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近代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恭禄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据亚洲之东南部,其东部沿海六省,濒临渤海、黄海、东海,遥遥与日本及其属地相对,其东五洋中最大之太平洋在焉。其在南部之广东濒临南海。南部毗连安南、缅甸,其一现属于法,一属于英。其西南西藏,有喜马拉雅山隔阻中国、印度陆路上之交通,西北新疆,北部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与俄国领土接壤,奉天隔鸭绿江与朝鲜相峙。此中国边疆之大概也。其强邻有日、俄、英、法,四国之中,中日地位相近,中俄接壤长逾万里,而英法以属地关系,固不如日俄之密切。其在古代,疆域虽常变迁,而其地理上所受之影响颇为重要。其影响为何?日:国内之农工商业,人民之生活情状,以及交通国势,多受地形、土壤、矿产、河道、气候、洋流等之支配与影响。更就对外而言,古代航海术未精,船舶浅小,水手无犯风涛远渡海洋之勇气,沿海七省除海盗而外,别无侵扰之国,居民常能安居乐业。南部毗连热带半岛,半岛上之物产丰富,居民不必勤于工作,而食料衣服即绰然有余,懒惰不易奋发,不能大为害于邻国。西南高山蜿蜒千里,立国于其地者缺少发展之机会,西羌、吐蕃力能跳梁于一隅而已。蒙古、满洲地多旷野,气候寒冷,土壤较瘠,人以游牧为生,耐劳受苦,体壮多力,善骑能射,苟有领袖将其团结,则战斗力常强。是以我国历史上之外患率多起于北方,匈奴之入寇,五胡之纷扰,辽金之压迫,蒙古之侵略,满清之入关,皆其明显之证。迨航海术进步,机械学发达,海上交通,不惟无建筑之费用,且无修理之需要,反便于陆,亚欧之交通为之一变,而我国形势随之转移。欧人乃自海上伸长势力于东方,印度适在中国、欧洲之间,首当其冲,次及中国,固地理上之位置使之然也。

国内领土据今估计,凡四百余万方英里,世界陆地约五千七百余万方英里,亚洲一千五百万方英里,中国面积约占全球十四分之一,亚洲四分之一。世界人口凡一亿八万万,中国约逾四万万,殆占总数四分之一。就其分布而言,本部十八省共一百五十三万方英里,人口据一九二三年邮局估计,凡四万一千一百万;满洲三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二千二百万;蒙古一百三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二百万;新疆五十五万方英里,人口二百五十万;西藏四十六万方英里,人口三百万。十八省内,人口最密者,首推江苏,每方英里八百人以上,甘肃人口最稀。面积人口之数目,皆非本于精确之丈量与调查,其价值不过使吾人略知分布之情状而已。其在清代中叶,直省人口,视今殆无重大之不同,满洲、内蒙古人口之激增,则始于清末领土视前削小,其详见于后篇。人民耕种生活之情状,百余年内,未有剧烈之改变。人口既以十八省为多,其地汉族之势力最盛,汉族历史上杂有苗、满、蒙、回、藏五族之血胤,今日中国民族,乃合汉、苗、满、蒙、回、藏六族而成,西人统称之日蒙古族,盖蒙古成吉思汗之兵威震于欧洲,其子孙征服中国,以之代表黄种也。六大民族除缠回外,皆为黄种,其头颅身体之构造,皮肤之颜色,发毛之黑直,多属相类。其长矮不同之处,实无若何之重要,犹一族之子孙,尚或迥异也,证以见闻而益信,吾人汉族与满人、回人同处一地,固难辨别其种族也。自其杂居以来,互通婚姻,血统上趋于同化。总之,六族之称,本极牵强,今日殆为历史过去之名辞,充量言之,只可代表居住一地之人,如浙人、苏人、蒙古人之例,不得认为种族不同之民族也。汉族自黄河流域,逐渐移居于长江及西江流域。满人随清帝入关,分防国内要害,其根据地满洲今为汉人居住之地。蒙古为蒙古族人游牧之场。回族以宗教之信仰,得有此名,其在西北者,多为突厥之后,又有杂居于内地及云南者。藏族游牧于青海、西藏、西康。苗族住于西南诸省之僻壤。六族中以汉人为多,其潜伏同化之力量尤大,然其久为土著民族,不敌游牧民族之强悍善战,政治衰弱之时,则深受其蹂躏。十三世纪末叶,蒙古强盛,灭宋统治中国。其后朱元璋逐之,建国日明,十七世纪,明室衰弱,满洲爱新觉罗氏乘机入主中国,凡二百六十七年。兹略言之于下:

满洲旧为东胡游牧之地,战国时,燕王任用贤将却之东北千余里,相传其开拓辽河流域,汉武帝县属朝鲜半岛,其后鲜卑辽金次第起于东北,皆所谓东胡族(即通古斯)也。明初太祖恢复辽河流域,成祖招抚黑龙江,然其设官治理,终与内地不同。辽河之西仍为女真旧部,女真部落而居,时人依其文化程度分为生熟,其人以游牧射猎为生,锻炼成为强悍之身体,善于骑马,一日之间,飓没或数百里,所射之矢远能杀人于百步之外。十六世纪末叶,建州部酋努尔哈赤善于用兵;合并诸部,兵势张旺,声称复仇,扰及明边。明帝聚大军分路攻之,并诏藩属朝鲜叶赫出援,努尔哈赤次第败之,尽取中国之边藩,而明君臣尚无振作之气,朝臣方努力于党争,互相诋讦,酿成宦官一网打尽之祸,言路妄发不负责任之评论,以致统兵大将,不得展其才能。由是努尔哈赤迭陷重镇,尽降辽河以东之诸城,后攻山海关外之重镇宁远,不胜,负伤而死。一六二七年,其子皇太极(太宗)嗣位,先除内顾之忧,率兵问罪朝鲜,凯旋而归,俄攻宁远,无功,乃绕道西南,出内蒙古,大掠于中国北部。其时内蒙古诸部降服,独察哈尔汗助明。皇太极攻之,收降其众,声势大张,改国号日清,于是领土北界外兴安岭,东迄日本海,西至内蒙古,南临长城,乃遣大军深入中国腹地,终以未得山海关故,不敢据之。

方皇太极之侵扰中原也,值明怀宗在位,怀宗承熹宗之后,内乱外患交至,意欲和清,而以朝臣之坚持,难于独行其志,乃练兵筹饷,增加田赋,以致贪官勒索,人民不堪其苦,危机四伏。陕西受祸较烈,其地初受官吏之虐政,后遇饥馑,人民无食,强者相聚为盗,政府应付,无坚决固定之政策,酿成燎原之祸。一六四三年,李白成进攻北京,怀宗自缢而死。明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因其爱妾之愤,乞师于清。时皇太极新死,其弟多尔衮拥立皇子福临嗣位,亲自辅政,改元顺治,及得吴三桂书,率兵而往,大败李白成军,入据北京,命将进追流寇,平定黄河流域,旋取南方;明帝子孙之自立称帝者,相继败没,独桂王据有云贵诸省,力图恢复,后亦败亡,中国复归统一,而三藩尚拥重兵。

……

P2-4

目录

第一篇 鸦片战前之中国

地理上之影响——中国民族——清帝之入主中原——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政治上之积弊——财政

之情状——人口激增与生计困难——秘密会社之活动——叛乱之迭起——对外之观念——古代中西之交

通——中国所受外国之影响(物产、思想、文学、科学、美术等)——闭关思想之成立——葡萄牙人之

东下——耶稣会教士——西荷诸国人之相继来华——中俄之交涉——国际贸易之情状——管理外人之方

法——法律问题——困难之症结

第二篇 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

律劳卑之来粤——平等待遇之争执——交涉之恶化——困难之症结——缄默期内之大事——商欠——鸦

片之略史——鸦片畅销之主因——烟禁之议——林则徐之禁烟——义律缴交鸦片之经过——禁烟之希望

——林维喜案之严重——清廷之主战——英国之宣战——军备之比较——定海陷后朝旨之中变——琦善

和战之两难——道光再主用兵——广州之屈服——英舰之北上——浙苏战守之失败——国内纷扰之情状

——和议之经过——南京条约——和议之评论——战败之原因——政治上之弱点

第三篇 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

中英善后交涉——中美订约——中法交涉——条约中之要款——耶稣教之弛禁——香港澳门与中国之关系

——五口开放后之情状——鸦片输入之激增——对外思想之不变——青浦案件之解决——广州人城争执之

严重——三国修约之失败——海盗与亚罗事件——混战与报复——西林教案——联军来华——广州陷后之

情状——四国公使之通牒——和议之情状——四国天津条约之成立——朝廷挽回津约之失败——条约中

之要款——换约之起衅——战事之责任——朝旨之中变——联军第二次北上——和议困难之症结——巴夏

礼捕后之交涉——咸丰之决心议和——和议之条件——清代外交之评论——中国对俄所受之损失

第四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

黄河改道及其影响——人口激增——秘密会社之活动——财政之困难——政治之腐败——广西之情状——洪

秀全之略传——上帝会与团练——洪秀全之起兵——起兵后之时机——攻扰六省之经过——太平军中之思想

——文化之摧残——战胜之主因——太平军、清军、人民、迷信、种族思想、女子、军械——清廷应付之方略

——洪秀全之失策——北伐军之失败——江苏境内二军之相持——太平军之西征——曾国藩练勇之困难——讨

贼之檄文——檄文之批评——湘军出征之战绩——湘军战胜之原因——江北、江南大营之败溃——全国纷扰情

状之一斑——经济制度之紊乱——人民所受之痛苦——饷糈之榨取——太平天国与外国之关系

第五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续前)

洪秀全之宗教思想——三字经——洪秀全之天国——上下阶级之森严——朝廷情状之一斑——军政与严刑——

公田之计划——天历——天国中之妇女——消极之禁令——内讧及其影响——太平军之战绩——湘军克复安庆

——陈玉成之败死——常胜军之成立——太平天国末年之情状——外人之观察——淮军之起——湘军近逼南京

——华尔死后之常胜军——戈登之战绩——苏州杀降之事件——太平军之余支——湘军攻陷南京——太平余众

之命运——捻军之大起——平捻——清廷治苗之失策——湘军平定苗乱——战争期内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一人

口减少之估计——内乱之评论

第六篇 内政外交

清季之政治情状——咸丰死之政变——同治家庭之惨剧——承继大统之问题——慈禧之专政——光绪、慈禧之

关系——宦官之乱政——朝廷之情状——地方长官之权重——仕途之冗杂——军队之腐败——财政之困难——

曾左二氏之失望——李鸿章之观察——台谏之积弊——汉族之移民——人口之问题——总理衙门之创立——外

国使臣之地位——驻外公使之派遣——大臣对外智识之幼榧——外交上之主要问题——海关之改组——香港、

澳门漏税之解决——海军之创设——机器局与陆军——招商局之成立——铁路之兴筑——电报、电话及邮局

之设立——新教育之失败

第七篇 内政外交(续前)

觐见之争执——外使之入觐——遣使之困难——斌椿游历之失败——蒲安臣之出使——驻外使馆之成立——条

约——滇案之交涉——烟台会议——交涉之评论——中德修约之交涉——外商之贪心——反对教士之传说——

教案之迭起——天津教案之严重——藩属之观察——新疆叛乱之平定——伊犁之交涉——中日之关系——中国

对于安南之失策——和议之失败——战争之经过——和议之成立——交涉之评论——缅甸之丧失——西藏交涉之

开始——帕米尔之交涉——外人之赞助中国——华工贩运之惨史——国际贸易之发达——输出输入之物品——国

内情状之不变

第八篇 中日交涉

清初中日之关系——商约之成立——副岛种臣之来聘——日本之出兵台湾——台案之解决——日本兼并琉球——

琉案交涉之失败——朝鲜之概状——日韩之争——朝鲜之订约通商——中国对韩之政策——朝鲜之政变——中日天

津条约——二国合作之计划——修约之失败——袁世凯之活动——朝鲜政治之腐败——中日军备之比较——二国出

兵朝鲜——改革韩政之争论——战事之责任——清兵之败出朝鲜——海上战争——朝廷之情况——奉天境内之战—

—北洋舰队之消灭——最初议和之失败——李鸿章之渡日议和——和约之成立——朝臣之议论——三国干涉——

换约——割台之始末——交涉之总论

第九篇 战后中国之危机

外交上之新形势一外债——中国借款之困难——法国之野心——俄国侵略之计划——中俄密约之成立——俄国经营之

东省铁路——关税之交涉——铁路借款之争执——德租胶州湾——俄租旅顺、大连——法租广州湾——英国对华之政

策——英租威海卫等——日意二国之要求——列强在华之铁路承办权——中国损失之综计——门户开放政策之成立

第十篇 变法运动

国内之积弊——变法之阻碍——教士之影响——士大夫之思想——变法者之辩护——变法之动机——康有为之活动—

—变法之鼓吹——政府之筹饷练兵——新事业之创办——慈禧、光绪之疑忌——康有为变法之计划——光绪诏定国是

一新党之进用——新政——反对变法之主因——反对者之议沦——新法推行之困难——变法志士之大无畏精神——

太后之阻挠新政——袁世凯之变节一康梁之出险——变法志士之受祸一旧制之恢复——废立之隐谋——结论

第十一篇 义和团之扰乱

反对外人之心理——教案困难之分析——人民生计之困苦——财政之窘状——练兵——秘密会社之活动——国内之纷

扰——义和拳之略史——山东拳乱之势炽——朝廷之态度——直隶拳乱之情状——外兵入京保卫使馆——主战派之气

焰——拳民入京后之情状——塘沽炮台陷后之混战——御前会议——宣战诏书——宣战后之北京——北方之惨杀——教士

第十二篇 义和团之扰乱(续前)

五大臣之遇害——朝旨之中变——护送公使出京之平议——刘坤一之保境安民——天津之陷失——联军入京之经过—

—车驾出京之情状——北京之纷扰——京外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天津都统衙门之威权——德俄之野心——下诏罪

己——李鸿章之失策——惩办祸首之交涉——和议进行之困难——条约中之要款——结论——中国之屈服

第十三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

变法之倾向与主张——改革之困难——预备立宪——朋党之排挤——言官之地位——人民觉悟之表现——政治改革

——官制军政法律——新教育之创办——盲然奖学之流弊——实业之奖进——废八股——满汉平等——谕放脚——

严禁鸦片——帝及太后之病死——亲贵大臣之重用——咨议局与资政院——秘密会社之活动——兴中会及同盟会—

—光复会等——会党活动之方法——国有铁路政策之决定——川路争议之严重

第十四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续前)

武昌革命之经过——清廷应付之策略——各地之响应——革命之势力——建设之精神——清廷惊惶失措之窘状——鄂

宁两军之战——临时政府成立之经过——和议之进行——袁世凯之阴谋——清帝之逊位——国内之政治问题——清季外

交之趋势一乱后之善后问题——三国商约——英日同盟——满洲问题之严重——日俄战争——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中日交涉之困难——悬案之解决——中美德同盟之议——国际铁路计划之失败——中俄交涉——领荒移民之开始—

—借款筑路——列强对于革命之态度——外蒙独立——英谋西藏——经营西藏之失败——外交损失之总论

第十五篇 政治社会情状

君权之发达——宫廷生活之情状——大臣之无权——疆吏之恭顺——州县官之困难地位——贪墨之一斑——刑罚之严酷

——官仪之盛——学塾之生活——童试——生员考试——会试等——闱中情状之一斑——中试者之地位——八股文之说明

——文学之趋势——思想与学艺——土地之分配——田税——农民生活之情状——工人——商人——家庭生活一一宗教思

想——经济状况——自治组织——结论

第十六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

善后问题——首都之争执——临时约法——政党之纷扰——责任内阁之失败——政治实状——国会之召集——地方政府之

情状——武人之跋扈——第二次革命——革命后之政治问题——官制之迭更——帝制运动之始末——割据之形势——政治

失败之主因——外交问题——外蒙西藏之交涉——中日交涉——府院之争——复辟之失败

第十七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

南北战争——北方情形——南方党争——和议之失败——国内之扰乱——省宪运动——直奉战争——广东政变——法统下

之纷扰——国会之劣迹——反直战争——欧战之影响——中俄问题——中俄条约成立之经过——华盛顿会议——北方之混

战——中国之新觉悟一国民党之改组——广东之统一——北伐军之胜利——宁汉分裂——北方情状——北伐完成——统一

代价之一斑——五院之创设——战争之迭起——最近政治状况——外交之新趋势一最近外交问题

第十八篇 结论(国内问题之分析及建设之途径)

政治情状——中央财政状况——各省税收——军队——乡村匪患——国际贸易——列强投资——人口问题——节制生育——

农工商业——交通——教育——公共卫生——结论

第十九篇 史料评论

新史料之印行——政书——碑传——文集——信件——日记——年谱——时人记载——其他——-研究之途径

内容推荐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最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陈恭禄先生的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历史是很好的老师,历经80余年再次修汀出版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上下)》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上下)》是陈恭禄先生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