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寓言(福克纳作品)(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威廉·福克纳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威廉·福克纳著林斌译的《寓言(福克纳作品)(精)》是一部反战小说,曾获普利策奖。故事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8年),法军的一个下士鼓动全团的士兵抗命停止了对德军的攻击,德军也停战。然而有一名士兵被收买,导致下士及追随者被捕。下士在百般劝诱之下仍不改初衷,最终在耶稣受难日那天被处决,可是次日,他的尸体不翼而飞,法军只好把一具别人的尸体埋在他的墓中。此后,他的墓地不断有人来悼念。

内容推荐

威廉·福克纳著林斌译的《寓言(福克纳作品)(精)》讲述了“一个关于基督第二次降临、竟然降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中的含糊不清的寓言故事”。那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战壕里的为期一周的“兵变”事件。1918年春天,星期一上午9点钟,法军前线某军团的3000名士兵在一名下士领导的12个普通列兵的影响下集体拒绝进攻,使得对阵的德军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当天下午3点以后,西线战事随之全部沉寂。对阵双方的高层将领经过紧急密谋,竟然下令朝手无寸铁的士兵们开火,并当众处决了引发兵变的那名下士,同时也将力主惩罚全团士兵的一位师长秘密杀害。这样一来,这场战争便得以继续下去。小说详尽叙述了法、英、美三国军队将领如何着手调查此事,与德军高层秘密会晤,想方设法掩盖真相,神不知鬼不觉地惩处勇者,通过暗箱操作让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全过程。

目录

译 序

星期三

星期一,星期一晚上

星期二晚上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二,星期三,星期三晚上

星期三晚上

星期四,星期四晚上

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明 天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星期一,星期一晚上

当进攻的命令蕞初下达给他的时候,统领这个军团所在师的将军立刻说道:“当然。谢谢。这是什么情况?”因为在他看来,他多年来需要并且想要的机会终于来了,等了多少年他已经不屑于回忆了,此刻他意识到,过了这么多年,他其实已经放弃了得到它的希望。因为在过去某个他甚至无法准确推知的时刻,他出了事,至少是他的事业出了问题。

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就是个完美的士兵:没有过去,不受限制,全心全意。他记忆中的第1个印象是比利牛斯山脉的一家由天主教妇女团体开办的孤儿院,那里没有任何关于他生身父母的记录,压根没什么可隐瞒的。十七岁时,他参军当了普通列兵;二十四岁时,他已是三年的中士了,发展势头很好,他的团长(本身就是白手起家,从普通一兵成长起来的)不让任何人安宁,直到他带的士兵也像他那样有机会去上军官学校;到了一九一四年,他已作为沙漠驻扎的斯帕希骑兵上校而立下辉煌战功,刚到法国时作为旅长也开创了无可指摘的业绩,因此对于那些信任他并关注他的事业的人(他既没有影响力,也没有朋友,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和业绩赢得、争取到的,就像他担任中士时期的那位默默无闻的上校一样)来说,他似乎前途无量,只可惜战争过早地结束了。

后来出了事。不是出在他身上:他还是没变,依旧称职能干,仍然不受限制,全心全意。他似乎只是在某个时刻在哪里丢掉或遗落了那几乎一成不变的常胜不败的旧习惯、职责、光环(或是亲和力),成功曾经与他如影随形,近乎单调,现在放慢了脚步的仿佛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命运,并非发生了实质改变:只是暂缓而已:他的上司们似乎都是这么想的,因为他还是如期(其实比一些人稍稍提前了一点)得到了他军帽上的下一颗星,相伴而来的不仅是晋升师长,而且还有一些机会,这表明他的上司们仍旧相信他随时都可能恢复,或者找回昔日成功的秘诀。

可那已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蕞近一年来就连机会也不再光顾,好像就连上司们也终于认同了他本人的想法,觉得他的希望和梦想的高潮在三年前就已开始退去,他命运的蕞后一次回流蕞终在他脚下落潮,把他困在一个区区师长的职位上,还在打一场三年前便大势已去的战争。它——这场战争——当然也还要拖上一阵子;美国人,那些无辜的新来者,大概还要再花上一年的时间才发现你其实无法打败德国人:你只能把他们拖垮。甚至有可能再拖上十年或者二十年,到那时作为军事乃至政治联合体的法国和英国将会无影无踪,这场战争将会变成少数美国人的事情,他们就连回家的船只都没有,打仗用的是被炮轰得七零八落的树木上的枝丫、损毁的房子里的椽子、杂草丛生的田地周边的围墙上的石块、折断的刺刀、锈蚀的枪托、坠毁的飞机和烧焦的坦克上拆下的生锈部件,对抗的是德国连队的残兵败将,被像他本人一样强悍的一些法国人和英国人折磨得冥顽不化,仍旧负隅顽抗,正如他一贯的做法,不分国籍,不知疲倦,甚至不去想输赢——他希望自己在那之前死掉算了。

P16-17

序言

福克纳的《寓言》是他最艰涩难懂的一本书,也是他写得最为辛苦的小说,从构思到完稿断断续续花了十来年的时间,甚至为了提醒自己小说的脉络还把大纲写到书房的墙上。小说发表以后,他得了两个大奖——一九五五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然而当时的书评都是批评多于赞扬。书评者对小说从结构、主题、手法等各方面都加以批评,认为小说杂乱无章,难以理解。即便是大批评家,在肯定小说有“极具震撼力的场景”“雄心勃勃的构思”等优点的同时,总还是颇有微词地提出一些不足之处。最严厉的是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新批评理论派的主将罗伯特·佩·沃伦。他直截了当地说,小说是“巨大的失败,也是极其令人厌烦的一本书……其构思混乱不堪,实现这些构思的过程也混乱不堪”。有意思的是,福克纳自己却认为《寓言》是他的“杰作”,他想通过小说告诉人们那些在他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我来说,《寓言》也是我一直琢磨不透的一本小说。我在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写《福克纳研究》时,原计划要有一章专门讨论福克纳不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几部小说。由于不知怎么处理《寓言》,我的书迟迟不能完稿。最后出版社催急了,我只好不写那一章,至今认为是这本书的一大缺陷。所以,我很佩服林斌敢于接受翻译《寓言》的重任。

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出色的译文首先需要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其次是用精确的文字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含义。用当年朱光潜先生对我们班的教导,就是“不仅要把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把字里行间,甚至字背后的意思都传达出来”。我知道林斌是竭尽全力要达到这个高度。我在美国常常发现她在厦门凌晨两三点钟还在反复修改她的译稿。我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只能叮嘱她注意健康,早点休息。尽管如此,我觉得她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林斌翻译的《寓言》还可能对我们的福克纳研究起促进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对福克纳的翻译和研究仍然局限于他所构建的约克纳帕塔法王国,对他的非南方背景和主题的作品,无论长、短篇小说都很少研究,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触及。但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福克纳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扩充研究范围,探讨新问题,使用新的理论……对于《寓言》这本小说有了很多新的看法,不再强调这是他江郎才尽的表现。有位学者说,福克纳写《寓言》就是要推翻把他从故纸堆里发掘出来的马尔科姆·考利替他总结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的理论。也有人否定“福克纳不关,心政治、不探讨政治题材”的说法,凯瑟琳·迈尔斯论证了《寓言》是部劳工小说,反映了福克纳对资本主义的仇恨;理查德·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克纳成为公众人物,他越来越关心政治,并在他的小说,尤其是《寓言》里有所反映。问题是他深受他所在地区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没有能够在作品中提出系统的政治思想。即便是过去讨论过的关于小说中的耶稣形象等宗教隐喻,现在的看法是,福克纳并不在探讨宗教,他是借用宗教来传递政治观点。

我真心希望,随着《寓言》中文版的问世,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能够出现新气象。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六日于美国加州

后记

福克纳的国内译介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才逐渐展开,到了八十年代已成规模。在长篇小说译介方面,一九八四年十月上海译文出版社首开先河,出版了李文俊先生翻译的《喧哗与骚动》,随后福克纳的其他主要代表作也便渐次有了中译本:一九八八年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一九九六年李文俊译《去吧,摩西》、一九九七年陶洁译《圣殿》、一九九八年蓝仁哲译《八月之光》、二〇〇〇年陶洁译《坟墓的闯入者》、二〇〇九年蓝仁哲译《野棕榈》,等等。同时,早期的福克纳研究也初见端倪,国内学者陆续推出评论集与专著,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包括:一九八〇年李文俊主编《福克纳评论集》、一九九七年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研究》、一九九八年陶洁主编《福克纳的魅力》、一九九九年李文俊著《福克纳评传》。从一九三四年五月《现代》杂志刊登的论文《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赵家璧与英国评论家密尔顿’华尔德曼合作)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福克纳(当时译作“福尔克奈”)的名字,到二〇一三年陶洁著《福克纳研究》面世:从一九三四年《现代》杂志首次发表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文版《伊莱》(又译为《艾莉》)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将陆续推出《小镇》《大宅》《寓言》及《福克纳短篇小说集》等福克纳作品拾遗系列,国内的福克纳译介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余年的岁月,历经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我与福克纳的缘分始于师从陶洁先生。她是国内早期的福克纳译介者之一,像李文俊、蓝仁哲二位福克纳专家一样兼具译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她还曾通过助力北京大学英语系举办两届“福克纳国际研讨会”(1992、1997)来积极推进国内的福克纳研究事业,使得莫言、赵玫等一批中国当代作家最早感受到福克纳作为现代派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文学魅力。出于这样的因缘,在我读博伊始便认真考虑过是否要以福克纳为研究对象做我的博士论文,但最终还是没有步我的大师兄刘建华老师的后尘选择福克纳为研究对象。原因很简单:短时间内把福克纳的作品啃下来,实在非我所能。随后,我选择了与福克纳同时代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总算跨进了美国南方文学研究的领域,但福克纳从此便像一座迷雾缭绕的高山一样时隐时现地扎根于我心中了;对我来说,福克纳代表着美国南方文学的一个巅峰,我隐约感觉到总有那么一天我要朝着这高山之巅艰难跋涉,踏上我的朝圣之旅。

没想到的是,这个朝圣之旅一拖便是十年,而我却在不经意间朝它迈出了第一步。二〇一三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这期间惊奇地发现英语系开设的课程里到处都是福克纳的身影,福克纳的多部作品在不同的文学、文化、写作课程里均被列为指定书目,作为课堂讨论的研究对象。此外,也正是在这里,偶然间得到的一份“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国际年会”通知,这让我第一次萌发了亲近福克纳的念头。于是,就在那个七月,我从阳光明媚、微风清凉、空气澄澈的加州夏季之中一步踏入了热情如火、湿热难耐、暑气蒸腾的密西西比酷暑里面,在奥克斯福小镇上倾听着福克纳的乡音,在山楸橡树宅邸里想象着福克纳的感受,在广场书店里浏览着福克纳的文字,在密西西比大学礼堂里体味着福克纳的深度,并且混迹于福克纳学者和读者中间被福克纳带来的生命激情所感染。我被告知,福克纳家族中最后一个姓“福克纳”的人,即福克纳的侄女兼养女迪恩,已于两年前过世。正在为错失良机而扼腕叹息之时,我与刚刚结识的从国内专程赶来参会发言的代晓丽老师有幸得到了迪恩的第二任丈夫拉里-史密斯先生的关注和照顾,他不仅专门派车载着我们一道去参加镇上的纪念活动,而且特意赠送了一些书籍和资料给我们,还委托我转交一本由他亲笔签名的迪恩回忆录《靠近太阳的每一天》(2011)送给我的导师陶洁先生。虽然我曾百般声明自己并不是福克纳研究者,此番来访多半是“追星”之举,但在感动之余,我竟当场许诺以后要为福克纳译介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事后一年问,每每想到此事便有悔意,懊悔中夹杂几分焦虑:福克纳的作品难度令人望而生畏,我不禁感到无从下手。

然而,又是一个没想到,世问竟有如此多的机缘巧合。临近二〇一四年年底,陶老师从美国发来邮件说北京燕山出版社委托她编一本福克纳短篇小说精选,其中包括一些至今尚无译本的拾遗篇目,问我是否感兴趣。想到我的福克纳之约,我就答应下来了,这样便有了转年北京燕山版《福克纳短篇小说集》的参与。几乎就在接受任务的同时,出版社编辑尚燕彬老师问我是否有意接手福克纳《寓言》的翻译,我当时吓了一跳:这部作品出版于一九五四年,一经推出便接连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这两个美国国内的顶尖文学奖项,至今过了半个多世纪居然无人问津,其难度和冷僻完全可以想见。犹豫再三,我签下了这份合同,就连陶老师也没有料到我会如此无知无畏。在这历时两年的翻译过程中,我经历了人生中的又一次磨难,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值得一提的是,二〇一六年七月我再度踏上了福克纳故乡之旅,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活动参与者,而是提交了自己的一篇福克纳小论文,作为发言人登台亮相,同时我此行的目的更重要的则是寻求帮助,希望在福克纳的朝拜者当中能够找到《寓言》的知音。但是,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或许是因为年会主题的缘故,这一届“福克纳与南方印第安人”研讨会完全不似三年前的“福克纳与非裔美国人”那般火爆,参会者寥寥,且多半是一些年逾古稀、岁岁来访的“铁杆粉丝”,其中读过《寓言》并愿意分享感受的人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此番匆匆赶去,又在一周之内悻悻而归,回来后继续投身于这项孤立无援的翻译事业。

遥想当年《寓言》完稿付梓之时,福克纳虽已功成名就,诺奖桂冠加身,但他还是对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如福克纳学者和读者所知,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留下写作提纲的作品,而且这份提纲还颇为醒目地写在了山楸橡树宅邸的卧室墙上,留待后人纷纷前往驻足观望。他以极大的勇气迈出了自己毕生熟悉的领域,从美国南方腹地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欧洲战场,大胆尝试新的创作题材、新的表现手法,试图将整整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都浓缩在这部小说里面,事实上打造了一部堪称宏大叙事,甚至在公众看来很有“用力过猛”之嫌的鸿篇巨制。但就在这宏大叙事之中回响着时代的主旋律,那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境遇的历史性反思和前瞻性警示,有待于后人去发掘回味,并且引以为戒。福克纳视之为作家的职责所在,为此他甘愿遭受误解和贬抑,乃至不惜“写下这样一部有损于他个人声誉的作品”;的确,“他抛下到目前为止无懈可击的强项,将自身的弱点投入写作之中。这个做法不失为勇敢之举。对于那些想要从中受益的人来说,它也包含着洞见”。

如福克纳在诺贝尔致辞中所说,作家有义务“通过提升人类的心灵,提醒他们牢记勇敢、荣誉、希望、尊严和同情这些昔日的光荣,来帮助人类生存下去,这是作家的荣幸。诗人的声音不仅是人类的简单记录,而且还是能够帮助人类持续和获胜的支柱之一”。同样的,译者也有义务帮助读者跨越语言隔阂,捕捉到这些超越时空、属于全人类的“洞见”,分享并传承这人类思想的宝藏。可以说,我的福克纳之旅才刚刚开始,它就从《寓言》开始,我坚信此生一定不虚此行。

在此感谢厦门大学校长基金对我的福克纳作品译介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感谢恩师北京大学陶洁先生一直以来言传身教的教诲和鼓励,感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刘晴、叶桂香、周晋、邹静四位助研同学的倾力奉献。最后还要感谢北京燕山出版社及编辑,是他们的信任、宽容和理解使得这项艰巨的翻译任务在两年间终得完成,以飨读者。

二〇一七年四月于福建厦门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寓言》这本书有什么目的或者寓意……很简单,仅仅是企图表现人、人类的冲突,跟自己的心灵、冲动、信仰、艰苦持久而无生命的土地舞台的冲突,在这个舞台上人类的忧虑与希望必定是让人感到痛苦的。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最好的作品中——有时甚至在他最坏的作品中——自有一种力量,有一种丰富的生活气息,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别的美国作家身上找不到的想象力。他具有——我又要引亨利·詹姆士论霍桑的那篇文章了——“单纯的天才的因素,富于想象力的品质。”

——美国评论家、编辑马尔科姆·考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