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历代经典散文/品读南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程章灿、成林编著的《南京历代经典散文》是“品读南京”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选录了南京历代经典散文的代表作品,其中魏晋南北朝6篇,唐五代两宋8篇,元明清13篇,现当代15篇,合计32篇,这些散文都是历代散文名家品读南京的心得记录。这些散文中以描写叙述居多,对山水南京、人文南京和历史南京有更具体翔实的记载,然亦时时杂以感慨咏叹,呈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所以,从这些散文中不仅能读到南京的历史沧桑与人事变迁,也能读到作者的才情俊美和辞章隽永。书名中的“南京”,准确地说,不是文学的主体,不是指南京籍或长期流寓南京的作家。相反,这里的“南京”是文学的客体,是历代经典散文中的描写对象。

内容推荐

南京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是一座历经千年历史风云、有“虎踞龙蟠”之称的古都。无数文人学士在此感慨抒怀,以散文的形式,留下他们“读城”的心得记录。程章灿、成林编著的《南京历代经典散文》从中选录了若干脍炙人口的古今经典散文名篇,展现南京山水的优美、人文的魅力以及历史底蕴的厚重,为读者“品读南京”打开了一扇“散文之窗”。

目录

前言

魏晋南北朝篇

 陆 机 吴大帝诔

 孔稚珪 北山移文

 王 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陆倕 石阙铭

 萧统 殿赋

 庾信 对烛赋

唐五代两宋篇

 李 白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徐铉摄山栖霞寺新路记

 王安石 真州长芦寺经藏记

 李纲 车驾巡幸建康起居表

 王 铚 徐十郎茶肆

 陆 游 入蜀记(选段)

 范成大 吴船录(选段)

 马光祖 《景定建康志》序

元明清篇

 胡炳文 游钟山记

 宋濂 阅江楼记

 宗 臣 游燕子矶记

 谭元春 三游乌龙潭记

 张 岱 陶庵梦忆(三篇)

 余 怀 板桥杂记序

 侯方域 李姬传

 王士祯 游瓦官寺记

 袁枚 随园记

  祭妹文

 管 同 登扫叶楼记

民国篇

 张恨水 两都赋(四篇)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李金发 在玄武湖畔

 倪贻德 秦淮暮雨

 石评梅 金陵的古迹(四篇)

 叶灵凤 家乡食品

后记

试读章节

两都赋(四篇)

【题解】张恨水(1895~1967年),原籍安徽安庆潜山县,出生于江西南昌。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现代著名章回小说家,以作品多产出名,其创作的通俗小说多达一百多部,总字数三千万言,风靡一时。但他亦擅长散文,风格冲淡平和,知者就少得多了。《两都赋》是他的一组散文集,共26篇,1944年8月1日到1945年1月10日连载于重庆《新民报》,其时作者正寓居抗战后方的陪都重庆。这组散文通过对北京、南京二都社会人情、历史沧桑的描摹,忆旧怀往,冲淡温润。这里选录四篇,每篇题目都是一句五言诗,颇有诗情画意。

日暮过秦淮

在秋初我就说秋初。这个时候的南京,马路上的法国梧桐和洋槐,正撑着一柄绿油油的高伞。你如是住在城北住宅区,推开窗户,望见疏落的竹林,在广阔的草地里抹上一片残阳,六点钟将到,半空已没有火焰。走出大门,左右邻居已开始在马路树荫下溜着水泥路面活动。住宅中间,还不免夹着小花园和菜圃,瓜架上垂着一个个大的黄瓜,秋虫在那里弹着夜之前奏,欢迎着行人。空上一件薄薄的绸衫,拿了一柄折扇,顺路踏上中山北路,漆着鱼白色的流线型公共汽车,在树荫下光滑的路上停着。你不用排班,更不用争先恐后,可以摇着你手上那柄折扇,缓缓地上车,车中很少没有座位。座椅铺着橡皮椅垫,下面长弹簧,舒适而干净,不少于你家的沙发。花上一角大洋,你是到扬子江边去兜风呢,还是到秦淮河畔去听曲呢?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我不讳言,十次出门有九次是奔城南,也不光为了报社在那儿,新街口有冷气设备的电影院,花牌楼堆着鲜红滴翠的水果公司,那都够吸引人。尤其是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我的朋友,几乎是“每日更忙须一至,夜深还自点灯来”,总会有机会让你在这里会面。碰头的地点,大概常常是馆子里的河厅。有时是新闻圈外的人作主,有时我们也自行聚餐。你别以为这是浪费,在老万全喝啤酒吃的地道南京菜,七八个人不过每人两元的份子。酒醉饭饱,躺在河厅栏杆边的藤椅上,喝着茶嗑着瓜子,迎水风之徐徐,望银河之耿耿,桃叶渡不一定就是古时的桃叶渡,也就够轻松一下子的了。

我们别假惺惺装道学,十个上夫子庙的人,至少有七八个与歌女为友,不过很少人自写供状罢了。南京的歌女,是挂上一块艺人的牌子的,她们当然懂得什么是宣传。所以新闻记者的约会,她们是“惠然肯来”。电炬通明,电扇摇摇之下,她们穿着落红纱衫子,带着一阵浓厚的花香,笑着粉红的脸子,三三两两,加入我们的酒座。我们多半极熟,随便谈着话,还是“舄履交错”。尽管良心在说,难道真打算作个《桃花扇》里人?但是我没有逃席。  九点多钟了,大家出了酒馆,红蓝的霓虹灯光下走上夫子庙前这条街,听着两边的高楼上,弦索鼓板喧闹着歌女的清唱;看到夜咖啡座的门前,一对对的男女出入,脸上涌出没有灵魂的笑,陶醉在温柔乡里,我们敏感的新闻记者,自也有些不怎么舒适似的。然而我们也不免有时走进大鼓书场,听几段大鼓,或在附近露天花园,打上一盘弹子,一混就是十二点钟。原样的公共汽车,已在站上等候,点着雪亮的车灯,又把你送回城北。那时凉风习习,清露满空,绸衫子已挡不住凉,人像在洗冷水澡。住宅区四周的秋虫,在灯光不及处一齐喧鸣,欢迎你在树的阴影下敲着家门。这样的生活,自然没有炎热,也有点像走进了《板桥杂记》。于今回想起来,不能不说一声罪过。自然别人的生活,比这过得更舒适的,而又不忏悔,我们也无法勉强他。

顽萝幽古巷

我在南京时,住在城北。因为城北的疏旷、干燥、爽达,比较适于我的性情。虽然有些地方过分的欧化(其实是上海化),为了是城市山林的环境,尚无大碍。我们有一部分朋友,却是爱城南住城南的。还记得有两次,慧剑兄在《朝副》上,发表过门东门西专刊,字里行间,憧憬着过去的旧街旧巷,大有诗意。因此,我也常为着这点诗意,特地去拜访城南朋友。还有两次,发了傻劲,请道地南京文人张萍庐兄导引,我游城南冷街两整天。我觉得不是雨淋泥滑,在秋高气爽之下,那些冷巷的确也能给予我们一种文艺性的欣赏。

我必须声明,这欣赏绝不是六代豪华遗迹,也不是六朝烟水气。它是荒落、冷静、萧疏、古老、冲淡、纤小、悠闲。许许多多,与物质文明巨浪吞蚀了的大半个南京处处对照,对照得让人感到十分有趣。我们越过秦淮河,把那些王谢燕子所迷恋的桃叶渡乌衣巷,抛在顶后面(那里已是一团糟,词章里再不能用任何一个美丽的字样去形容了)。虽在青天白日之下,整条的巷子,会看不到十个以上的行人(这是绝对的),房子还保守了朱明的建筑制度,矮矮的砖墙,黑黑的瓦脊,一字门楼儿半掩半开着,夹巷对峙。巷子里有些更矮更小的屋子,那或者是小油盐杂货店,或者是卖热水的老虎灶,那是这种地方唯一动乱着而有功利性斗争的所在。但恰巧巷口上就有一所关着大门的古庙,淡红色的墙头,伸出不多枝叶的老树干,冲淡了这功利气氛。

这里的巷子,老是那么窄小,一辆黄包车,就塞满了三分之二的宽度,可是它又很长,在巷这头不会看到巷那头。大都是鹅卵石铺了地面,中间一条青石板行人路,便利着穿布鞋的中国人。更往南一路,人家更见疏落,处处有倒塌了屋基的敞地,那里乱长着一片青草。可是它繁华过的,也许是明朝士大夫宅第,也许是太平天国的王府。在这废基后面,兀立着一棵古槐,上面有三五只鸦雀噪叫着,更显得这里有点兴亡意味。

有一次我去白鹭洲,走错了方向,踏上了向门西的一条古巷。两旁只有四五个紧闭了的一字门。乱砖砌的墙,夹了这巷子微弯着。两面墙头上密密层层地盖住了苍绿叶子的藤蔓,在巷头上相接触。藤萝的杆子,其粗如臂,可知道它老而顽固。那藤蔓又不整齐,沿了墙长长短短向下垂着,阻碍着行人衣帽。大概是这里很少行人的缘故,到墙脚下的青苔向上铺展,直绿到墙半腰。有些墙下,长着整丛的野草,却与行人路上石板缝里的青草相连。这样,这巷子更显得幽深了,这里虽没有一棵树、一枝花及任何风景陪衬,但我在这里徘徊了二十分钟。P122-124

序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美丽多彩的山川自然、悠久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学者文士。他们以自己优美的文笔、动听的歌喉,歌咏南京的山川风物和人情世态,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文篇章。其中很多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

热爱南京的人们,就是这些名篇最热心的读者。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种内容不尽相同、形式各有特点的南京诗选——严格说来,应该叫“题咏南京的诗选”。这些诗选或者只选古典诗词作品,或者只选现当代诗篇,或者兼及二者,其实都只是尝鼎一脔而已。在“题咏南京”的诗歌之外,以南京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为主题的历代散文作品其实也为数甚多,其中也有众多名篇佳什。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南京散文选——严格说来,就是以南京为主题的散文的选本——却比南京诗选要少得多。市面上所能见到的这类选本,多半只选现当代作家的散文,而把古代作家的各体散文名篇忽略不计。这样处置,对于呕心沥血的古代作家,对于不同凡响的南京古代文学史,尤其是散文史,显然都是不公平的。这一局面亟须改变。

编选《南京历代经典散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此有必要对这个书名略作说明,“释名以章义”。书名中的“南京”,准确地说,不是文学的主体,不是指南京籍或长期流寓南京的作家。相反,这里的“南京”是文学的客体,是历代经典散文中的描写对象。换句话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舞台上,有一场以散文为主角的演出,它的核心主题是南京。书名中的“历代”,从三国直到民国,时间跨度有1700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既有分裂偏安的王朝,又有统一强盛的帝国;既有以文言文为主要文学语言形式的帝制中国时代,又有以白话文为主导的民国时代。总之,这是古今贯通,文白合编的。书名中的“经典散文”,着重这些篇章的文学品质。基本上,本书所选录的这些散文作品,都是值得讽诵的名篇,它们早已入选各种不同的文章选本,堪称经典。

散文是一个大的类别,在散文的羽翼之下,诸多文体形式既分门别类,又集合成群。本书所选录的篇章,就文体而言,以游记居多,但也有辞赋、传、铭、诔、表、移、序记等其他各种文体。有两点很显然,一点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并非南京本籍的,而是客居南京甚至路过南京的,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关于南京的好文章。也许,在寓客或过客的眼中,南京这座城市的自然颜值和人文魅力,才能更新鲜完美地显露出来。另一点更加不言而喻,这就是文言文比起白话文要难懂一些,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意,我们加了一些注释。像《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这样的典型的南朝骈文,喜欢用典,讲究辞藻,不详加注解,恐怕是不行的。至于白话文,则基本不为加注,只有极少数几处牵涉到南京历史人文的人名书名等,在文中有简注。

以散文描写南京,与以诗歌吟咏南京,形式不同自不待言,风格情调亦自有别。诗歌以抒情写志为主,间有景色描写;散文则以描写叙述居多,对山水南京、人文南京和历史南京有更具体翔实的记载,然亦时时杂以感慨咏叹,呈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所以,从这些散文中不仅能读到南京的历史沧桑与人事变迁,也能读到作者的才情俊美和辞章隽永。

本书选录历代经典散文,魏晋南北朝6篇,唐五代两宋8篇,元明清13篇,民国13篇,合计40篇。

后记

本书是“品读南京”丛书中的一种。“品读南京”,顾名思义,就是以南京为品读的对象。显然,这是一个比喻,把南京这座城市看作是一本书,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名著。

本书选录的40篇古今散文,就是历代散文名家品读南京的心得记录。40篇文章,就是40篇读后感。经过时间的淘洗,这些读城心得变成了经典,又成为今天人们品读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这本书,乃至读这一套丛书,其实是品读“品读南京”。

感谢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的约稿,感谢责任编辑严行健认真细致的工作,还要感谢帮助阅读校样的刘驰。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这本小书是不可能问世的,至少没有这么顺利。我们由此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无比热爱南京文化的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