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精)/阅读日本书系》为日本学者古桥信孝时40年完成的文学史著作,系统全面地描述、研究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发展史。与其他日本文学史著作不同,本书独辟蹊径,从文体角度书写日本文学历史,通过考察诗歌、歌舞语、物语、日记、说话、历史文学与说唱艺术、随笔等七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继承与流变,完整地勾勒了日本语言、文化及文学的发展历程。
| 书名 | 日本文学史(精)/阅读日本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日)古桥信孝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文学史(精)/阅读日本书系》为日本学者古桥信孝时40年完成的文学史著作,系统全面地描述、研究了日本文学的发生、发展史。与其他日本文学史著作不同,本书独辟蹊径,从文体角度书写日本文学历史,通过考察诗歌、歌舞语、物语、日记、说话、历史文学与说唱艺术、随笔等七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继承与流变,完整地勾勒了日本语言、文化及文学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日本文学史(精)/阅读日本书系》是一部日本文学史。作者古桥信孝为之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他将日本文学划成为古代前期、古代后期、中世、近世、近代5个时期。并且声称从历史角度来看,中世是日本文学发生整体性变革的时期。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编写本文学史的方法 第一章 文学的产生 一 文学产生的资料 二 从资料中产生 三 祭祀和文学的产生 四 语言和文学的产生 五 语言表达 六 《古今和歌集》假名序言的和歌起源论 七 近代文学产生论 八 想象力的原型 九 再说文学的产生 第二章 诗歌史 一 和歌的成立——《万叶集》 l 万叶假名——用汉字表记诗歌 2 柿本人麻吕——古代和歌的确立 3 大伴旅人与山上忆良——转为书写文学 4 大伴家持——孤独的内心 二 和歌的发展 1 《古今和歌集》 2 《后拾遗和歌集》 3 《新古今和歌集》 4 《玉叶和歌集》 三 歌向共同性文学的发展——连歌 四 和歌的象征性发展——俳谐 1 俳谐 2 近世初期的俳谐 3 松尾芭蕉——诗歌改革的挫败 4 与谢芜村——诗歌向近代诗的发展 五 和歌向个人内心的发展 1 短歌的革新 2 《野蒜》与斋藤茂吉——歌咏普通事情的想法 3 与谢野晶子——歌咏性与肉体 4 北原白秋和石川啄木 5 战后短歌的挣扎 六 和歌向自由格律诗的发展 1 北村透谷与岛崎藤村 2 蔌原朔太郎 3 无产阶级诗歌和《诗与诗论》团体 4 《四季》派和《浪漫》派 5 《荒地》 6 谷川雁、吉本隆明、黑田喜夫——思想与诗 第三章 歌物语的历史 一 《万叶集》中的歌物语——歌物语的源头 二 《伊势物语》——对风雅的渴求 三 《大和物语》——风雅的确立 四 《平中物语》——风雅的普遍化 五 私家集和歌物语 第四章 物语文学史 一 《源氏物语》的诞生 1 《竹取物语》——从民间传说到物语文学 2 《宇津保物语》——音乐世家的神话 3 《落洼物语》——对成人的考验 4 《多武峰少将物语》——用书信体书写故事 5 《源氏物语》——能否实现内心的救赎 二 平安后期到中世前期的物语文学 1 平安后期的物语文学 2 镰仓时期的物语文学 三 室町时代的物语文学——回归民间传说 四 近世的物语文学 1 口语体物语 2 假名草子 3 笑话集 4 井原西鹤《好色一代男》——性的追求者 5 18世纪的物语文学 6 19世纪的物语文学 五 近代小说 1 口语体的形成与对内心的关注 2 独立的内心与被价值化的肉体 3 社会意识与艺术意识 4 太平洋战争后的小说 5 现代小说 第五章 日记文学史 一 日记文学的确立及其在平安时代的发展 1 《土佐日记》——记述私人感想 2 《蜻蛉日记》——记述真实事情 3 《和泉式部日记》——作为物语的日记 4 《紫式部日记》——记录与感想 5 《更级日记》——封闭的人际关系 6 《成寻阿阁梨母集》——母亲与儿子 7 《赞岐典侍日记》——对宫廷的追忆 二 中世的日记文学 1 中世的宫廷日记 2 《自语》 3 旅行日记 4 南北朝·室町时期的日记文学 三 江户时代的日记文学 第六章 说话文学史 一 说话文学的成立与平安时代的说话文学——书写传说 1 《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 2 《日本往生极乐记》 3 《今昔物语集》 4 《江谈抄》 二 中世的说话文学——佛教、活在现世的态度及对传说的关心 1 《宇治拾遗物语》 2 《古事谈》 3 《发心集》 4 《闲居友》 5 《十训抄》 6 《古今著闻集》 7 《沙石集》与《杂谈集》 8 《三国传记》 三 近世·近代的说话文学 1 井原西鹤 2 太宰治——战争时期的韬光养晦 第七章 历史文学史与说唱文艺史 一 历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 2 《大镜》与《荣花物语》 3 《今镜》 4 《将门记》 二 说唱文艺的出现与发展 1 中世的历史书 2 说唱文艺的成立——对安魂的要求 三 演剧与艺能 1 谣曲与狂言 2 歌舞伎与净琉璃 3 近松门左卫门 4 《假名手本忠臣蒇》 5 民间说唱故事等 第八章 随笔文学史 一 从《枕草子》到《徒然草》 1 《枕草子》 2 《方丈记》 3 《徒然草》 4 《东斋随笔》 二 评论与注释 1 《歌经标式》 2 《古今和歌集》假名序 3 《古今和歌集》之后的歌论著作 4 《无名草子》 5 古典注释 三 近世的随笔文学 四 近代随笔与评论 1 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 2 民俗学的成立 3 小林秀雄《何谓无常》——评论的自立 4 日本浪漫派 5 从战争责任到世界思想——吉本隆明 6 结构主义与文化人类学 7 战后的古典文学研究 第九章 日本文学史概览 一 古代前期——从文学的产生到文学的确立 二 古代后期——“平假名体”的出现与成功 三 中世——安魂与肉体 四 近世 五 近代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相关事项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文学的产生 一 文学产生的资料 提到文学的产生,总是理论先行。这是因为无法提供文学产生时的历史资料。我本人也是从“何为文学”这一疑问开始思考文学的起源的。但是,由于没有历史资料,最终也无法证明哪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因此,我认为首先应该尝试研究从现有资料中可以追溯到的那个时代,有必要先提出“目前可以客观讲述,,这样的理论推测,之后再建构相关的理论。 使用日语书写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以及《万叶集》,其中,散文部分是用外语文体即汉文体书写的。想要追寻这之前的文学实态,能够作为资料的只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里以一字一音形式记录的歌谣以及《万叶集》初期的和歌。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古事记》,接下来便是《日本书纪》《风土记》和《万叶集》。 根据《古事记》的序文记载,歌谣类文学作品记录了口头传承的和歌。以此为前提,可以说歌谣是从7世纪之前开始被传承下来的。那么为什么只有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歌谣被原样记录了下来呢?这是因为散文部分只要记下内容就可以,于是作者将其翻译成当时唯一的文体即汉文体进行记录。但歌谣并不是这样。正因为我们认为歌谣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特别的文学表达方式,所以才可能把这种具有特别表达方式的歌谣作为考量日语文学起源的最初资料。 即使同一首歌谣,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记录也有所不同,请看下面的例子: (1)忍坂大土室,众人齐聚首,众人皆来后,久米男儿勇,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猛击莫停手。久米男儿勇,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杀敌当趁今。(《古事记》神武天皇系) (2)忍坂大土室,众人皆来后,众人皆来后,久米男儿勇,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猛击莫停手。(《日本书纪》神武天皇系) 《古事记》的第二句“众人齐聚首”,到了《日本书纪》中则成了“众人皆来后”。《古事记》的第三句“众人皆来后”,与《日本书纪》的第三句相同。虽然在叠句方式上略有差异,但也可以看做基本相同,对这一点,以后再论。并且,在《古事记》中,“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猛击莫停手”又重复了一次。与此对应,最后一句是“杀敌当趁今”。这一句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做是叙述相同事件。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都是以一字一音的形式进行记录的,基本可以认为这两部书如实记录了所歌咏的对象。在这种前提下,这些差别可以认为是同一首歌谣在口头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以此为前提,我对歌谣的特征进行了整理。在《古事记》中,“众人齐聚首,众人皆来后”这两句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说明“有很多人到来”这样的内容。这种叠句从“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猛击莫停手”中也能看到。最后的“当众举头槌,当众举石槌,誓言杀敌去,杀敌当趁今”也是使用了叠句手法,只是最后一句有所不同。《日本书纪》中也使用了较多的叠句。因此,可以把这种叠句看做日语文学的特征之一。 另外,我想举个只存在于《古事记》里的例子,来说明一首歌谣因为传承的差异而变成了两首。(P1-P2) 序言 译者序 2013年冬末,因机缘巧合,我们有幸看到古桥信孝先生的著作《日本文学史》,初次阅览,便十分喜欢,遂决定接受本著作的翻译工作。无论综观目录,还是细读文本,该著作都不同于其他日本文学史著作,独具匠心之处有如下几点: 第一,视角独特,不是按历史发展的时间轴来讲述和评论不同时代的各类文学作品,而是从文学体裁的分类视角来进行叙述和评论;既有以史料挖掘为主的对和文、汉文之文体变化的历史性研究,也有以对代表性作品的知识阐述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学问化研究。 第二,粗细有致,在论及各类文学体裁的文学史中,既有对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结概述,也有对各类文学代表作的具体详述;既有对作品的大致评论,又有对作品原文中代表性段落的具体引用;既零星引入别人的看法,又主要融入作者本人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第三,内容新颖,与介绍文学发展的其他文学史著作不同,本书不是以对各时代各类型文学思潮、文学作品、文学结社的常识简介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自己对各时代的各类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代表作的审美评价为主要内容。 第四,思路清晰,从第一章到第八章,评价了各类文学体裁及其具体代表作品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则横向梳理了各个时代的各类文学形态的综合情况。考虑以上原因,本着体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对应的主要原则,我们以直译、查译、意译为主要方法,以实现语际翻译的“信、达、雅”为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了近三十万字的翻译工作。细想整个翻译过程,收获和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愿与各位读者同仁共享: 一、因原著的主线以追溯文体的发展为主,故对日语原文中所引用的不同文体的作品原文进行翻译时,分别使用和文、汉文等不同形式的文体,即同样都是原文摘录,但翻译后的文体为和文、汉文、和汉混合文、口语体、半口语体、文言体等不同形式。 二、考虑到文中所引用的原文的语言特点不同,译文的语言表述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在第七章《说唱文艺史》部分,为体现说唱故事的语言特点,译文中采用了“话说……”这种说唱形式。在《诗歌史》部分,为体现神歌谣的口语化特点,译文用语以口语为主;因初期和歌的音假名特点突出,译文中就突出其音声押韵的特点;在《古今和歌集》序言部分,因原文的汉文表意及文言文体的特点,故译文突出了其文言用语和文体特点。 三、对于文中出现的众多文学专业术语、人名、地名、作品名等专有名词和经典段落,均采用“查译”的方法,尊重和参考已有的中文译名,个别情况下进行改译。 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翻译第二章《诗歌史》中出现的众多和歌时,考虑到原文的汉语表意特点、日语表达特点、和歌格律形式、和歌主题表现与平假名文体的局限性等几方面的要素,结合和歌的韵字规律及五七五七七所代表的阴阳文化意义和神道意蕴(见空海的《文笔眼心抄》、藤原浜成的《歌经标式》、契冲的《古今余才抄》及心敬的《私语》等歌论著作),最后译成汉语的和歌均保持了五七五七七的格律形式和浅显易懂的和文特点,与译成汉诗式的其他和歌译文大大不同。其中日文俳句的译法也遵循了五七五的格律形式与和文特点,日文连歌的译法除了遵循五七五七七(上句)、五七五七七(下句)的形式之外,还考虑到连歌语言表现的衔接性(禁止轮回、隐题、嫌物相对、韵字、一座一句、本歌取、季语等语言特点)。这些日本诗歌的译法都打破了传统的汉诗式译法,也是本译著的最大创新和尝试之处。 因贵州财经大学赵平教授的鼓励和信任,我们得以顺利完成本译著的翻译工作,在此深表谢意。另外,译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学界同仁、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以期进行修改和进步,在此也感谢大家! 徐凤、付秀梅 2014年12月 于曲阜师范大学 后记 后记 自我渴望了解日本文学史至今,已有五十余载,如今本书终于出版。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研究者,我很幸运,现已出版14册专著。但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仍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和激动。 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武藏大学和朝日文化中心教授日本文学史。在讲述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日本文学的大致历史,深深感受到通过著书来展开论述的那种兴奋之情,却失去了要具体写下来的愿望。虽然也想过一定要写下来,但又担心过程繁琐,便想就让其他人去写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多少亿人一代代生存下来,其中一定有人抱有和我一样的想法,也一定有人写了下来。我之所以终于下决心写作本书,是因为野山嘉正先生拜托我执笔编著放送大学教材《国文学入门》中近代之前的文学部分。我一开始因担心繁琐而拒绝,但经过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我最终同意执笔。从古代到近世的那一部分,我写了大约150页文字,对其中没有提到的包括诗歌在内的很多作品都留有眷恋,遂最终决定还是要写一本文学史出来,结果即本书。 决定写作本书,也与我对现代思想状况的感触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文化地位不断被淡化,这也成了人们不再阅读古典文学的理由。我们的生存都是个体化的,受到生存社会和过往历史的约束。在社会和历史进程中,人类有着真实的苦恼、悲伤与喜悦。我认为只有从这些角度来思考,才能真实感受到社会和人的存在。如果从抽象角度来思考文学,就会陷入理念性的阐释,造成令人痛苦的情状。因此,我极力主张把事物放在历史中来看待。从个别事物本身来看问题,就会把自己闭塞在问题内部,而通过使个别事物普遍化的思考方法,才能够看到真实的历史。 因此,我拜托了吉田裕先生。他担任《文学》编辑之后,立即约我写作一本文学史方面的书。自吉田先生拜访后,又过了七八年,本书才最终写成。我能够完成本书全赖野山先生和吉田先生,再次感谢他们。 尤其要感谢吉田先生,他给我勇气,使我能够一鼓作气完成本书的写作。我本来想先写中世之前的部分,等进行更细致的学习之后再写近世和近代部分。吉田先生却劝我:“还是一气写到近代之前,才能看到你的整体想法,文学史专著是要表达著者的观点,别人的文学史与你的肯定不同。”之后,我进行了充分的相关准备,才终于顺利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我想,不论什么时候,碰上一位优秀的编辑,都可谓作者之幸事。 近十五年来,除了工作,我基本足不出户,一直在重读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所以思考能够不受外界刺激,但也正因这样,我的说法有时似乎与外界难以相通。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闭门读书能够让我逐渐看清日本文学史:阅读一部部文学作品,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历史定位,这让人倍感有趣。 在编著过程中,我又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水平之高和成果之丰。特别是以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语文学的高度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世界文学的水平。这使我想把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放在与现代文学相对应的位置上,同时,我也想从文学史的角度阐明我如此对比二者的理由。 书中多次谈及我的个人情况,只因我想讲述自己所亲身感受到的历史。这一点似乎只有通过文学和艺术才能切实体现出来。 以本书为契机,希望大家不仅愿意阅读日本古典文学,也愿意广泛阅读其他时代的日语文学。若本书能抛砖引玉,促成新的文学史著作编纂,我将不胜欣慰。 古桥信孝 2010年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