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流金沙水/香格里拉文化论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洪耀辉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洪耀辉著的《南流金沙水》分为“情动金沙”、“灵动的高原”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这片土地和村庄里的人们平凡挚真的故事;第二部分《灵动的高原》是近年来所写的部分诗歌、散文组成,咏物言志、借景抒怀、感悟人生……伫立于香格里拉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作者总想以行走的方式,用稚嫩的笔去书写她四季斑斓的大美和各民族相融相汇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内容推荐

《南流金沙水》共十一篇四十个章节,描写的都是发生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和村庄里的人们平凡挚真的故事,山歌小调、民风异俗、红色记忆、马帮岁月、邻里亲情、田边劳作等等,构成那些年回不去的唯美画卷!作者洪耀辉没有去探究“地名”的渊源,而是将几十年来亲历和记录的故事,一天一月地串起来,还原成最初的模样,让过往的人们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目录

第一部分【情动金沙】

 那些年

 太阳回声

 村寨的那些事儿

 父亲和他的村寨

 村里的美人

 流金岁月

 余长发的故事

 叶篾匠传奇

 蓝桥之梦

 金江大沟涅槃记

 春风又绿金沙岸

 尾声

第二部分【灵动的高原】

 放歌高原——【散文篇】

乘着牦牛船看花海

黑颈鹤的乐园

流年的墨香书韵

深秋·家园·母亲

流年的河岸

无底湖之韵

高高的东山之塬

我们的老师

闲情意趣纳姆措

雪山作证

雪山峡谷报春花

昭通印象

醉美普达措

大理片段

吉祥康巴

烟雨属都湖

 雪域心韵——【诗歌篇】

蓝高原

三月的风

笑迎人生

乡村季风

乡村舞厅

蚂蚁的家园

鹫王

永远在路上

金沙江岸

流年的乡村

绿色家园

四月

玉米林

永远的墨江(组诗)

星光灿烂的草原

蓝天下的高原

文山情结(组诗)

红色印记诗一组

走在井冈山的路上

我的金沙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些年

之一

弯弯曲曲的金沙江,是我童年最欢乐的摇篮,枕着它的涛声,陪伴着它的喜怒哀乐,我们在懵懵懂懂中一路走来。

那时候不知道金沙江从哪里来,老人和父辈们都说,它来自很高很高的雪山脚下,很多小沟小河都流到了这条江里,包括家乡淙淙的山涧和欢笑的小河。

我总会傻傻地问父亲:“它要流到哪里?”

父亲也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大海!”

“大海像金沙江一样大吗?”

“像天一样大吧!我也没有见过。”

是的,很多我们的父辈一辈子也没有见过大海,他们见过的最大水流就是相依为命的金沙江,那是祖祖辈辈的根与魂,我想顺着时光的脐带,试图将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一些普通的人和事以及家乡的风物,用稚嫩的笔记录珍藏起来,让我们在念想中,多一份珍惜!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爱!

四季欢笑的金沙江,就像是我的小伙食伴。喜时,像娇滴滴的大姑娘,春天里穿一件花格子的衬衫,在两岸对峙的青山之间,迎合着碎米花的芳香,用悠悠的山调呼唤着山那边的汉子;怒了,就如两头剑拔弩张的牛犊子,一碰头,就用一对发红的眼睛瞪着对方。那是夏天的狗尾草抒情的浪漫,在洪浪滔天中,呼啸汹涌,似乎在顷刻之间要把世间的一切污秽涤荡干净;而哀愁,便是劳累奔波的母亲守望秋收的粮仓,怎么也盛不满,就像潮汐之后的金沙江水晾晒着裸露的沙石。此时的母亲,就会用纳鞋垫的双手,细心地搓揉着从田边地头捡拾回来的每一粒稻穗,那是一年中最值得珍视的种粒啊!

每到冬天,江水如练,一阵又一阵的风沙铺天盖地,席卷着整个江畔。苦中作乐的父亲,在冬至前夕,还会端着半瓢干瘪的包谷子,看着只长架子不长膘的年猪,尽情地啃食着最后的晚餐,父亲慢慢地蹲在它的旁边,悠悠地抽着旱烟,生怕漏掉一粒籽实,他在想假如这些精粮能让年猪添上几斤的膘水,来年的油脂就不用发愁了!

七十年代初期,狗尾草在金沙江边无休止地疯长。村寨里的人们总是忙得两头黑,家里有老人的孩子,太阳没落山就被领走了,而那些“多子多福”的人家,大人每天起早贪黑,饥肠辘辘到家里总是冷火秋烟,孩子在毫无遮拦的托儿所(打场)里嗷嗷待哺,跳累了的牲畜在厩舍里饿得吹着“唢呐”,点着明子火把搅出的“牛头饭”(少许米煮得半熟,边掺包谷面边用筷子搅动搅匀,盖上罗锅盖在火塘边反复转动烤熟)总是让一家人吃得格外香甜!

苦累的日子筛糠难见米。围坐在火塘边,村寨里的老人和父辈们总会讲起陈年旧事,那是1957年、1958年的事情了,连我们的父母亲都还没有开始谈恋爱,生产队食堂的大铁锅里,煮着香喷喷的大米饭,过了一段时间,老老少少的脸笑成了烂柿花。

接下来便是清汤寡水的包谷稀饭,折磨得人们的肠子一天到晚吹“葫芦笙”。再后来就是蔓菁、洋芋、野菜和磨细的包谷核加清水了。母亲以前随时跟我讲过,全家按照人口和劳动力,以四六开或者五五分成,每人每天只有四至五两的基本口粮,有些劳动力多的人家,往往人口少,分配的口粮不够吃,因此,常常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每逢到大食堂排队打饭的时候,年轻的母亲总会拿着一个大瓷缸,全部舀在缸里,很多时候肚子太饿,半路上就喝去了一半,在沟里加点清水,到家里只能加些野菜煮了再让老人喝。田坝里、山上每天都是挖野菜的人,什么地米菜、耗子尾巴根、灰条、太阳花、蕨菜、水麻叶、糯米草、鱼腥草、水芹菜等等,被挖得只剩下生土,饥饿难耐的人们,除了喝水就吃些观音土,闹腾得水肿病、疟疾、痢疾等病四处蔓延,很多人就这样被活活折腾死去。

肠子“生锈”了,全身的机器零部件不行了,家里的劳力既要侍奉老人,又要照看小孩,三月不知肉味的大男人也打起了摆子。最后,村里不得不把几头老水牛杀了,用大栗柴火烧炖了一天,那些越咬越弹的牛筋,硬被锋利的牙齿嚼得粉碎。那段日子,夜里小孩的哭闹声也少了许多。

等我们记事的时候,长辈们生不如死的煎熬岁月,已经被包谷粑粑唤醒。我清晰地记得,生产队的鱼塘里,抽水机开足马力连续响了几天几夜。村里有几个聪明一点的男人,往往会在鸡叫头遍前,悄悄跑到看护员的茅草屋去,因为在抽水机的排水口,看护员往往会接着一个大竹篮,不时有半斤八两的草鱼、白鲢鱼、鲫壳鱼落在竹篮里,村里的人还在舔着嘴皮做着油炸粑粑的梦,那群“馋猫”却早已吃得有滋有味,再加上半斤八两“受贿”的包谷酒,乐得看护员也拦不住刺篱笆了!当然,那些鱼刺之类的“赃物”,都会被处理得无影无踪,连老山猫都不会嚼到一片鱼鳞甲。村中自然有几个钓鱼高手,黑灯瞎火也能在鱼塘里钓上几十条大鱼,让一家人偷偷摸摸地大开洋荤。那时的我们,充其量只能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拿着撮箕、小竹篮之类的工具,漫无目的地在烂泥巴塘里瞎忙,弄得全身像一只泥猴,最多也只能捞到几条手指头大小的鱼儿,然后是几个蚌壳。

P3-5

序言

这方山水的轻灵

四季长流的金沙江水昼夜如斯,从三江之源一路欢唱,汇聚百川,越过雪山穿过峡谷,在家乡门口显得略微温文尔雅,然后一路汹涌跌宕向南,在长江第一湾来一个大拐弯,便自流向更远的远方……

金沙江是母亲丰润的乳汁,千百年来喂养了这方山水的人们!小时候就在金沙江边的泥沙里摸爬滚打着慢慢长大,故土的情结便永远烙印在骨血里,任你漂泊四方,割舍不断的情怀一辈子根深蒂固,成为我们永远牵挂的魂!

金沙江畔纳西村寨的地名甚为久远,那些流金岁月的背后,曾经的村庄骨瘦如柴。在我们还没有出世的时候,我们的祖辈像一只经常躲在石缝里的青蛙,希望漫长的冬眠再长一些,那样就可以免遭穷困和饥饿的折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一种默默的操守和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平实的劳作书写着每天的艰辛与快乐!

《南流金沙水》共十一篇四十个章节,都是发生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和村庄里的人们平凡挚真的故事,山歌小调、民风异俗、红色记忆、马帮岁月、邻里亲情、田边劳作等等,构成那些年特有的,回不去的唯美画卷!我没有去探究“地名”的渊源,而是将几十年来亲历和记录的故事,一天一月地串起来,还原成最初的模样,让过往的人们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去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一位老乡,常年在外,身居闹市。有一日闲坐,生发太多感叹!他动情地说:“这次回来只有三天假期,是专程回来看父母的,一天也不能耽搁!”尔后有些语噎,声音降了三分,补充道:“父母亲一天天老了,现在才发觉回来看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儿女,我们的心也放不下,能多陪一天是一天,这是孝心!”我忽然想起那则“空巢老人”的公益广告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要有担当、善待和感恩的情怀,丢失了本真的原色,你什么都不是!

父辈的身影贯穿了文章的脉线,这是维系我一生灵魂的情之所在!因为,离我们最近的是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情感最终是赋予故事本身最真实的载体,一旦丢失了这些纯真,就会索然无味。

文章第二部分《灵动的高原》是近年来所写的部分诗歌、散文组成,咏物言志、借景抒怀、感悟人生……伫立于香格里拉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我总想以行走的方式,用稚嫩的笔去书写她四季斑斓的大美和各民族相融相汇孕育出的灿烂文化。

在2006年首届“欢乐香巴拉”民俗文化活动艺术节上,著名词作家陈哲老师曾经感慨地说:“香格里拉完全有理由做出‘活着的音乐地图’!”这让我们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增添了我继续鼓足勇气,持之以恒写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何尝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地图”,用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回报养育我们成长的母亲!献给热爱这片绿色家园的人们,因为它是世界的,也是永远的!

希望这样的叙事和写意,能唤起一些记忆和感动,并在每天的日子里少去一些浮华、嘈杂与彷徨,让一颗心沉淀下来,静静梳理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是为序。

后记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敦促下,让全班同学写命题作文《我的家乡》,尽管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到头来,白开水一杯,索然无味!班主任唐锡铭老师背着双手,在教室里来回踱着步子,摇头晃脑地说道:“你们心里的家乡,就这个样子?就像一堆猪草!”说毕,挥挥手——重写!我恨不得把紧巴巴的半截铅笔,一口气嚼吃掉,那篇作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不下十遍。

那个时候,村寨里除了黑白电影,农户人家房屋的墙壁上,糊不起一张报纸……我们只能用眼睛和心灵,捕捉和感知呈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初中时,有几个同学家里有干部,会随身携带《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课外书籍到班里炫耀,那是当时最奢侈的课外读物了!仰慕之余,委曲求全,借来的书读得特别快,记性也特别好。于是,慢慢学着写日记,写所感、所思、所想……被教授语文课的李文灿老师知道后,在班级里狠狠地“飘扬”了一番。顷刻间,士气大振,一发难收。林林总总,那些个所谓的“读书笔记”,兴许就是今天所谓的“练笔”吧!

进入师范之后,我就拿着简易的笔记本,在故乡的村寨里收集了三四百首山歌、江边小调(曲子),与志同道合的几位男同学,在晚自习之余,用一副未开叫的公鸡嗓音,说唱给班里的同学听,有些女同学还以为我们是一群驴头马面的“怪物”,阴阳怪气疯疯癫癫……后来,语文老师杨崇能让我们在作文课上写些散文、诗歌之类的东西,有很多专攻数术的“高才生”又怨声载道,私下里评说老师是疯子!

自从学校允许开办校刊《荒原》文学社和书法兴趣小组以来,这些现象突然逆转,谁说文艺这些东西是“歪门邪道”“毒草”,甚或是“不学无术”的舶来品,大家在动笔之间才发现,艺术的殿堂不是任何人都能攀越,它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发现和创造,才能实现海纳百川、聚沙成塔的目标!

多年过去,我翻来覆去寻找曾经苦苦搜集整理的那些“民间杰作”,可那些泛黄的小本子,像在记忆中蒸发了一样,无奈之余,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又“重操旧业”,一次次走进故乡的土地和父老乡亲之间,在泥土的芳香里,我似乎找到了文化的根脉和触痛心灵的魂,那些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由来已久,并非山野情史,而是村庄里的人们对崇高劳动的吟唱,更是对生活给予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于是,在历时十年的时间里,我把这些平平凡凡的故事串成文字,尽可能用乡土的民俗俚语,叙说年月里的故事,把善真善美的人们的往事,奉献给故乡的人们!

《南流金沙水》初稿雏形,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的拨冗指正,几易其稿,删繁就简,留下这点不成形的“成品”,在这里鞠躬致谢!

我要特别感谢迪庆州文物管理所所长李钢老师,在他的鼎力帮助下,这册稚嫩的小书才得以出版,不胜感激!

还有迪庆州文联主席李志宏,迪庆州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发奎、副主席李益群,州民族中专学校的王珍奇老师在百忙中,对书稿给予修正,并为书作序,荣幸之至!迪庆州书法美术家协会、迪庆州广播影视家协会的同仁、老师和朋友,每一次沙龙、书美才艺研摩交流,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为此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在此一并谢过!

我将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视野,沉下心来,走近泥土,走近民众,写出更加丰实的作品,回报关心和爱我的人们,以及深深滋养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

2015年10月于香格里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