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小谟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姚远//刘凡君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姚远、刘凡君所著的《王小谟传》以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运用典型化的手法,真实、客观地刻画王小谟院士严谨、豁达的性格特征及非凡的人格魅力;塑造王小谟院士高瞻远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以丰富、翔实的素材和精心、细致的描述,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宏大的叙事方式,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秘王小谟院士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中国防空雷达、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小谟传》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的成长历程、人生经历和科研工作成就,以及中国防空雷达、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王小谟院士严谨、豁达的性格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高瞻远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

作者姚远、刘凡君深入采访王小谟院士及其同事、学生,深入机关、部队一线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集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为一体,适合关心我国科技事业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童年之梦

 第一节 父辈人生

 第二节 中学时光

 第三节 高中日记

第二章 茁壮成长

 第一节 青春世界

 第二节 忠诚于党

 第三节 爱上京剧

第三章 走进大山

 第一节 首部雷达

 第二节 建设三线

 第三节 准备打仗

第四章 一波三折

 第一节 “拔点”风波

 第二节 政治需要

 第三节 前功尽弃

第五章 好事多磨

 第一节 勇挑重担

 第二节 艰苦生活

 第三节 团结攻关

 第四节 首获成功

第六章 果敢决策

 第一节 走马上任

 第二节 调整迁建

 第三节 柳暗花明

 第四节 低空雷达

 第五节 走出大山

第七章 圆环工程

 第一节 时不我待

 第二节 签订合同

 第三节 尊重科学

 第四节 路在何方

 第五节 排兵布阵

 第六节 要争口气

第八章 021工程

 第一节 谋划方案

 第二节 遭遇车祸

 第三节 梦想成真

 第四节 未知世界

第九章 老骥伏枥

 第一节 相识相知

 第二节 平常生活

 第三节 借鉴创新

 第四节 言传身教

 第五节 未来梦想

 第六节 回到母校

第十章 报国情怀

 第一节 最高荣誉

 第二节 承载使命

王小谟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父辈人生

1907年3月26日,一个初春的夜晚,江南一片春雨潇潇。大地被黑暗笼罩着。烟雨茫茫,水气弥漫,空气潮湿,令人憋闷得几乎窒息。

头桥村村头一座低矮的瓦房内,烛光摇曳。不时传来女人的惨痛叫声。王悦岩的妻子要生产了。“快去请郎中!”妻子在痛楚中提醒丈夫。

王悦岩急匆匆走出家门,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走在斗折蛇行的田坎上。雨,还在飘,耳边不时传来妻子痛苦的,叫声,田坎路面上泥泞湿滑。心急,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又继续前行。

郎中来了,一阵手忙脚乱,顿时,婴儿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王悦岩给儿子取了一个不平常的名字,叫宏谟。他就是本书主人公王小谟的父亲。

王悦岩非常喜欢孩子。他曾对妻子说,不管是男是女,就叫宏谟。他希望孩子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妻子点头答应,她理解丈夫的心情。

刚出生的儿子似乎不领父亲的情,一个劲儿哭闹不停。不吃不喝。王悦岩有些着急,连忙用一床小棉被裹住儿子;在小屋里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哄儿子。

天亮了,雨停了。儿子哭累了,酣然睡去。王悦岩也疲惫地蜷曲在椅子上睡着了。

王悦岩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籍位于江苏省金山县(现上海市)西南远郊。南临杭州湾,东与奉贤县胡桥、庄行两乡相接,西与浙江省嘉善县姚庄接界,西南与浙江省平湖县相连,北与松江县叶榭、张泽及青浦县蒸淀乡毗邻。

王悦岩就住在金山街西门镇头桥村。头桥村大都姓王,住有几十户人家,来来往往都是沾亲带戚。王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头桥村村头有一座石拱桥,名日头桥。位于西门镇镇北的小河上。河床不宽。春天,河水清澈见底。桥下鱼翔浅水,波光粼粼。据王悦岩的父亲讲,关于“头桥”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最初,头桥河上没有桥,平时水也不大,通常都能?水而过。有一年在发大水的季节,一对青年男女正要过河到街上,小伙子一不小心掉到河里,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年轻姑娘顿时哭得死去活来。从此,姑娘每天都要到河边一棵大树下等待小伙子的出现。-天长日久,姑娘的头发白了。忽然有一天,姑娘的白发变成了一座石拱桥。人们看见姑娘与小伙子在桥上漫步……为了纪念这对青年忠贞不渝的爱情,村民们把石拱桥取名为“头桥”。

头桥东侧有一座小庙,名日观音庙。庙占地仅一二平方米,高不足2米,内供一尊高尺①许菩萨,庙内仅置有一石臼状香炉。每逢初一、十五,进香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一些新婚夫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夫妻恩爱,必到庙上叩拜。王悦岩为了得子,也常常到庙上烧香。

王宏谟渐渐长大了,父亲也经常带他到庙里叩拜,目的是保佑平安。每当这时,王宏谟都在一旁玩耍,他不相信神灵。他喜欢父亲带他去西门镇逛庙会。

西门镇在金山县境东南部,张泾河、黄姑塘交会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集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每当节日,西门镇就要举行庙会。老的上庙进香、看戏文,少的提灯、玩耍,并集有各地小吃.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派热闹欢腾景象。

王宏谟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尤其喜欢关于“头桥”的传说。

1918年秋天,王宏谟在金山县吕巷镇读小学,每当走出村头,他都要回头远眺头桥。在王宏谟眼里,头桥见证了头桥村的变迁和兴衰。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略显疮痍,但它仍以魁梧的身躯横跨小河,岿然不动,每天给人以过河之方便,演绎着美丽的传说……

王宏谟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也不愿与同龄的孩子玩耍,性格有些倔强。一天,邻居王大婶要将院坝里的高粱杆拿进屋。王宏谟见状,也帮忙在地下拾掇叶子。王大婶夸宏谟懂事,进屋拿了一个麦粑递给宏谟。王宏谟躲在父亲的背后,说什么也不要。父亲很高兴。他曾对王宏谟说过,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要!

王大婶感慨地说,谟娃儿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1921年夏天,王宏谟考进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学期后,又考进了上海浦东中学。这一年,他刚好15岁。

浦江东岸,白莲泾畔,六里桥堍,绿树掩映中矗立着一群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创建于1907年正月、曾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盛誉的百年历史名校——上海浦东中学。

王宏谟走进镌刻着首任校长黄炎培先生题写校名的浦东中学校门。校门内镌刻的校训“勤、朴”二字赫然醒目,言简而意蕴丰富。

P3-5

序言

2013年1月18日,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我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与我国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双双摘得中国科技桂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颁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大会,胡锦涛主席把大红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交到我手中。忽然间,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我的心头……

1938年11月12日,我出生在上海金山。父亲给我取了一个名字“王小谟”。“谟”的本义就是计谋,谋略。如:谟士,指有才略的人。父亲的名字叫“王宏谟”,是爷爷给取的。后来才知道,父亲是把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生活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里。那时,经济困难,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充实,学校进行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以及“抗美援朝”和“打老虎”等运动,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时我有许多梦想:看见蓝天上翱翔的飞机,我就想当一名飞行员;看见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我就想当一名驾驶员;看见劈波斩浪的航船,我就想当一名驾船出海的航海员……

我的青年时代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印象最深的人是在北京37中读高三时的刘凤梧校长。在他的帮助、鞭策下,我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在学习上,仿佛在攀登一座座高山,一刻也不停步,直到爬上山顶;在思想上,不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仿佛一名医生,不断地给自己对症下药。那时,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变成了“三好学生”,加入了共青团。

小学、中学算是小孩或者青少年吧,都是在父母呵护下度过的。大学的生涯是我走入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站。我有幸进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五年的熏陶,不但学到了知识和专业,更重要的是使我树立了献身于国防的理想和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的人生目标,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高。感谢母校众多师长对我的教导,使我终身受益。五年大学的多彩生活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的工作经历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

我第一次接触到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参加“四清”运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了好师长、好同事。我听到了很多老一辈雷达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无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南京14所的10年,是我打下思想基础、技术基础、工程基础的10年。

第二阶段是在贵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

我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波三折、命运的沉浮、职务的升迁,等等。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的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高度评价。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1985年,三坐标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我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

在贵州三线时期的20年,是出成果的20年,也是技术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

在这一时期,我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电子工业部首批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三阶段是在北京工作。

我的职务由38所所长升至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秘书长等。科研领域也由中国防空雷达转为预警机的研究。

在北京是主导研制预警机的20年,是做出更大贡献的20年!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2008年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众多的荣誉中,我最享受的是“工程师”称号!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之所以普通,是因为我也有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普通人一样的忧虑与期盼,有普通人一样的孤独与彷徨……

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之所以不甘寂寞,是因为我想做事,甚至想做大事。从小我就养成了动手的习惯,这对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明白了“工程师”就是做具体工作的实践者的道理,这些感悟与认知,使我终身铭记!

《王小谟传》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成长的历程。有些史料是第一次向社会披露,目的是让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我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让读者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的研究发明经历了多少困难与艰辛!

借《王小谟传》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国防科工委(局)、中国工程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与厚爱;感谢与我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同事、朋友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工作的理解与包容;感谢本书作者姚远、刘凡君不辞辛苦认真采访、勤奋创作……

随时间流逝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忘却历史,珍惜今天,是我们同代以及不同代人的共同责任。

是以为序。

王小谟

2014年3月25日

后记

2013年11月,我们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之旅》后,便又立即投入到长篇传记《王小谟传》的写作中。

2013年初,我们在接受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之旅》创作任务时,有关部门就嘱托还要写一部关于王小谟的传记作品。因此,在采访时,我们与王小谟院士对两部书的主题进行了交流沟通。

我们把《逐梦之旅》定位在介绍中国雷达是如何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以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研制走过的创业之路、拼搏之路为主线,记录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崇尚强军报国信仰,历经坎坷,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的历程。讴歌以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电科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弘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

《王小谟传》以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运用典型化的手法,真实、客观地刻画王小谟院士严谨、豁达的性格特征及非凡的人格魅力;塑造王小谟院士高瞻远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以丰富、翔实的素材和精心、细致的描述,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宏大的叙事方式,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秘王小谟院士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中国防空雷达、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新拟定了采访提纲,梳理了采访思路,增强了对《王小谟传》创作的信心。

2014年1月,当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当瑞雪还飘洒在大地之时,冒着严寒,我们采访了王小谟及他的妻子、孩子、姐姐、同事等。王小谟率性地打开话匣,翻开那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话沧桑,忆岁月,谈往事。说到高兴时,爽朗的笑声霎时抖落了记忆的尘埃,使我们心里陡然升起一股敬重的暖意……

在王小谟家里,他小心翼翼地将珍藏了几十年的日记、讲话、总结等资料给我们看。那上面记录了王小谟走过的青春之旅,热血之路……

在一本黑褐色,封面上凸出“新中国”三个大字的日记本里,我们读到了王小谟单纯的思想,以及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感受到了王小谟愿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而蓬勃向上的真情……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反复聆听采访王小谟的录音,认真分析与把握王小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原因。我们想在《王小谟传》中,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小谟!

我们以为,只有了解王小谟的成长史,才会知道他今天为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只有了解王小谟远大抱负的形成,才会知道他为中国的防空雷达及预警机事业走向世界所付出的毕生精力和奉献精神,是那样的崇高和伟大!

在我们心里,王小谟是一条平凡的河,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平静如处;时而奔腾向前,时而缓缓流淌;王小谟是一座峻峭的山,承载着使命,肩负着担当;春天,让花朵的芬芳和树梢的清香在山上缭绕;冬天,让天籁的音响和清晨的鸟鸣在山涧涓涓流泻……

感动之余,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所思所想,还有王小谟院士成长的故事写成一段段平实的文字,记录王小谟院士对祖国和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传承王小谟院士治学为人的崇高品德,弘扬王小谟院士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告诉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让河流生生不息,让大山崇高而伟岸……

作者

2014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