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废墟之美(精)/大家文丛/卓尔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廷芳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废墟是指建筑被毁后的残垣断壁或瓦砾堆,包括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这里谈的当然是有价值的,即有纪念价值的建筑遗存或文物。

《废墟之美(精)》都是叶廷芳近30年来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其中除了少数直接谈论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的以外,多数都涉及废墟文化与废墟美学,它们都是探索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关圆明园遗址命运的争论的产物。

内容推荐

《废墟之美(精)》收录随笔37篇,厘为三辑,是作者近30年来有关建筑美学探索、写作的结集。辑一《废墟也是一种美》《再论废墟之美》《圆明园吊古》《民族苦难的大地纪念碑》诸篇为全书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参与圆明园遗址大讨论的结晶。叶先生从古希腊、罗马及战后德国对待废墟遗址的态度获得启发,率先倡导“废墟之美”,与文物专家一道捍卫了圆明园遗址的原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蔓延全国的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旧城镇及村落遗址的破坏浪潮。辑二《建筑的艺术属性》《建筑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各篇,则是作者研读中西建筑美学理论的心得。辑三是作者在中欧德国、奥地利诸国游历的随笔。

叶廷芳先生近30年来有关建筑美学探索、写作的结集。作者先生多年浸淫于欧西文明,尤长于美学理论探讨,故而他的建筑随笔清新健朗,笔致含蓄而韵味悠长,与时下各家的随笔相较,可以说别立新风,迥出群伦。

目录

序言:关于废墟之美

辑一 圆明园的悲怆之美

 废墟也是一种美

 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再谈废墟之美

 美是不可重复的

——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

 圆明园吊古

 民族苦难的大地纪念碑

 圆明园废墟:无价的文物

——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圆明园废墟之美,美在悲怆

——答《人民日报·大地》月刊记者李进问

 万园之园的绝响与挽歌

——圆明园兴亡古今谈

 建设还是破坏

 兽首与民族尊严

 《雨果与圆明园》序

 敬畏历史,谨防登上历史的耻辱柱

辑二 祖先的圣地

 建筑的艺术属性

 建筑七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什么是古都风貌

 古城改造不要伤筋动骨

 走出古城保护的误区

 对话家乡父母官

——衢城西区的建筑规划和旧城的保护问题

 乡村瑰宝

 僻地藏珍

——《浙西霞山古镇民居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序

 总览一个甲子的文物保护

 国宝卫士谢辰生

 陈志华教授的急转身

辑三 缪斯的宠城

 古城的魅力

 魏玛:欧洲文化名都

 缪斯的宠城

 欧洲的城堡

 德国的古堡

 海德堡的古堡废墟

 新天鹅石堡诞生记

 两座古堡共孕一个灵感

 莱茵河两岸的废墟群

 伟哉,重见天日的吴哥窟

试读章节

二废墟取得残缺美的综合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有机生命体或一个无机物体残破了,总是不美的。但如上所述,偏偏有那么些古建筑、雕塑乃至日用品的残体被认为是美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依笔者之见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的残体的原生体具有贵重的价值,或者由于它的可观的规模,或者由于它的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如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或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中有一大批这样的项目,诸如中国的长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

其次是时空的距离。对于一件古代的目的物来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会包含着价值的含量的,而且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远近成正比的。一只刚出品的陶罐,你不会太爱惜它;但一块3000年前的瓦片,你就要放在玻璃橱里珍藏了。所以已故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无怪乎世界上那些第一流的大型博物馆都无不自豪地展出那些远古的坛坛罐罐的残片。

第三是围绕废墟有故事。即那里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事件或让人有兴趣经常谈说的趣事、逸事等,如古罗马的竞技场、土耳其的特洛亚城、中国的圆明园遗址等。它们都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惊心动魄的事件。

第四是出于人性对再创造的兴趣。一个残破的贵重物体马上会引起人们想象它完整状态的面貌,想象就是一种再创造,往往比实际的状貌更丰富、更美好。比如读者阅读《红楼梦》时,脑子里出现的大观园比我们亲眼见到的北京南二环那个仿造的大观园要丰富美好得多。所以德国大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说:“审美的意象是指能引人想到很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事物。因此想象可以“根据现实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

第五是文化传统的因素。欧洲的文化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也就是孔子那个时代,有过非常辉煌的悲剧艺术,出了不朽的三大悲剧家,不久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理论,体现在他的不朽著作《诗学》中。这部《诗学》后来指导欧洲的文学艺术达1700年之久。欧洲各国先后产生了无数优秀悲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五大悲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等。什么是悲剧呢?鲁迅概括得相当到位: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一代代的欧洲人在耳濡目染的悲剧艺术中培养起了悲剧意识。毫不奇怪,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这一重要著作(我国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吸收外国养 料的基础上也写出过《悲剧心理学》一书)。具有悲剧意识的欧洲人一旦面对古代那些宏伟建筑的残躯或废墟,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第六是对废墟美的欣赏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及其国民的文化水平。对废墟美的欣赏是一项高级的审美活动,需要国民一定的教育与文化素养,而这种素养又有赖于他所在的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希腊》)近见我国作家赵丽宏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把废墟当荒地,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旧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一种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当年拆毁宏伟的古都城墙毫不痛惜,今天又以重修的行为破坏伟大的长城废墟,修了一段又一段,孜孜不倦,还自以为荣!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除旧布新、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欧洲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

P11-13

序言

序言:关于废墟之美

废墟是指建筑被毁后的残垣断壁或瓦砾堆,包括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我们这里谈的当然是有价值的,即有纪念价值的建筑遗存或文物。由于我们国家传统的大型建筑都是木构建筑,毁坏后很快荡然无存,不像国外的石构建筑,毁坏后几千年仍有残垣断壁,他们成为后人的历史记忆。特别是经历了上千年禁欲主义统治的欧洲人,对古希腊罗马那些体现人的伟大和人性美的神殿建筑和世俗建筑以及雕刻艺术的废墟遗址,无不充满敬意。这就形成“废墟文化”,“废墟美”的概念也由此而来。

我们没有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废墟资源。相反我们拥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废墟资源,因为我们是个具有强大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全国有万里长城,而且每个府城和大多数县城都有城墙,它们主要都是石构建筑。此外我们的宫廷建筑都有壮观的须弥座或石基、柱础、拱桥等。至于帝王和贵族的陵寝主要也都是石构建筑。只是由于我们没有废墟文化,不懂得它们的价值,任凭国人偷拿搬抢而大量消失。

显然与上述有关,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觉醒得比较晚。直到1962年,由专家们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有180项(现在则有4295项)。曾记否,正当国际上一个个有关文物的国际公约特别是1972年关于世界遗产登记的巴黎协定签订的时候,正是我们拆毁城墙、城门热火朝天的时候,以至我的家乡衢州古城那完整的城墙和城门也在那时毁于一旦!十年以后即1982年我们终于有了第一部国家文物保护法即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文物意识开始觉醒。但觉醒须经历一个“睡眼惺忪”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出现吊诡:知道要保护,却不知道如何去保护;保护的结果反而是破坏。常见的现象是:简单地将旧建筑修葺一新。更有甚者,干脆将旧建筑或废墟遗址铲除重建,用整齐、崭新的“美”取代残缺、沧桑的美,甚至许多地方极具沧桑美的旧长城被一条条崭新的长城所取代,攀越崇山峻岭。这种现象被新闻媒体讽刺为假古董风,我则称之为文物保护幼稚病。

这种幼稚病的思想表现是什么呢?比如,有的人甚至有的学者说:现在是假古董,100年以后不就成了真古董了?他们以为古董是由时间熬出来的。非也!建筑的价值从来都与功能相联系。没有功能需要的建筑就没有了文物的DNA,1000年以后也成不了真古董,相反,它们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在假古董成风的时候,闻名遐迩的国耻纪念地圆明园遗址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一般群众自不必说,有的专家学者也主张复建圆明园,以“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有的企业家更主张用房地产开发的思路来解决重建资金问题,等等。这时候笔者认为事情不小,决心介入这场争论。于是公开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废墟也是一种美》,并认为《美是不可重复的》,呼吁保护这块侵略者的作案现场,这块民族苦难的大地纪念碑,认为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更有意义,等等。因此被新闻媒体称为“废墟派”的代表。这场争论持续了二十余年,主张复建者从多数逐渐变为了少数。最后随着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圆明园遗址确定为全国12处考古遗址公园之一而告终。

我原来对废墟的认知与多数同胞一样处于懵懂状态。当年在北大念书时与圆明园遗址仅一墙之隔,常去那里溜达或陪友。凝望着破碎的西洋楼残余就想到民族的耻辱,也想一旦国力强盛就呼吁把圆明园重修起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有较多机会去国外主要是欧洲走走,看到人家对废墟的态度与我们大不一样,而且特别尊重废墟原状的历史真实性,甚至连景区路上的一块绊脚的石头都不能随意挪动。当我第一次乘火车从斯图加特去波恩,经过最险峻的莱茵河河段时,见崖壁上一座座古堡废墟从车窗外掠过,就问邻座:这些旧建筑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把它们修起来加以利用呢?人们笑答:“让它们留着多好!让人们想起中世纪的骑士们如何在这里习武,想起古日耳曼人如何在这里抵御罗马人渡河……”后在阅读中发现欧洲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的笔下废墟成了不懈描绘和热烈赞颂的主题。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美学家F·施莱格尔如此描绘废墟:“这些废墟将莱茵河两岸装点得如此壮丽非凡!”哦,欧洲人毕竟自古就有欣赏悲剧美的情致。这一幢幢昔日的“岩上明星”是当年多少能工巧匠智慧和意志的结晶,如今被岁月折磨成这般模样。什么叫悲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尽管今天没有多少人会追问摧残它们的那一股股力量(在这里时间也是一种力量)遁向何方,但它们留下的这些遗迹却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悲悯”(亚里士多德)。鲁迅和亚里士多德的这两句话加起来可以看作是悲剧美或废墟美的完整定义。

一次在游览德国历史文化名城魏玛的梯浮公园时,见浓荫深处隐现着一幢残垣断壁的“烂尾楼”。我不禁问陪同人员:为什么不把它修完整呢?在这美丽的公园里耸立着这样一幢破房子多么煞风景!对方大不以为然地回答:“这不是破房子,是一处人造废墟。它是这样的英式公园里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起点缀作用,意味着这公园的古老。知道吗,废墟在我们这里是一种文化。”哦,文化!人的某种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文化,那就成了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难怪,没有废墟也要假造一个,以画饼充饥。

在欧洲游历过程中最受震撼的是三个场合。一是1981年在游览德国海德堡那座著名的古城堡废墟时,见一座长满青苔的圆筒形碉堡斜倚在一垛厚墙上,就对陪同我的那位德国助教说:“让它这么斜倚着多难受呀,为什么不用吊机把它扶直呢?”他笑了笑,说:“这是文物了,应该尊重它被毁时的历史原初性。”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觉得一个中国副教授竟然在问一个小学生才会问的问题!二是10年后与一群德国人在意大利参观罗马的古市场废墟,我把路上的一块“乱石”顺脚踢到了一旁。想不到后面的一个同行的德国旅伴马上跑过去把那块石头捡起来放回到原处,说:“这是文物呀,是不能挪动它的位置的!”我又脸红了,觉得一个中国教授在接受一个德国普通老百姓的教育,引起我内心深深的反省。三是第一次参观卢浮宫雕塑馆。当我从一个展馆的楼梯下来在转梯间向左走向另一个展馆时,突然被震住了!只见眼前一尊约两米高的女性雕塑,她没有了头颅,但体态极美,正振起羽毛浓密的双翅,向前飞奔,气势非凡。周围的人互相推拥着,试图从各个角度欣赏她——啊,这不是有名的胜利女神吗!奇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卢浮宫美术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其他两件是断臂维纳斯和绘画《蒙娜丽莎》)竟然有两件都是形体残缺的!什么叫废墟文化和废墟美?这就是!这时才对鲁迅所译的厨川白村的《缺陷之美》开始有所领悟。

就像欧洲的大学普遍比我们早了五六百年一样,欧洲的考古学也比我们早了那么多年。我相信欧洲人的废墟观是科学的。这就是我最初写《废墟也是一种美》的知识背景。但将废墟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时候,光凭知识似乎还不够,还得靠感悟,靠诗性的想象。在这点上我所从事的专业——(外国)文学研究帮了我的忙。毕竟文学是人学。搞文学的人对人情、人性乃至历史的某些情境的领悟可能要深些,也比较细致些,并易于感动。有了以上知识和经历的储备,再去看圆明园的西洋楼废墟,就不只是浅层次的气愤,而是一种深层的悲剧美的震憾。这时我的目光透过泪眼看到的是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在发出无声的永恒的控诉。这可能就是三岛由纪夫静静地坐在希腊废墟前所感到的“悟性的陶醉”吧。

收入这个本子的篇什都是我近30年来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其中除了少数直接谈论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的以外,多数都涉及废墟文化与废墟美学,它们都是探索性的,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关圆明园遗址命运的争论的产物。还请读者们多加指教。

2017年7月1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