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人的来信
夜色渐浓的傍晚,我坐在写字台边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
这时,父亲下班回来了,他拿着几封信走进屋对我说:“玲玲,你的信。”
“哦,给我吧。”我放下手里的书,转过头望着旁边的父亲,伸手接过他递给我的几封信。
我拿着这些信转过头来对着写字台,一边慢慢地往轮椅后背上靠,一边垂下睫毛看着信封上写的字,想看看是谁寄来的——自从我上次写的信在电台播出后,就经常收到一些听众的来信,在频繁的信件交流中,我早已熟悉了他们的字迹,光看信封上写的字,就知道是谁写的。
我不慌不忙地看着手里的一封封信,当目光落在其中一个白色信封上时,愉悦的眼神里顿时多了一种意外,心里纳闷地想:咦,这封信是谁写的呢?我望着信封上陌生的字迹愣了片刻,满心好奇地拆开来看:
“卢玲妹妹,你好!偶然的一次听收音机,我知道了你的故事,很高兴认识你……”
我看完信的开头几句话,顿时明白了,原来这封信是一位听众给我写的,漂亮的印花信纸上写着娟秀的字迹,开头的称呼让我感到很亲切。我望着信纸微笑了一下,目光随着字迹慢慢地往下移动着:
“我是一个22岁的女孩,不幸患了晚期肝硬化,医生说我的病可能治不好了,病痛使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想到家人倾其所有为我治病,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累赘,我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那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你的故事,感到很惭愧,你比我小,但你却比我坚强,你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好地活着,就是对关爱自己的人们最好的回报。我不会再有轻生的念头了,我要像你那样好好地活着,让我们携手一起勇敢地面对生活……”
我一字一句地看着信纸上的内容,心里不禁变得有些沉甸甸的。我没有想到,这位给我写信的姐姐,竟和我一样患了治不好的病;更没有想到,她竟会有放弃生命的念头。我把拿着信纸的双手轻轻放在腿上,缓缓抬起眼望着夜色笼罩着的窗外,看到外面那棵在风雨中摇曳的树,仿佛看到了那位如花般的姐姐,在病魔的摧残下变得憔悴不堪;仿佛看到她流着泪痛苦的样子;仿佛感受到她心里的绝望,心里不禁涌起一种心痛的感觉。我有些难过地抿着唇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又将目光落在面前的信纸上,用右手轻轻地抚摸着上面的字迹,仿佛是在安抚那位不幸的姐姐。
“听完你的故事,我明白了:好好地活着,就是对关爱自己的人们最好的回报。”
我看着那位姐姐在信中写的这段话,心里忽然掠过一丝欣慰,我很高兴自己的故事鼓励了她。我捧着信纸轻轻地深呼吸了一下,抬起眼若有所思地望着面前的台灯,默默地在心里想:是啊,好好地活着,就是对关爱自己的人们最好的回报……不,不只是对关爱自己的人们的回报,还是一种对别人的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我好好地活着,才使那位姐姐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才使她想好好地活下去。我要更坚强地活着,把我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鼓励更多绝望的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想到这里,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信心和力量,一种要活得更加坚强的信心和力量。
我低下头又看着手里的几页信纸,决定立即给那位姐姐写回信,想鼓励她永远不要放弃生命,想和她携手一起勇敢地面对生活,想和她约定我们要一直好好地活着。我坐正身体思考了片刻,把手里的几页信纸放在写字台上,然后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拿出信笺纸和钢笔认真地写着回信。
P55-57
在卢玲的故事中,我读出:身体的缺陷、环境的限制,这些外在所见都只是障眼的雾,唯乐观、勇敢和坚持不懈能吹开阴霾创造奇迹。读读这本书,或许你能从卢玲身上学会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并让自己过,得幸福。
——王子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
对于有勇气的人来说,磨难只会让灵魂更加坚韧。一如卢玲,在多舛的人生路上,勇敢地走出了重重困境,顽强地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强地诠释了不寻常的人生。
——凌淋(巴蜀十大笑星)
你担负着无助的双腿,却幻化为高飞的翅膀;被拒于琅琅书声之外,却邀游于知识海洋之中;摒弃了世俗的浮华,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生活给了你十分的苦难,你却用百分的努力战胜了它。书如其人,人如其书,交相辉映。感人肺腑。
——卢加润(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关爱中前行
(一)
2014年4月10日,这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今天对我来说却是很特别的一天——历经四年的不懈努力与刻苦坚持,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自传体书稿。此时,朝阳的光辉通过窗户照亮了整间屋,我坐在电脑前望着屏幕上的书稿,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我一直很想写一本书,一本记录自己生命历程的书,我想在书中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残疾人也可以拥有完整的幸福人生。可我没有上过学,不知道如何写,因此一直没有动笔,一直把这个心愿藏在心里。
直到2010年,网友王庭德介绍我认识了一位老师——北京十大志愿者——张大诺,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才开始了这本书的创作。
为了指引我打开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为了挖掘出我生命中的闪光点,为了帮助我理清创作的思路,老师每天都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耐心地指引我回想那些成长经历,还有那些难忘的生活点滴。这种特殊的“上课”方式每天一开始,就是三四个小时,有时甚至是六七个小时,老师总是耐心地守在通着电话的那端,耐心地指导我思考一个个问题,直到我想起往事中的一些片段,他就耐心地教我把重点写下来。
一个冬天的下午,老师让我写自己的一个特点,要求用两百字左右描写出来。老师的这个要求并不高,可我想了许久,不但没有写出来,反而完不成似的对老师说:“好难啊!”
老师听了我的话,没有生气,也没有放弃,他语气温和地对我说:“没事儿,咱们一次不行,就试两次;两次不行,就试三次;还有四次、五次……”说完,老师耐心地继续在电话那端陪着我写。
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我原本有些冷的身体。我热泪盈眶地望着面前的电话,仿佛是在望着远方的老师,我想象着此时老师就坐在面前,他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面带微笑耐心地陪着我……这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感动和感激。老师从来都没有嫌弃过我进度慢,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他一直都关心、鼓励着我,为了帮助我及时解决问题,他不惜耗着自己的长途电话费,不惜耗着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人这样陪伴过我,也从来都没有人这样鼓励过我,更从来都没有人这样指导过我,老师让从来都没有上过学的我,感受到了有老师陪同的快乐,感受到了有老师鼓励的温暖,感受到了有老师指导的幸福。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经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我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我把写好的稿子发给老师看后,老师在电话里欣慰地笑着说:“不错,不错,写得很好!”
听到老师欣慰的声音,我笑了,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此时,我心里不仅只有成功的喜悦,还有对老师的深深的感激,是老师辛辛苦苦教会我如何描写,是老师帮助我一点一点取得进步,是老师耐心指导我写出了每段文字。
许许多多个白天和夜晚,老师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指导我,有时,哪怕只是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他都会在电话那端陪着我。很多时候,我在电话里听到老师忙碌的声音、急着赶路的声音、疲倦的咳嗽声音……在创作的路上,我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迈一步都走不稳,老师始终在身边以保护的姿态,引领着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在这四年的指导和引领中,老师教会我的不只是写作的方法,还有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还有许多许多……老师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梦想,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此时此刻,回想起老师所给予我的点点滴滴,我的眼睛不禁又湿润了,我觉得轮椅上的自己真的很幸福,因为我有世上最好的老师。可我却无法写出老师对我的好,也无法表达尽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更无法回报老师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写到这里,我怀着深深的感激和想念,转过头又望向窗外的远方,默默地在心里期待着——有一天,还能见到对我恩重如山的老师。
……
感谢重庆华美电力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老总徐建,副总梁正义。他们在媒体上看到我的相关报道后,给予了我真切地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得知我的书稿已创作完成,但出版费用还无法筹集时,他们热情地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出资帮助我完成出书的心愿。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梁总专程坐车来到我家,特意给我送来他们帮助我出书的资金,他亲切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徐总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你早日实现出书的愿望!”我双手捧着梁总轻轻放在我手里的钱,感激地连声说着谢谢,梁总却客气地说:“我们只是为你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与其说是我们帮助了你,不如说是你史诗般的事迹鼓励了我们。”我热泪盈眶地望着面前的梁总,心里明明充满了感动和感激,却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只是含着热泪对他微笑着,默默地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
感谢江津区残联理事长——袁焕芬。她像亲阿姨一样关心着我,有时还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家里看我,关切地询问我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心尽力地帮助我解决困难。在一次电话交流中,她得知我的书稿已创作完成了,正在筹集出版还差的费用时,主动对我说:“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剩下的费用我们帮你出。”我双手拿着贴在耳边的电话听筒,意外而又感激地说:“袁阿姨,您已经给了我很多帮助,这些费用不能再让您操心了。”她接过我的话,亲切而又真诚地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助出版你的书,让更多的人学习你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望着面前亮着通话灯的电话机,听到袁理事长饱含亲切和真诚的话,仿佛看到她支持鼓励我的眼神,心底顿时涌起一种温暖和感激,还有一种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
感谢重庆江津巨能集团董事长——陈昌龙先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残联得知我刻苦自学的事迹后,热心地给予了我生活上的帮助,还有学习上的支持和鼓励。一天中午,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家里来看我,关心地询问我的书稿创作情况,还拿出一笔准备好的钱塞到我手里,亲切地对我说:“这些钱你拿去买些学习用品,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我来帮助你。”我垂下眼看了看手里的钱,急忙抬起手把钱递回去,感激地对陈董事长说:“陈叔叔,您来看我我已经很开心了,您不用给我钱。”陈董事长执意要把钱塞到我手里,鼓励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努力自学的精神很鼓舞人,好好完成你的书!”听了陈董事长的话,我热泪盈眶地低下头望着手里的钱,仿佛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一份浓浓的关爱与支持,心里顿时充满了温暖和感激,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只知道自己有了更加努力的动力。
我要感谢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无法一一提及,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关爱和帮助,使我原本艰辛的生命之路变得充满温暖;是你们的鼓励与支持,帮助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心愿。
在通往梦想的路程上,我又一次到达了一个站点。接下来,我将带上大家的关爱与支持,继续往下一站出发。
一个幸福家庭的诞生史
一个十岁小女孩,笑容灿烂,站在台阶上,张开双臂,仰头看着镜头;她的后面,姥爷也张开双臂,微笑着看着前方;台阶的下面,她的爸爸、妈妈、姥姥歪着头,喜滋滋地看着小女孩……
这样的画面,被我拍进了照片中。
这样一张照片,来自重庆市江津区评选的一个“最美家庭”,家庭的主角不是这个小女孩,而是小女孩的母亲,轮椅上的残疾作家——卢玲,也是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我义务指导了四年,这四年中,我其实一直处于好奇之中:
一个从没有上过学、从没有走过路的残疾女孩,怎么会有了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家庭、美丽的女儿?而现在还有了一个117平方米的属于自己的新居。
这几乎是一个圆满的不能再圆满、奇妙的不能再奇妙的故事。
了解卢玲的人都知道,她的性格非常温和,甚至可以说是“温润”,她的内心似乎有着强大的自我调和的能力。
慢慢想来,我突然发现,有些残疾朋友到了“某个时候”。会不知不觉处在一种“对比”之中:
只要一有烦恼,就能想起过去“残疾带来的所有磨难”,对比之下,就会觉得现在的烦恼不算什么,内心就会再度平静、知足、温和。
残疾带来的痛苦,不再是痛苦,而是当下生活的“提醒”与“自我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残疾的人,经历过大的人生困境的人,是最接近幸福的人。
只不过,真的能够“享受”这种对比,必须要有强大的生命力量,必须真的完全走出了那些痛苦。
一如卢玲,自小被学校老师拒之门外,她就想尽办法自学,包括跟着录音磁带学习拼音……
一如卢玲,克服众人的不解与白眼,勇敢接受了一个健康男孩的爱。
一如卢玲,不顾医生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在轮椅和床上度过了艰难的八个多月,生下可爱的女儿。
真的走出了自我的人生困境,就可以用整个余生——每时每刻地去享受——“自我对比”后的欢欣与幸福。
一如卢玲。
而接下来,更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
对于一个家来说,女主人身体重残竟然如此从容淡定,她所爱的人,自然会被感染,自己也会更加从容。这个家庭,一股恒定的从容气氛贯穿始终;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就会拥有持久稳定的快乐幸福;而孩子的快乐幸福,又强化了这个家庭的从容大气,最终形成这个“家”、这个“最美家庭”的最美磁场。
残疾人的家庭,是心灵上最接近幸福的家庭。
看着这本书,看着卢玲三十多年的人生故事,我真的觉得,在她当初凭一己之力全力对抗痛苦的时候,实际上,她是为未来的自己、未来的家庭积蓄着力量,她是未来那个“家”里——在身体上需要照顾的人,但也是——在精神层面照顾整个家庭的人,也因此,她吃的所有苦、克服的所有困难,都是值得的,并最终成为她日后最大的最奢华的精神“陪嫁”。
卢玲的书,其实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史,你……不想看一看吗?
张大诺
(全国十佳生命关怀志愿者本书指导老师)
卢玲编著的《当幸福逆袭》讲述一个遭遇残酷人生命运的女孩最终获得完整人生幸福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以真实的经历、感人的情节、朴实的文笔,呈现出一个先天性双腿瘫痪的女孩,不屈服命运的安排,最终使人生变得更完美的奋斗历程。十二岁时,因为瘫痪,她被学校拒之门外,从此下决心在家自学。为了学会汉语拼音,她跟着磁带一遍遍地读,又一次次地错,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为了做对练习题,她连续6个小时坐在屋里认真思考,忍着剧烈的头痛算出了正确答案;她如何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一个被众人嘲讽的残疾人,成为一个受众人称赞的榜样?长大后更加坚强乐观的她,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健全男孩。面对男孩的真诚,她深受感动;面对男孩的深情,她怦然心动;面对男孩的一生承诺,她却忍痛拒绝……她为何要放弃自己在乎的感情?又将怎样和已分手的恋人再续情缘?最终如何换来幸福美满的婚姻?
别人都说她很不幸,很没用,但是却拥有着让人羡慕的最美幸福家庭,她也成了别人学习的榜样。那么她的幸福是如何逆袭而来的呢?卢玲编著的《当幸福逆袭》生动诠释了主人公不寻常的幸福人生。
通过这本书,能看到主人公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依然微笑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时,获得一种力量和鼓舞;能明白身处逆境的时候,与其悲伤流泪,不如就自己既有的条件去努力改变,只要在困境面前永不放弃,就能克服很多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就能战胜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见到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