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穿越转型之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是当下中国推进强国战略的最重要的主题。
转型,意味着变革。要解放思想,转换理念,打破深层次的制度瓶颈,摆脱模式化的路径依赖。转型,意味着新生。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从高碳增长进入低碳时代。转型,也意味着痛苦。要支付转型的成本和代价,我们如何顺畅地、勇敢地去承受,去化解,去穿越?
转型,难免影响经济增速,这是政府难言之痛。与速度链接的,不仅是政府的政绩考核、形象塑造,还有财政收入、就业机会等刚性的无法回避的巨大压力。转型,对众多在市场红海的狂风巨浪中沉浮的企业而言,更有切肤之痛。本来就在利润的刀片上跳舞,如今更难立足。产品的淘汰,行业的消失,产业链条断裂,‘渠道体系破坏,经营模式再造,这些在经济学大家熊彼特口中的“创造性破坏”,拷问着企业的竞争力、生命力。尤须直面的,是转型牵扯的劳动群体在深切利害关系中的难以承受之痛:资本机器对劳动密集的投入替代,转型过程对在企员工的利益调整,产业升级对就业市场的直接冲击。
更痛苦的,是我们对转型痛苦无法回避、无法超越的境遇。我们不是第一次面临调整、改革、转型的压力,也不是第一次痛下调整、改革、转型的决心,只是每一次我们都心存侥幸,雨过天晴,在“等一等”“挺一挺”的应对中将挑战一再拖后,与机遇擦肩而过。有人调侃地方的“煤改”:“我们煤价一跌就调产,煤价一涨就好了疮疤忘了痛,就像那只一到冬天就喊冷的寒号鸟。”当我们虚掷了一个个冬天之后,等过来、挺过来,我们还能充分享有春天里那阳光的明媚和希望的蓬勃吗?
延续30多年的发展方式带给我们许多令世人称奇的业绩,但它埋下的许多沉重的伏笔也开始显现。贫富分化日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破坏加剧、利益矛盾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警钟在我们耳旁一再敲响。进入后危机时代,再放眼全球经济,“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中国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在金融业泡沫破裂之后,纷纷回归实业,喊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全力推涌科技革命、能源革命新浪潮,寻找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和减排道德制高点的新引擎。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世界市场格局在转换,国际分工体系在重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遭遇强势进逼和更多挤压。而我们的周围,还有不少人一味沉醉于“改革奇迹”“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赞美和羡慕而不能自省。听一听专家提醒:当年巴西从“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上挑战美国”的“奇迹年代”,陷入“经济和政治动荡不宁”的“丢失的十年”的历史教训,值得汲取。我们还是多想一想“中国风险”“中国转型”“中国道路”吧! 历史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给你打开更多的机会之窗。汹涌而来的“用工荒”,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利,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对经济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型,则是一个强力的倒逼。我们从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低碳型经济的生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突破中已经看到,机遇正在展开,希望正在升腾。
“先人一步,遍地黄金”。珠三角东莞的主政者提出“忍得住暂时阵痛,忍得住经济一定程度放缓,忍得住社会非议,忍得住暂时的利益”,强调防止经济形势好转,传统发展模式复归,东莞要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促转型。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纷纷行动起来。问题在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其间出现的“转型盲区”“产业断层”“技术鸿沟”,如何顺利跨越?产业重组,“退二进三”,我们开始去做产业转移、整合的减法,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的加法、乘法掌握娴熟了没有?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沿海企业已经审时度势,投棋布子,抢占转型先机。在长三角江阴市,原有产业在自主创新中向高新技术突破,本土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将微笑曲线延伸,区域经济在海外引才中让弯道超车提速。它们的“新型升级版”经济,是生长出来的,嫁接出来的,孵化出来的,实现了“零缝隙对接”“低风险跨越”“高增长转型”,堪称沿海企业转型的一个经典文本。作为政府,则应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消除政府采购中的国货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建立技术、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闪转腾挪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当前不少地方推行“煤改”,那些被整合、被重组的煤老板,向何处寻找他们“化蛹为蝶”“华丽转身”的二次创业之路?是往非洲探觅金矿,去海南热炒房产,还是进民间投资金融,回家乡开发农业?政府还应当扶下马,送一程。
我们更应当关注转型中人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的劳动环境、薪酬标准、发展空间亟待改善;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政府保障教育供给,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已成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在转型中迁移,转行、兼并、破产,必然伴生着员工失业、换岗、挪位等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何在帮助企业顺利转型的同时,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将转型期双方的艰难和阵痛都降到最低程度,考验着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和运筹能力。
发展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既要加强政府的推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既要顺应转型的大势,也要考虑现实的国情;既要赢得未来的发展,也要减轻当下的痛苦。
P22-24
这是一束生命的燃烧
张正宪
新闻,是我深入社会的一种参与方式,也是我弥足珍惜的一段生命旅程。
在新华社,在半月谈,在新闻的岗位上,我穿越过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沐浴着近三十五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多以“苏北”笔名写作时事评论是我工作之余的耕耘。前前后后数百篇评论中,凝结着我的热爱、我的追寻、我的奋斗。
这里,呈现的是我时事评论的片段。
这里,奉献的是我一束生命的燃烧。
我叩问自己:是什么点燃我的评论的生命,并倾注其中源源不绝的能量?
生活,思想,情怀。
(一)
生活是评论的源头活水。
我曾经历的贫穷、沉重的乡村岁月,我已投入的广阔、生动的新闻生涯,我所参与的雄浑、深刻的改革历程,给我的评论烙下了深深的个性印记。
生活,如同我故乡那一片片依然在心中迎风摇曳的芦苇,“春天里一片绿生生,秋风中满眼黄灿灿。苇叶折叠小船,放游纯真快乐的梦想;苇秆制作芦笛,吹奏悠扬清脆的乐音;一根根饱满的芦苇,编织成一扇扇朴实的苇墙,在风风雨雨的抗击中展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努力成为这样快乐的、自由的也是坚韧的芦苇。”(《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
热爱生活,深人生活,贴近生活,这是新闻人共同的心声。而我,自以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发现生活,求解生活,推进生活。
我所着力的评论,既不是宣传高层政策精神的高大上的社评,也不是紧贴热点新闻事件的短平快的时评,大概属聚焦社会现象问题的鲜亮透的专评吧。我不太习惯于命题作文,也不擅长于赶潮追风,只是因为我过于看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一篇篇评论的由来,只是因为生活中的那一声砰然,激活了我头脑里最敏感的那块区域,扣动了我心灵中最紧绷的那根琴弦,那一泓水面再也不能平静了,我要写。于是,就有了水花,有了声响;就有了我的文字,我的话语。
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人们经常引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篇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一路高歌猛进中,在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我们还须应对各种问题、挑战和风险。有文学研究者言:“政治家关注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文学家却必须关注车轮碾过的那一抹鲜红。”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们欢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样也不可忽略车轮前的坎坷,车轮后的深辙,还有车轮下的那一抹鲜红。市场经济浪潮中,城市跨越发展中,全面深化改革中,普通民众拥有了更充分的自由、更多样的机会和更鲜亮的人生,也遭遇着生存与发展的无情竞争、利益与权利的暴力侵夺和地位与尊严的严峻挑战。
这是一个崇尚创造的年代。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我想让我的评论喊出我的喝彩,留下我的礼赞。任时光慢慢流淌,读者还能依稀可见:一幅幅磅礴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一列列奔驰的动车在我们身边呼啸前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一片片丰饶的原野在我们脚下蓬勃生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呈现万家灯火遍地英雄的雄壮景观;生态农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正重构城乡一体文明融合的崭新格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开拓颠覆性创新共享型经济融合型发展多维度跨越的全新未来。
这是一个人性解放的年代。从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僵化沉闷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生活的日常风生水起,我们的生命流光溢彩。尽管也有物质欲望的决堤横流,也有人性之恶的肆意释放,但这只是阳光下的阴影而已。我在《让生活引领生活》中写道:“我们不能忽略:每一天的生活中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传递着淳朴深厚的人性温暖,在续写着美好善良的人生故事。”“诚信意识、志愿精神、工作伦理、人伦亲情、道义关怀、奋斗信念、奉献品格……还有他们甘冒种种风险,超越一己私利,对丑恶现象的抗争,对腐败行为的监督,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公共事业的奋斗,无不显示着公民的意识,无不闪耀着道德的光芒。在生动、斑斓的生活图画中,他们展示着人性的无限丰富性和德行的无限可能性。”
正是改革深化中一个个沉重的问题、万众创新中一片片盎然的生机和草根社会中一缕缕平凡的美好,构成引领我时事评论写作的最醒目的航标。
“让生活引领生活,以民间激励民间,用希望点燃希望。”这就是我的新闻观、评论观。
(二)
思想是评论的核心力量。
我对时事评论写作的期许,是“两气”说。一是“生气”,充盈生活的气息,闪耀生活的色泽;二是“锐气”,坚持“在场”,直面“问题”,积极“介入”,进发思想的火花,磨砺思想的锋芒。
四平八稳,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是时事评论写作的大忌。语言的八股是文字的苍白和腐败,作风的僵化和漂浮,更是思想的懒惰和空虚。“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果没有自己对日常生活新的发现、对政策精神新的领悟、对社会问题新的思考,没有个性化的视角、主体性的见解和风格化的表达,为什么还要去费心费力装模作样舞文弄墨呢?我们能不能在相关评论既有阐释和思考的基点上,向着前方再出发,哪怕再迈出小半步,力争有一点新意添一些深度多一点鲜活?
信息,知识,思想,时下,我们热衷的、推崇的、追逐的还是信息。信息的价值日益明显,只是,我们应当清醒,信息,替代不了知识,更替代不了思想。在娱乐化、浅薄化、碎片化的沉湎之中,各种无用、无聊、哗众取宠的信息充斥媒体,混淆视听。信息泛滥与思想贫乏的错位,恰恰是当下新闻媒体一个让人诟病的软肋。
评论的思想力量是什么?一是观察力。全球视野,中国视角;历史视野,当下视角;国家视野,民生视角。我的理解,观察生活,我们心中应有一个坐标轴,横轴是世界观,纵轴是历史观,原点是价值观,把每一个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新闻问题,都放到这一坐标轴上去衡量去比较,就可以给出一个大致明晰的定位,估量其新闻的价值含金。二是阐释力。政策精神的阐释,生活文本的阐释,社会变革的阐释,是评论的基本主题。阐释的力量,是要在文本、读者和阐释者的多重互动中释放出、生发出更为鲜活的新意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三是求解力。发现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求解问题。一个记者的全部使命、生命历程,就是从“?”到“!”,就是对这两个标点符号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各各不同的书写。
思想的锐利,来自思想的碰撞、思想的汲取和思想的探索。
思想的庸常,来自思想的懒惰、思想的恐惧和思想的让渡。
我们倡扬解放思想,如何解放?我以为,重在三条,一是解放理念。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就是最重要的理念创新,对传统发展主义理念的超越。二是解放思维。当下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们尤须关注的,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相融合、相促进的,还应有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解放和进步。三是解放视野。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开放性的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我们应及时调整坐标,夯实支点,找准方位。
中国社会,正处于多层矛盾叠加、多种取向交错、多重转换共振的时期,“两难”“悖论”“混沌”“争议”的现象和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众声喧哗,扑朔迷离,多元阐释,需要我们清醒应对,科学把握,深入求解。这就给时事评论的发声和张扬留下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也催生出更丰富的新闻阐释形态。我的评论坚持从朴素的生活中感悟,从纷繁的矛盾中提炼,从思想的碰撞中辨析,努力以开放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去观察思考,去开掘引领,去感应时代的潮流,谛听民众的心声,在信念和价值的层面去把握方向感、使命感、意义感。
在加速城乡一体化政策推进引发各方利益冲突之际,笔者在《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中提出了基本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开拓农民的发展空间。
如何遏制经济风险的积累助力发展转型的启动?笔者在《向发展自由要活力》中直抒己见:“发展自由,追求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深化发展自由,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根基,是实现发展转型的战略支点,是加快改革进程的价值指向。”
群众路线教育的重点是干部作风,笔者进而强调《补上人文这一课》:“对人的个性与人格的尊重,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保障,对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切,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张扬,这是群众路线践行中更为深广的人文精神内涵。”
网络治理是一个敏感话题。笔者将话题向纵深推进,《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中提出:“用开放的心态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维去维护秩序理性,用正义的价值去滋润建设理性。”
针对乡村转型发展中的城市导向,笔者在《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中大声疾呼: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明晰提出:乡村文明的明天,“不是现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创造中的新乡村文明”。
记者的思想是绿色的。它来自对现实的投入,对生活的积累,对历史的担当,对百姓的情怀。它是从真诚中涌流出来的;是滚动着露珠,闪耀着光泽的;是时时生长着的,与百姓共同呼吸,和生活一道前进。
(三)
情怀是评论的价值底蕴。
时事评论有其不可磨灭的政治激情,亦有其不可亵渎的道德自觉。中央出台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的走势潮流,民众期待的权益保障,构成了我的评论的大局观。“站在天安门上看中国”,众多新华社记者以此自勉。我以为,还可加上一句:“坐在农家院里看发展。”
情怀,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必修的素养。
我理解的情怀,其内涵,就是新闻良知、社会责任和现代文明。
良知先于新闻,这是我的坚守。
良知是源自人性深层共通的自然天性和心灵本真,凝结人们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不绝向往和热切呼应,奠定每一个新闻记者事业追求的道德底线和价值根基。
我是从乡村的田野中一路走来,我深切地感受着底层社会父老乡亲肩负的艰难与沉重、期待的欢乐与幸福。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欢欣和忧虑,他们的梦想和命运、体面和尊严,就是我的评论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召唤。真诚地为之去关注、去奋争,热烈地为之去投入、去融入,就是我的评论最朴素的向往和最强大的动力。
一如我在《解放梦想》中开篇所言:“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
担当社会责任,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
每一步重大改革的突破,都伴生着风险和阵痛;每一个焦点问题的求解,都引发出争议和交锋;每一次基层创新的推进,都难免有艰难和波折。我们不能失语,更不能糊涂。新闻舆论,时事评论,始终应坚持“在场”,积极“介入”。尤其要关注社会层化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关注他们被遮蔽的身影,被挤压的话语,尤其要关注他们在“以发展的名义”“以改革的名义”等堂皇的名义下被侵夺的利益,被损害的尊严。“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个体的声音自然是微弱的,但道义的力量必然是强大的。回首当年,农村“大包干”遭遇“归大堆”回潮的威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历种种舆论的责难,农民工进城被戴上“盲流”的帽子饱受社会歧视,我带着我的评论参与发声了。再看近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强挖农民祖坟、强拆农民村庄,一些工商资本联手政府官员公然下乡圈地挤压农民发展空间,一些城市职能部门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违法设置过高门槛强行逼退进城农民,我的评论同样没有缺席。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传扬现代文明,这是时事评论的生命力所在。
评论的标题就是我从事写作价值取向的鲜明表达:“民生核心是民权”,“扶贫深处是赋权”,“公民,扛起你的责任”,“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我们都是改革者”,“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显然,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公民权利的张扬,公民生活的建设,是我的评论着力求解的一大主题。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目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应值得尊重。多样的生活态度,多彩的人生形态,多元的发展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表达的话语权,也都有其进取的正当性。我们不必总是习惯于去代替、去定向、去强制,无论藉怎样正确的名义,以如何堂皇的说辞,用什么宏大的道理。(《补上人文这一课》)
建设公平正义的价值,是我的评论中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在明显的社会分化和复杂的利益碰撞中,我努力地在评论中为广大普通民众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真诚地去鼓呼、去导向。
《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在揭示,在呼唤:“重识公平正义,它不仅是政策宣示,而且是施政实践,是每一级政府决策的基点和工作的目标;它不仅是政治导向,而且是发展力量,只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它不仅是政府形象,而且是政治文明。渗透在社会的秩序规范中,它是一种制度平等;引领在发展的路径转换中,它是一种科学理念;落实在政党的民主建设中,它是一种执政伦理。”
增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我在评论中努力高举的一面旗帜。
《补上人文这一课》指向的是政治文明;《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诘问的是社会文明;《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阐释的是网络文明;《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呼唤的是旅游文明;《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警醒的是精神文明;《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应答的是新乡村文明;《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提倡的是新生活文明;《文明,与世界相拥》瞩目的是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的中华文明的转型和复兴……
生活、思想、情怀,就是我的评论的灵魂和精髓。发现生活、开掘思想、张扬情怀,就是我写作评论的路径和门户。
我无力去追求评论的宏大叙事与真理话语,也无意去追求评论的写作范式和教化功能。我还是愿意随性地释放本真的良知和情感,还是愿意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开掘和思考。所幸的是,我在几十年的评论写作中找到了自己,呵护了自己,也张扬了自己。因此,苏北的评论也就有了自己醒目、浓烈的个性和风格,那就是思想与激情的碰撞和融合。这是我向往的评论写作的最高境界。法乎其上,得乎其中。
信念的坚守因为热爱,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
生命不息,燃烧不止。
《苏北时政评论》内容由半月谈杂志社知名时政评论家苏北(张正宪)著,收录了作者近期所著的针对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时政评论文章。书稿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并且主题新颖,对公务员备考尤其是申论考试及时政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辅导作用。
《补上人文这一课》指向的是政治文明;《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诘问的是社会文明;《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阐释的是网络文明;《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呼唤的是旅游文明;《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警醒的是精神文明;《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应答的是新乡村文明;《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提倡的是新生活文明;《文明,与世界相拥》瞩目的是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的中华文明的转型和复兴……
张正宪编著的《苏北时政评论》适合公务员国考、各省联考、事业单位、党政公选、政法干警、招警、村官、选调生、军转干等申论、面试、行测、公共基础常识部分时政内容的备考、研究生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