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丛书是一套精心编辑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读本。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皆因传承有序、民族有魂而生生不息。人在总角之年就培养、确立一生受用的品格,并使精神有源、人生有根,这是我们编辑此系列图书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不但对图书进行了详细的译注,而且对文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正向的解读、挖掘与引导,力图对国学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每一本书有明晰的文化传承、明确的品格导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阅读。
简言之,扬中华优秀之文化、启少年人生之意义、养学生高尚之品格、修学生优雅之气质,是丛书编写的宗旨。
这本由于武编写的《战国策译注(精编本)》是其中一册。
《战国策》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楚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庄辛为了劝诫楚襄王要有忧患意识,用了多重比喻:在两三丈高的地方的蜻蜓放松警惕被儿童捕捉,在七八丈高空的黄雀放松警惕被公子王孙捕捉,在几十丈高空的黄鹄放松警惕被射手捕捉,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而这些比喻又寄寓着同一个道理,生动形象,开人视听。
这本由于武编写的《战国策译注(精编本)》为译注版。
《战国策》是一本突出表现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的书籍,书里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在这些人物当中,有三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午象最为深刻。
第一位就是苏秦。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长于运筹帷幄。年少的苏秦,志凌云,第一次出去游说,以“连横”说秦,却因为才学积累不够,意见未被采纳。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回到家乡,而他的家人看到失败而归的苏秦,竟然冷眼相待。然而,这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追求政治目均的梦想,反使之“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更加发奋地充实健全自己。茁攻读过程当中,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刻苦精冲更为世代读书人津津乐道,引为楷模。
后来,学有所成的苏秦,去赵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得到赵王的欣赏,并委以重任,官拜国相。苏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冲,不仅成为古人学习的典范,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人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若能清楚了解自身的“斤两”是多少,便不会被人蒙蔽。《战国策》里的邹忌,就是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妻、妾、客众口一词,都说他比城北徐公美,也却洞悉到:自己并没有徐公美,妻、妾、客说假话蒙蔽自己的原因是‘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别人的赞美而飘飘然,真是难得。先贤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有修养的人,广泛学习知识,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则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为举止无过失。不断约束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这种态度在现在看来,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战国策》里还有一位让我敬佩的人物就是冯谖。冯谖是齐国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食客,但他却能以非凡的智慧和预见性为主人“买,,来忠义,营造“三窟”,巩固其地位。
当我读到冯谖受到孟尝君的善待后,还不停地提出要求,会觉得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而当我读到冯谖为孟尝君去讨债时为他“买义”,我对冯谖的成见立即烟消云散了,反而对他的做法平添了几分敬佩。最后,在冯谖的帮助下,孟尝君自身得到保全,政治地位也得以巩固,让人不由得对冯谖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
在《战国策》里,像苏秦、邹忌、冯谖一样聪明机智的人物有很多,他们的故事精彩绝伦,阅读时,常常让我忘了喝水,忘了吃饭,忘了休息。
《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鹬蚌相争”“狡兔三窟”等,既使本书显得颇有趣味,也让我读来倍感素切,增添了许多阅读兴趣。P321-322
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皆因时代更迭中,民族有魂;而一个人的茁壮成长,在漫长岁月中,尤其需要人生扎根。
纵观时下的学校教育,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我们带人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精神上的各种大片,到物质上的洋快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果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就会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
即便这样的我们,能够成为自诩的“世界公民”,但请不要忘记那句朴实的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世界公民”,也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也很难真正走远,最终依然会造成人生的漂浮、迷惘甚至残缺。
一个强壮的民族要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共同信仰;一个良好的社会应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个健康的人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便是当下最紧迫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以,看见商务印书馆联合著名阅读策划公司智慧熊文化传媒共同策划出版的这套“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丛书,我非常欣慰。
出版方力图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国学基础读物,他们联袂众多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精心遴选出约50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他们认真理解经典典籍本义,同时注重主题内容上对价值观的引领,使这套图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强调了国学经典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又兼顾了国学经典中美德要素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直接作用。
如通过《论语》的阅读,学会自省,懂得修身,做一个具有“善良、正直、勤学、慎思”品格的人;通过《道德经》的阅读,了解“上善”“大德”“曲直”的概念,懂得凡事有成“始于足下”的道理,成为一个具有“坚毅、乐观”品格的人;通过《礼记》的阅读,懂得“孝,德之本也”的道理;通过《战国策》的阅读,领略论辩的艺术,学会思辨的智慧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而民族亡。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把文化之根深扎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更要通过行动,让国学经典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让逐日凋敝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把根深深地扎下去,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而传承,同时脚踏实地汲取外来文化之所长,假以时日,我们必然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大地上,缔结出令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中国文化的新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自然而然会因此创造辉煌,在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之际,也活出了我们的精彩人生。
希望,不仅寄托在孩子们身上,也寄托在每一个人身上。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