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认为时间有开端吗?”我向十几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发问。这些孩子是我在马萨诸塞州牛顿市组织的一个哲学讨论小组里的成员。(我们曾试图写一篇时间旅行的故事。)
几个孩子回答说:“没有。”
这时,尼克说话了。“宇宙是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他稍作停顿,“如果有一个巨大的爆炸或其他东西,那么这种巨大的爆炸要作用在什么地方呢?”
尼克的问题也是久久困扰我的问题。我听过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起源专家关于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的许多讲座,都没有解决尼克在这里直截了当表达出来的困惑。
参加这次讨论时,尼克刚满九岁。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年龄均在九岁至十岁半之间。
尼克不仅对宇宙如何起源这一问题很感兴趣,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探究宇宙万物(包括宇宙本身)的开端。他认为万物都有开端。正如他意识到的那样,这一原则把宇宙起源这一问题又重新提了出来。他不停地追问:“宇宙是怎样开始的?”
山姆说:“宇宙是一切事物都在那里出现的地方。其实它并不就是一切。它是其他事物在那里开始的地方。”
“这样说来,一直就有一个宇宙吗?”我问。
“是的,一直就有一个宇宙。”山姆回答。
“如果说一直就有一个宇宙,那么也就没有起始时间了。”我继续说。
“对于某些事物来说,还是有起始时间的。”山姆解释说,“但是对于宇宙来说,就没有起始时间。地球有起始时间,星星有起始时间,太阳有起始时间。但是宇宙没有起始时间。”
“你能向尼克说明宇宙一直就存在吗?”我问山姆。
山姆反问道:“宇宙要在哪里开始出现呢?”
“我也不知道。”尼克说。
我说过山姆的宇宙概念(一切事物都“在那里”出现)很像柏拉图对话录《蒂迈欧篇》中的“托载体”(receptacle)概念:“……一切创生的、可见的、以可感觉的形式存在的事物之始基和托载体,都未被称作土或气或火或水,或它们的混合物,或它们从中演化出来的任何元素……”(《蒂迈欧篇》51A)按照这一观点,宇宙本身并没有产生,只有其他事物在其内或其“上”演生。这就像这一小组里的另一成员罗斯后来在讨论中提出的看法——事物“在无边的黑暗中产生,而这正是宇宙,宇宙就是无边的黑暗”。
我已说过,山姆的宇宙观让人想到柏拉图的相关观念。但在某一方面,山姆的观念可能超出了柏拉图。托载体的观念就是一个容器的观念。容器将某些东西隔入,又把某些东西隔出。把东西隔入和隔出,就必须有边墙。山姆的“其他事物在宇宙之上出现”的宇宙观,是将三维实存投射为两维,但它允许我们设想“存在的根据”(ground of being)具有无限的边际。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未定的。相较之下,柏拉图的托载体一定是有限的。此外,我们一定想知道,托载体边墙的本质会是什么,尽管柏拉图并未回答这一问题。
在讨论中,尼克从未放弃过万物都有起源(everything there is has a beginning)这一信念。但这一信念如何应用于宇宙自身,他却一直感到困惑。每次被问及宇宙在哪里首次出现,他都直率地回答:“这一点我也不知道。”当然,第一个对这一信念提出质疑的正是他自己。
许多人熟悉索尔·斯腾伯格(Saul Steinberg)的《纽约人》封面,它描绘了纽约人眼里的美国。曼哈顿岛是封面的中心,纽约市的其他几个城区也很醒目,尽管比曼哈顿要小。旧金山远远地出现在另一边。而在纽约与旧金山之间所画的内容就很少了。
哲学家的童年观有可能就是这样被歪曲的。在哲学家眼里,儿童坐在那里漫无边际、大而无当地讨论令人费解的问题,譬如:“宇宙自身有开始吗?”“有的话,它在哪里开始的?”虽然我在文章里声明,有些孩子有时候会这样做,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类活动并不是童年最明显的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我刚才记录的那种讨论依然可能发生,并且有时候真的发生了。为什么有必要指出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儿童的哲学思考在发展心理学家对童年的解释中给遗漏了。尽管哲学思考远非童年最显著的特征,但依然应得到适度的关注。首先,忽略儿童的哲学思考,会鼓励成人对儿童的那种不应有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山姆和尼克所面临的最可怖的智力挑战是学习英语动词的十二种时态或者动词“to be”的被动语态形式,思想家似的居高临下地面对这些儿童还有某些理由。但是,如果山姆和尼克能够以鲜明有力的形式向我们提出宇宙如何开始的种种问题,那么,至少在这样的背景里,儿童应当被视作我们的伙伴,我们应当与之共同努力来理解这些问题。
充分研讨幼童的哲学思考之所以重要,还有第二条理由,那就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哲学。
P2-5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童年哲学》所致力于阐释的儿童观,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身的解放。
——儿童哲学研究者 刘晓东
马修斯《童年哲学》的翻译工作结束了。作为译者,我想向读者介绍一下作者马修斯其人,也谈谈我对该书的印象。同时,我也想在这里说几句感谢的话。
一、马修斯其人
马修斯(Gareth B.Matthews,1929年7月8日—2011年4月17日)在儿童哲学领域是有世界影响的大学者。通过马修斯生前从教的马萨诸塞大学哲学系网页上的马修斯简历,以及该大学于2011年4月25日发布的讣告,可以了解马修斯教授的主要生平情况。
马修斯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长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并在印第安那州的富兰克林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5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一年以洛特利学者(Rotary Fellow)身份在柏林自由大学访问一年,又在美国海军驻德国的情报单位工作三年半,接着重回哈佛大学读书,1961年获博士学位。他受聘教职的大学有弗吉尼亚大学(1960—1961)、明尼苏达大学(1961—1969)、马萨诸塞大学(1969—2005,此后任该校荣休教授)。2011年4月17日,马修斯因结肠癌在波士顿逝世。
马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哲学和儿童哲学。
其古代哲学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奥古斯丁》(Augustme,Blackwell,2005)、《苏格拉底式困惑与哲学的本质》(Socratic Perplexity and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Oxford,1999)。
其儿童哲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童年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Harvard,1994)、《与儿童对话》(Dialogues with Children,Harvard,1984)、《哲学与幼童》(Phflosophy and the Young Child,Harvard,1980)。
其儿童哲学方面的著作被译为中文、日文、印尼文、希伯来文、土耳其文以及多种欧洲文字。
二、马修斯《童年哲学》在童年哲学的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
《童年哲学》是马修斯童年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引言》介绍了作者构建儿童哲学学科的心路历程。马修斯告诉我们,在1963年他第一次将儿童与哲学联系起来,继而写作《哲学与幼童》和《与儿童对话》,最后写出《童年哲学》。
在《童年哲学》的《引言》里,马修斯特别介绍了与该书写作直接相关的两次研讨会。1985年和1988年,他在“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基金会”(NEH)的资助下,组织了两次高校教师暑期研讨会。每次研讨会均以“童年哲学诸议题”(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为主题,各有十二名与会者。这两次研讨会所讨论的,就是本书各章的内容。相信这两次研讨会,对于倾听各方面意见而集思广益、开拓视野、深化思考,一定是功不可没的。
该书提出了马修斯自己的童年哲学框架,但他指出,该书只是对童年哲学这门学科一些议题的个人回应。我的理解是,童年哲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远比该书所涉猎的话题要多得多。
马修斯写道:“我提出‘一门’童年哲学学科(其实可以说是提出我自己的童年哲学),是希望它成为学术研究、写作和教学中的一个地地道道的领域,并确保它在未来的哲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马修斯并不想固化童年哲学的学科框架,而是期待童年哲学成为学科之林中一门公认的学科。
……
关长运译本(《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将此部分内容译为:“我们可以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那么它如何又有了那些观念呢?(洛克原文此位置有‘Whence comes it by that vast store which the busy and boundless fancy of man has painted on it with an almost endless variety?’,关译本漏译此句。)它在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可以用一句话答复说,它们都是从‘经验’来的。”
关长运漏译的这句确实是有难度的。我曾将这句英文的翻译问题向浙江师范大学的罗瑶博士求教,罗瑶又向她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友人Patricia Liu Baergen征求意见,Patricia将洛克这句话理解为:From where does the huge storage and endless variety of information come from that man has produced from his imagination?这句话的中译定稿是与罗瑶和Patricia的具体帮助分不开的。在此我向她们两位致谢。
最终洛克这段引文译为:“让我们假设心灵如我们所说的白纸,上面没有字迹,没有观念:——其中的内容从何而来?其中从人的想象里所产生的巨大容量且无穷多样的信息从何而来?其中理性的和知识的材料是从何而来?我的回答只有一个词,从‘经验’而来。”
翻译是很难的。有时,一句话需要推敲半天、一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其中甘苦,译者自知。
翻译是以译文将原文(“名”)所载之“道”(以另一种“名”)逼真地显现。翻译的过程是寻求原文背后的“深层语法”、“内部语言”,然后将这种“深层语法”、“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的目标语言(译文)。翻译是很难的。翻译的至高境界或许就是心与“物”游、如入化境。这里的“物”就是原文和译文(“名”)以及两者背后共同的“深层语法”、“内部语言”(“道”)。译者若能在“名”与“道”之间出入自由,便如儿童游戏,其间自有难言的欢乐。这也算是我在辛苦的翻译过程中所收获的一点点心得和乐趣吧。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联书店对该书翻译工作的约请,感谢胡群英君的联络、沟通、耐心与责任心。 刘晓东
2015年6月1日(儿童节)
我还是个5岁的孩子时,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挖地,我们自以为挖了个很深的洞,计划是要挖成一个游泳池。
我还能记得当时我们很好奇:要是我们继续不断地挖下去,我们将挖到哪里?
“你将挖到中国”,我被告知。我们一直挖就能直达中国这个念头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确信当我童年时和朋友一起挖的洞实在并不很深——可能仅是一米,当然不可能超过两米,现在引起我兴趣的想法是什么?是我作为当年挖地时绝不可能做到的事,那就是我的关于儿童哲学思想的著作,将在中国出版。我希望这将有助于引起新的重视,如果不是为了发掘,至少是为了幼童的思想。
加雷斯·B·马修斯
于麻省阿默斯特
《童年哲学(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是加雷斯·B·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全新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童年哲学”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童年哲学(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由儿童哲学研究名家刘晓东教授翻译,译文精准而流畅,深得作者加雷斯·B·马修斯神韵。通过孩子的问话、日常小事、儿童文学经典、儿童故事、儿童绘画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本书将哲学与童年联系起来,对童年进行哲学探究。
本书告诉读者: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解放儿童的同时也解放成人自身。
本书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为“童年哲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学科建构了基本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