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就像读一本青春传记。书中人物的故事,穿越时光,感染了无数颗同样敏感的心灵。一对对恋人的爱情回忆,既温暖又甜蜜。他们生活中那些充满趣味的片段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甜蜜,生活也可以如此温馨。把这些青春小故事送给所有饱经磨砺却依然相信爱情的年轻人,愿你在今后每一个单枪匹马的日子里,都能勇敢无畏。
一路开花主编的《读者文摘美文--时光篱蔓爬上青春眉梢》中选取大量积极、温暖、美好的短篇,内容涉及面广,有关生活、有关人生、有关婚姻、有关事业、有关感情,篇幅不长,文字优美且浅显,加上文后的感悟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触,新的体悟。
一路开花主编的《读者文摘美文--时光篱蔓爬上青春眉梢》是一本美文故事集,本书将几十篇美文分六章收录,分别以”善待生命里的缘””有你的冬天很温暖”等为主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情感。本书故事情节生动,感情真挚,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世界太热,让对方放心,他们要追逐内心的一剂清凉。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好评如潮。一天,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说行吗?”杨绛非常高兴:“我支持你。快动手写。”这就叫“夫妇比翼齐飞”。
为了让他放下心来写作,杨绛把家里的保姆辞退了。以通过节省开支来让他多买一些书,多长长见识。她担水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拖地、缝纫制衣……她就是要让自己的汗水化作丈夫的笔下珠玑。两年后,钱钟书创作的被誉为“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的《围城》问世。
她的这种从富家小姐心甘情愿地成为“灶下婢”的做法让婆婆称赞不已:“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为了让钱钟书这个“痴人”真正拥有痴福,杨绛除了乎日细心地照料他外,她还有一种担心:不能让自己走在他的前面。“钟书病中。我只想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为求得不错的次序,杨绛一直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要补充营养时,她会买几根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保持骨骼硬朗。她还坚持每日早上散步、练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见自己的身体健康.她对自己就放心了。
他们的“放心”是真正的生死相依,钱钟书要是病了,杨绛常常是连续许多天,甚或几十天不离左右地陪伴照顾。当有人劝她回去休息时,她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家。”钱钟书吃安眠药,她也吃,虽然她当时并不失眠。杨绛有时吃安眠药,钱钟书也总要陪着吃,说要中毒一块儿中。
好的身体给她帮了大忙,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他们的女儿钱瑗也病了,住进医院。当时,钱钟书住在北京医院,钱瑗住在西郊的医院,父女俩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已是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钟书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要除尽。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让对方放心是内心的沉稳和强大。
钱钟书去世后,为了让“你放心”不打折扣,她更加注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除了饮食外,还坚持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生前曾说过要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年近90高龄的杨绛硬是将《斐多篇》翻译了出来。接着,她要对三人的爱做一个小结,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怀念的书,感动着无数中国人。
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般的纯真和美丽。”让对方放心就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杨绛同时还将眼睛盯向了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7万余页的笔记由于每一页都留着丈夫的手印,整理它们时,宛然抚摸着爱。抑或被丈夫的爱抚摸着。2003年,被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三卷《容安馆札记》,以及178册外文笔记出版。20¨年,二十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面世。如钱钟书地下有知,一定会完全放下心来。
杨绛依然追逐着内心的一剂清凉,生活中的她和钱钟书在世时一样,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她回绝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还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800多万元的稿费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为了不打扰别人,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泽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与世长辞。
让对方放心是最真挚最动人的爱,当两人携手并肩并非是为了让彼此炙手可热时,他们爱的乾坤也就堪比日月长。
P6-9
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书
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许多零碎到不知如何利用的时间——坐在餐厅等菜的无聊空当,公交站牌前无所事事的张望,嘈杂车厢里的神游天外,临睡前翻来覆去地刷朋友圈……
这些零碎的时间,和我们用来学习、交流、工作的时间同样重要。它们也是时间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命的重要指针。
然而,这些零碎的时间,我们不是用来发呆,就是低着脑袋戳手机。事实证明,发呆和戳手机,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收获。也许,你曾在很多个无意间想过,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但很快,那些类似于每天背十个英语单词的豪言壮语就被周围的环境所打破。
不管是学生群,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除了在手机上打打游戏,刷下微信微博,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和这些时间相处。它既不能让我们读一部完整的名著,也无法让我们完全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些问题。
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做那么一些书,让更多的人愿意在零碎的时间里放下手机,和美好的内心独处?
当然,我知道,今天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局限于书本。我们有手机、电脑等,手指随便一戳,就可以轻松下载上万部图书。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这些现代化的工具,是不是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几个搞创作的人,经常坐在一起讨论:能不能做那么一些有营养的书,让我们可以随时捧起来,又可以随时放下去?它既符合当下的生活节奏,不去占用阅读者过多时间;又可以让阅读者在零碎的空闲时间里,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触碰到思想的光芒。
我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放下。当你把其中一本翻阅完毕,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心灵中的某一个通道,也充满鸟语花香。因为这本书就像一根线,把零碎的时间和阅读的感触,一颗一颗地串成了属于你自己的珍珠。
生活会因为一本不太起眼的书,变得有诗意,变得完整。
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书。我相信,这也是你给自己零碎时间的最好礼物。
一路开花
2017年7月书于云南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