
11.3 没有解决的问题
11.4 金融管制下的经济增长
11.5 汇率制度改革:渐进主义的例证
11.6 结束语
12 结语
12.1 我们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12.2 一个范式的转变
12.3 给其他国家的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