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觅曲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韦力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高明: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高明是《琵琶记》的作者,而《琵琶记》是古代戏曲中的名品,明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南曲以《琵琶》为冠,是一道《陈情表》,读之使人欷嘘欲涕。”即此可知,《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怎样崇高的地位。

对于王世贞所下的这个定语,黄仕忠先生予以了肯定,他在专著《<琵琶记>研究》一书中称:“《琵琶记》所用的曲牌曲律,在沈璟《南曲谱》问世之前,一直是人们用以填词谱曲的直接范本之一。而蒋孝、沈璟等人的南曲曲谱所征引的曲例,也仍以《琵琶记》为最多。所以明人尊之为‘南曲之祖’,或日‘南曲中兴之祖’。声誉地位,无与伦比。”

王世贞所说的南曲又称南戏,关于南戏的产生,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认为,南戏产生于宋宣和年之后,到了南宋初年才渐渐流行,当时管南戏叫“温州杂剧”。由此可知,南戏诞生于温州地区。

对于这种说法,明代的徐渭没有表示反对,但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时段,他在《南词叙录》中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日鹘伶声嗽。”看来,徐渭认为南戏的产生时间要比祝允明的说法晚。

但不管怎样,南戏都是产生在宋代。随着元朝的成立,南戏又流传到了中国北方,同时这种戏剧也在国内各地流传,而后渐渐形成了四大声腔:余姚、海盐、昆山、弋阳。余姚和海盐都在今日的浙江;而昆山则在江苏,当年属于苏州;弋阳处在今日的江西。由此可知,这四大声腔其实都在江浙地区。

等到南戏流传到元大都时,结合了北京的语音,便逐渐形成了北曲。关于北曲和南曲的区别,王世贞在《曲藻》中有着这样的论述:“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

王世贞把《琵琶记》视为南曲之冠,可见,此曲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何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在此先说说作者的情况。

高明本就是浙江温州地区瑞安人,他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时期。关于他名字的来由,相关记载均称是出自《礼记》中“明则诚矣”一语,因此他姓高,名明,字则诚,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字号,但后世多称他为高则诚。从他个人的经历来看,几乎找不到他从事戏曲创作的缘由和契机。

早年,他同样刻苦学习,想考取功名,当时他拜了金华黄溍为师,而黄溍则是朱子的四传弟子,也是理学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录有他的事迹,而高明拜黄活为师,显然所学也是正统的理学观念,如果按照黄溍的排行,这高明也算是朱熹的五传弟子。他的学问重点主要是研究《春秋》,而对于《春秋》的爱好,在他少年时即已有之,再经过黄浯的点拨,当然在这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

元朝建立之后,很少举办科举考试,那个时代,南人地位最低,而读书人只有通过科考才可能有一线出路,故再次开科取试,当然参加的人数特别庞大,而考取的概率也变得很低,高明却很顺利地考取了举人。

按照历史记载,高明能取得这个好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老师黄溍在背后使了劲儿,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中说:“至正四年甲申,江浙揭晓后,乃有四六长篇,题日《非程文语》,与抄白榜同时版行。语云:……瑞安高明,托馆主有堂上之友。”看来,黄活替弟子高明走了后门,他跟主考官提前打了招呼,这才使得高明得以中举。

情况是否确如陶宗仪所说,这无从证明,但有一点可证高明确实有学问,因为他在至正四年考取了举人,而转年就考取了进士,估计黄活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一直把关系托到朝中吧,所以,在录取率极低的进士考试中,高明能够脱颖而出,这也足证其学问功底确实很好。

按理说,他师出名门,应该在理学方面有所作为,而同时他又考中了进士,出来为官应该在政绩方面有所表现,奇怪的是,他在这两方面几乎都让后世无所称道,能让他的大名享誉天下的,竟然是他写的这部《琵琶记》。

P91-93

目录

序言

戏曲

 关汉卿: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白朴: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

 王实甫:把尘缘一笔勾,再休提名利友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高明: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纪君祥:落得个史册上标名,留与后人讲

 张凤翼: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

 汤显祖: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赵南星:见做了紫阁名卿,哪里管青楼薄命

 冯梦龙:我笑那李老聃五千言的道德,我笑释迦佛五千卷的文字

 李渔: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尝离却醋

 洪昇: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孔尚任: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

小说

 施耐庵: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吴承恩: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蒲松龄: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吴敬梓: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李伯元: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

 曾朴:你自伴侬侬伴你,悠悠。倒无离恨挂心头

序言

关于中国戏曲在世界上的地位,刘文峰在《中国戏曲史》中有着如下表述:“中国戏曲是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在这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唯有中国戏曲不仅还生存于中国各地城乡舞台,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还在不断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戏曲跟中国的文字颇为相像。在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唯有华夏文明史未曾断档,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按照张庚先生《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卷中说:“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这段说法讲述的是,中国戏曲的起始时期以及三种不同的来由。而王国维则认为,戏曲的来源乃是上古的古巫和古优,其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许地山则认为中国戏曲是来自于印度的梵剧,其有《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一文,他在该文中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以上的这种观点,而后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戏剧变迁的陈迹如果不是因为印度的影响,就可以看作赶巧两国的情形相符了。”

除了以上的说法,孙楷第先生则认为中国戏曲来源于傀儡戏和影戏,他在《傀儡戏考源》一文中说:“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其于戏曲扮演之制,如北曲之以一人唱;南曲之分唱、合唱、互唱,以及扮脚人之自赞姓名,扮脚人之涂面,优人之注重步法等;语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归之于傀儡戏影戏。”

关于中国戏曲起始的时段,前面张庚先生说到是上古原始社会,这种说法是一种朦胧的表述,难以找到相应的史料予以佐证。而有着相应的文字记载者,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则举出了《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帝日:夔!命女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叶长海认为,该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

余外,《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曾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句话也是谈及中国戏曲起源时多被引用者。另外《毛诗序》中的一段话也被认为是诗歌同源的证据:“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而王国维则认为,屈原《九歌》中描绘的一些篇章也谈到了楚国盛大的祭祀歌舞场面:“浴兰沐芳,华衣若英,衣服之丽也;缓节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

到了汉代,已经有些文献开始记载戏曲表演,比如《西京杂记》中的《东海黄公》一段:“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这段话被后世认知为汉代角抵戏的记录文字。而对于该段记录,程千帆在《元代文学史·绪论》中说:“这是魔幻与武术相结合,演出具有震撼性的悲剧,东海黄公的人物形象颇为鲜明,当然猛虎也是由人扮演的。不过这只能算是戏曲的萌芽时期。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才形成戏曲的初步形式,通过歌舞或讲唱,来表演短小的故事情节。”虽然这段记载颇为形象,但程千帆也同样认为文中的描绘只能算是戏曲的萌芽,他认为到了唐代才真正形成了初具形式的戏曲。

那怎样才算是成熟戏曲的标志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看来,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必须具备语言、动作、歌唱和故事性这几方面。

按照王国维所定出的这几大要点,流传至今的相应文献中,以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所记录的《大面》和《踏谣娘》,为最早符合标准者:

《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踏谣娘》——北齐有入姓苏,鼻乜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

……

元稹所说的“一枝花”乃是指长安名妓李娃,元稹说自己跟白居易在长安新昌里的家中听李娃等人“说话”。而到了宋代,这种“说话”的形式又渐渐分为了四个流派,耐得翁所撰《都城纪胜》中有“瓦合众伎”篇: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令、随令相似,各占一事。

该段话讲述了那时的“说话”人分为了四派:小说、讲经、讲史、合生,而耐得翁称其中的小说在那时最有影响力,因为这样的“说话”人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一朝一代的兴衰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到了后世,小说就渐渐地发达了起来。

到了明代,乃是小说大发展的阶段,聂石樵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史略》中称:“明代小说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极其繁荣的局面。其题材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人情世态和市民生活等,创作过程由集体编撰到个人著述,既有长篇,也有短制,内容由演述历史,到面向现实人生。”而这些小说中,以长篇的章回小说成就最高,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小说是在宋代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明代的长篇章回小说中最受后世瞩目者,乃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其中与前三书的作者有关的遗迹,我最终都找到了结果,虽然《金瓶梅》一书的名气很大,然而关于该书的作者是谁,至今也无定论,故对该书作者遗迹的寻访只能付诸阙如。

明代的短篇小说集最具名气者,当然是“三言”“两拍”,对于该书作者的寻访,也算找到了结果。而清代的小说则以《红楼梦》最具名气,余外则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此三书作者的遗迹,也一一予以寻得。到了近代,则以四大谴责小说最受后世所关注,而其中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因为在此前我已经将其故居写入了藏书楼的寻访文中,而与他有关的其他遗迹,我却未能寻得,故在此小说一辑中未曾叙述他的成就。

文化遗迹的寻访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而其中一些重要人物的遗迹却完全找不到痕迹,这样的遗憾只能等待未来有了新的发现再予以补充吧。

韦力序于芷兰斋

2017年1月6日

内容推荐

《觅曲记(精)》为“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中一部,分为“戏曲”和“小说”上下二辑。

上辑:戏曲。中国戏曲曾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立于世界古典戏剧之林。三大古典戏剧中,后二者已悄然落幕,唯有中国戏曲依然活跃于中国城乡,焕发勃勃生机,且随时代而发展。韦力之寻访以中国第一个戏曲高峰——元代为重点,并将明清重要剧作家纳入寻踪,梳理中国戏曲史重要脉络。

下辑:小说。宋元话本奠定了后世通俗小说之基础,明代更是小说大发展时期。韦力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有关遗存和“三言”“二拍”作者古迹的寻访,加之对《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线索勘查,极有趣味地折射中国小说历史风貌。

编辑推荐

《觅曲记(精)》为文化随笔,是韦力对历代著名曲家及小说家的梳理及遗迹寻访,属于“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中一部。此书系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这一写作既是对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也是对现代中国的留影。藉由这些人物描画出作者个人对古典中国的整体认识,立体地呈现何为“凡汉皆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