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出版社“悦读文库”系列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温暖宜人而又具有很大启发性。而更具特色的是,这些文章全部来自一线语文老师之手,他们既是老师又是作家,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在文坛上叱咤风云,他们是《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报刊的座上客,也是语文考题出题者的杀手锏。他们的文章屡屡被选作中考高考阅读材料。
在这套书中,没有说教,只有平铺开来的文字和一个个客观叙述的故事,然而文章展开后却是旨在建立学生的幸福感。容易让学生读的下去,并且有所启发,学到东西。程应峰著的《做好人生中的每件小事(智慧故事辑)》是其中一本。本书选编的智慧故事是孩子人生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每一件大事都由一件件小事组成,每一次的机遇也都分散在一件件小事中,只要从小事做起,不放弃各种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只要你在不断做着自我的完善和提升,把小事做到极致,必成大事。
程应峰著的《做好人生中的每件小事(智慧故事辑)》选编的故事既温暖有趣,又能发掘孩子的正能量,拓展孩子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故事的滋养中收获、成长。
耐人寻味的奥运冠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加勒特酷爱艺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不朽作品——《掷铁饼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当他得知将在雅典举行奥运会,就很想去参加比赛。朋友说他臂力过人,可以参加铁饼比赛。但是,美国当时还没有开展这个项目,加勒特连铁饼是什么形状都不知道,对于掷法更是一无所知。于是他就按照米隆的雕塑人体与铁饼的比例自己制作了一个铁饼,并模拟《掷铁饼者》的姿势,随便摆弄了一番之后,仓促来到了雅典。到比赛时他才发现,铁饼是那么的轻(古代铁饼远比现在的重),它既轻巧又方便,因此他毫不费劲就投掷了59.15米,轻松地赢得了冠军。赛场上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目瞪口呆,对这位选手的惊人表现深表不解,而观众却为这位初学乍练的美国选手欢呼鼓掌。后来他又在铅球比赛中夺得第一名。
夺冠缘于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网球比赛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时,网球运动并不普及,连专业选手的水平也好不到哪儿去。首届奥运会网球比赛在雅典丘比特神庙的柱子附近举行。那时,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博兰正好在雅典旅游,他是位网球爱好者,外出旅行总是随身携带球拍。赛事进行得如火如荼,原来并没有打算参加的他也想一试身手,遂现场报名,挥拍上阵,结果竟然打遍全场无敌手,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网球单打冠军。
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学生特劳恩正好也在雅典旅游,也是一位网球爱好者,在雅典偶然结识博兰。博兰获单打冠军后,邀特劳恩结对参加双打,结果获双打冠军。他们在旅游途中的意外收获,一时传为佳话。
并非无心插柳柳成荫,重要的是要以实力作后盾。
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美国哈佛大学古代语言专业学生康诺利获得这一消息后,跃跃欲试,但校方认为他去参加比赛会打破学籍管理制度,反对他去参赛。他没有听从学校的劝告,毅然前往雅典。奥运会首先进行的是三级跳远比赛,有5个国家7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康诺利以13.71米的成绩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当他载誉回国后,哈佛大学却以破坏校规为名开除了他的学籍。康诺利并未因此放弃从事体育训练,并通过努力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记者和作家,并与他的校友,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结为挚友。1949年哈佛大学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授予80岁的康诺利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贡献。
放弃人生局部,才有可能赢得生命全部。
1904.年第3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安排在天气闷热的中午进行,因此,全程40公里的路程对每一个运动员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来自美国的希克斯在离终点还有15公里时,感到体力不支,很想在地上躺一会儿。但是,他的要求遭到了乘着汽车“陪跑”的教练的严厉斥责,因为这时他已领先其他选手二千多米,夺冠在望了。“聪明”的教练随即把事先准备好的士的宁硫酸盐和生鸡蛋白让希克斯服下,再跑一段路后,又给他更多的士的宁以及一些白兰地酒,同时向他身上洒热水,以防他脱水。在快到终点的小山坡上,希克斯实在跑不动了,只好慢慢走着,硬撑着挨到终点。之后瘫倒在地,失去了知觉,直到几天以后才苏醒过来。他虽然最后以3小时28分53秒的成绩“巧夺”桂冠,却使自己的体重减少了10磅。事后他说:“赢得比赛胜过当上美国总统!”但是,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可不服气,他们指责希克斯利用药物、酒精使自己保持兴奋状态而获得金牌,“不清不白”,并提出抗议。可那时人们对使用兴奋剂还没多少认识,国际奥委会尚无禁用兴奋剂的规定,因此抗议无效。希克斯成为奥运会第一个靠兴奋剂夺冠的人。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吃奥运螃蟹成功的人。
在1908年第4届奥运会上,美国队在田径项目中的短跑成绩不佳,丢了所有的金牌,为此,运动员们决心在下一届奥运会上力争好的成绩,以雪此耻。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5届奥运会100米赛中,有22个国家的68名选手参加,其中美国运动员就占了10名。分在第四组的美国选手克雷格看到同组的德国选手成绩曾达10秒5,知道自己并非他的对手,于是就想利用抢跑战术来整垮对手,因为这次比赛没有抢跑要受罚的规则。比赛开始后,他一连抢跑了8次,结果德国选手被他弄得晕头转向。而当他第九次起跑成功时,对手已被他的“神经战”击败。克雷格轻松地取得小组第一名,进入决赛。在决赛中他以10秒8的成绩获冠军,为美国夺回了一项短跑金牌。
不管是奥运赛场上,还是人生旅途中,战略战术都是不可小视的。
P13-15
听,春还在
因胃部不适,常常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我不得不下床走动,以求缓解。这样的时分,世界是如此安详宁静。寂静而寂黯的夜色里,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几星路灯在闪烁,在我看来,这是美丽夜色里不懈不怠的灵魂。
人生总有一些痛苦,生活总有一些不幸,作为食人间烟火走到知天命之年的人,属于我的凡俗的身体,也无法避开尘世的疾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这样一种无谓的状况下挣扎着。是的,我只能说是“挣扎”,一种旷日持久的“挣扎”,我相信,任何一个长期在病痛折磨下生活的人,一定拥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无以言表的心境。因为这样一种挣扎,让我更有机缘从细微处感知生活的进退,感知人情的冷暖,人生的甘苦,生活的不易。我活着,更多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了我爱的人我亲的人更好地活着。尽管这样一种挣扎让人体力疲惫,身心憔悴,但我还足以从自身的挣扎中品味生命的意义。
我在寂静的夜色里活动自己的身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调整人生的状态。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于我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新的发现,以前我好像不知道,在深夜4点,就有鸟儿开始活动了、呜叫了。那些同样属于尘世的精灵,应该不会有着同我一样的不适。它们之所以呜叫——虽然是在夜晚,却是置身于暖暖的春天——我想,应该是在怜惜属于自己的春光吧!
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感受里,黑寂中我听到的,就不仅仅是鸟鸣了,而是让人牵挂眷恋的雀跃的春光,以及春光中万物生长的音韵。
这样的时分,春悄悄地憩息在心头,像一只猫,在城市屋顶上,在梦的边缘溜过来溜过去,为人们传送一些美好的信息。春风以轻柔的姿态,将夜色中的河水吹出一圈圈梦的涟漪;将树梢的芽苞吹胀了、吹开了。春,自由地飞翔着,它叩问着有情人的门窗和心扉,让沉睡的爱,一点一点地复苏,一分一毫地拔节。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我的感觉知觉中,曼妙的鸟鸣,叫醒的分明是曼妙的人间美景:碧野茫茫、万绿层染、花苞初绽、含羞动容,千般风姿、万种风情。熏香的春风,荡开了属于春天的每一分柔情,酝酿着冬去春来的软语呢喃。
春还在,希望就在,这样一个互动的季节,就算是病痛加身,也会有一些什么脱颖而出,给你醍醐灌顶般的顿悟和启迪,让你有足够的勇气,卸去生命中沉重而沉郁的装束,参透生命的黯然和光亮、哀怨和喜悦,走进新的又一天的美好生活中。
坐在夕阳西下的河边,看着眼前透彻明朗、一刻不停地流淌的河水,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淡淡的回忆伴随着淡淡的忧伤。此情此景,同朋友闲聊,不免会触及生活的诸多困顿和烦扰,朋友总是笑笑,语调平静地说:“其实没什么,‘顺其自然’就行了。”
有一次,他凝视着眼前的河水,像沉入了往事,但俄顷眉头一展说:“人生好比一条河,这条河在雪山的冰川上诞生,它不知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会发生一些什么,但它会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一直往前流淌,不问去向,也不怕前面有多少崇山峻岭。当前面有高山拦阻时,它会停下来休息,使自己形成一片湖泊,成为一片汪洋,抬升自己的水平,蓄积自己的势力能量,最后总能找到一个缺口,再次向前奔流;当遇到断崖时,它从不担心自己会粉身碎骨,而是纵身一跃,成为一道风景。‘顺其自然’是什么?就是以水的姿态,像大河一样流淌。” “像大河一样流淌。”不久前我恰好听过一个故事,这句话也正是那个故事的切入点。
有个年轻战士,长着一张标致的娃娃脸,白净、细嫩、红润,长得像个女娃子。但他心性灵动,身手敏捷,一匹烈马在众目睽睽之下很快被他驯服了。这一幕恰好被纵队司令员看到,即刻下达了让他到纵队队部报到的命令。
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走火事件,旁边一位战士,低头摆弄一支刚缴获的美式卡宾枪,稀里糊涂击发了一粒子弹,正中他的右小臂。就这样,他在纵队战地医院留了下来。虽然经过精心治疗,但他的右小臂尺骨粉碎性骨折,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失去了再上前线的可能。
照看他的护士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他一身洋学生打扮的照片,才知道他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这以后,她对他暗生情愫。有一次,她和他闲聊,他对她描摹了他参军的情形:当时,一支部队从他所在的小城经过,他被一股从未嗅到过的来自战场的气息所震撼——硝烟、钢铁、血腥、死亡和劫后余生,以及被强力摧折的花朵草木,被撕碎的空气和云彩……这种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气味一下子震慑了他的心。他着了魔般,什么都没想,给父亲留下一封短信,便尾随在队伍后面走了。在形容那种着魔般的感觉时,他的眼神柔和明净,表情迷醉灿烂。他说:“像大河一样流淌!”
在野战医院转到离战地不远的一个小镇上后,不久的一天晚上,他奔孟良崮方向溜走了。
护士再次与他相遇,是在新婚后的第三天。那一天,她在河边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一块孤石上,望着刚开冻的河床出神。她走到他的正面时,看到他手中握着一根拐棍。“你、你又怎么啦?”她怔怔地望着他。他却像没事似的,平静地笑了笑,抬手指了指左腿,说:“膝盖骨这儿中了一枪,碎了。”交谈得知,他果然在那天晚上去了孟良崮,也是在那儿被人抬了下来。
这次道别后,她再也没有见过他。解放后的一天,她匆匆经过病区小花园,突然听到有人叫她。她感到耳熟,迟迟疑疑停住了脚步。她看见不远处的一棵松树下,坐着一位年轻的伤病员,但她不认识他。她问过之后,才知道是失联了多年的他。眼下的他,脸上有好几处疤痕,惨不忍睹,而且他的双目好像也失明了,可他仍然能准确地认出她,这令她颇为惊奇。面前这个面目全非的人,教她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她强忍着没有落下泪来。在他的生命里,战场的魅力实在太大,他没有办法抵御,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只有进到里面去他才有完整的人生。好像那里等待他的,不是流血和死亡,而是一种无以言说的人生境界……
“像大河一样流淌。”那个曾经面容清秀,目光纯净的军人,以自己穿越战争烟云的生命,践行了这样一句话。
是啊,生命就像一条河,路上虽然有无法预知的变数,但终归会以或沉着,或欢快,或缓慢,或激荡的方式无怨无悔地流淌,就算暂时处于静止状态,也是在蓄积生命力,提升生命取得突破的能量,谱写下一程的生命篇章。这样一种流淌,是一种诠释,一种境界,它昭示着永不懈怠、有始有终、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