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提到德国儿童文学,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字总是与格林兄弟的名字相提并论。这位写了许多著名少儿文学读物的作家,也是国际安徒生奖和国际青少年图书奖的获得者。
《两个小洛特》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引人深思的故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姑娘,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来到了一起。她们不但长得一样,而且连生日、出生地也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书名 | 两个小洛特/埃里希·凯斯特纳作品典藏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德)埃里希·凯斯特纳 |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世界各地,提到德国儿童文学,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字总是与格林兄弟的名字相提并论。这位写了许多著名少儿文学读物的作家,也是国际安徒生奖和国际青少年图书奖的获得者。 《两个小洛特》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引人深思的故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姑娘,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来到了一起。她们不但长得一样,而且连生日、出生地也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内容推荐 埃里希·凯斯特纳著的《两个小洛特》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书。被拆散的双胞胎姐妹,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消除了父母之间的误会,最终,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家庭变故和家庭矛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困难,的确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思考。 目录 中文版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译后记 黑马男孩 试读章节 你们知道塞波尔吗?知道塞波尔是个山村吗?知道塞波尔在波尔湖畔吗?怎么?不知道?真奇怪,我问到的人竟没有一个知道塞波尔!难道只有那些我没问到的人才知道波尔湖畔的塞波尔是个村庄吗?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感到奇怪的,因为这种事是常有的。 当然,如果你们不知道波尔湖畔的塞波尔,那么也就不会知道在波尔湖畔的塞波尔村里有个儿童夏令营了,那可是个有名的小女孩夏令营。真遗憾。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那些夏令营的营房样子都差不多,就像一块块面包或是一丛丛野紫罗兰。你只要认得了其中的一个,其他的也就认得了。打这儿经过的人,也许会以为那是个巨大的蜂房。里面闹闹嚷嚷的,可以听到笑声、叫声和叽叽喳喳的说话声。这样的夏令营是充满幸福与欢乐的儿童之家。尽管办了那么多夏令营,可还是嫌不够。 每到晚上,孩子们就想家了,好像有个叫“想家”的灰色小精灵,悄悄地溜进了卧室,坐在床边,从口袋里掏出了灰色的本子和铅笔,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统计着孩子们的眼泪,包括已经掉下来的和快要掉下来的。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那个灰色的小精灵溜掉了,难道你没看见?孩子们又兴高采烈了!她们把牛奶杯弄得丁当响,小嘴巴喋喋不休地唠着天气。吃完早饭,她们又穿着游泳衣,戴着游泳帽,奔到清凉碧绿的湖水里去了。她们在水里嬉戏打闹,尖声欢叫,叽叽喳喳,有的在游泳,有的至少装出在游泳的样子。 在波尔湖畔的塞波尔也是这样。我要给你们讲的故事,就打这儿开始。这故事有点儿复杂。你们听的时候,对有些地方可得用心听,这样才能确切而透彻地理解整个故事。当然,开始时情节还很简单,到了后面几章才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又曲折又紧张。 这会儿所有的女孩子都在湖里游泳。像往常一样,闹得最凶的是一个9岁的小姑娘,她披着一头鬈发,鬼主意最多,她叫路易丝·帕尔菲,是从维也纳来的。 突然,营房那边传来了一下锣声,接着响了第二下,第三下。正在游泳的孩子们和辅导员立即爬上岸来。 “锣声是召唤大伙儿的!”辅导员乌丽克小姐喊道,“也包括路易丝!” “我不是来了嘛!”路易丝尖声叫道,“一个老头子可不是特快列车!”说完她果真跑来了。 乌丽克小姐把这群叽叽喳喳的小羊羔赶进了羊圈,一个也不差。噢,不是羊圈,是营房。12点,准时开午饭了。饭后,所有的孩子都急切地盼着下午的到来。为什么呢? 因为下午她们要迎接二十个新伙伴。她们是从德国南部来的。她们中,有几个是爱打扮的?有几个是爱聊天的?会不会有十三四岁的“老大姐”呢?她们会不会带来有趣的玩具呢?但愿玩具里有个大皮球!特璐德的皮球已经没有气了。布丽吉特又不肯把她的球拿出来,她把球锁在橱子里,锁得牢牢的,没人能拿到。居然会有这样的事! 下午,路易丝、特璐德、布丽吉特以及其他的孩子们,兴奋地站在敞开的铁门旁,焦急地等着到火车站去接新伙伴的汽车回来。如果火车正点到达的话,她们也该到了。 突然,汽车的喇叭响了。“她们来了!”汽车沿着公路开了过来,小心地拐进大门停住了。司机下了车,起劲儿地把小姑娘一个一个地抱下车,同时还把她们的箱子、提包、布娃娃、篮子、纸袋、玩具狗、小踏板车、小轱辘车、小伞、热水瓶、雨衣、背包、羊毛毯、小人书、植物标本箱和捕蝶网拿下了车。这么多东西,真够开个杂货铺了。 最后,第二十个小姑娘带着她的东西,出现在车门口。她看上去是个挺稳重的小家伙。司机热心地伸出了双手,准备抱她下车。 小姑娘使劲儿摇了摇头,两条辫子也甩动起来。“谢谢,不用了!”她很有礼貌、口气又很坚决地说,然后她从从容容稳步走下车来。她含着微笑,有点难为情地朝欢迎的队伍望了过去。突然,她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盯着路易丝。这时,路易丝也睁大了眼睛,吃惊地看着这位新伙伴的脸。 其他的孩子和乌丽克也同样吃了一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连司机也把帽子推到后脑勺上,搔着脑袋,惊讶得合不拢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路易丝和这个新来的小女孩长得一模一样!只是路易丝披着一头卷曲的长发,而新来的小女孩扎着两条小辫子一这就是她俩唯一的区别! 突然,路易丝转过身,飞快地朝花园里奔去,就好像后面有狮子老虎在追赶她似的。 “路易丝!”乌丽克小姐喊道,“路易丝!”可路易丝不理她,她只好耸了耸肩,把二十个新来的小女孩带进了屋子。那个扎辫子的小姑娘不知有多惊讶,她迟迟疑疑地走在最后面。 夏令营的领导人是穆特修丝夫人,她正坐在办公室里,和—个上了年纪、但做事利索的女厨师在商量最近几天的菜单。 这时有人敲门。乌丽克小姐走了进来,报告说新来的孩子都到齐了,她们都健康活泼。 P19-24 序言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知道德国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柏林是德国旧的首都和新的首都。有些孩子也许还知道柏林维尔梅斯多夫区的一伙有名的少年,他们的首领是“教授”和“带着喇叭的古斯塔夫”。他们也许记得这伙少年帮助一个从小城市来的名叫埃米尔。蒂施拜的男孩抓住一个小偷的经过。在火车上,这个小偷偷走了他准备交给住在柏林的外婆的一笔钱。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但是它并非真人真事,这一点可以查对核实。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1929年,也就是整整70年前出版的一部儿童小说里。几乎每个德国孩子都知道《埃米尔擒贼记》,不是读过小说,就是听过广播剧或者看过戏剧和电影。1999年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假如这部大概可以称为20世纪最出名的德国儿童小说的作者仍然活着的话,1999年2月23日,他将庆祝他的100周岁的生日。对于埃里希-凯斯特纳的百年诞辰,还会有比同时将他的8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译成中文更好的礼物吗?1999年,德国出版了难以计数的关于凯斯特纳的书籍,举办了许多展览、纪念会、讲座和学术讨论会。人们理皮如此,因为每个人毕竟只有一次100周岁然而,同时将8本新译的儿童文学作品送到中国孩子(和那些已经不再是孩子的人)的手里,这恐怕是所有纪念凯斯特纳的活动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因此,非常感谢明天出版社慷慨赠送的这份生日礼物。 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astner)是小说家、剧作家、电影脚本和广播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他于1899年2月23日出生在德累斯顿这座当年萨克森王国的首府。他出生于普通人家,父亲是皮革工匠,当年他不得不关闭自己的作坊,去工厂做工赚钱。母亲做一些家庭手工产品,以此增加家庭收入,后来她又在家里开设了一个很小的理发店。埃里希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孩子。母亲自然把儿子变成自己唯一的生活内容:她可以为了儿子做任何事情,因为儿子应该生活得更好,儿子应该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一生与母亲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几乎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或寄明信片。凯斯特纳上的是8年制公立学校,然后又上了一个教师培训班,1917年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凯斯特纳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高级文理中学,从而于1919年开始在莱比锡上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戏剧史。1925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从在高级文理中学读书时起,凯斯特纳就开始写作并且发表了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在大学里,他积极为报刊写稿,这有助于他在1925年谋得了《新莱比锡报》的一个职位。1927年,他作为剧评家来到德国首都柏林,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成为魏玛共和国最著名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一。他最初是作为抒情诗人引起人们注意的。他的诗集有《腰上的心》(1928)、《镜子里的喧闹》(1929)、《一个男人给予答复》(1930)、《椅子之间的歌唱》(1932),此外他还写了长篇小说《法比安》(1931)。当然,在此期间,他仍然继续为报刊撰稿,尤其是写作戏剧和电影评论。 …… 在世界各地,提到德国儿童文学,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名字总是与格林兄弟的名字相提并论,后者出版了著名的《格林童话》(第一版出版于1812年至1815年,第二版出版于1819年)。迄今为止,除凯斯特纳外,没有任何一位20世纪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能够赢得这样的国际声誉。在德国文化圈内部亦是如此:西德的儿童文学、西德的儿童戏剧和西德的儿童电影,至少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完完全全置身于他的魔力之中。为摆脱这种魔力,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凯斯特纳也遇到了每一座伟大的文学纪念碑所遇到的情况:人们有时试图轰轰烈烈地将他从基座上推倒。但是,对于一部分60年代末以来的“新”儿童文学,他仍然还是一位教父:他的儿童小说在1970年前后被看作是社会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而社会批判现实主义在50年代和60年代却被人们故意视而不见,但是,人们也正需要以此为起点。失望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只是在一种非常有限的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者,正像他的批评者们在30年代初就已经认识到的那样。他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小说家,他知道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的梦想,比如勇气、友谊、成功。这些梦想可以轻松地变成使人产生疑问的东西,对此,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凯斯特纳本人则由于他对人的理智和道德的坚定不移的信任,做好了应付一切的准备。然而,唯理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凯斯特纳也陷入了一种惹起怀疑的处境,因为在他宣传的这些价值观念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次要的道德”,诸如秩序、勤奋、正确等等。它们在人类自由的、现代的、解放的观点的影响下显得异常陈旧。自从70年代后期以来,有许多评论家试图把这位儿童文学作家的纪念碑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拆除。这种过激行动往往是一种巨大失望的表达方式,因为这些批评者中的许多人是由凯斯特纳的儿童书籍伴随着长大的。 纪念碑有的时候也必须推倒毁掉,这似乎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不容改变的法则之一。因此也只有一个新的时代才有可能为自己建造一座新的塑像。也许,当我们在德国纪念这位作家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儿童文学终于进入了一种更无忧虑、更为有利的境况。凯斯特纳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我们德国来说已经成为历史,而且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地面对他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我们等着它向我们揭示新的迄今未被认识的东西吧。这也适合德国的儿童读者,对于他们,凯斯特纳的儿童小说始终还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读物。电影导演们极其引人注目地在最近拍摄的几部电影里自由地处理了凯斯特纳的儿童小说,例如《两个小洛特》和《小不点和安东》。他们以大胆的、失敬的方式把小说移植到我们当代社会,为它们重新注入了活力。 我们可能毕竟不能像中国的凯斯特纳儿童书籍的读者(儿童和成年人)那么自由,对他们来说,从来就没有过一座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纪念碑,而只有一种异国文化的见证:陌生,但却充满了魅力。愿中国的读者——无论年长年幼——教会我们这些德国读者再一次用全新的目光看一看凯斯特纳的儿童文学作品。永远都可以用新的完全不同的目光来看待凯斯特纳,这一点已经为以往的历史所证明,这也正是这位德国儿童文学作家之伟大的一个标志。 1999年写于德国 后记 埃里希·凯斯特纳(1899—1974)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十几本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内容深刻,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1960年,他荣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 《两个小洛特》是凯斯特纳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9年。在这本书里,作家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姑娘,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来到了一起。她们不但长得一样,而且连生日、出生地也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她们是对双胞胎,由于父母离婚,她们被拆散了。破碎的家庭,给她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她们多么渴望一家人能够重新团聚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她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冒险计划姐姐代替妹妹,妹妹代替姐姐,回到离异的父母身边,由此发生了一连串奇特、有趣的故事。经过种种曲折和磨难,她们终于成功地消除了父母之间的误会,使他们破镜重圆,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通过这个故事,作家揭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婚,并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批判。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父母轻率地离婚,不仅会给自己,而且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作者以此提醒做父母的要从孩子的幸福出发,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家庭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部小说讲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事,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小读者读了一定会感到很亲切,很容易理解,而且一定会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从两个小洛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像她们那样坚强勇敢、团结友爱、善于思考、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埃里希·凯斯特纳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