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余墨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谷孙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余墨集(精)》辑录陆谷孙教授的部分文章,大致有读后感、时评、见闻和序跋类几种。还收了演讲、通信、日记类文字若干。散文最能表现作者的个性。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性格、情操和追求,它写出了作者的人生见解和人文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内容推荐

《余墨集(精)》为作者陆谷孙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师友忆往”、“自说自话”、“浮世杂感”及“美国扎记”等八个部分。作者以其深厚扎实的中、外文功底,敏锐正直的目光,考究、评论了一系列的学术问题、人文社会问题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体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正直良知。

目录

且蘸余墨写情怀(吴中杰)

自序

莎学拾零

 莎剧书话

 莎学花絮

 莎士比亚的“标准像”

 也谈福尔嘉莎士比亚图书馆

 附:福尔嘉·莎士比亚图书馆(方 芬)

 关于讲授莎剧的一封信

闲读偶得

 戏笔横斜写英史

 “千年一书”

 一部《汉姆雷特》“前传”

 “俏胡子”毕尔·布赖森

 关于幽默的断想

 人情世相俱在其中

 隐私终难“守望”

 旅途良伴:金先生论写作

 指点文字,侃侃无倦

——《牛津高阶学生英语词典》(第六版增订本)代序

 “孤狼”的批评精神

 耄耋少年心

——祝贺乔志高文集在祖国内地出版

 序谈瀛洲《诗意的微醺》

西文探隐

 “舍宾”何意?

 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态度正确的

 布什isms

 从Legco的缩拼谈起

 “米老鼠”及其他

旧日情怀

 文革“曲线救书”记

 田埂“小布”

 用英文演话剧《雷雨》

 勤则不匮

 我与“译文”

 上海译文版《英汉大词典》前言

 《英汉大词典补编》小序

 作文难

 写作是非常美妙的智力活动

 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

——漫谈汉语修养问题

 翻译与文化态度

 身在丝绒樊笼 心有精神家园

 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

师友忆往

 秋风行戒悲落叶

——忆师长

 “灵光隳矣!”

 “好向渊明学率真”

——悼徐燕谋教授

 遥祭葛传椝先生

 关于生和死的思考

清议絮语

 与秋蚊对话

 “排气”毁了一段姻缘

 迟到

 “犬儒”

 步行乐

 “判官”咏叹调

 提倡“学术诚实”

 设一门“项目学”如何?

 守住底线

浮世杂感

 日记一则(2002年5月10日)

 给前辈友人的一封信

 “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重看《人到中年》有感

 重看《音乐之声》

 何必当真

 一封没有发表的信

 话说“高升”钻地

 为啥这样“笃悠悠”

 行情

 清明扫墓=负距离接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洋囡囡”现象

 文友

 仰俯之间,不谄不渎

 现代“有巢氏”

 等另一只鞋落下

 人间冷暖

 劝静

 逸致

 守高VS虚荣

 也谈爱玲之死

 奥运杂感

 击一猛掌

 麦当奴店堂有感

 老人撒娇

 有感于“白发”送“黑发”

美国札记

 美国生活另一面

 美国社会的涂写污染

 美国博物馆的讲解员

 奥运之后

 美国也有“大锅饭”

 美国雅皮

 一个美国乞丐

 美国新片《红色黎明》

 美国总统竞选花絮

 也谈美国邮政

 纽约桥头冻死骨

 纽约灰鼠自述

Discovery of a Light Switch

Preface

试读章节

关于幽默的断想

案头放着毛荣贵同志近作《英语幽默语言概观》,它使我琢磨:人间何以总有幽默?即使十年浩劫,不是还有“苦恼人的笑”吗?境外流传一本题为《文革笑料大全》的小书,过来人读后觉得不怎么样,盖因他(她)记忆中还保存着更精彩的幽默——黑色的和其他颜色的。

幽默探源,可能得从检讨人生着手。想想自己,看看他人,大抵自七岁或八岁发蒙开始,便难得再有太平日子了。且不说时难年荒,世事蜩螗,就以私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论,谁个没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诸如:婆媳反目,姑嫂勃谿;儿孙大有出息抑或不孝不肖;“铁饭碗”还是“金饭碗”的两难选择,考不考“托福”的思想斗争;股市的涨落,置屋的利弊;雀战的手气,饭局的胃纳;误人的庸医,伪劣的茅台;今是昨非的懊悔,失之交臂的喟叹;待价而沽的殷切,铢积寸累的辛劳;繁文缛节,礼尚往来;沸羹似的谣诼,足以铄金的众口;上司铁青的脸色,同事“绿荧荧”的目光(套用莎士比亚green-eyed语,意义类乎中文“红眼病”),还有售货员那始终懒洋洋又冷冰冰的鄙夷睨视;头顶震耳欲聋的电钻噪声,持续逾月的35℃以上高温……这不?信手写来,就是这么一大堆。我敢说,“进取——挫折——心理失衡——再进取——再挫折——再次心理失衡”是个大致不谬的人生轨迹,对王子和贫儿一样适用。宿命的真谛大概也在于此。

试问:在这样一个周转不止的轨迹中跌打滚爬,何人能够愁眉苦脸地穷于应付而全然不需抚掌呵呵或莞尔开颜的调剂?谁能成天挺着一个充斥闲气、怨气和火气的鼓胀大肚子而不求纾解?谁能像唐吉诃德般挺一杆银样镴枪,策一匹老弱驽马,冲击风车而一无温馨的慰藉?

不能。于是,人类需要幽默。

幽默既是调剂、抚慰和娱乐,更是宣泄和排遣。我们看漫画,读小品,听相声,认同他人的幽默,发出会心共鸣的笑,当然都有排忧解乏的作用。但是,幽默的实质更应是一种秘藏于你我心底的无声的笑,一种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幽默是哲人的睿智,是善于“大事化小”的纾解功能,是始终不失顽皮的童真。我很欣赏弗洛伊德的说法:幽默激起的“欣快”(euphoria)实际上只不过是返璞归真,是“童年的复现”(见弗氏之Basic Writings)。中国尝有民谚云:“笑一笑,十年少!”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家沉溺于他们的科学实验,从中发现:婴儿吮吸母乳之后心满意足睡去时“眼速动”(REM)期的表情,实与成年人或成年猩猩的笑容无异。不管是东方式的直觉洞察,还是西方式的科学实证,中外智者似乎都想证明幽默具有返老还童的神效。是否有此神效,恕我存疑;我更看不出猩猩龇牙咧嘴的狰狞面容与人类灿烂的笑有什么相似之处。不过,受到启发,我倒是信手翻开案头的一卷《名人录》,结果发现多位世人公认的幽默大师确实都活到八九十岁的高龄。萧伯纳享年九十有四,卓别林卒于八十八岁。还有一位华夏同胞林语堂老先生,也顽强活到八十一岁。时至今日,不知道是否还有人继续视林氏为“帮闲”甚或“反动”。不是说评判古人(如秦始皇)都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吗?那就历史唯物地对待林氏吧,勿以某一家在一时一地的情绪化之言作为亘古不变的绝对终极真理。严肃的研究工作者更应以开放的胸怀细读林氏各种作品,诸如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1932年)的《得体文章》和当年惹起轩然大波的剧作《子见南子》,引出公正的结论。

我又时常琢磨:究竟什么是幽默?

一种狭式的界定,如十九世纪英国文人赫兹里特、梅瑞迪斯等所主张,把幽默视作绅士风度十足的含蓄诙谐,不可张狂,更容不得低级趣味。用林语堂当年的话说,幽默应是“谑而不虐”,“庄谐并出”,表现“宽宏恬静”,而不是“尖刻放诞”。另有一种宽式的界定,把幽默与机智、滑稽、喜剧和逗笑完全等同,认为幽默和笑犹如一个钱币的正反面。依此判断,街头巷尾的俏皮调侃,大众化的插科打诨,甚至手舞足蹈,乖张荒诞,只要发噱逗笑,无一不属幽默范畴。德国作家让·保罗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都持这种见解。

从语言学所谓的“能指”角度看,幽默这个字眼既用以指主观脾性,如人们常说的幽默感,又指客观效应,如毛荣贵近作书题所示;既可指民族性的一种特质,如十七世纪英国《诗论》作者威廉·坦普尔曾武断认定幽默乃英人特有的天赋气质(vein),是英伦三岛“土壤丰腴,气候多变,政治宽弛,舆论自由”使然,又可指一个流派(如“黑色幽默”)乃至个人(如“萧伯纳式幽默”)的创作特色。我们的港台同胞近年来把幽默二字分拆用作动词,以致书刊上“幽他一默”(仿“将他一军”而成?)之类用法屡见不鲜。这倒是在任何一门外文迄今未见的创新,把幽默这个字眼的文法功能也扩大了。

P43-45

序言

这儿辑录的是鄙人发表过的非学术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大致有读后感、时评、见闻和序跋类几种。为“存此执照”计,还收了演讲、通信、日记类文字若干;而因为自己毕竟是个英语教书匠,又选用了短小英文两篇。

这样一个杂烩式的集子,不灵不厚,无足观也,因名《余墨集》。是上海《文汇报》的陆灏兄率先创议把这些文章结集成册,并做了前期的搜辑工作,联系了出版社;后来听说复旦纪念百年校庆,拟出版一批教师的作品,于是又把稿子转回校出版社。幸蒙社领导接纳,复请得陈麦青老弟收下这堆“渣秽”,出任责编,以其匠心训手,点抹润色一番之后,终得问世。“文革”以来一直受我特别尊敬的吴中杰先生,远在澳洲允为此书作序;翟兄象俊通读了本书校样,为我捕捉“硬伤”。允我向以上诸位一并致谢。本书第二次印刷前,又承蒙吾生林森、朱绩崧二君细读,纠错十余处,师心大喜。特别是朱君为“胡禅”还是“狐禅”,引经据典,详加辨析,更令我感慰。

我始终认为,一所大学的师资队伍中最好有两种资质俱备的人才。一种是学者的资质,另一种是文人的资质。我之所以愿意野人献曝,把这些旧文刊布出来,是因为眼下队伍中的不少名儒硕彦都钻学术去了,着眼点都从所谓的“报屁股”转向核心期刊,写文章无不先得确定“关键词”,发表后犹得关心“引用率”;更有的或谈虚语玄,不求人解,或蹈袭洋人,炫骇俗子。为稻粱谋,我本人虽也不得不写过一些性灵和机趣缺缺的东西,但私心仍向往宽展而疏放的文人感性,不以他人之好恶轩渠为尚。这个集子纵然浮漫浅薄,但想来现代某些矜负学人的头巾气尚不多;读这些文章大概也不会给读者带来后现代式的“解构”痛告,亦即识其字而不得其意,停搁再三,脉络已断!

现世给了我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谨将这本集子献给先父 达成公在天之灵。“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匪言可宣!

2005年2月第二次印刷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