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岭山、鹿存玲著的《神奇的二十四节气》各章节篇幅短小、内容轻快有趣、语言简朴,基本反映了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文化概貌且阅读感轻松愉悦。稿件还包括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图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全方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历史古籍、官方介绍、当代读物等,从民谚俗语到文学艺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古到今,做了详尽完备的资料梳理并加以精炼运用,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以《神奇的二十四节气》为名,讲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古历法,同时也是在讲述一个神奇的民族,以及他们与天地自然圆融共生、和谐相应的神奇文化。
| 书名 | 神奇的二十四节气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阴岭山//鹿存玲 |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阴岭山、鹿存玲著的《神奇的二十四节气》各章节篇幅短小、内容轻快有趣、语言简朴,基本反映了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文化概貌且阅读感轻松愉悦。稿件还包括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图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全方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历史古籍、官方介绍、当代读物等,从民谚俗语到文学艺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古到今,做了详尽完备的资料梳理并加以精炼运用,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以《神奇的二十四节气》为名,讲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古历法,同时也是在讲述一个神奇的民族,以及他们与天地自然圆融共生、和谐相应的神奇文化。 内容推荐 阴岭山、鹿存玲著的《神奇的二十四节气》打破此类书籍的常规章节设置,从各个角度来诠释这一伟大细腻的时间系统:开篇从见证申遗成功这一主题着笔,记录10年申遗始末。第二章“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系统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形成、发展历程,为“二十四节气”画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在接下来的主要章节中,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突出其涵盖极广、内容丰富的主要特点,也是至今未被广泛了解的认知盲点:“科学的二十四节气”一章,以挖掘“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历法和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为主题,介绍其包涵的科学方法、科学规律;“有趣的二十四节气”,主要选择全国各地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节气习俗,突出“二十四节气”妙趣横生的一面;“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则是突出了二十节气的诗意美,介绍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二十四节气”,展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性和美好意象;“美味的二十四节气”介绍主要的节气美食,在味觉中重温节气和生活的水乳交融;“和谐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在尝试对节气文化进行内涵剖析,讲述节气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在最后一章“传承二十四节气”里,表明了本书的传承观,是对“二十四节气”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的一次思考和建议。 在本书里,除文字部分外,还配有一批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以节气为创作对象,展现不同节气的不同内容,力求在文图相得益彰的同时,为读者提供另一种直观的艺术感受和视觉印象。 目录 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专题片解说词欣赏 二十四节气申遗历程 一个文化“索引” 第二章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 回到时间的鸿蒙时代 刻画在天空的节气表 最初的“四季” 十二个月的物候总结 再说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细解 二十四节气歌 七十二物候 第三章 科学的二十四节气 从“斗转星移”到“立竿见影” 千年“灵验”的“天气预报” 一个精确到秒的“古”历法 阴历?阳历?农历? 二十四节气和节令 世界上最早的古观象台 一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 二十四节气与黄河流域 从黄河流域到华夏大地 二十四节气在海外 第四章 有趣的二十四节气 东郊迎春 撞拜寄和接寿 春秋二祭 寒食禁火 谷子雨 秤人和斗蛋 送花神 竖蛋 冬至习俗 第五章 诗意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之美 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大自然的天籁话剧 古诗国的诗意历法 来自天地的律动 活跃于田间的口头智慧 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二十四节气 最美的等候 “等闲识得东风面” 第六章 美味的二十四节气 咬春, “炒虫”,你敢吃吗? 明目清火“谷雨茶” 色如碧玉的“青团” 养生“乌米饭” 防雷电的“入伏面” “贴秋膘” 神医和饺子 第七章 和谐的二十四节气 迎“春秋”,拜“天地” “阴阳流转,否极泰来” “养幼小,存孤独,以通句萌” 天人相通,息息相关 第八章 传承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世界 让二十四节气“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取精华去糟粕”,才能发扬光大 传承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 国家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五年计划 后记 附录 定格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读章节 刻画在天空的节气表 深山的野兽,有时候频繁现身,有时候又杳无踪迹;天空中的鸟儿,有时成群结队飞来,有时又成群结队飞走;某片草原上,有时可以采摘到一种可食植物,有时又可以采集另一种植物果实…… 天气也在变化着,有一段时间让人瑟瑟发抖,在另外一段时间里又无时无刻不是汗流浃背。 生老病死,也神秘难测。那些比自己早出现的人,他们在缓慢变化着,然后有一天就消失了。有时候,又有一些新面孔出现,他们在不断变化着,直到后来成为和自己差不多的样子。 横向的“你、我、他”,纵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怎么表达?怎么计算? 这些都无法回答。 初生于这片大地上的人类,就像探险家在一无所知的陌生地方迷失了方向一样,说不出自己究竟在天地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自己在时间长河里的具体位置。 迷路的探险家迫切需要一个东西——指南针。 而好奇的人类也需要一个东西——时间。 心怀强烈好奇的人类,环顾四周,执着地寻找答案。 渐渐地,先人们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天是不动的,地也是不动的。然而头顶的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地带来昼和夜的变化。 于是,观察太阳成了古人一件重要的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在观察来的这第一条太阳运动的规律上,总结出了第一条人类的劳作规则。 白天的天空属于太阳,夜晚的天幕则属于月亮。 古人又开始观察月亮,古人发现月亮不但也在东升西落,同时,它还有着盈亏的变化。 有时,月亮完全不出现。有时它弯弯细细的,斜挂于天幕的某处。然后随着每一次的重新升起,不但升起的位置在移动,月亮本身也在一点点变大,直到某一天变成圆圆的形状。随后,又一天天变小,直到重新变成弯弯细细的,然后在下一天完全消失,夜晚陷人黑暗之中。 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观察中,古人从月亮的盈亏圆缺的周期中渐渐得出“月”的概念。 在月亮“消失”不见的夜晚,漫天闪烁的星斗出现了。 人们又对这满天星斗产生了兴趣,在不断的观察中,把它们划出区域,为它们一一命名。 相比月亮,星星是个更加复杂的观察对象。然而古人在一种顽强而执着的探索精神之下,慢慢地再次发现星星们的奥秘:它们有的在天空的位置会移动,有的却不会,有的星星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有的则会在某个时间段消失……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大地漆黑一片,然而漫天的星斗出现了。人们又对这漫天星斗产生了兴趣,把它们划出区域,给它们一一命名。 慢慢的,古人认识到了星星们之间的不同: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有的会移动,有的却不动,有些星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而在另一时间段里消失…… 所以在汉语中,衍生出一个非常美的用来形容时间变化的成语,叫“斗转星移”。 太阳、月亮、和星星成为了古人观测天象、推算时间的三大法宝。 P27-29 序言 2016年11月30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就此成为中国又一个世界“非遗”。 消息传来,人们倍感振奋和欣喜!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代表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得到世界的认同。同时,也把这一古老神奇的历法,再一次推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内。很快,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了解“二十四节气”、感悟“二十四节气”的热潮。 “二十四节气”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古历法,是组成华夏文明的无价瑰宝之一,是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上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下至芸芸众生、鱼虫鸟兽,保罗万象、源远流长,成为一本华夏民族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的普及,对我们学习和传承华夏古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使我们更加贴近自然、热爱自然,增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了解人类在时空中所处的位置,让我们响应生命原野的呼唤,从而收获生活的美好从容。 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神奇的二十四节气》。 为突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庞大系统的丰富性和立体性,我们在这本书里打破此类书籍的常规章节设置,从各个角度来诠释这一伟大细腻的时间系统:开篇从见证申遗成功这一主题着笔,记录10年申遗始末。第二章“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系统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形成、发展历程,为“二十四节气”画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在接下来的主要章节中,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来介绍“二十四节气”,突出其涵盖极广、内容丰富的主要特点,也是至今未被广泛了解的认知盲点:“科学的二十四节气”一章,以挖掘“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历法和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为主题,介绍其包涵的科学方法、科学规律;“有趣的二十四节气”,主要选择全国各地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节气习俗,突出“二十四节气”妙趣横生的一面;“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则是突出了二十节气的诗意美,介绍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二十四节气”,展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性和美好意象;“美味的二十四节气”介绍主要的节气美食,在味觉中重温节气和生活的水乳交融;“和谐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在尝试对节气文化进行内涵剖析,讲述节气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在最后一章“传承二十四节气”里,表明了本书的传承观,是对“二十四节气”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的一次思考和建议。 在本书里,除文字部分外,还配有一批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以节气为创作对象,展现不同节气的不同内容,力求在文图相得益彰的同时,为读者提供另一种直观的艺术感受和视觉印象。 “物类相动,本标相应。” 本书以《神奇的二十四节气》为名,讲述的是一个神奇的古历法,同时也是在讲述一个神奇的民族,以及他们与天地自然圆融共生、和谐相应的神奇文化。 这个神奇的民族,名日“华夏”。 后记 历经数月,几度删改,我们的这本小书终于完稿了。 在决定撰写这本书前,我们曾做过一番调查,发现市面上介绍二十四节气的书可谓不少。这些书,或从民俗角度阐述,或以文化立场为解说,或以养生保健作为内容……其中不乏专家的学术著作、文人学者的随笔散文,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立场。随后,我们又随机采访了一些青少年朋友,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在这其中,他们的一个共同看法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人们想看的是篇幅短小、内容轻快又带些趣味性的书,最好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一些相关知识。就这样,我们为这本二十四节气读本找到了一个方向,定下了基调。 于是,开始了全方位收集资料,历史古籍、官方介绍、当代读物……从民谚俗语到文学艺术、从南到北、从古到今,做了一次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准备工作。此后,才开始动笔,分别从科学、民俗、文艺、美食、养生等角度以小篇幅连缀的方式来介绍一个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完成了这本书基本框架的构建。 我们的这本小书,算不上一盘文化大餐,也不敢妄称别具一格,我们所做的无非是从浩瀚的华夏文化中,挑选、撷采、润色,并按照自己的“配方”把它们炼制成一件希望有益于读者的文化小品。 在四大名著《红楼梦》里,薛宝钗有一味清热平喘的“冷香丸”,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我们这本小书,也愿做二四节气这一浩瀚文化中的一粒小小“冷香丸”,唯愿这份精挑细选的二十四节气小文集,为您的生活增一份色彩,添一缕香气。 感谢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基峰先生对本书的厚爱和支持! 编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