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抗生著的《在远方和故乡——人生回顾》是一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回忆录。书中作者跌宕起落的人生轨迹,流畅的文笔,又旁征博引,读来就像一幕幕电影似的生动可读,让读者感到特别亲切和产生共鸣,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真实生活和人生感悟。
本书还附有作者的一篇极富想象力的论文。
| 书名 | 在远方和故乡--人生回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曾抗生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抗生著的《在远方和故乡——人生回顾》是一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回忆录。书中作者跌宕起落的人生轨迹,流畅的文笔,又旁征博引,读来就像一幕幕电影似的生动可读,让读者感到特别亲切和产生共鸣,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真实生活和人生感悟。 本书还附有作者的一篇极富想象力的论文。 内容推荐 《在远方和故乡--人生回顾》是自传体文稿,回顾了作者曾抗生在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变迁中的个人经历,其中包括在北京大学求学工作、到湖北工作,以及到浙江大学工作后所历经的种种人和事,其中不乏对浙大发展有价值事件的记录和思考。书稿实而不华,文字顺畅,表述分寸恰当。 目录 第1章 童年(1939—1949年) 1.1 抗战逃难 来到浙西 1.2 光复回杭 小学读书 第2章 少年(1949—1956年) 2.1 杭州解放 平稳过渡 2.2 省立杭州初级中学 2.3 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第3章 青年·北大燕园的十年(1956.9—1966.11) 3.1 不能承受之重 3.2 我的起步 3.3 向全面发展迈进 3.3.1 摩托车运动 3.3.2 语言、小说、电影 3.3.3 音乐与数学 3.3.4 桥牌与数学 3.3.5 学习摄影技术 3.4 助教生涯(1960.5—1962.9) 3.5 研究生的生活(1962.9—1965.9) 3.6 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和劳动锻炼 3.6.1 在北京南口机车车辆厂劳动锻炼 3.6.2 在北京平谷县凤落滩村搞“村史家史” 3.6.3 在北京海淀区四季青公社当四清工作队员 3.7 在北大参加“文化大革命” 3.7.1 所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3.7.2 “该不该派工作组”成了“文革”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志 3.7.3 史无前例的“革命大串联” 第4章 走向大社会,锦州与沙市(1966—1982年) 4.1 四机部第二十八研究所 4.2 锦县五七干校 4.3 湖北沙市十二年 4.3.1 沙市无线电元件一厂 4.3.2 沙市无线电二厂 4.3.3 1976年的中国 4.3.4 1977年后缓慢而坚定地拨乱反正 4.3.5 要求专业归队 4.3.6 沙市计算机软件高工班与软件研究所 第5章 中年到浙大(1982.2—1990.5) 5.1 为进入浙江大学而奋斗 5.2 成为浙大正式的成员 5.2.1 教学为基础 5.2.2 教改与创新,浙大“混合班”任教 5.2.3 科研为主导 5.2.4 纯兴趣出发的业余研究 5.3 改变航向进入浙江大学管理层 5.3.1 在研究生院任职 5.3.2 考取出国留学 第6章 在温哥华SFU做访问学者(1990.5.27—1991.11.30) 6.1 来到温哥华,一切从认路开始 6.2 西蒙·弗雷泽大学(SFU,Simon Fraser University) 6.3 异国风情 6.4 日常生活与工作 6.5 在温哥华细水长流的日子 6.6 迎接1991年的到来 6.7 考汽车驾照和加拿大的汽车文化 6.8 个人收入税与加拿大报税体验 6.9 大中来到温哥华 6.10 搬家到温哥华东区 6.11 按调整后的计划执行 6.12 再见温哥华 第7章 留学归来,回到浙大(1991.12—1999.12) 7.1 进入成人教育学院 7.1.1 主管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处 7.1.2 成人教育学院的改组 7.1.3 短期主持成教院工作 7.2 主持浙大东方学院 7.2.1 浙大东方学院的顶层设计 7.2.2 东方学院的招生和运行机制 7.2.3 东方学院的突发事件处理 7.2.4 东方学院成了“浙大驻余杭联络处” 7.3 出任浙大出版社总编辑 7.3.1 政治和学术把关 7.3.2 版权管理 7.3.3 编校质量控制 7.3.4 图书策划和审读 7.4 参与北大杭州校友会的工作 第8章 退休,退而未休(2000一) 8.1 延聘浙大出版社总编一年 8.2 BEA 2000(2000年美国国际图书博览会)之行 8.2.1 芝加哥 8.2.2 纽约 8.2.3 华盛顿一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D.C.) 8.2.4 拉斯维加斯 8.2.5 洛杉矶 8.3 自由自在地择业 8.3.1 到浙大城市学院教书,去浙工大之江学院和宁波理工兼课 8.3.2 又回到了教学管理岗位 8.3.3 出任民办学院董事长(2004.5—2007.4) 8.3.4 担任浙江树人出版奖评委的经历(2004.6—2014.9) 第9章 桥牌和旅游 9.1 打桥牌 9.1.1 以牌会友,熟悉浙大 9.1.2 切磋牌艺,走出浙大 9.1.3 漫游长三角,现身全国老年桥牌赛 9.1.4 陪中央领导打桥牌的二三事 9.2 旅游 9.2.1 顺便的旅游 9.2.2 泰国、香港游 9.2.3 海南游 9.2.4 再游黄山和宏村 9.2.5 九寨沟与黄龙之旅 9.3 欧洲游 9.3.1 荷兰·阿姆斯特丹 9.3.2 比利时·布鲁塞尔 9.3.3 法国·巴黎 9.3.4 瑞士·因特拉肯(德Interlaken) 9.3.5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德Innsbruck) 9.3.6 意大利·威尼斯(英Veice,意Venezia) 9.3.7 意大利·比萨斜塔(意Torre di Pisa) 9.3.8 意大利·佛罗伦萨(英Florence,意Firenze) 9.3.9 意大利·罗马 9.4 俄罗斯之旅 9.4.1 在莫斯科的一天 9.4.2 俄罗斯·圣彼得堡 9.4.3 莫斯科周边的金环小镇 9.4.4 游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附录 王选:回忆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大学生活 曾抗生:人体特异功能与空间结构的探索 尾声:小记阔别35年后的沙市之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在丝绸业界的朋友还有一些是丝厂的企业家沈九如、徐肇坤、王子强等。徐肇坤和王子强是徐匡迪的父亲和母亲,徐匡迪比我高两届,我们是天长小学与杭一中(杭高)的校友。大妹胜生与徐匡迪的妹妹徐洁莲是小学同班同学。父亲和母亲也常常带着妹妹们到他们家走动。 我想,解放后父亲当上杭州缫丝业公会总干事是与这些朋友有关系的。 很遗憾,1958年民建杭州缫丝支部的裘良儒、沈九如、徐肇坤(裘、徐两位为1931年浙大蚕商系毕业生)等先后被错划为右派。而我父亲却避过了反右这一劫,这体现了农家出身的他在紧要关头时农民式的精明和机警。 浙西行署这个抗战期间建立的机构被撤销后,田粮管理处当然也不复存在了。 据我所知,后来父亲任浙江省政府法制室主任,这是在沈鸿烈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的主席时期(1946年4月至1948年6月)。查百度网得知,沈鸿烈(1882—1969)湖北天门人。留学日本海军兵校,1911年回国,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是东北海军的实际缔造者。沈是国民党海军上将,曾任国民政府青岛市长、山东省主席及浙江省主席等。父亲说,他不认识沈鸿烈,也不是靠同乡关系去的。 这之后,父亲任浙江省建设厅主任秘书。时任建设厅长的贡沛诚系留德学生,解放后担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革顾问,镇江市政协委员。父亲说,之前他不认识贡,是贡沛诚找的他。 查百度网得知,孙文主义同盟的主要负责人有许闻天、邓昊明、陈惕庐、贡沛诚、贺耀祖等。陈仪于1948年6月就任浙江省主席后,积极支持“孙文主义同盟”在浙江的活动。他任命“孙盟”成员张贤哲为省政府秘书长,贡沛诚为省建设厅厅长……由此推测,父亲后来参加“孙文主义同盟”,并且受委派去上海山阴路贺耀祖家联络,应该是与贡沛诚等有关。 解放初期,父亲曾出任过杭州《当代日报》的主笔。《当代日报》即现《杭州日报》的前身。现在已较少听到“主笔”这一称呼了,旧时是指报刊中负责撰写社论或重要评论文章的人。父亲的文章写得好,解放前有“浙西一支笔”的美称。他的记忆力极好,在家中高兴时喜欢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他背诵时摇首吟咏自得其乐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平时他喜爱看报,不时地加以点评。让他遗憾的是,我们都年幼,无人与之共鸣。 主笔当了半年后,他突然辞职了。他对新社会的新气象赞赏有加,从没有在我们面前发过什么牢骚。但他是很敏感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感觉到跟不上形势,就急流勇退了。他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吴晗1948年写的《朱元璋传》当时我们家中就有,我在小学时是作为故事书来读的。我家藏书不多,父亲把《朱元璋传》买了回来,说明他对此书的兴趣。我猜测,他在反复读了《朱元璋传》后,对于出身农村下层的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皇帝后的心态和权术有所感悟。然而,明史专家、曾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却因写了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海瑞骂皇帝》等文章在“文化大革命”初就受到自上而下的严厉批判,自杀身亡了。 1957年大鸣大放时,父亲在杭州市工商联工作。他说,有各种座谈会让他参加,不断有领导让他发言,要他提意见。他总是认真地听着,微笑着,始终不发一言。后来要他发言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索性就办了病退手续,那是1958年。他也确实有严重的胃溃疡病,动了手术,割去了三分之二的胃。 一个人的能力有各种各样,总的说来,有两类能力。 第一类是平常人们说的“能力”,即看得见的能力。比如说,能说会道或是笔杆子;会画画和有一手好书法;会唱歌并善于当主持人;会做生意有投资眼光等等。 第二类是看不见的能力,这就是决定“不做什么”的能力,也就是支配第一类能力的能力。明明他会写文章,但是他不写;明明他有投资眼光,但是他不去做生意。具有某种能力而毅然决定不去发挥它,这是一种大智慧。这是很多能干的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才所累”的悲剧了。当然,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智慧,一种用理智来克制冲动的智慧(比如沈从文)。 所谓“没有能力”的人,反而是天然地具有第二类的能力。他们的人生平稳而安定,也是不少社会所普遍需要的。 老天让不同的人群各有利弊和各有得失,也可算是“存在即合理”的又一个例证。 P11-12 序言 今年十月到杭州和老同学一起欢庆入学北京大学60周年,抗生兄热情周到地接待我们,陪同参观了久已向往的G20主会场等景点,并将本书初稿电子版拷贝给我,令我以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分享之。回京后,我在iPad上读此书就爱不释手,被他跌宕起落的人生轨迹所吸引。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流畅的文笔,又旁征博引,此书就像一幕幕电影似的生动可读。可能我们是同龄并同学,所以读来感到特别亲切和共鸣。 抗生兄的一大特点是经历丰富,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行行都做出了显著成绩。 他是我们班44位北大同学中3名文革前的研究生之一,师从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徐献瑜教授。1965年他的研究生论文(合作者何新贵,现工程院院士)《有理平方逼近的计算方法》在北京科学会堂由著名数学家冯康主持下正式报告,并在一级刊物上分两期全文发表。这在当时已经是属于函数逼近计算方法的学科前沿水平的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急剧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原在国防科委的研究所做计算机编译系统,1968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0年初他由干校到湖北沙市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当工人;1972年底他参加电子系统的数控机床会战显露头角,被调入国营厂当数控车间主任。他虚心向工人学习、刻苦钻研数控技术,付出了胃出血4个加的巨大代价,成功地从理科改行工科。1975年他们完成了批量生产50台的任务,两年共创利100万元。1977年10月沙市市委组织部下文破格提拔10位工程师,他是其中之一。随后,他又完成了数控摇臂钻床的试制任务,主持了DJS-110计算机的试制工作。1978年他当选为沙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他的命运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1982年他进入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教研室任教。 1984.年浙大推出重大改革举措——混合班,对部分优秀工科学生实行理科基础训练,实现理工渗透,以培养开拓创新型的工科人才。抗生兄的理工兼备及英文功底使他成为混合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他的双语教学计算机课程获得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混合班的计算机系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现任浙大校长和浙大网新集团董事长等杰出人才,这使他备感自豪。 由于在逻辑程序设计及演绎数据库方面的科研工作,1990年5月到1991年11月他成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FU,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高级访问学者,被聘为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对这一年半的留学生活,他的书中有生动有趣的叙述。 抗生兄的另一特点是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大学时期他喜爱体育,曾是北大摩托车运动队队长;喜欢音乐,在我们班上教过唱歌;还爱好桥牌和摄影,是业余高手。 他受北大学风的熏陶,爱作历史和哲理方面的思考。他说:“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技巧,数学的高峰是一种思想,是哲理。”对于音乐与数学可以用某种“同构”联系起来;对于语言与思维有“收敛”和“发散”的不同方式;对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他有独到的发挥。他提出来,“人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能力;另一种是看不见的能力,是支配第一种能力的能力。”本书中经常可以读到抗生兄的人生感悟,这是极为可贵的。 可能正是由于他的丰富经历和深思习惯,被浙大校领导发现适合于从事“双肩挑”的管理工作。中年以后,他担任过研究生处副处长、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浙大东方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最后在浙大出版社总编辑的任上退休。书中他既写有“安于职守”(随遇而安)的事例,也写有“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进取”(随遇而不安)的故事。 本书附录中有他的一篇极富想象力的论文。他在四维空间中突破常人的思维局限,完美的解释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对此论文我看了多遍,其逻辑清晰,推理严谨,矩阵运算正确,非常好。我赞同路甬祥、胡海昌院士的评价:“如果今后为实践所证实将可能导致科学的重大发展。”所以,此论文蕴藏有极大能量的可能性。这是我的独立评价。是为序。 董士海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12月2日 后记 在这里,我想来说一下为什么要把以上两篇文章用附录的形式放在此处。 1.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大生活的人,都会对那一段日子留下深刻的回忆。回顾你一生,谁也不能否认北大给你打下了一个终生的烙印。《王选:回忆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大学生活》深深地打动了我。王选是理性的人,但是从他的回忆里不难看出在平静、客观的叙述中,他的是非观是极其鲜明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王选说:“幸运的是,当我们四十岁左右时,迎来了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的春天。”这就是历史的主流,也是历史的结论。 2.我把自己写的文章《人体特异功能与空间结构的探索》放入附录,是为了便于阅读者寻找。因为现在要查阅自然杂志社(上海瑞金二路)1984年出版的《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可能是十分困难的了。 我写这篇文章有偶然性;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那些实验是真还是假,后来有各种争议;文章发表后,我再没有陷入到那个领域中。这次在撰写《我的人生回顾》时,重读了30多年前自己写的东西,联系前因后果,我发现偶然性的背后有些非偶然的因素。 ①初中和高中时,我已经对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证明,以及立体几何中为什么没有相应的三面角的全等定理提出了疑问。我的疑问是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考试,考过后疑问仍一直在脑海中存留。 ②大学时,吴光磊先生介绍了克莱因的爱尔兰根纲领:把几何学看作是某种变换群下的几何不变性的观点。给我印象极其深刻。这样,平面几何应是平面刚体运动下的几何不变性;立体几何应是三维刚体运动下的几何不变性,两者泾渭分明。有了理论的高度,才能避免陷入“直观”的泥坑。 ③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我考虑过数学的“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性问题。实数理论中的“连续统”与直观上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庄子1天下篇》),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一的。我们考虑一公尺之捶,日取其半,30天后会成为怎样? 1m.2-30=(2-10)3·1m~(10)-9·1m=1纳米 1纳米之捶,它与一公尺之捶完全不是同一类东西。纳米材料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一纳米级就不导电。所以,微积分中的无穷小量x→0,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能任意小的无穷小量只存在于抽象的思维概念之中,但基于无穷小量的实数连续统模型却成为了真理。同样,建立在实数理论之上的微积分和应用科学也是真理。水坝垮塌、试飞失败等都不会去追究力学理论的“责任”,只会去查找何处违背了力学的规律或用错了公式。可见“实践检验”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实数理论的正确性“在于”(或确切说其必要条件是)无矛盾性,也就是“自洽性”,或“能自圆其说”。 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那些实验是真还是假”的各种争议,我的文章有“超脱性”。路甬祥院士给我文章的评语有“可以自圆”一句,已足够了;并说“如果今后为实践所证实将可能导致……”,是过奖了。 从文章中可以反观各年龄段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数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综合思考。这当然是“北大给我打下的一个终生的烙印”。 3.我还想对不同门类学科的立论方法加以比较,发一点议论。 自然科学(数学、物理等)的基石有二: ①强调实证。伽利略强调实验的重要性,理论一定要经过实验的检验。 ②强调普遍性真理观。定理中通常用全称量词来表达,即无一例外。一个反例就可推翻理论。 比较成功的立论方法是:公理化系统+演绎推理。 历史学科的状况是: ①强调认识主体的立场,对普遍性与客观性存疑。会有隐瞒历史真相的事发生(如卡廷事件)。 ②以个案上升为规律,一次成功便下结论:“历史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