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作者 (英)乔恩·罗森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没有什麽比自我标榜的道德感更能激发人们的战斗欲,社交网络时代的《乌合之众》。

为什么每个人都如此理所当然地羞辱一个和他们毫关联的人?

《纽约时报》《GQ》《卫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乔恩·罗森的这本《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内容推荐

《乌合之众》是为了迎合权贵?《普通心理学》实验存在重大漏洞?《引爆点》的理论都是瞎掰的?社交网络时代《1984》预言的“老大哥”是否已经变成事实?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恩·罗森在一系列杰出的研究之后写出了《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这本惊世骇俗的书——关于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力量:羞耻。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乔恩周游世界拜访了众多起羞辱和人肉世界的受害者。这些被羞辱着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类似,只不过因为在公众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就招致了毁灭性的羞辱和人肉。公众的羞辱如同一阵飓风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还波及了他们的生活半径的其他人,他们被羞辱,嘲笑,妖魔化,他们无力申辩。

这场羞辱的复兴运动正席卷我们的土地,正义被大众化,沉默的大多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运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行定义正义的边境,我们无情的寻找他们的缺点,羞耻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控制的方式。

目录

第一章:公开羞辱的复兴

第二章:大卫和歌利亚

第三章:道德审判的死刑犯

第四章:伸张正义的耻度

第五章:乌合之众的勒庞和津巴多的实验漏洞

第六章:“做好事”?

第七章:没有羞耻的天堂

第八章:消除羞耻感工作坊

第九章:公开羞辱的“红字”名单

第十章:不被接受的道歉

第十一章:能改变谷歌搜索结果的人

第十二章:扭曲人性的羞辱

第十三章:后羞辱时代的拉克尔

第十四章:重塑互联网形象

第十五章:游街示众

参考书目和鸣谢

后记

试读章节

“绝对是这样。”

“怎么控制?”

“我对学生就是这么做的,”丹说,“我坐在椅子上,让学生们在沙发上坐成一排。”

“你为什么想从精神上控制学生?”

丹像被我抓住了把柄一样,显得有些紧张:“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会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我问。

“不,还不至于,”丹说,“你会觉得不舒服吗?”

“会。”

“为什么呢?”

我开始诉说自己的不满:“你们这些学者不经当事人同意就闯进别人的生活,把别人当作学术试验的工具。我请你们停下来的时候,你们却轻描淡写地说,‘哦,这不是垃圾波,是替身’。”

丹点点头,身子前倾,问我:“世界上肯定有很多叫乔恩·罗森的人吧?跟你同名同姓的,对不对?”

我搞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谨慎地回答:“我相信也有其他人叫这个名字。”

“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丹微微一笑,“有个学者就跟我叫一样的名字。”

“你的问题跟我的不完全一样。我真正的问题是,有三个陌生人盗用我的身份,创造了一个机器人版本的我,又不肯关掉这个程序,尽管他们都有名校背景,还在TED①大会上做过演讲。”

丹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你的意思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乔恩·罗森,你才是正主,其他全是冒牌货。你要验明正身,去伪存真,是不是?”

我死死地盯着他。

“你把我们弄得有点不爽哎,”丹接着说,“你要这么说我们可不服。我们觉得这中间已经隔了一层,你想保护的是你的网络人格——乔恩·罗森的形象,对吗?”

“不!我只想发个推特而已!”我喊了起来。

“网络世界不是现实啊。”

“写推特的是我,按‘发送’键的也是我,所以推特上的就是我本人。”

我们都紧紧盯着对方。

“这跟学术没关系,”我说,“跟后现代主义也没关系,这是事实。”

“真诡异,”丹说,“我觉得你理解这件事的方式很奇怪。很少有人用真名做推特账号,你却是其中之一。现在谁还这么做啊?所以我有点怀疑你的动机,乔恩,我觉得你是想用推特做形象管理。”

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竟然忘了指出,卢克·罗伯特·曼森的推特就用了自己的名字@LukeRobertMason。直到今天,我还后悔不已。

我们就这样唇枪舌剑,说了一个多小时。我告诉丹,我这辈子都没用过“形象管理”这个词,根本不懂这种新兴语言。“你们的垃圾波也是,它用的语言跟我完全不一样。”

“没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所以我才这么生气,”我解释说,“这是歪曲我的形象。”

“你希望它能更像你本人?”丹问。

“我希望它压根不存在!”我回答。

“奇怪,”丹吹了声口哨,将信将疑地说,“我发现这从心理学角度看很有意思。”

“为什么?”

“我感到强烈的敌意。你好像想把这些算法杀掉?你肯定觉得受到了威胁。”他关切地看着我,“通常来说,我们不会杀掉自己讨厌的东西的。”

“你个浑蛋!”

采访结束后,我有气无力地在伦敦午后的大街上游荡。我有点怕把视频传上YouTube,因为自己刚才简直是歇斯底里。但我还是鼓足勇气,面对可能出现的嘲讽,毅然决然把视频放了上去。大约十分钟后,我战战兢兢地瞄了一眼评论栏。

我读到的第一条评论是:“这是身份盗用,他们应该尊重乔恩的个人自由。”

我稍稍松了一口气。

“应该给那几个浑球开推特小号,成天表达他们对色情片的热爱。”第二条评论如是说。P4-6

后记

我不用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推特存在的意义就是,每个人都在向别人证明自己。这正是灾难的源头!贾斯汀在希斯罗机场候机时无所事事,所以想说点有趣的东西,希望博得一百七十个粉丝的赞扬。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她呼呼大睡的时候,事情会不断升级。成千上万的人争着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关心非洲艾滋病患者。正是因为想要表现得富有同情心,才会有那么多人做出冷酷无情的事,毁掉了一个在飞机上熟睡、无法为自己辩解的女人。

2月12日早上,《纽约时报》刊登了这本书的摘要。几小时后,贾斯汀给我发了封邮件。“只想告诉你一声,我收到了无数反馈,都来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纷纷对我表示支持,称赞我临危不乱,应对得体。谢谢你,乔恩。很高兴你讲述了我的故事。”

但她有一点很不满。《纽约时报》网站用的标题是“一条推特是如何毁掉贾斯汀·萨科的”。

“那条推特没有毁掉我,”她写道,“我现在活得很好,凭借毅力走到了今天。世界可以试着压垮一个人,但只有自己才能毁掉自己。我的生活没被毁掉。为了渡过危机,我做了很多努力。保持真我,帮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我不希望被人们视为沮丧透顶的家伙,因为根本不是那样。”

《纽约时报》同意把标题改成“一条推特是如何让贾斯汀。萨科陷入绝境的”。

摘要刊出的那一天,我跟贾斯汀一样,也收到了很多邮件。所有邮件都是积极向上的。有些家长告诉我,他们把这个故事发给孩子看,警告孩子不要乱发推特,免得引发误会。我能理解家长这么做的苦心,但这并不是我想传达的信息。我认为,如果说有人需要做出改变,那也应该是施加侮辱的一方。贾斯汀犯的错只是开了个不恰当的玩笑。在我看来,认为这起灾难是她咎由自取,就像说被强暴的女孩“不该穿超短裙”一样,是在指责受害者。

贾斯汀在邮件里写道:“有些人写信过来,说自己参加了公开羞辱,为此向我道歉。还有四十个德国男人想跟我约会,因为文章被译成了德语。”

“这篇文章可能是个转折点,”彼得·布拉德肖在《卫报》上写道,“推特上的羞辱,让自认为善良的人们理直气壮地欺凌别人,沉迷于这么做获得的快感。或许罗森的文章能引起人们对‘推特羞辱文化’的质疑。”

正如梅根·奥吉布林在《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上提到的,人们渐渐意识到,发生在贾斯汀身上的事不是社会公正,而是一种宣泄。

推特上的暴行应该被制止,但贾斯汀·萨科不是好例子

为什么是萨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以她为例。提醒我们社交媒体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为什么以她为例,研究不公正的迫害现象?为什么以她为例,讲述关于雪耻和谅解的故事?有些人比她可怜得多,至今还在独自面对网络暴民和喷子的纠缠。当然,萨科在这起事件中受到了不少针对女性的攻……

我向推特投诉那个冒充我赞扬种族主义杀手的人。推特的回应是:“我们认为这没有违反推特的政策。”

我一下子就火了。我们简直成了推特的免费实习生,公司却根本不在乎我们这些人。我看到有人发推特说:“想想看,在这里发几行字就能毁掉我的一生,真是不可思议。”推特俨然执掌起了生杀大权。这是件危险的事,让我非常不安,就像2001年的那场浩劫一样。

我的纪录片制片人朋友亚当·柯蒂斯发来一封邮件:“我有个奇怪的理论:在未来的十年里,网上很多地方都变成约翰·卡朋特电影里的场景——废墟之上,站着几个无畏的战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大声互相谩骂。其他人都逃往网络的边缘地带,逃到可以正常生活、改变世界的地方。我认为互联网的希望就在于这些边缘地带。但要建设它们,就必须把那些键盘侠甩在身后。”

我受够了,再也不想玩推特了。

推特之外的世界真是太棒了。我可以读书,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可以跟他们一起饮酒作乐。然后,我又回到了推特。

※※※

有人告诉我,如果能在结尾总结几条法则,说说哪些羞辱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肯定锦上添花,还能避免很多批评。但我从没想过要这么做,因为那太像人生导师做的事了。再说,哪些羞辱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在我看来实在太明显了。从2014年到2015年,很多警方虐待有色人种的视频被曝光,发生的地点包括斯塔顿岛、纽约、弗格森、密苏里,还有得州的沃勒郡。埃里克·加纳、迈克尔·布朗和桑德拉·布兰德都因此身亡。在得克萨斯州的麦肯尼,一名警察突袭泳池派对,朝一群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开枪。他把一个穿比基尼的女孩狠狠摔倒在地,全身重量都压在她身上。“我要给妈妈打电话!”受惊的姑娘尖叫着。

毋庸置疑(似乎又有必要提一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这种视频,要比批判火车出轨后寻找小提琴的女人有意义。前者是用社交媒体维护民权,后者只是毫无意义的泄愤。由于我们手握大权,区别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总会有人夹在两者之间。我们至少该有点耐心,不要急着盖棺定论。当我们发现,自己公开侮辱某个人的方式,和当事人侮辱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就像布里特·麦克亨利事件一样),心里就该敲响警钟了。

我想起了早年的推特。当时,人们说出自己丢人的秘密,其他人会说:“天哪,我也干过这傻事!”或许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更关注人而不是观念,另一类更关注观念而不是人。目前,关注观念的人占据了上风。他们创造了一个舞台,到处挖掘可耻的秘密,时刻上演惊心动魄的戏剧。我们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做了很多好事,但只要在推特上说错一句,所有的善举都会被抵消。就算我们知道不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也无济于事。事实上,人类既聪明又愚蠢,不是非黑即白的。

所以,当你看见别人遭受不公平的羞辱时,请站出来帮他说几句吧,即使这么做有可能连累到你。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才是民主。

社交媒体的伟大之处在于,沉默者有了发声的机会。不要让“沉默是金”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书评(媒体评论)

一次关于公众羞辱和现代媒体所扮演角色的迷人探索,推特会变成下一个萨勒姆猎巫事件的发生地吗?

——瑞茜·维瑟斯彭(奥斯卡影后)

可怕而敏锐地道出了大众是如何一步步被误导至歇斯底里的状态的。

——杰西·艾森伯格(电影社交网络主演)

章勇敢而聪明,保持了作者一贯的聪明和幽默。佐之丰富的材料组成了这本真实,精彩而令人震惊的高水平书籍。

——《纽约时报》

用令人愉悦的方式讲出了残酷而发人深省的内容

——《卫报》

真实而发人深省的新闻纪录。

——《金融时报》

一本举重若轻又极其必需的书。

——《时尚先生》

我为这本书所催眠,也被这本书所干扰。

——《福布斯》

目光敏锐而语调幽默的书籍,罗森先生对于时效话题的引用令人赞叹。

——美国国家公共台

用最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其呕心沥血的研究结果,这本书具备学术和娱乐双重价值。

——《波士顿环球报》

市场和人民非常需要这么一本书。

——文化沙龙网站

内省和搞笑的视角,罗森深刻地展现了那些因为一些错误而为公众舆论爆炸性破坏迫害的人们…《千夫所指》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赫芬顿邮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