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的意义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汪召元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汪召元所著的《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生活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在于感受不同,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以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享受的机会;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人们为了得到更多享受的条件;生活需要交流,因为人们能从交流中获得更多感受;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于提高人们获得新事物的能力和手段;我们所说的追求,可理解为对特定事物的享受需要。

内容推荐

由汪召元所著的《生活的意义》是一部关于对生活的意义探讨的理论专著,从理论高度深入浅出地来探讨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中诸多现象的原因,总结出生活中的几个基本规律,即“激励规律”、“相同性规律”、“感受印象规律”与“比较规律”,结合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来解析日常生活的现象及其行为,从而指导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目录

第一章 事物是生活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事物

 第二节 事物的意义

 第三节 递减与递增原理

 第四节 感觉与思考

 第五节 经验

 第六节 生活中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生活是一种感受的过程

 第一节 感受

 第二节 感受印象

 第三节 感受的差异与趋同

 第四节 情绪化

 第五节 变异

 第六节 干扰论

 第七节 从生存、计划到感受经济

第三章 比较是普遍的心理规律

 第一节 比较的普遍性

 第二节 机会

 第三节 比较系数

 第四节 代价

第四章 生活与追求

 第一节 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关与追求

 第三节 痛苦

 第四节 失败

 第五节 失去

 第六节 道德

 第七节 社区与市场

 第八节 生活的储蓄、周期与人口

后记 生命的意义

试读章节

因此,当一个人置身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移居到一个新地方,他面对新的生活并因缺少经验而什么都要思考,他对每一选择都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感到有压力。反之,在其熟悉的家乡就随意而轻松多了,因为相同性经验太丰富,思考与选择太容易。

另外,联想的难易还取决于人的思维能力。当一个人有较强的意志与想象能力,联想就更容易转变成一种感觉。所谓联想就是感受相同性少的事物,而思维能力与思考习惯可使这种联想变得容易。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详细地回忆往事,他就越容易找到与生活间的联系,从而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变得容易,并因能更集中精力关注抽象和间接的问题而容易创新,因为想象与创新是一种对经验的间接反应,而年轻人往往具有这种能力。相反,许多老年人追忆往事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梦想了,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更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并缺乏新意。

许多看似不同的事物,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同点与联系,因而只要人们找到了这种间接的联系与很少的相同特征,就能以相应的经验来认识与推导事物的意义。

对于经验的逻辑作用,其实也是事物间的相同性联想,只是这种相同性太少以及太抽象而需要我们艰难地寻找和感受,如真理的探索就是这样。

经验在相同性刺激下再现将导致记忆神经的活跃与发展,从而其更容易受到刺激,即能受到相同性特征更少与联系更间接的事物的刺激而再现,如此循环,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生理特征与某种生物个性而遗传下去,由此决定了动物天生的本能。

多项研究证明,人类可以在毫秒间快速从对方的脸上获得有关其性格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直觉与心血来潮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即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肢体与脸部表情信息解读的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解读神经。

最新科学证实,人的各种生理组织与器官也存在记忆特征,并在相同性物质的刺激下再现,由此影响人的大脑与行为反应。

1984年完成的西班牙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心脏外科专家卡拉尔普斯通过研究得出一项轰动医学界的理论:心脏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感觉与记忆,并通过大脑传递起作用,其原因就在于行为不仅是大脑的反应,也有各生理组织的参与,并相互影响。他列举了多个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大变的例子,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性格都变得与捐献者类似。

从对事物的思考与选择,到重复与习惯的经验和本能,最后演变成生理特征并遗传,这反映了人类在环境适应中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的意义在于生活中总有相同与重复性而不需要人们花太多时间去注意,同时有太多的不同与危机要处理,从而把节约的能量与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生活上。

经验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演变过程中通过大脑组织的改变来实现遗传,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反映,研究发现人类阶段性行为习惯与经验也会留下记忆,并持续影响人类生活,除非这种经验与现实产生冲突而被改变。

如在远古时代,男女之问有不同的社会分工,男人负责外出打猎,而在打猎中如果他不能找到猎物并正确估算出距离、速度,他就打不到猎物,全家人就会挨饿;而女人为获得食物,就必须维持家庭与人际关系而不至于被遗忘,特别是与特定男人的关系。

这就造成了男女之间的思维与情感不同:男人的生活主要是用来发现与处理问题,而女人的生活主要是建立关系与维护关系——由此形成男人的独立,而女人则情绪化,喜欢倾诉以求获得关注与同情。

同时由于男人在打猎中需要不断发现与把握目标,并应对变化与挑战从而激励男人对新事物的热情和对不同生活的体验欲望,由此导致男人的冒险与野性,而女人因依赖于固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稳定的食物,所以必须专一。

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经验虽然使人的生活变得轻松,但如果经验与现实的冲突太大,而人们受过时的经验影响太深,这时经验给你带来的不是方便,而是麻烦与改变的代价。

P27-28

序言

一、基本思想

今天,我们的生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对生活与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生活的意义与基本规律是什么,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发展方向与最终归属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生活就会迷茫而缺少效率。

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时刻都在生活着,如何生活是大家时时都在谈论与思考的问题,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分析,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但这些分析都显得片面与表面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活有无系统的基本规律?能否建立一个真实的生活理论而不是迷茫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中?

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存在形式与变化规律,生活也是一样。但在对生活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很难从现有的知识中找到答案,而必须重新静下心来观察、思考与总结。

二、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至今困扰着我们,然而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我们都在为追求幸福而生活。

生活是各种心理活动形成感受的过程,而幸福是人们在这种感受中产生的满足感。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到不同的物质刺激后,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活跃,并通过释放多巴胺等令人兴奋的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

其实,幸福就是通过不同事物的刺激让人产生满足感,如获得财富与地位、体验不同环境与获得某种启发等,是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激励。

人类是在生命体应对环境变化的激励中进化而成的:从原始的生命体对环境做出反应求得生存,到进化为动物积极应对变化来获得满足,再到人类为获得满足而寻找和创造变化,以及由此形成人类体验各种事物及意义的情感与思想。这也就是生活的实质。

因此,生活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在于感受不同,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以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享受的机会;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人们为了得到更多享受的条件;生活需要交流,因为人们能从交流中获得更多感受;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于提高人们获得新事物的能力和手段;我们所说的追求,可理解为对特定事物的享受需要。

三、基本理论

我们要理解生活,就需要探索生活的理论,而这个理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基本思想:

1.事物观

生活是一种感受的过程,它表现为是什么、会怎样、该如何等,我们把这种感受的内容与对象叫作事物,并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

事物都以其特有的能对人产生影响的多种意义存在。如水果具有营养、味道与样式等多种对人产生影响的意义。显然,若水果没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去感受它,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概念了。

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同的意义,需要我们去认识,同时其多样性意义导致不同事物间的相同性,这就需要我们积累经验来提高生活的效率。

2.感受印象规律

有一种被西方热烈讨论的“视觉道德”现象,即你驾车时发现前面有行人,你会急转弯。而此时转弯所面临的危险与危害其实更大,因为侧面有更多的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选择可能轧死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感官反应,即印象深刻的视觉支配了你的行为。而侧面虽然有更多的人,但没有视觉刺激形成强大的印象而难以影响你的行为。

生活是由你所感受的事物组成的。事物对人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它的意义,还取决于该事物给人的印象程度,且事物给人的印象越深,其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生活中人们最容易受印象深的事物影响,如经验与环境,而影响的结果是该事物给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人们受其影响更大,并如此循环而构成生活中的感受印象规律。

根据感受印象规律,我们可得出两个重要的生活结论:一是人们通常把眼前的生活看得过于重要,由此导致行为的短期性与生活的盲目性;二是人们的生活通常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与所处的环境,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变得狭隘,并因此把自己的经验与感受看得重要而导致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

也许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极其有限的感官世界里与自以为是的狭隘经验中,由此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局限。

生活不缺少有意义的事物,但有太多的事物因缺少让人感受的机会而失去意义。同时真实的世界太复杂,我们不必太认真与太执着,而只需在有限的时间与环境里获得好的感受即可。

3.经济规律

动物都具有对变化产生是什么、会怎样、该如何的意识,其实质就是一种效率,即“经济”要求,其目的是获得更多生存和遗传的机会。

人类在这种经济性行为要求中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与复杂的思想,并产生了获得幸福而回避痛苦的基本要求,于是在各种由“好”与“恶”构成的事物中,以最少的“恶”来获得最大的“好”,便成为生活的基本规律。

生活中的市场经济其实是这种普遍性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而片面与非真实的经济学也就不可能称得上科学。

4.生活的相同性规律

人的经历会留下记忆,即事物的各种特征在人的大脑神经中形成相联系的经验,并在相同性事物的刺激下再现,从而使人的行为与情感表现出连续和重复性特征。

人的这种神经联系会因记忆再现而得到强化与发展,使其能被相同性更少的事物激活,并演变成某种生理与遗传特征。

如恐怖的经历,其环境中特定的人物、形态、颜色与气味等会与恐怖情感产生联系而形成经验,而在人们再次受到这些相同性特征的事物的刺激时,就会引发恐怖情感与经验的再现,并发展为今后更少的相同性事物刺激也能再现而表现出敏感与胆小的个性特征。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针对蛇类的特殊“雷达”,其原因就在于一定时期蛇类对人类的致命性与普遍性伤害给人造成了太多的恐惧和记忆,从而进化出能对蛇类图像进行敏感反应的特殊神经细胞。

从对变化的反应,到重复而形成经验,最后演变成可遗传的生物个性,反映了在人类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相同的事物,人们不必思考与选择,从而把节约的能量与时间用于应对更有意义的环境变化。

这种对相同性刺激的反应还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是由于在群体生活中人们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相同反应,必然导致人的行为很容易刺激他人相同神经的活跃而表现出相同的情感。

5.比较规律

一个面包对人的作用有多大?从面包本身来看,无疑很大:它为人提供了宝贵的营养与能量。但人们却不一定会这么想,道理很简单,如果食物很充足,即使没有该面包,人们仍可获得充饥食物与营养,且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可供选择,人们还会因用面包充饥而感到痛苦,这就是比较的结果。

也许我们正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也许并不会因此就感到幸福;或者我们正生活在地狱里,但我们也许不会因此感受到痛苦,因为让人产生感受的是变化与不同,我们在意的是比以前好、比别人强。

幸福也没有绝对与客观的标准,只是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条件提出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而已。

所谓代价,也就是享受与理想的相对比较而已。生活中总有许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事物,人们必然会选择最好的。而如果人们不得不选择较差的,就会形成一种痛苦,显然这种痛苦产生于与最好的选择比较所形成的机会损失感,即代价。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看成一种劳动,就在于工作约束了人的自由而失去了选择更好生活的机会,因而如果工作以外没有更好的生活选择,工作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即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的代价付出了。

代价是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否则我们的理想离现实生活就远了。

6.稳定规律

稳定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大自然的基本精神,并由此决定了事物存在的原因、我们解释事物的基本理由。

如物体往低处运动是为了找到更稳定的位置;高能量物质通过裂变与辐射释放能量来获得低能量的稳定状态;人类通过对话、争吵与战争化解矛盾、重建秩序、获得新的平衡和稳定;动物为延续后代而牺牲自己,物种之间残酷竞争是为了更强、更能适应生存环境,以此实现物种的稳定;我们形成国家、组成家庭与加入群体,是为了有序与稳定地生活。

人类探索未知与追求道德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所产生的生存危机反应,这也是人类追求稳定的意义体现;人类学习知识与发展技术不仅是想活得更有意义,更深层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其实最终也就是为了更稳定的生活而已。

生活是为了幸福,这仅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斗争所获得的激励而已。显然,离开了大自然的稳定精神与激励,人的情感与思想就不会形成,幸福也就不存在了,人类本身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后记

生活总有不断可探索的意义。如果说生活的意义是为了幸福,那么幸福的意义又是什么?

不同的事物总有相同的意义让我们产生联想与思考。以生命体来说,尽管其存在与行为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力图以最少的能量消耗与最小的危险来获得生存和延续后代的机会。

尽管人类形成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丰富的个性生活,其基本的行为规律仍可简单地表示为力图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因而人类与生命体具有一种相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物质的存在总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有序,其实质就是稳定。物质的稳定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物质在为稳定而运行与改变,并为稳定而与不同的物质组合,也因不稳定而分离,这决定了物质在适应环境中能不断演变出更稳定的物质。

物质在漫长的稳定演变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体系,即生命体,这也是物质稳定演变的一次飞跃。

生命体的意义是其具有能对环境做出有效反应的神经系统。这种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内在的激励机制,即在生命体应对环境的反应中产生满足感,人类也就是在这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下进化(进化也就是生命体在稳定机制作用下的一种物质演变)而成的,其意义是能对环境做出预期的、更有效的反应而提升了稳定能力。

二是稳定是一种趋势,是大自然的基本精神,因而每一种物质或者个体都因具有稳定的意义而存在,也会因稳定的需要与失去稳定的意义而消亡。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某种物质可为更大的稳定或者为某种更有意义的稳定而牺牲自己,个体在无条件地为群体的利益、为更大的稳定服务。

稳定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要求,并由此决定了我们解释事物、理解生活的基本理由。

如物体往低处运动是为了找到更稳定的位置;物质产生裂变与辐射来获得低能量的稳定状态;人类通过对话、争吵与战争化解矛盾、重建秩序并获得新的平衡和稳定;动物为延续更有生命力的后代而牺牲自己;物种之间和内部的残酷竞争是为了更强、更能适应生存环境的物种和个体存活,以此实现稳定;我们建立国家、组成家庭、形成群体,是为了有序与更稳定的生活。

人类崇拜神灵、探索未知与追求道德是对不确定性的危机反应,这也是人类追求稳定的意义体现;人们学习知识与追求进步不仅是想活得更有意义,更深层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稳定的生活。

我们说生活是为了幸福,这仅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斗争所获得的激励而已。显然,离开了大自然的稳定精神与激励,人的情感与思想就不会形成,生活与幸福感也就不存在了,人类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类个性与思想的发展产生于稳定的需要,但也可能偏离大自然的稳定精神而混乱,如人类可能习惯于表面的生活享受与奢侈的物质消费,热衷于保守的宗教与文化、自私自利等,虽可让人获得幸福感,也能获得表面的暂时稳定,但缺少理性与科学而难以形成稳定的趋势。因而像自然灾害、经济危机与社会动乱等,其本质上讲就是人类病态行为的结果,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

相反,我们把人的幸福建立在稳定意义之上,在获得幸福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生活的意义、体会伟大而美好的自然精神,就能使生活变得健康而更有激情,幸福也就更容易获得,也更持久。

试想,如果我们有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对成功与荣耀就会有更多而持久的幸福感,而对死亡、失败与失去也就能平静对待,并因理解到这仍是很有意义的行为而产生安慰和自豪感,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痛苦与混乱也就会少很多。

人类虽然是生命体中最有活力的稳定性最强的物种,然而要做到永恒还面临许多考验。因此,人们不仅要有娱乐精神,更应有斗争精神。娱乐是人的本能要求,斗争是生活的原则与责任。而斗争不仅体现为与自然的斗争,更体现为一种社会斗争,即与不平等、腐败和特权等不合理行为的抗争。但遗憾的是后者常常被人遗忘,或者被误导。这必须得到纠正。

然而,人类能实现永恒吗?这种永恒又意味着什么?大自然有稳定的要求,而稳定的意义又是什么?

大自然创造出具有特别稳定性意义的人类,这是否意味着大自然应该为人类服务而可被任意改变?或者人类也只是大自然稳定趋势中的一个过渡性产物,最终也会因某种更有意义的稳定而消亡?

不同的事物总有某种相同的规律而联系在一起,宇宙与人类因稳定而产生、统一,那么是否还存在非稳定的无序的“世界”?无序世界与有序世界的关系又如何?

或者人类是大自然稳定机制的产物,其行为从本质上讲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因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也就是一种幻觉,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为享受而追求的持续改变仅仅是为了完成某种超自然使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