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妮日记(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安妮·弗兰克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少女,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安妮日记(名家全译本)》记录了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情感和经历,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它会引起心中的震撼和共鸣,与你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内容推荐

安妮·弗兰克编著的《安妮日记(名家全译本)》出自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

目录

1942年6月12日 星期五

1942年6月14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15日 星期一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1942年6月21日 星期日

1942年6月24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1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5日 星期日

1942年7月8日 星期三

1942年7月9日 星期四

1942年7月10日 星期五

1942年7月11日 星期六

1942年7月12日 星期日

1942年8月14日 星期五

1942年8月21日 星期五

1942年9月2日 星期三

1942年9月21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5日 星期五

1942年9月27日 星期日

1942年9月28日 星期一

1942年9月29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1日 星期四

1942年10月3日 星期六

1942年10月7日 星期三

1942年10月9日 星期五

1942年10月14日 星期三

1942年10月20日 星期二

1942年10月29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2日 星期一

1944年1月22日 补记评论

1942年11月5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9日 星期一

1942年11月10日 星期二

1942年11月12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17日 星期二

1942年11月19日 星期四

1942年11月20日 星期五

1942年11月2813 星期六

1942年12月713 星期一

1942年12月10日 星期四

1942年12月13日 星期日

1942年12月22日 星期二

1943年1月13日 星期三

1943年1月30日 星期六

1943年2月5日 星期五

1943年2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3月4日 星期四

1943年3月10日 星期三

1943年3月12日 星期五

1943年3月18日 星期四

1943年3月19日 星期五

1943年3月25日 星期四

1943年3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4月1日 星期四

1943年4月2日 星期五

1943年4月27日 星期二

1943年5月1日 星期六

1943年5月2日 星期日

1943年5月2日 星期日

1943年5月18日 星期二

1943年6月13日 星期日

1943年6月15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1日 星期日

1943年7月13日 星期二

1943年7月1613 星期五

1943年7月19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3日 星期五

1943年7月26日 星期一

1943年7月29日 星期四

1943年8月3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4日 星期三

1943年8月513 星期四

1943年8月7日 星期六

1943年8月913 星期一

1943年8月10日 星期二

1943年8月18日 星期三

1943年8月20日 星期五

1943年8月23日 星期一

1943年9月10日 星期五

1943年9月16日 星期四

1943年9月29日 星期三

1943年lO月713 星期日

1943年lOff29日 星期五

1943年lO月30日 星期六

1943年11月3日 星期三

1943年11月8日 星期一

1943年11月11日 星期四

1943年11月17日 星期三

1943年11月27日 星期六

1943年12月6日 星期一

1943年12月22日 星期三

1943年12月24日 星期五

1943年12月25日 星期六

1943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943年12月29日 星期三

1943年12月30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2日 星期日

1944年1月5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7日 星期五

1944年1月12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19日 星期三

1944年1月22日 星期六

1944年1月24日 星期一

1944年1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1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1月30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3日 星期四

1944年2月8日 星期二

1944年2月12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14日 星期一

1944年2月15日 星期二

1944年2月16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17日 星期四

1944年2月18日 星期五

1944年2月19日 星期六

1944年2月20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23日 星期三

1944年2月27日 星期日

1944年2月28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1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2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3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4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6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7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8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10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11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12日 星期日

1944年3月14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15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16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17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18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19日 星期日

1944年3月20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22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23日 星期四

1944年3月24日 星期五

1944年3月25日 星期六

1944年3月27日 星期一

1944年3月28日 星期二

1944年3月29日 星期三

1944年3月31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1日 星期六

1944年4月3日 星期一

1944年4月5日 星期三

1944年4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11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4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4月16日 星期日

1944年4月17日 星期一

1944年4月18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19日 星期三

1944年4月21日 星期五

1944年4月25日 星期二

1944年4月27日 星期四

1944年4月28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2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3日 星期三

1944年5月5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6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7日 星期日

1944年5月8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9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10日 星期三

1944年5月11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11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13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16日 星期二

1944年5月19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20日 星期六

1944年5月22日 星期一

1944年5月25日 星期四

1944年5月26日 星期五

1944年5月31日 星期三

1944年6月2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5日 星期一

1944年6月6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9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13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15日 星期四

1944年6月16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3日 星期五

1944年6月27日 星期二

1944年6月30日 星期五

1944年7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7月8日 星期六

1944年7月15日 星期六

1944年7月21日 星期五

1944年8月1日 星期二

后记

试读章节

1942年6月20日星期六

像我这样的人写日记真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不仅因为我未曾这样做过,还因为在我看来,以后,无论我或别人都不会对一个十三岁女学生的真心告自感兴趣。然而,那有什么关系?我想写,而且更甚于此。我想说出深埋在心里的各种事情。

“纸比人有耐心。”在某个有些伤感的日子,我手托下巴坐着,感到超级无聊又无精打采,以致不能决定是外出还是待在家里,最后还是待在原地沉思。此时我想到这句话。不错,纸确实更有耐心。我不打算把这个被尊封为“日记”的硬皮笔记本给任何人看,除非我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可能没有人会在乎。

现在又回到了促使我写日记的首要问题上:我没有朋友。

让我说得更清楚一些吧,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感到她在这世界上非常孤独。却也并非如此。我有亲爱的父母和一个十六岁的姐姐。我认识大约三十个人们会称之为朋友的人。我有成串的男朋友,他们爱慕的眼光不能离开我的芳容,有时甚至借助一面破镜子努力在班上偷窥我。我有一个家族,亲切的阿姨们,一个温馨的家。不,表面看来我什么都不缺,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和朋友在一起所想的就是怎样玩得开心。除了一些日常话题之外就别无其他可谈。我们似乎不能更亲近一点儿,这就是问题所在。也许是我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彼此信任。但不管怎样,这就是事实,不幸的是,这不大可能改变。这就是我开始写日记的原因。

为了增强我想象中等了这么久的这位朋友的主张,我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中记下一些枯燥的事件,而是想让日记本身成为我的朋友,我将称她为吉蒂。

如果我突然开始,没有人会理解我给吉蒂讲的故事,所以,尽管不情愿,我还是会简单描述一下我的生活。

我的父亲,是我见过的最可亲的父亲,他在娶我母亲时三十六岁,母亲当时二十五岁。姐姐玛戈特于1926年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随后我于1929年6月12日出生。我在法兰克福一直待到四岁。由于我们是犹太人,爸爸于1933年移居荷兰。他当时成为生产果酱的荷兰奥培克塔公司的总经理。我的母亲,埃迪特·荷兰德-弗兰克,随父亲9月份去了荷兰,我和玛戈特被送到亚琛与外婆同住。玛戈特11月到了荷兰,我次年2月抵达。当时我作为送给玛戈特的生日礼物突然被摆在了桌子上。

不久我进了蒙特梭利幼儿园。我在那儿一直待到六岁,然后上了一年级。六年级时候的老师是校长库佩鲁太太。在学年结束时,我们都泪流满面,真是一场心碎的离别。因为我要上玛戈特所在的那所犹太中学了。

我们的生活并非无忧无虑,因为留在德国的亲戚在希特勒的反犹法律下受苦受难。1938年大屠杀过后,我的两个舅舅逃离德国,在北美找到了安身之处。年迈的外婆与我们相聚,那时她七十三岁。

1940年5月之后,好日子寥寥无几。先是战争,随后是荷兰投降,德国人接踵而至,此时正是我们这些犹太人麻烦的开始。我们的自由受到一系列反犹法令的限制:犹太人必须佩戴一枚黄星;犹太人不能乘坐有轨电车;犹太人不能开车,即使是自己的也不行;犹太人只允许在下午三到五点购物;犹太人只能光顾犹太人开的理发店和美容院;犹太人在晚上八点之后到早上六点之前不能在大街上行走;犹太人不能逛剧院、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犹太人不能进入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和其他运动场地;犹太人不能划船;犹太人不能参加任何一项公共体育运动;晚上八点之后犹太人不能坐在自家或朋友家的花园里;犹太人不准拜访基督教徒;犹太人只能上犹太学校,等等。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但生活依旧。雅克琳娜常常对我说:“我不敢做任何事了,因为我怕那些可能是被禁止的。”

1941年夏天,外婆生病要做手术,我的生日没有庆祝。1940年夏天,我的生日也没怎么过,因为荷兰的战争刚结束。外婆于1942年1月去世。没有人会知道我多么频繁地想她,我也依然很爱她。1942年的这个生日是为了弥补其他的,外婆的蜡烛也同时点亮了。

我们一家四口过得还不错,这样就到了如今的这一天——1942年6月20日,我的日记正式贡献价值之日。

P7-10

序言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最初,她只是为自己而写。后来在1944年的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一名成员——戈利特·博克斯坦,在从伦敦发出的广播中宣布,战争结束后,他希望能收集见证德国占领下荷兰人民苦难的材料,可以被大众所看到,还特别提到信件和日记作为例子。

受这次讲话的启发。安妮·弗兰克决定战争结束后,出版一本以自己日记为基础的书。她开始改写并校对她的日记,对文章进行了改进,删去那些她认为不够精彩的段落,并根据回忆加入其他人的一些故事。与此同时,她继续写初始日记。学术著作《安妮·弗兰克日记:评述版》(1989)把安妮最初未经修改的日记称为A版,以区别于她第二本修改过的日记,即我们所知的B版。

安妮最后一次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八名藏匿的犹太人被逮捕。米普·吉斯和贝普·沃斯库吉尔,两名大楼工作人员,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在地上。米普·吉斯为安全起见将这些日记塞进一个桌子抽屉里。战争结束后,确证安妮已经去世,她把这些无人读过的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

经再三考虑,奥托·弗兰克决定圆女儿出版日记的愿望。他从A版和B版中挑选出一些材料,编成一个较短的版本,后来被称为C版,即全世界的读者所知道的《一位少女的日记》。

在挑选的过程中,奥托·弗兰克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书的篇幅要短,这样才适合在荷兰出版社的系列丛书中出版。其次,安妮有关性的一些段落被删节了,在1947年日记初版时,大胆地描写性并不常见,在写给年轻人的书中更不可能出现。另外.出于对死者的敬意,奥托·弗兰克也删节了一些对他妻子和后屋其他成员的冷语。安妮·弗兰克从十三岁开始写日记起,到十五岁不得不搁笔为止,毫无保留地记录下她的喜好和嫌恶。

1980年奥托·弗兰克去世时,遗嘱将女儿的手稿赠予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文献资料馆。由于从日记出版之日起,它的真实性就遭到质疑,战争文献资料馆进行了彻底调查。最终,日记确证无疑、纯属真实的时候,即被整本出版,连同一份详尽调查结果。《评述版》不仅包含有A、B、C三个版本,还附有弗兰克家的背景资料,有关被捕和发配的情况,安妮笔记的检验,所用到的文献资料等。

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作为奥托·弗兰克的法定继承人,继承了他女儿的著作权,后来决定为广大读者出版一个新的扩展版本。新版本绝不可能影响到旧版本的完整性,因为这个版本已经把日记及它所涵盖的信息传播给了上百万人。编撰扩展版的任务交给了作家和翻译家米莉亚姆·普雷斯勒(MirjamPressler)。安妮·弗兰克基金会资助的米莉亚姆·普雷斯勒最终版,包含近百分之三十的新内容,将会让读者更敏锐地洞见安妮的内心世界。

1998年出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日记原稿。现在,经安妮·弗兰克基金会允许,一篇署期为1944年2月8目的文章将添加到已出版的日记中。1942年6月20日记录的简短日记这里未作改动,因为日记已包含一个更加详细的文本。此外,依照最新发现,1942年11月7目的日记被改到1943年10月30日。更多信息请读者参阅修订版《评述版》。

在写第二个B版本的时候,安妮为她书中出现的人物起了假名。最初她想称自已为安妮·奥利斯,后来又想改为安妮·罗宾。奥托·弗兰克选择用真实的名字称自己的家人,其他人则遵从安妮的意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后屋成员的人现在已众所周知。在本版本中,帮助者将采用真名,因为他们理应如此。其他人的名字均按照《评述版》中的假名。对于那些希望保密身份的人,战争文献资料馆随意选用了字头缩写。

后屋其他藏匿者的真实姓名如下:

范·佩尔斯家(来自德国奥斯纳布吕克)

奥古斯特·范·佩尔斯(生于1900年9月9日)

赫尔曼·范·佩尔斯(生于1898年3月31日)

彼得·范·佩尔斯(生于1926年11月8日)

安妮在她的手稿中称之为:佩特罗内拉、汉斯和阿尔弗雷德·范丹;而在书中称之为:佩特罗内拉、赫尔曼和彼得·范丹。

弗里兹·普费弗尔(生于1889年4月30日,德国基森)

安妮在手稿及书中都称为:阿尔贝特·杜赛尔。

读者应该清楚,此版本大多依据安妮将近十五岁时所作的B版日记。安妮偶尔会回顾评注她早期完成的一些段落。这些评注在此版本中被一一抄录。当然,我们对安妮的拼写和语法错误都做了改正。另外,文章基本保持原样,因为在一份历史材料上试图作出任何编辑和阐述都是欠妥的。

朱碧恒

后记

1944年8月4日上午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汽车在普林森运河街二百六十三号停下。出现了几个人:一名身穿制服的党卫军军士卡尔·约瑟夫·西尔伯鲍尔和至少三名荷兰治安警察,身穿便服,携带武器。一定有人暗中告密。

他们逮捕了藏在后屋的八名成员,连同两位帮助者维克多·库格勒和约翰尼·克雷曼——但没有逮捕米普·吉斯和伊丽莎白(贝普)·沃斯库吉尔——并带走了他们在后屋所能找到的一切贵重物品和现金。

库格勒和克雷曼在逮捕之后被带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1944年9月11日,未经审讯,他们就被转送到阿姆斯弗特(荷兰)的一所集中营。克雷曼因健康状况不佳在1944年9月18日被释放,在阿姆斯特丹一直待到1959年去世。

库格勒得以在1945年3月28日逃脱,当时他和监狱中的其他人正在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他于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丽莎白(贝普)·沃斯库吉尔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米普·吉斯仍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让于1993年去世。

后屋的八位居民在被捕后先被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之后转送到维斯特博克,荷兰北部的犹太人中继站。1944年9月3日,他们随同最后一批离开维斯特博克的犹太人,三天之后到达奥斯维辛(波兰)。

赫尔曼·范·佩尔斯(范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实,于1944年10月或11月在奥斯维辛被毒气毒死。

奥古斯塔·范·佩斯(佩特罗内拉·范丹)被从奥斯维辛遣往伯根·贝尔森,又从那遣往布痕瓦尔德,之后在1945年4月9日被送往特兰西恩市,显然在这之后又被送往另一个集中营。很肯定她没有生还,但死亡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范·佩尔斯(范丹)被迫加入1945年1月16日从奥斯维辛去往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那儿丧生,离集中营解放只有三天。

弗里茨·普费弗尔(阿尔贝特·杜赛尔)被从布痕瓦尔德或萨克森豪森转到诺恩加梅集中营,于1944年12月20日在此逝世。

埃迪特·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奥斯维辛-比尔克瑙因饥饿和劳累去世。

玛戈特和安妮在lO月底被从奥斯维辛转往伯根一贝尔森,位于汉诺威(德国)附近的一个集中营。1944—1945年冬,那里爆发了一场伤寒,由于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上千名囚犯死去,包括玛戈特,几天之后,安妮也去世了。她应该死于2月末或3月初。两位女孩的尸体很可能被埋在伯根一贝尔森的乱葬冈。这个集中营于1945年4月12日被英国军队解放。  奥托·弗兰克是八名藏匿者中唯一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奥斯维辛被俄军解放之后,他途经奥德赛和马赛返回阿姆斯特丹。他于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那儿一直待到1953年,之后搬到巴塞尔(瑞士),和他姐姐一家及后来的兄弟住在一起。他后来与来自维也纳的埃尔夫丽德·马克维茨·盖林格结了婚,后者也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丈夫和儿子均死于毛特豪森。奥托·弗兰克在1980年8月19日去世之前,一直住在巴塞尔附近的比斯费登,在那儿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他女儿日记中的信息。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