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我们相互塑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小安//文竹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小安、文竹著的这本《让我们相互塑造》记录了作者和长江大学广播台一群学生媒体人一起成长的故事,是由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情感笔记! 作为一名高校广播台的管理者,作者和这群学生媒体人用充满深情的细腻笔触,记录下了他们共同成长中的感动与欢乐、困惑与坚持、努力与反思……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精心选择的影像资料、师生互动的言语记录,叙述着朴实的人与事、温馨的情与爱、真挚的教与学,以及做人做事的理念与原则。

内容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

高校广播台里一串串真实生动的故事

一位“母亲”一样的老师与一群孩子之间的真挚的爱

酸甜苦辣。五昧人生,他们始终青春无悔,执着向前

这是一本由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情感笔记!

作为一名高校广播台的管理者,作者和这群学生媒体人用充满深情的细腻笔触,记录下共同成长中的感动与欢乐、困惑与坚持、努力与反思…--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精心选择的影像资料、师生互动的言语记录,叙述着朴实的人与事、温馨的情与爱、真挚的教与学,以及做人做事的理念与原则。笔调生动诙谐,平实易读,真实质朴,呈现出师生精神共享、生命共塑的美好情境。

全书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由真实人物叙述,既有感性的情感倾诉,又有理性的教育思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于高校广播媒体的创新管理的经验总结,具有前沿性和可推广价值。

小安、文竹著的这本《让我们相互塑造》对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各院系辅导员以及社团、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也适合在职场打拼的广大中青年朋友们阅读。

目录

关于长江大学广播台最初成立的故事

 当头一棒

 新书出版

 常回家看看

 第一次讲话

 合并之初的困难

 我要当台长

 改革之初

 第一次台委会

 突击晚会

 “新长大,金话筒”

春水初生:从最初建台到后来的几届主持人挑战大赛的故事

 声声醉如兰

 采访院士

 一摞检讨书

 图腾

 土壤

 阳光。声音.心灵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拉赞助

 走进直播间

 冯舒与王茜

 韩峰与周飞

 厕所门前的拦截

 比赛当天

 车溪之行

 广播人是怎样炼成的

 我将辞去其他职务

 毕业纪念册

 难忘的毕业生欢送会

 我与闫倩的故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声音

 给我一个结果就行

 新老台员见面会

 勿忘初心

 芳菲四月

 把握当下 开创未来

 两件旧事

 “那个行业竞争会更激烈”

 第四届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之“趣味辩论”

 我的主持人挑战大赛

 一个多维的平台

 种植感动

 家,温暖了想念

 各种策划案

 一台学生晚会为何持续26年热度不减

 虔诚的期待 深刻的喜悦

 战前准备

 亚琴归来

 关于第五届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的赛后文字

 再致青春

 《再致青春》补述

 成功的背后

青春物语:一些发生在广播台的趣事和往事

 案首:致相遇

 还是鞠林润:二十岁的某一天

 实习体会

 画声

 成长

 我要为您撑起一片天

 给孩子们的礼物

 蕙质兰心话兰洁

 关于爱情

 从此不再担心把你们弄丢

 让智慧接替美丽再荣光一场

 《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当广播台台长》的前世今生

 我死后想变成一棵树

 婷婷与走走

 长大校媒“领航计划”系列讲座

 在这里,青春被最美地安放

杳杳音书:一些毕业生的来稿和来信

 胖子

 优秀的叛逆者

 我与“八”字的不解之缘

 我和广播台

 一波三折

 与谁同行比去哪里更重要

 “家”让我变得更优雅

 毕业后还要进广播台

 广播台,感恩有你

 这份特殊的感情

 《校长您好》

 母亲节的礼物

 一场“必经”的哭泣

 我在美国创办华人电台

 没有什么事小到可以不去认真做

 这是对坚持者最大的尊重与爱

 长大广播台如影随形

 我是00l号,我叫郑宇

 最美丽的邂逅

 一段青春一片情

 致我的家我的徐妈妈

 人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碰到那个对的引路人

附件

 【附件1】长江大学首届广播主持人挑战赛策划案

 【附件2】R印词

 【附件3】诗意的栖居

 【附件4】广播台“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附件5】高校广播打造品牌活动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附件6】刘备和曹操谁适合当广播台台长(“融融校间情”演出版)

 【附件7】早间广播该不该放(”融融校间情“演出版)

 【附件8】长江大学广播台校长专访特别节目《校长您好》策划书

 【附件9】广播台台员业务培训策划书

 【附件10】十年磨砺玉汝于成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头一棒

2003年元旦,我从时任荆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刘桂生部长手中接过一大摞凌乱的稿件,其中有手写的,也有打印的。刘部长正色道:“寒假期间要全部整理出来,开学后要出两本书。”

进入荆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的第一天,我还没有缓过神来就接到了这样的命令。没来得及多想,我立刻应承下来:“好的,保证完成任务。”领导走了好大一会儿我才缓过神来:我已经不是一名护士,而是一名老师了!我好奇又仔细地打量着这间办公室,一桌、一椅、一台陈旧的电脑和扫描仪,和我曾经的每一天都不一样——我告别了熟悉的酒精和消毒水的气味,也不用再帮病人注射、换药、护理,告别相处了20多年的同事,告别了那个陪伴我大半个职业生涯的工作环境,来到了这里。一间崭新的同时也是古朴的行政楼办公室,对于这里,我陌生着也好奇着。

晚上回到家里,老公看到我带回来的那一大摞稿件,调侃道:“这刚当老师就带这么多资料回来加班加点,工作积极性很高嘛!”我苦笑道:“初来乍到,不下点工夫不行啊!”晚饭的时候,老公说:“中学也快要放假了,女儿最近学习压力挺大,寒假你有空就带她出去玩两天放松放松吧。”我看着女儿,又看了看正在大口吃饭的老公,开口说:“你看看你有没有空,我这个假期可能都得忙工作了。”然后我往那一大堆稿件瞧了瞧,他就问了,说咋回事啊,放假了还忙得不可开交的。我就说了,就今天的事儿,这些稿件全部都得输入电脑里。

他放下碗过去看了看那一摞稿件,新旧不一,有手写的也有打印的,打印的还好,基本都还看得清楚,而手写的那一部分且不说字写得如何,有些稿件已经旧到看不清了。老公反问道:“这些东西,一个寒假都输入到电脑里?”我看着他,笑笑说:“是,全输入到电脑里。”他十分恼火:“这怎么可能?就算是最熟练的打字员想打完也得几个月,这不是给你下马威吗!”我一边起身安慰他,一边告诉他:“放心,一定有办法的。我不能让别人看扁我,不管是上马威还是下马威,我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可怜了女儿,老公那阵子也忙,学校即将合并,学院的工作干头万绪,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入。

那时候对于电脑我还没怎么接触过,不过老公是行家,他耐心地教我扫描、刘当整理……他教得很认真,我学得也很快。然后,我把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在家的妈妈从老家接来帮忙料理家务。我几乎是没日夜地待在电脑前,女儿和老公有空也过来帮忙。终于,在新学期开学前两天,我把文稿整理好了。

妈妈说:“你看你瘦了一圈,眼圈那么黑,怎么调到学校看起来比以前当护士还累?”我笑着说:“妈妈,不要紧,万事开头难,过了这阵就好了。”  可是,事情总是出人意料。

2003年新学期开学的前三天,按照刘部长指示,我分别去南校区和城中校区广播台查看情况,以确保开学时的正常播音。检查一遍后,我确认一切正常,可就在开学的前一天城中校区的广播却突然不响了。

我和联系到的专家同时赶到现场。专家表示:“问题并不大,只是一个电子管烧坏了。”我松了口气,只要问题不大,总归好解决。但是,专家接着说:“这种机器属于老古董了,配套的电子管早就没有生产了,这家电子管的生产厂家都不在了。”

我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老公和他的同事帮忙找,开电子仪器厂的弟弟也在找,大街小巷、各个工厂、备货仓库都找了个遍,司是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电千管却始终也没有出现。天色将晚,夕阳洒在大家焦急的脸上,那红红的色彩并不喜人。如果太阳落山之前仍然没有好消息传来,恐怕就会影响到正常播音了。夕阳的红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家也不再议论什么了,那安静的气氛里几乎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绝望之际,在一个狭窄的小巷、破败的门脸里,我看到了一台与广播台一模一样的机器,于是精神抖擞地请老板卖一个电子管给我。老板说,要买就把整台机器买走。我晕!老板也很实在,“实话说吧,这机器是少见了,你要是把这电子管买走了,我这机器也不能用了,要买你就连机器全买走,不然咱不卖。”反复沟通无果,我只好向刘部长求助,电话那边传来斩钉截铁的声音:“第一,明天广播台必须正常播音;第二,机器是肯定不能买的。”这一整天的奔波劳累,在听到这样一句指示后,失望和委屈一股脑儿涌上心头,我竟然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眼睛已经湿了,眼泪快速地流过面颊。老公安慰我说:“你不急,机器坏属于天灾,又不是你的责任,万一不行,大不了我们自己花钱把这机器买回去,问题总会解决的。”

我是典型的荆州女人,我有所有小女人的天真想法和对丈夫的依赖,可是对于我的责任我却绝对不会推脱。我不是一个女强人,如果非要定义,那就叫我强女人吧!

“大不了自己花钱把这台机器买回去得了。”老公的一句话,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那台机器的价格是3000元,这在当时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数字。老公又和他讨价还价,最后老板答应以2800元成交。正在这时,又是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这次是好消息——弟弟说在自己的仓库里找到了同规格的零件,完全可以替代原来的电子管。学物理出身、一向办事严谨的老公说:“那边的零件得先拿去试试,确保能正常工作了咱们再撤。”P3-5

序言

守护远方与家

三袁故里,水域辽阔,文脉深长,津渡古朴。从这里走出来的女子,因水绚烂而灵动,因文清雅而稠艳,因景古朴而本真,潺潺流淌的水脉文脉,无不弥漫延续在她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小安便是其中之一。

与小安相识,算算也有三十年了,但她长期在医院做白衣天使,以前的交往并不算多。初识的印象便非常深刻,她先天生就一副古道热肠,是个爽朗率真的人。忽然间小安从白衣飘飘的天使变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天上”来到了“人间”,并做起了新闻传媒方面的工作。因为志趣相投,三观一致,我们便成了朋友,并有许多的文字交流,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的相互借鉴。

小安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

虽然进入教师角色相对较晚,但在传道、授业和解惑方面的感悟,小安似乎也是天生就有,也许与她出身于书香门第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也许她那位身为教师的母亲对她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广播台的一位普通老师,她的敬业在于忠于职守,在深刻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对学生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能自觉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付诸行动;她的敬业在于热爱学生,既像母亲对学生倾注爱心,又跳出普通母亲的视野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的进步,批评学生的错误,严格要求学生;她的敬业还在于为人师表,她最注重的是言传身教.用言行举止甚至个人气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在广播台的事务上细致严谨,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从而将广播台也塑造成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且极具战斗力的集体。

小安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母亲。

和她接触过的学生,大多叫她“徐妈妈”。“一日为师,终身为母”。孩子们无论是在校园研读,还是在社会上打拼,遇到疑惑和困难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和这个校园里的妈妈联系。他们知道,无论多忙,无论多远,“徐妈妈”都会第一时间用自己的声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信任,是对一个长者的敬佩,是对一个母亲的依赖,更是对一个母亲的最大尊重。虽然看起来书里记载的只是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徐妈妈”眼里的“孩子”,她都认为是“言”琐碎而“微”不足道,其实,她悟到了“微言”中的“义”且“大”而不自知。这“义”便是一种家文化,这个家,就是长江大学广播台.而这个家实施的不是家长制式的小家文化,而是有着共同目标、清晰责权和明确计划的团队文化,是鼓励好学、个性、互助和创新的爱的文化。

小安更是一个敬畏职业的守护者。

她守护的是一个校园里的广播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广播台就仿佛她的孩子,就仿佛一个完整的家。她是家中的家长,也是普通的一员。为这个家,他们可以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高歌,一起低吟,一起踌躇,一起奋进。在延续的过程中,广播台的文化底色日渐清晰;在传承校园文化中,广播台的队伍日渐茁壮;在创新节目的形式中,孩子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日渐丰盈。而她,却渐渐老去,在那些或圆润或厚重或悠扬或深沉的声音中,青春来来往往,岁月穿行如梭,而对广播台的那份记忆和牵挂却一直都在。

自从她“并不华丽的转身”之后,我看到的都是华丽的身影。在充分准备且反复练习的“第一次讲话”确立自身角色后,就克服了四所大学“合并之初”、广播台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改革之初”、空间隔离和个性差异融合之初的困难.开始并成功完成了用于磨合融汇的“突击晚会”和“新长大金话筒”文艺晚会。就这样,在新的“土壤”中升起新的图腾。而这个刚刚组建的“家”,恰似春水初生,继而草木繁盛,此时把“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作为其“家”文化的基因之一。

《声声醉如兰》里崇尚的“敬畏”之心;《采访院士》中看到了“西人尊新知”的创新思想以及遇事灵活的“变通”之道;《一摞检讨书》阐述了“对小事的漫不经心,是对自己的磨损,只有自省和自律的人才能真正成全自己”的认真做事的原则。广播台这个“家”文化里,已经把“在鼓励试错的前提下要有严厉但不失人情味的纠错机制”作为其另一种文化基因。

在小安的这本书中,浓墨重彩的就是历时10年的五届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这是一个多维的平台,是大赛,是晚会,是训练场,是展示台,是桥梁,是纽带。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家,通过各色家庭成员向全体师生和社会传达一种特有文化,传达自己特有的精神和品质的多维渠道。以团队目标的达到,即大赛的成功,成就每个人的价值。个性、协作和创造力便成了这个“家”最具活力的基因。

这本书从头到尾的字里行间,都在阐述着爱。有《关于爱情》里描述的儿女情长的小爱,也有《采访院士》等文字中描绘的家国情怀的大爱,但更多的是广播台这个团队在张扬个性、学习成长、相互协作、砥砺前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现的团队之爱!

当然。书中给出的素材、人物、事件和感悟远远不止于对家文化的诠释。不同经历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层面和视角,会看到不同的形态,体会不同的愉悦,悟出不同的道理,感受不同的爱。

岁月无痕,青春有梦。当这本书被更多人阅读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在内心涌动着对过往的回望、对青春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别梦依稀,景物依旧。那些在长江大学这个舞台上匆匆而过的每一个身影,都将成为这个校园中最灵动的风景,都将成为我们内心最温暖的回忆。  是为序。

后记

(一)

第一次见鞠林润,是在2013年的换届大会上。

他是会议的男主持,与以往的主持人不同,他以一首自己原创的诗开始,精彩开篇、引人入胜。会议在他与另一位女主持的配合下,张弛有度、节奏明快,而鞠林润清新亲和、庄重镇定的主持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一年,他大二。

后来,因为筹备第五届主持入挑战大赛,同他有过多次接触。

2013年4月28日晚,在与“大叔”搭档的相声节目中,他以幽默诙谐、自然从容的表演操纵着舞台。

那一年,他大三。

2015年6月,他毕业了,但我们的联系没有中断。半年前,当我把一堆约15万字零散的《我的孩子我的广播台》的文稿发给他,并向他征集稿件的时候,他很快就发给我《二十岁的某一天》。细腻的笔调、富有哲理的思辨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我,就像当年在那场晚会结束后的那个深夜,同样出自他手笔的《4.28再致青春》一样。于是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这么喜欢他的文笔,想必和他同时代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欣赏。于是,关于这本书和鞠林润便有了无数次的对话。

(一)

2015年9月的一天,我和李德龙老师在QQ上就这本书的问题进行了·t专题讨论”。李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建议本书以记人为主,贯穿情感。人物以2015年来分散在校内外、各行业的情感典型的人物为主,挑选出20个左右,一个人写5000字左右。主题是:以一位高校女性工作者的身份面对当下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困扰,积极主动地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师者的博爱、母亲的情怀、家人的关怀,去深入学生心里。具体的文字修改可放到后一步再说。”

“目前这方面的书很少,尤其是写学生社团的书几乎是空白。而它既有媒体的特殊性,又有情感教育的普适性。”

“不要做成一个内部出版的小册子,那样真没有人会重视。我了解您,也了解广播台,所以这些材料在我看来具有很强的普适意义,我也因此可以下这个断语,这是可以做成更高层次的书的,然后和你写女儿的那本书成为姊妹篇,一并推出。”

“我看过很多畅销书,从畅销书的角度做,需要将小情感放大,从大众都可以适用和接受的角度去写,可以想象最终的书出来时,扑面而来的是:朴实的人与事,感人的情与爱,育人的真与诚!加上精心选择的影像记录以及师生互动的言语记录,齐啦!”

我把我跟李老师的对话发给鞠林润,无比向往地说:“可以做成更高层次的书,还是畅销书,太向往了!”于是又和鞠林润聊得十分投机。  “李德龙老师的话很准确很深刻,我很认同。”

“相同的事情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适价值是很多真正执著于表达的人的核心追求,李老师的建议很中肯也很有实际意义。他说的意思是,每个学生做小传,来形成您的大传记,这样确实比那些流水账似的描述更能引入思考和重视。因为很多流水账结构的回忆录往往存在前后细节矛盾、核心要义不够突出的问题。如果以每个人本身的故事为本去写,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集中起来,应当是很有趣儿的。白岩松2015年的作品《白说》采取的方式是把每次的演讲文稿集结成不同的主题,然后组成一个大主题编纂成书,我想我们的故事以适当的方式讲述后也会很精彩。《白说》所表达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基于社会现状及个人境遇的思考,一个主持人的生活感触和职业怀想,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而我们这本书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关于长江大学广播台是怎样成立,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故事。”

“你是真的懂我,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知音啊!你打印出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琢磨,争取打造成精品。过几天,我再收集一些其他同学的文章,一起发给你。”

“嗯.好的,我下班时间就干这个。”

关于这本未成形的书的对话,以后又有很多次,下面节选几段:

2016年3月24日:

徐妈:“我出差去上海,在重庆到上海的车上,晚上到上海。出差带着书稿,没事就琢磨着。”

“越来越像正规出版物的样子了!越看越有信心!”

“哈哈,初稿出来后还是要不断修改的,还得抓抓紧,提前把初稿完成。”

“当然,首先路子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现在在湖南境内。”

“奔跑吧!孩子。”

“奔跑中!”

……

冯彗龙立即建立了微信群,短短两天群里就有了200多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校友都纷纷聚拢。

远在中东的蒋锐、张默、马晓龙从未谋面,转眼成了兄弟:

2001级的白霜见到了2014级的小老乡解琛,立刻聊得不亦乐乎……

大家在微信群里相聚,回忆过去,谈论现在,洋洋洒洒,滔滔不绝,洋溢着的青春热情、久别后的重逢喜悦、穿越时空的巨大感动,淡淡的,却分外真实,如同一杯新茶中冒出的热气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周围。

我期待着十月的聚首,期待着与孩子们的重逢。

(六)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说,当你真心渴望一件事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在本书即将付梓印刷之际,我必须再次感谢我的“小宇宙”。

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康群老师在万忙之中帮我审定书稿;《中国青年报》报社原副社长谢湘老师、《人民政协报》编辑谢颖老师、长江大学文学院的“楚天学子”李静博士、长江大学工会副主席雷体翠老师通读初稿并提出宝贵建议;作家朋友桂杰老师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并帮我联系出版社;青年才俊李德龙老师在业务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还有我所有广播台的孩子们,比如卢一,当我把故事中的他用化名代替的时候,他要求我用他的真名,并说希望他的故事能帮助更多的人走出抑郁的阴影;比如z小姐,她温婉美丽的爱情故事,洋溢着与众不同的青春记忆;还有晓飞、熊翼、杨倩、达人、赵婧、吴杰、家康、闰倩、韩峰、曼玲、陈辉、桂香、郑宇、苏阳、钟颖、亚楠、武捷、亚琴……他们发来的一篇篇文章,都成了我们广播台的群体记忆。

特别感谢我的老公,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总是惜字如金。30年来.一直创造条件帮助我实现每一个稀奇古怪的想法。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女儿,她的坚韧独立,一直是我的榜样;她一如既往的优秀,一直是我的骄傲。尤其是她翻译的《优秀的叛逆者》这本书,让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总能从中找到答案。她同样支持我,并说我的书出版后一定要买着看,还要“在朋友圈里炫耀”。

言不尽意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也还有很多,流年似水,烟波浩渺,往事最难以逐一追忆。好在,这岁月里总有一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留下深刻印象的过往,像人生河流中涌动的一注注清流。

当我老了,这些令我们感动的回忆,这些温柔过岁月的风景,这些真实存在过的故事,会像厨房里的热气儿陪伴家庭一样,陪伴着我们的灵魂。 在那时候,孤独也会成为一件丰富而美好的事情。 最后,希望所有人,我的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读者,愿你能够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愿这本书成为我们之间相互塑造的桥梁,愿你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愿每一位朋友开心地度过美好的一生! 意犹未尽,以一首文竹的藏头诗结尾吧!

小扣经年总闭门,

安年心扉有余温,

林深岂藏千奇羽,

润物无声细育人,

共歌共舞共风雨,

撰山撰水撰情深,

此生会有登临意,

书随霁月感一恩。

2017年2月2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