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精)》是格林作品中罕见的“愤怒之作”与“战斗之作”,作为格林中期代表作品之一,格林生涯具“政治意味”的作品,引发海地杜瓦利埃政权对格林口诛笔伐,导致格林终生未能再踏入海地一步。《喜剧演员》真实再现了冷战高峰时期大国阴影下的海地危机,殊死的政治斗争中的理想、温情与牺牲。中文简体版引进。
| 书名 | 喜剧演员(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格雷厄姆·格林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喜剧演员(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精)》是格林作品中罕见的“愤怒之作”与“战斗之作”,作为格林中期代表作品之一,格林生涯具“政治意味”的作品,引发海地杜瓦利埃政权对格林口诛笔伐,导致格林终生未能再踏入海地一步。《喜剧演员》真实再现了冷战高峰时期大国阴影下的海地危机,殊死的政治斗争中的理想、温情与牺牲。中文简体版引进。 内容推荐 《喜剧演员(格雷厄姆·格林作品)(精)》讲述了开往海地的航船上,主人公布朗结识了单纯的美国人史密斯夫妇,以及油滑的英国人琼斯“少校”。他们各自或纠葛难断,或追逐理想,或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回到或去往海地。杜瓦利埃政权阴影下的海地,他们不情不愿、不知不觉地成为一场残酷荒诞剧目中的“喜剧演员”。在这块梦魇之地,他们将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有怎样的结局? 目录 代序 致A.S.弗里尔 第一部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 第三章 一 二 三 四 第四章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一 一 二 四 第二部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章 一 二 三 第三章 一 二 第三部 第一章 一 二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章 一 二 三 第四章 一 二 三 四 试读章节 “请进来吧,”琼斯先生说(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没法把他想成是琼斯少校),“进来咪上一口吧。”我后来发现,琼斯使用的俚语总是有点过时,就好像他是从通俗用语词典中学到它们的,但词典本身却不是最新的版本。 “请您务必包涵,”史密斯先生彬彬有礼地回答,“但我这人是不沾酒的。” “我自己也不沾酒啊,”琼斯说,“我会喝掉它。”接着他便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话。“我是琼斯,”他补充道,“是琼斯少校。” “很高兴认识您,少校。我叫史密斯。威廉.亚伯.史密斯。这是我夫人,这位是琼斯少校。”他向我投来询问的目光,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在这轮相互介绍中不知为何慢了半拍。 “布朗。”我迟疑地说。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讲一个拙劣的笑话,而他们二人都没有领会笑点所在。 “再摇下铃吧,”琼斯说,“我的好伙计。”我已经升到他的老朋友的地位上了,于是,尽管史密斯先生离服务铃更近,我还是穿过大厅,亲自去摇那个铃;毕竟,史密斯先生这会儿正忙着将旅行毛毯裹在他妻子的膝盖上,虽然大厅里已经足够暖和(也许这是在婚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吧)。琼斯断言道,一杯红杜松子酒是祛除晕船症状的绝佳药方,再也没有比它更有效的方法了。就在这时,为了回应琼斯的话,史密斯先生做出了他对自己信念的声明:“我从来没有晕过船,没有过,先生……我这辈子都是素食主义者。”然后他妻子又补丁一句:“我们为这件事曾参加过竞选。” “竞选?”琼斯突然开口问道,仿佛这个词将他体内的少校唤醒了.“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你当过总统候选人?”“恐怕,”史密斯先生露出淡淡一笑,“我本来就没多少获胜的机会。两大党派……” “那是一种姿态,”史密斯太太尖锐地插嘴道,“我们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琼斯陷入了沉默。也许他是被这件事给镇住了,或者可能就像我刚才那样,他正在努力回忆那一年参选总统的主要竞争者是谁。然后他在舌尖品味着这个称呼,仿佛他很喜欢它的味道:“1948年美国总统候选人。”他又补了一句:“我非常荣幸能与您见面。” “我们当时也没有竞选团队,”史密斯太太说,“费用承担不起。尽管如此,我们最后还是拿到了一万多张选票。” “我从未想到自己能获得那么多人的支持。”总统候选人说。 “我们拿的票数在计票结果中不是垫底的。还有一名候选人一一好像跟农业有点关系,对吧,亲爱的?” “没错,我也记不清他的政党具体叫什么名字了。我想,他是亨利.乔治’的信徒。” “我必须承认,”我说,“我以为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党员才能当上总统候选人一一哦,另外还有一个社会党,对吗?” “全国党代会’为总统选举做足了宣传,”史密斯太太说,‘“但它们就像牛仔竞技比赛一样粗俗。你能想象史密斯先生跟一大群鼓乐队的女队长走在一起吗?” P32-33 序言 格雷厄姆.格林十分关注在海地发生的暴行,他曾以海地为主题,向报纸媒体撰写义愤填膺的书信,甚至专门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然而,这个被他称为“梦魇共和国”的国度,对他而言却是最完美的所在。和体制健全的民主国家相比,那些“梦魇共和国”更受旅行者格林的青睐,尽管当他要定居时,他会选择更有益健康的去处,比如卡普里岛,巴黎的时髦街区,以及昂蒂布镇’。1966年,为了躲避税务,格林迁至法国南部定居,《喜剧演员》即于当年出版。 在格林位于昂蒂布镇的公寓住宅里,墙上挂着几幅由海地艺术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里戈.伯努瓦绘制的珍贵画作。无独有偶,《喜剧演员》的叙述者布朗也拥有这些画家的作品。布朗描述了奧古斯特画作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恐怖细节,随后他补充道:“我心想,这幅画挂在哪里,我就会在哪里感觉到海地近在身旁。”格林肯定在昂蒂布镇那些安逸无忧的旅客’身上感受到过这种怀旧情绪。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在艺术品和美食餐厅的包围下书写恐怖故事的小说家。在他那些创作草率的同胞中,有许多人正做着近乎同样的事情。整洁有序的蓝色海岸正是能唤起“底层怀旧”,情绪的所在地,而此处的“底层”则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恐怖之土”(这又是格林的描述)。 格林1954年首次赴海地旅行,后来他又多次回访,直到十二年后,《喜剧演员》激怒了海地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爸爸医生”)。国民作家通常都会被专制政权拒于门外,但像格林这样,其个人被施以严厉谴责,其作品被国家首脑审查评论,而原因仅仅在于他将该首脑治下的国家作为小说背景,另外还有哪一个访问作家可以做到呢?格林对此事佯装愤怒,但他对“爸爸医生”的小册子《最终暴露的格雷厄姆.格林》表现出愉悦满足之情,这一点清楚无疑。很明显,格林将这场口诛笔伐视作一枚荣誉勋章。 海地融合了格雷厄姆.格林希望从异乡之旅中收获的一切事物,特别是它可以作为格林创作小说的背景。这个国家地处热带,极度贫穷,腐朽破败,人口密集,民不聊生,还濒临内战边缘,其统治者是一个恶鬼般的可怕人物。令海地出名的还有数不清的妓院、贫民区和诡异的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和非洲原始宗教仪式的大杂烩。这里的女人,尤其是妓女,以姿色超群而闻名。富丽堂皇的酒店日趋没落,却依然有足够多的玉液琼浆,尽可以让宾客在这里醉生梦死。然而,出于十二分的恐惧,游人们早就遗弃了海地。居住在此地的外国人只有闯荡江湖的可疑商贩、常驻此地的外交大使和他们那些必不可少的无聊主妇。除此以外,再加上伏都教、专制暴政、朗姆潘趣酒和明媚的阳光,结果就是一幅舒适宜人、色彩鲜艳的恐怖风景画。 海地也因美国政府的干涉介入而蒙上污点。在格林看来,杜瓦利埃的专制政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全依赖美国政府在幕后提供援助。这一点同样让格林感到愉悦,因为在其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格林经常发表一些反美言论,以此嘲弄他接见的采访者。(1960年,一名法国记者曾向他发问:“在今天这个文明世界里,你厌恶哪一样东西?”格林答道:“美国。”)针对格林的这种轻蔑态度,美国政府施展了报复。格林去世后,一些内幕消息得到了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秘密监视格林的行动,监听他的激进言论,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 作为一个“失败国家”,海地要实现其财政独立或是政治稳定的希望十分渺茫,它似乎注定要继续作为世界的贫民区之一而存在。格林心里明白,海地是一个问题不断的地方——他对这些地方的嗅觉十分灵敏——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越南战争已经见诸媒体报道时,格林还是选择将海地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喜剧演员》一书的巨大价值不在于它的宗教神学方面(有些批评家称它是一本宣扬詹森主义’的小册子),不在于哲学探讨,也不在于它的情节。它读起来就像是一篇加长版的自我批评文章,由一个自称对海地所知不多的人写就,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故事背景。即使书中的戏剧本身并不真实,但格林对海地恐怖喜剧的偏执热爱却是真实可信的。海地曾经没有任何小说——也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直到格林写出了本书为止。 书评(媒体评论) 格林的作品总能唤起好奇与关注的共鸣,在这一点上,格林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马尔罗、福克纳、海明威——相比亦毫不逊色。 ——《新政治家周刊》 格林向来不太情愿他的作品被归类为小说和消遣,但是《喜剧演员》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我们在哈瓦那的人”终于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泰晤士报》 当世小说家里,我佩服的有两位,威廉·福克纳和格雷厄姆·格林。 ——加西亚·马尔克斯 格林是20世纪人类意识与忧虑的卓越记述者。 ——威廉·戈尔丁 格林拥有智慧、优雅、个性和故事,以及一种卓越而普世的同情心,这让他永远在世界文学中享有一席之地。 ——约翰·勒卡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