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至曼德勒--四川藏区及云南纪行/行走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R.F.约翰斯顿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R.F.约翰斯顿所著的《北京至曼德勒--四川藏区及云南纪行/行走中国丛书》收录了作者一路旅途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文本去体验他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这些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释的艰辛与经验。

内容推荐

R.F.约翰斯顿所著的《北京至曼德勒--四川藏区及云南纪行/行走中国丛书》是一部长途旅行探险记,游历时间为1906年上半年,旅程途经北京、华北、武汉,上溯扬子江进入四川。以后全靠骑行或步行翻山越岭,跨越云南西北部,进入缅甸,旅行终点为缅甸王国最后的都城曼德勒。书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如对峨眉山的描述、对大雪山的深情,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目录

关于作者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北京至宜昌

第三章 过三峡——宜昌至万县

第四章 走陆路至成都——万县至成都

第五章 史前人类崖居——成都至峨眉县

第六章 峨眉山

第七章 进入四川藏区——峨眉县至打箭炉

第八章 查拉王及其领地——打箭炉

第九章 翻越大雪山——打箭炉至雅砻江畔八窝龙

第十章 雅砻江流域——八窝龙至木里

第十一章 大喇嘛统治的木里——木里至永宁

第十二章 金沙江沿岸——永宁至丽江

第十三章 大理今昔——丽江至大理府

第十四章 中国西部偏远地区的民族问题

第十五章 中缅边境——大理府至八莫

第十六章 缅甸之行——八莫至曼德勒

第十七章 结束篇

书后注释

试读章节

本书所述游历既非出于地理等科考需要,也非公务旅行,我只想实现自己长期的愿望:去看看中华帝国的西部偏远地区,增添有关臣服中国的各民族的知识,特别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藏族及云南西北部各民族的情况,这是欧洲人了解得很少的。虽然近年来,欧洲人对中华帝国十八个省中的大多数地方几乎都已游历过、描写过,但我选择的从打箭炉到丽江的路线,据我所知,英国人还从未走过,各种欧洲语言的书籍也未曾描述过。

从种族学的观点看,中国西部偏远地区是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地区之一,它所呈现的问题及答案足以解决一些最伤脑筋的课题,例如亚洲各民族的起源及相互关系等。至于其地理价值,只说一点就足够了:查拉和木里两个领地内很可能有地球表面最高的居民点,同时,在我的小小旅行队跨越的山口中,有几个出口比英国人进军拉萨时所经过的最高山口还要高。我对地理学和种族学知识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我能使一部分读者相信,四川藏区和云南西部是值得游历的(哪怕仅仅为了观赏那里的壮丽山色),那我写这本书最实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果渴望回归自然,体验一下远古祖先的游牧生活,或者有意像古老的印度教苦行僧那样,进入超凡脱俗境界,那么,世界上最充满魅力的地区要算是中华帝国那人烟稀少,保持着天然面貌的西部偏远地区了。那里有广袤无垠、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有山顶积雪永不消融的无数高大山脉;有深邃而原始的大峡谷,大自然在此留住了地球年青时代的痕迹;有幽暗的深谷,汹涌的河流由此冲刷而下,让世界屋脊皑皑山巅的雪水永不停息地奔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在这既雄伟又荒凉的地带中,却夹杂着许多可爱的山坡和一片片果园菜地,恰似无数神话中的伊甸园。在历史上,这里还曾是宗教隐士和诗人们的家园,他们和西方国度的同等人一样,在寂静和孤独中找到脱离尘世痛苦的避难处;或者,终年在景色如画的寺院中,用语言和文字把闪光的思想编织成永不褪色的花环。

有人把中国人看成是平淡无奇、缺乏诗意的民族,错误地认为他们只关心物质利益,没有精神上的追求。也许在艺术创造力上他们不如日本人(即使这点也是值得怀疑的),但对自然美或艺术美的魅力,他们的感受和其他民族一样敏锐;他们对山林风光之美有特殊的爱好,就像我们的罗斯金(John Ruskin)一样。有一个关于一位中国学者的著名故事:他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一样,拥有的世俗财富极少,和他们不一样的是,他十分虔诚地供奉本土的神灵。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我们是众神灵的使者,你的虔诚感动了苍天,现在你可以提出你最希望拥有什么,他们保证满足你心中的希望。”贫穷的学者说:“对于日常所需,粗茶淡饭足矣。我只要求能够自由地漫游于山野、平原、树林、河川之间,摆脱一切世俗烦恼,直至生命结束。我的全部要求就是这点儿。”话音刚落,天空中爆发出无数笑声,那不是尘世的声音。“全部要求就这点儿?”众神灵的使者大声说道,“你知道不知道,你所要求的是天上众神灵的最大快乐?你可以索要财富、官爵或其他世俗享受,但是众神灵最神圣的快乐不是属于你的。”

P1-P2

序言

从黑格尔以来,传统中国长期被欧洲中心主义者视为一个“停滞的帝国”。这一观念出现几十年之后,国人终于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干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李氏又在《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对世界和中国的这种认识还在多个场合说过。当时的中国,一下子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迅速跌进五大洋、四大洲之中的世界,甚至只是亚洲东部一个落后的大国。

这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是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近代化及现代化,而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一近代化及现代化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百年间,一些中外人士行走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在变动的土地上。行走者中,既有外国的传教土、外交官、探险家,更有中国的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军人,甚至有家庭妇女。。他们的游记、札记、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等,见证并记录了其自身行走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过程。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虽身份各异,目的不同,但每一部作品记录的都是作者个人的观察与体验,也记载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作品拼合起来,则在横向空间上似画卷一般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而在纵向的时间上则有如电影一样显示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细节与大势。在他们笔下,中国不再是故纸堆中的陈旧记忆,而是活生生展开的现实景象。

把历史还原到现场和实际生活,这大概是每一个想了解历史的人的最大愿望。我们从这些作者在中国的行走、体验之中看到了一种活态的中国历史,它们明显区别于以往的正史和官方档案之类的文献资料所记录的静态中国历史,而且,人生的丰富性、视角的差异性及社会的多元性,也尽在其中了。

德国学者赫尔德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学者中以陈寅恪等用得最深也最好。如今,我们把这些中外作者的各类作品作为历史文本来阅读、感受和研究,通过这些文本去体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也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这些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程的艰辛与经验。  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大格局中来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就是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的过程。鉴往才能识今和知来,但由于过去的观念、方法、习惯和经验等因素,有意无意地遮蔽和塑造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解释,因此,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行走中国”大型丛书,是在回头观看百年中国之动静,是在体会“我看人看我”的经验,其实质则是向前进,走向永恒的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浪潮虽然可能会被拖延,却不可能永远被遮挡。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李鸿章有言:“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这两句话的时间相差两千年,表达的却是同一种心声,谨抄录于此,作为我们对国家和时代的期许。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