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了北平(奥地利修士画家白立鼐在1949)(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奥)雷立柏(Leopold Leeb)编注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17幅尘封在奥地利圣佳伯尔的画作,重现40年代老北京的景与静,人和情。

奥地利大使亲自作序,盛赞“他把自己生命的26载献给了中国”。

首次披露私人日记,侧写辅仁大学的1948—1949。

雷立柏编注的《别了北平(奥地利修士画家白立鼐在1949)(精)》分三部分,以中德对照形式,介绍一位被遗忘的奥地利修士画家,试图阐明白立鼐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内容推荐

雷立柏编注的《别了北平(奥地利修士画家白立鼐在1949)(精)》分“白立鼐的一生”“从北京到罗马”和“白立鼐的画”三部分,介绍一位被遗忘的奥地利画家,试图阐明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白立鼐在中国生活了26年之久,曾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16年,并在该大学培养了很多艺术家。他是中国知名画家陈缘督、陆鸿年、王肃达等人的导师和朋友,在很多方面帮助或影响了这些中国的年轻画家。同时,白立鼐自己也画了很多画——他特别喜欢画老北京的城门和北京郊区的景色。书中收录了117幅原本封存在奥地利圣佳伯尔的白立鼐画作,其中,素描画37幅,水彩画27幅,人像22幅,静物17幅,其他无归类14幅。这些画作表现出了画家很明显的个人气质:宁静、平和和朴素的美。

目录

序/奥地利大使艾琳娜

Vorwort

序/雷立柏

Vorwort

白立鼐修士

Br. Berchmans Brückner

白立鼐修士的一生

Br. Berchmans Brückner: Ein Lebensbild

白立鼐修士在中国西画史上的地位

Br. Berchmans und die Geschichte der westlichen

Malerei in China

白立鼐的告别回忆录:从北京到罗马

Erinnerungen an den Abschied: Von Beijing nach Rom

白立鼐的画

Die Bilder von Br. Berchmans Brückner

1素描画 Zeichnungen und Skizzen

2水彩画 Aquarelle

3人像 Portraits

4 动物和静物 Tiere und Stilleben

5告别北京Abschied von Beijing

试读章节

白立鼐修士的一生

方济格·布茹克内尔(中文名字:白立鼐)修士1891年12月3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威廉和伊莉莎白·布茹克内尔的第六个孩子。他的父亲是裁缝。父亲早逝,所以小方济格与病弱的母亲搬到母亲的老家,即捷克中南地区的布杰约维采(德语称“布得维斯”),在那里他上了两年小学。他的母亲于1900年去世,方济格又回到维也纳,继续上小学和中学,并完成师范学院的课程。1912年他在维也纳一所小学教书。1914年8月他作为志愿军入伍一年。然而,战火维持了四年之久,期间年轻的方济格在捷克东部地区和意大利北部地区服兵役。在战争结束时(1918年)他已经是中尉。

在1919年复活节之前,方济格在维也纳附近的传教修道院“圣佳伯尔”参加了一次信仰灵修活动(“避静”)。听了神父们的讲道后,他决定以传教士为自己的职业。1919年8月他前往圣佳伯尔修院,决定要加入“圣言会”这家传教修会,以“修士”的身份在传教区服务,并在入会时获得“贝尔克曼斯”这个会名。圣言会的修士当时大多是手工业者、印刷工或建筑师,很少有修士是老师。1921年贝尔克曼斯修士宣发第一次圣愿。1923年修会派他到中国。当时的圣言会在山东南部管理一块面积很大的传教区。在中国,他获得了汉语名字“白立鼐”。

白立鼐修士这样回顾前往中国的道路和在中国的经历:“我们从南安普敦出航,经过苏伊士、亚丁、科伦坡、新加坡,40天后终于到了中国的上海!从那里坐火车到孔子的家乡(山东),那里有韩宁镐主教的传教区。1923年11月29—30日午夜,我到了兖州府的主教府,我还记得,那是月光皎洁的夜晚,而当我进入了教堂的门口,兖州大堂的钟楼响了12下。在兖州的休整时间不长,我坐骡车,到了离兖州30公里远的圣言会会院,即济宁以北的戴家庄(亦称‘岱家’)。这个会院还办了三所学校:一所小学,一所师范学院,以及一所中学(在济宁市的‘中西中学’)。我在这三所学校一边和学生学汉语,一边教他们欧洲文字、阅读、数学和绘画;1929年以后我也在兖州府的大修道院中任教。”

“到了1933年,韩宁镐主教派我到北京。圣言会在那里刚刚接管天主教创办的辅仁大学。我曾在那里任德语讲师、美术讲师,还当了西洋画组主任。除此之外,我也支持年轻的中国天主教画派。1945年后,政治上的变化使得大学的工作逐渐无法进行。因此,我1949年1月9日离开了北京,飞到上海,后到香港,1949年8月16日又飞到罗马。”

在26年后,白立鼐再次得以回到他的家乡,在维也纳又见到了他的兄弟姐妹们,还有圣佳伯尔修道院的会士。1950年1月后他在罗马学习装订书籍的技术,1950—1974年负责圣言会总会在罗马的图书馆。他也经常充当罗马会院的客人的导游,带他们去参观罗马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

1974年7月2日,82岁的白立鼐离开罗马并回到奥地利圣佳伯尔会院,在那里的图书馆服务。1981年7月后他因大腿骨折导致终身卧床。他以平静的心态忍受长期的病弱。最后两年,他的听力也极度退化。1985年4月9日,白立鼐修士去世,4月12日在圣佳伯尔的墓地下葬。

这位奥地利的修士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在于他对中国天主教画派的激励。他曾任“西方美术专修科副教授”,而1933到1948年间国画组和西洋画组的学生都上过他的一些课,这些课包括“西洋画导论”、“西画理论”、“透视画法”、“素描练习”,他经常一周教25个小时的课。他指导和协助了陈路加(陈缘督)、王肃达、陆鸿年等中国画家。白修士1934年秋天建议在辅仁大学举办一次特别的画展:有中国特色的圣诞画。当时在那里展出的画非常受欢迎,很多当场被买走,这使得天主教画派的新风格获得一定的知名度,更为那些画家增添了信心。白修士成为这些基督徒画家的朋友和顾问。

白立鼐修士自己没有写什么著作,留下的只有几篇文章,但他搜集了中国天主教画家的创作,并保存了350多幅画作的照片。“北京天主教画派”总共可能创作了2000幅作品(包括临摹画),原画分散到世界各地,而白修士的画集算是这个画派的规模最大的作品集。“中国天主教画派”的特点在于结合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和来自基督教的题材。1949年后,北京的天主教画派没有继续发展,而这个画派在中国也鲜为人知。P3-7

序言

人们通常说,音乐可以跨越人与人之问的隔阂,可以感动不同历史背景的人,也可以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当然,在美术方面也一直有这种交流,人们会欣赏来自其他地区的美术作品,会得到新的灵感,会接受新的因素。在我们眼前的这本书特别清楚表达了艺术的桥梁作用:本书介绍白立鼐修士的人生、艺术作品和他的美术教学工作。这位修士曾扮演了特殊的中介角色,虽然他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太大。雷立柏以同情而又客观的文笔描述了白立鼐的一生和他在华的工作与使命。

白立鼐曾在北京辅仁大学教学16年之久(1933—1948年),他教导中国学生更好地认识现代艺术,即透视、美术理论和欧洲美术史,他是一位认真的老师,有时候一周上26小时的课。他所支持和培养的年轻中国基督徒画家在1934年秋天的圣诞节画展上展现了自己的作品,并博得了观众的赞赏。

白立鼐自己也是一位有很多作品的艺术家:在他的素描和水彩画中我们见到了“老北京”,比如北京的城门和北京的郊区,而其中很多景色早已经消失了。

根据他的日记可以意识到,白修士对中国的感情非常深——他把自己生命的26载献给了中国。他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北京,虽然1948年和1949年的北京处于很微妙的处境,而他很担心将来的发展。他当时很忧虑在华的外国人和中国的基督徒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白立鼐离开了北京,他经过上海而到达香港。在香港他阅读了毛泽东的自传并且说他能很好地理解他,因为世界上的人都是人,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最后,白立鼐飞到罗马,而从那里他向北京的艺术界友人寄了一些明信片——这也记载在他的日记中。

白立鼐的一幅水彩画是从景山上画的故宫。当我下次爬上景山并眺望紫禁城时,我就要找白立鼐当年站的位置,用他的视角看故宫……

艾琳娜(奥地利大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