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都旧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雷位卫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雷位卫著的《成都旧事》是一本帮助了解成都地域文化的市民读物。它通过对老成都街巷、景点的历史进行梳理,从地域文化的维度切入,试图破解成都历史上的一些难解之谜,展示成都为主蜀地的风土人情,反映这座古老城市的精神特质,梳理城市的文脉,让普通市民读过之后更增加对成都的了解,增强对这座城市的感情。该书包括“成都寻根、成都之谜、地域杂谈、成都走笔”四个部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散文笔调,对成都风物的文化根蒂进行挖掘,并对成都的锦江变迁、码头文化、龟城传说、“太阳神鸟”崇拜对象、古蜀文明神话等话题进行新的探索,并提出了成都地域文化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观点。

内容推荐

在《成都旧事》一书中,作者雷位卫以自己的视角审视和品味成都、寻踪成都文化的历史文脉,记录、探寻城市旧事,将多年的散文随笔缀虑裁篇,寻成都之根、品成都之韵,从上古到当下,从历史到人文,叙述陈年掌故,探究肇事之谜,阐今日发展之意。

目录

成都寻根

 成都锦江的变迁

 成都的港口、码头、船舶

 老成都东门的渡口与渡船

 老成都燃料略谈

 少城:老成都的根

 望江楼下忆薛涛

 合江亭寻古

 老成都春游东门纪略

 成都北面的四条文脉

 明代成都是怎样送快递的

 九眼桥酒吧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成都之谜

 成都龟城的另类解释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墓在成都哪里

 道教在成都发源之谜

 蜀王妃是男人变性的女人?

 太阳神鸟到底是什么鸟

 成都离财神最近的地方在哪里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

成都走笔

 刻骨的美丽:老照片上民国成都的两个校花

 发生在提督街的一件小事

 新津文旅内核:水文化与码头文化

 从华西坝建筑谈成都的老公馆

 成都的雨激发出的文思

 为西部第一塔写赋

地域杂谈

 集市文化和码头文化碰撞

 茶香氤氲中的川闽对话

 从《白蛇传》读蜀女的仙气

 为什么说郫县自古就是诗意田园

 “支机石街”传说引出的七夕思考

 蜀人为什么喜欢当翘脚老板

 大邑:北纬300的人文渊薮

后记:成都,和你一起温润如玉

试读章节

成都港口的兴衰

战国时,攻取蜀国不久的秦国大将司马错曾三次率巴蜀军队顺川江东下,攻伐楚国。公元前308年,司马错第二次“浮江伐楚”,“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这说明,那时从成都到长江的航道是比较通畅的。自李冰开凿二江后,成都的航运开始兴盛。秦汉时岷山竹木运到成都起岸,东城外建起了粮仓,方便漕运。汉代在成都城南建起了锦官城、车官城,大量的织锦工人和造车工人在城南集聚,运来原料和卖出成品,大都通过水路运输。那时,成都并流的两江沿岸,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成都港多充作军港,晋咸康六年(340年)在成都建立政权的成汉皇帝李寿谋划伐晋,在成都港大规模检阅水军。

到唐代,成都成为“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大都会,杜甫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说的就是从江南一带来的大船,能航行到浣花溪。那时,满载粮食的船只在成都起航,到下游公干或做生意的船往来不绝。唐贞元年间,西川节度使韦皋“于万里桥隔江创置新南市……水之南岸,人逾万户,廛闸楼阁,连属宏丽,为一时之盛”。成都南门一带很早以前就比其他方向热闹繁华,与韦皋建新南市是有很大关系的。自高骈开清远江,从城北绕城而来,成都逐渐形成港航合抱的城市,航运更加发达。前后蜀时,成都流江水量丰沛,蜀主王衍曾在南门乘船游玩,“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蜀祷杌》)。虽然这次游玩是以突降暴雨,淹死数千人而惨痛告终,但也可一窥那时流江航道之一斑。

宋元时期,成都的航运更加发达,北宋时,在合江亭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船舶事务的船官办公区。到元代,成都港已相当繁荣,《马可·波罗行纪·成都府》中如是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船运载货物往来上下,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马可·波罗来自意大利,竟如此赞叹,足见当时成都航港之兴旺。

明代,自从万历年间修建九眼桥后,就成为“轮蹄担负者必取之涂”,于是九眼桥一带成为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下令打通柏条河与府河,使灌县的竹木筏直达成都,在北门府河沿岸逐渐形成了木材码头和木材市场。清雍正九年(1731年),疏通了城内的金水河航道,与府河相通,较小的船只可载货人城。到了清乾隆年间,成都东门码头相当繁荣,据顾汝修《重修东门外石桥募疏》记载,那时“出东门自西而东者,轮蹄络绎……百货交驰,是以本地繁庶而毂击肩摩自朝达夕”。清末,成都港形成三大码头区:东门府河码头区,北门府河码头区,南门南河码头区。光绪二十年的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珠市街下的府河边,已经分出了一码头、二码头、三码头的三个区。光绪末年,成都港港航监理划归水道警察局管理,对出入港区客货实行检查验票放行。清末民初,那时,长江沿岸各地的百货、布匹、杂货,以及岷江下游的盐、煤、纸、柴等运到成都销售,成都的木材、药材、山货、皮货、粮食等从这里出发,销往下游的许多地方。抗战时期,成都的港运更加繁忙,大批粮食从成都运往川外,客船、货船数量陡增,进出频繁。

直到1951年,从成都南门万里桥(现老南门)和东门码头区(成都港)启航的10~15吨木船每年达千余艘。东大街、水津街一带商家、客栈云集。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铁路和公路运输量增多,水运业务大减,300多名码头工人被调至火车站货场。1955年,东门(成都港)码头区业务交由东城区代管,城区航运站拥有10吨级木船145艘,年货运量22.83万吨,年客运量7000人。上世纪60年代由于航道淤塞,通航里程越来越短;70年代,府河上游各县农田用水量增加,府河水量逐渐减少。1979年,双流县修建古佛堰,府河水运断航,东门码头(成都港)区水运业结束,航运站人员交由区交通局统一安排。

P11-13

序言

雷兄位卫与我交游三十余年,少负不羁之才,高中同窗时便工于辞赋、精于格律、熟读诸子。他本可以在公务员的岗位过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日子,但因追求遂情适性的文学和远方,二十年前毅然揖别家乡,在成都白手起家,这在今天看来也是殊为不易的。

成都并非我们负笈求学之地,却是我们成家立业之所。这座城市见证了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的打拼,并最终给了我们各自安身立命的行当。于我们而言,包括不同来处的异乡异客,这座城市是值得让人感恩的。其实,成都文化的包容、和谐、仁厚具有一种基因性的传统,这里历来便是多族群与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晚唐卢求在《成都记·序》中曾言“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好音乐,少愁苦”“喜游乐”,这里有“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侈,百工技巧之富”,蜀风雅韵的天人合一与开放包容,几千年来接纳了无数浮云游子。

成都是一座有涵养和胸怀的城市,德厚笃实、大度宽容而又曼妙多姿。雷位卫以自己的视角审视和品味这座城市、寻绎这座城市文化的历史文脉。这本《成都旧事》,将多年的散文随笔缀虑裁篇,追寻成都之根,品味成都之韵,沉吟铺辞,怊怅述情,从上古到当下,从历史到人文,从水文化到码头文化,将陈年掌故娓娓道来,既有大胆臆测,也有小心考证,趣味横生而又颇有见地:如将《道德经》的“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视作老成都文化之根;基于易学在蜀、巫觋崇拜、仙道文化探究道教在成都发源之谜;从仙道文化解释蜀女仙气何来由自;从太昊、少昊崇拜推测金沙的“太阳神鸟”图腾金箔的含蓄意旨。本书并不拘囿于闾里市井的闲人轶事,而是言此及彼浸透着许多个人视角的体验与感悟。文中既有访幽寻微的历史考证、茶香氤氲中的川闽对话,更有对诗意田园的地域文化的深层思考,足以让人在历史时空的穿越中抚今追昔。他用缱绻之情,细腻之笔,抒写性情,说晓畅之理,有随笔,有散文,有逸事,有考证,不务繁采,饶有趣味,字里行间让人体味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也让读者可以触摸到成都真实的质地,如清茶一杯,久有余香。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段抚今追昔的旧事,便足以成为一幅地方文化的一页拼图。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曾言,文化的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当今世界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以至英文中出现了“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这样的词汇。在全球化环境中,地域文化既是彰显文化个性、凸显文化身份和开展文化认同的精神地基,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产业崛起的重要支撑。当下天府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把握住成都的历史源流和文化脉络,梳理天府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彰显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和韵昧是殊为必要的。这恐怕也是雷位卫兄这本《成都旧事》出版的另一层意义和价值吧。

后记

成都,和你一起温润如玉

2017年,我来到成都已经整整20年了。1997年5月18日,我坐在家乡古蔺到成都的长途汽车上,初夏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脸上,令人浑身燥热。看着窗外不停往后退去的青山,“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的情绪,也像山一样的沉重。一个声音从心房里穿透出来:这就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和朋友,去一个远方的城市定居了吗?前途是未知的茫然。那时的我,就这么懵懵懂懂地来到了成都。没想到,在这里一待就是20年,而且还将一直待下去。成都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和这座美丽的城市共同成长,血脉相连。

其实早在1988年,那时就跟着老父亲来成都——他曾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住在青羊宫附近的一间“货栈旅馆”里。那时的青羊宫一带还没有这么多房子,周边还有很多栽种着农作物的田土。父亲办完事,就带着我逛武侯祠、青羊宫、百花潭,成都第一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世上有些事就像冥冥中自有定数,一个偶然的机缘,就让我拂掉身上故乡春天的花瓣,来到这座飘荡着书香、茶韵的古城。

成都是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而且建成后从未更名的城市。是一个有着金沙、汉赋、蜀绣、三国英雄、交子……以及众多旖旎风景、名人胜迹的城市,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记得刚到成都的时候,住在西门,总喜欢骑着自行车,到青羊宫去,一个人坐在茶馆喝茶、看书,钟磬清鸣,香烟袅袅,便仿佛神游物外;后来在报社做夜班编辑,搬到了水碾河住,白天就到望江楼公园闲坐。夏天初至,蝉声在竹林里回荡,在靠水的芭蕉林下,品着香茗,浑然如醉;到成都周边的古镇、村落游玩,也是相当惬意的事情……

成都以她的大度和包容接纳了我这个外乡人。她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这里生活的人,大多是移民的后裔,“现无十世老成都”就是真实的写照。除了湖广填四川、“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移民潮,还有因求学、工作、经商、婚嫁等各种个人原因来到成都的人。毫无例外,成都的富足与安乐,让大家“来了就不想离开”。这座城市形成了这样的生活内涵——“近者悦,远者来”,“既来之,则安之”,“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不经意间,竟契合了儒家的精神。我在成都定居之后,又因机缘,接触了房地产媒体,后来在一群老成都人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关于老成都的图书。自己开始关注并研究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深深着迷于成都现代躯壳之下,那华丽抑或清贫,躁动抑或安稳,空灵抑或神秘的灵魂。在朋友的怂恿下,写起了有关地域文化的散文,几年时间,竟有了不少内容。

一个城市的文化,并不是简单从城市的规模、建筑、街区的现代与否表现出来,而是深深镶嵌于这座城市的市民生活中,而这种文化基本是有迹可循的。目前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从老成都的遗存里,去发现那些虽经多人把玩,但依旧有着更新内容的文化内涵。我就像一个充满童心的小孩,在蜀地的“沙滩”上,不时会发现一些“贝壳”,在别人也许平淡无奇,于己却深以为趣。也因自己的无知而无畏,故能大胆猜测,不揣浅陋,信笔书来,并试图将自己这份单纯的快乐也传递给别人。幸而自己并不将这些文字看做论文,只希望能够给人品茗、闲谈之时有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味道——这也许就是成书的初衷。

成都的地域文化是多元的复合体,但我觉得影响最深刻的是蕴藏在其中的道家的精神。从古蜀的“仙化”传说,到老子青羊肆传道,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及诸多神仙遗迹,无不体现出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直指生命本体意义的人生哲理和生存方式。海德格尔就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生存追求相当推崇。他认为,现代人会背离本真的生存而坠入庸庸碌碌的非本真生活状态。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生存尺度:诗性的尺度,并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而成都人看似悠闲,却富于创造性的生活,恰好是对“诗意地安居”的完美注解。以道为主要内涵的成都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蕴涵了高超的辩证思维。成都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顺应自然规律的经验,并逐渐融入自身的生存方式中。靠着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从而让移民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推动力量,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名。目前成都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际上,这个中心一直就在,并不断放射着迷人的魅力。成都如同一个充满神秘、神奇的少女,“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令人迷恋、向往。从而想与她一起温润如玉,用漫长的一生,见证她的绝世容光。

本书分为“成都寻根”“成都之谜”“地域杂谈”“成都走笔”四个部分,实际是笔者本人对成都地域文化的探索与书写的过程,对于成都丰厚的文化内涵来说,只能是一管窥豹,挂一漏万和疏失肯定是难免的。还请读者指正或探讨。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成都时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收藏家王大明、高志和、王华等“老成都”为该书供图,感谢多年的好友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韩鸿博士为本书写序,感谢家人尤其是我爱人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众多朋友对我的帮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