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遗忘的教养法(3000个孩子的爸爸让每个都成才的信任教养)(精)
分类
作者 林至信//张文辉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人要活在天地间,不要窝在小房间

到过弘化的朋友常发出惊叹,因为这儿的孩子得天独厚,乐活在天地间!东边一望,绿野平畴,可以一直看到中央山脉;西邻台湾海峡,碧海蓝天,五十公里远的大屯山、七星山都尽收眼里,南方则是永安渔港和新屋绿色隧道。

从院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地平线。这样的辽阔视野,绝对是大部分的都市小孩,少有机会能体验到的。

每到假日,清晨五点,我和孩子们就踏上周边乡道,展开六公里的“散步”。大小身影,天未亮就从弘化出发,走到半途,刚好可以看到太阳从远方的中央山脉升起。晨曦的云霞,从红色到黄色,再转变成白色,然后天色全亮,这样的画面真是百看不厌,有一种迎接希望的感觉。相信许多曾经在清晨造访弘化,陪伴小朋友晨跑的义工朋友,一定也忘不了那一刻,在晨光中迎接朝阳的感动。

打造弘化的家

然而这一切,却是开始于一个遗憾,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美好!回想三十几年前,创办育幼院之初,原本是计划在台北内湖、东湖附近买地,当时那里算是相当有发展潜力的地段。我甚至异想天开,打算购地兴建一栋八层的大楼,规划上面四层设立育幼院收养孩子,下面四层经营超级商场。这样一来,既有收入可以照顾更多孩子,也可以让大孩子学习做生意,习得一技之长。

万万没想到,订约付款的那一天,地主突然变卦不卖了。后来因缘巧合,到了桃园大园海边的沙仑村,我买下独栋四栋,每栋地一零六平方米、房五十平方米;另外连栋的四间,地二十五平方米、房三十二平方米,打造一个“家”,专门收容无依的孩子,也就是今天的弘化怀幼院。广大开阔的院区,让孩子们每天都能自由自在地骑脚踏车、滑蛇板、荡秋千、溜滑梯、爬树、玩沙、筑城堡等。

如今想来,真是谢天谢地!台北的地主变了卦,我们才能来到海阔天空盼沙仑海边。试想,如果当年对方守约卖地,今日弘化的孩子,或许只能天天窝在水泥楼房里。见不到青天白日,也踩不到绿草田沟,当然更不可能听到海涛声和虫鸣鸟叫!这一番奇妙转折,也让我益发领悟:“‘得’不必高兴的太早,‘失’也未必不好”的道理。

学习逆向思考

其实弘化能够找到现在这个海边的“家”,过程也是非常有意思。就在发愿要创办育幼院的半年前,我偶然巧遇一位从事建筑的老朋友,彼此十多年没见面,想不到重逢后格外投缘。说来也奇怪,这位建筑商平常朋友一大堆,但每次要到工地发工资、进建材时,却从不邀别人同行,唯独喜欢找我做伴。刚好,我这个人平生无大志,就是喜欢到处游玩,听到人家要开车载我到处去兜风,自然是二话不说,每次都爽快答应。

于是,多次随朋友“兜风”到沙仑滨海的建案工地(弘化现址),对于房屋的销售情况也略知一二。在台北的地主反悔不卖地之后,脑海中即刻想到沙仑那里,尚有未出售的房子。考虑之初,我邀了几位好友到那边看看环境和房子,大家都说:“乡下地方空气好!而且还是住独栋别墅,挺不错的!不过,地点好像太远!”

判断的当下,我想起先父的经验谈,他老人家生前以种菜为生,从没有因为“供过于求”,因而低价出售,亏本赔钱。关键在于,他认为今年卖得太好的菜,明年一定不能种;相反的,他一定改种今年最败市,卖得最差的菜。我想,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逆向思考”吧!受到先父的影响,我的投资眼光也与众不同,我笑着向提出反对意见的朋友说:“偏远没关系,搬到这里住就变得近了。”就这样,我把当时未售出的四栋房子全部买下来。

这位建筑商朋友听说买地是为了要办育幼院,也给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开价。感恩各方善缘,终于在1985年11月,弘化怀幼院正式诞生。

与大自然零距离的亲近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家,也就是弘化院区的规划蓝图。独栋的房子,前后有庭院,可以种花草、晾衣服。屋内四面墙壁都有窗户,空气流通,采光也充足。走进屋内,客厅非常宽敞,可以提供约十个小孩活动。至于孩子们睡觉的房间、厕所的空间大小,也都高于台湾有关部门儿童局育幼院设置的标准。目的是希望让孩子生活在宽敞的空间内,才不会一天到晚有压迫感。有句话,我常挂在嘴边:“人要活在天地间,不要窝在小房间。”

外在的环境也很重要,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有大树环抱着。大树成荫,护卫着我们的孩子,也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在它身上爬上爬下。而我们也习惯在大树下吃饭、聊天、办活动。邻近的农地,种植着西瓜、青菜,农民也经常热情地和我们分享收成。虽然近年来,很多农地都休耕了,但一眼望去,乡间田野的景观仍在。

在这里,如同生活在自然课本里头,因为有植物的地方,就有昆虫、有鸟。四季都可以听到不同的虫鸟叫声,尤其是蝉鸣。下雨时,听听水滴的声音,或是听听远处的海涛声、海风的呼啸声。

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辽阔且美丽的空间下,与大自然零距离的亲近,尽情地奔跑、无拘束地成长,心胸自然也会宽大。

P2-4

后记

用心管教的孩子,长大才会感恩

最近这几年,我们育幼院的年夜饭办得非常成功,很多离院的孩子,都会回来跟我们相聚。有的甚至在年夜饭前几天,就回到院内住,有的则是吃完年夜饭,舍不得离开干脆多留住几天。我嘴上虽然笑说:“大家是想回来拿红包嘛!”其实看到很多熟悉的脸孔,瞧见他们跟亲人般的保育员叙旧互动的画面,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的。

这些长大的孩子每次回到院内来,只要吃饭时间一到,就会陪着我一起打菜,跟我一起把食物放到弟弟妹妹的餐盘里,还会帮忙盯着孩子,一定要把餐盘内的食物吃干净。不只这样,看到厨房脏了、起居室脏了,离院的孩子照样跪在地上帮忙擦地板。父亲节到了,离院的孩子也会带着蛋糕,专程回来帮我庆祝。每年的登山活动,也有几位离院的孩子主动回来帮忙,陪着义工带领新一代的“弘孩儿”,在夜里出发,一起登上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

我也知道很多离院的院童,会固定看弘化的网站,偶尔还上去留言呢!甚至曾经有离院的大孩子,竟然偷偷地混在来访的义工群当中,趁机回来看看大家,但是现场却不敢跟我们相认。知道回家以后,大概是感触很深,最后才到网络上留言,表达他的感谢和想念。

信中,这个长大离院的大孩子说,自己已经是一位厨师,但还在学习中,他说成为大厨师的一天,才要光明正大地回来看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回报我和曾经照顾他的保育员。看了信之后,所有熟悉这个孩子的工作人员,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心疼又感动。孩子啊!其实只要看到长大后的你们,个个都能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当下我也请义工帮忙留言转达,告诉他随时都可以回来看看大家!

孩子的第一个留言

我是小铭,很久很久以前的院童,我已经二十七岁了。想当年在那里的我,只有两三岁。而当我出社会后,常对自己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回小时候的地方看看。看看林伯伯,看看王阿姨。”

你们好吗?我好想你们。虽然小时候我很坏,不过我已经是一个厨师啰!伯伯、阿姨,我想做菜给你们吃。但是,我的愿望还没实现,我还没成功。前两年,我在桃园餐厅当厨师,有偷偷回去找小学的同学。也有偷偷回去看院里的状况!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偷偷地去看,而是因为我还没成功、我怕漏气。林伯伯,你记得我吗?我是小铭,我好想你。王阿姨,你还在那边吗?我也好想你。

弘化怀幼院的回复

亲爱的小铭,你好!

林伯伯边看着你的留言,边笑着说:“那个小孩呀,我记得啊!也是一样很皮呀!”看完留言后,伯伯虽然很开心地跟我们谈笑,其实那一刻,他是一直猛眨眼睛的。想必他内心一定非常的感动吧!  傻孩子,是否功成名就,跟回不回家无关呀!既然回家了,当然就要进来跟伯伯聊聊天呀,伯伯很希望能再看看他的孩子,更希望你能找一天回来,煮一顿饭给院内的弟妹吃。

欢迎你快回家喔!

孩子的第二封信

因为有你,我很开心。

回想起当年,在怀幼院的我,个子很小,但是脾气却很大。自我两三岁模糊记忆中,就被送进这个大爱无私的大家庭里。给了一位菩萨面容的好长辈,照顾到小学毕业。这位长辈就是大家尊称的林伯伯。

回想当年,我心中到现在还有歉意。那时的我越大越坏,根本没去想过伯伯的用心。每天早起。念经修身养性,但我却把它当成是坏意。我离开大家庭,唯一让我耿记在心的歉意,就是我不听话地跟着几个小院童,离家出走!我全没有想过伯伯内心多痛、多难过!

那时的我,完全只记得伯伯手边的木藤。那枝木藤,是每当我不听话的时候,就出现在我面前的害怕东西,当然啰!当我被欺负的时候,它也是第一个为我挺身而出的好木藤。伯伯不管是对我或是对大家,都是一样地看待。乖就疼,坏就藤(木藤)。

就是说,在伯伯的管教下,我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要不是有当年的林伯伯,或许我还是一样不会想。伯伯的亲情,真的远远超出了父爱。如今的我,嗯~乖乖地当了厨师。虽然有回去看了小时候的家,但却还没勇气回去抱抱我永远的大家长。而知道您还很健康,我真的好高兴。

伯伯您又上新闻呦!看到您在新闻上出现,我真的好激动。为何我没勇气回到家里,向您忏悔当年翘家的错?我不是没勇气喔!伯伯(好父亲),因为我想让您见到已是大厨的我。因为我想用这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歉意。您对我的恩惠,我一直没淡忘。我一定会找个最对的时机,回到心目中的家。亲自煮个素食满汉大餐,让伯伯见见我的手艺。

伯伯(父亲)谢谢您了。

给化乐妈妈的话:

化乐妈妈,我的妈妈。我要顺便谢谢您!几年前,我爸爸过世,姐姐那时候好像有跟您联络。谢谢您很有心帮助我,一直没机会能跟您答谢。所以也顺便借此机会,向您表达谢意。

给众目前在院内的菩萨阿姨们:

感谢你们,持续着伯伯的爱心,不断照顾着目前在院的弟弟妹妹们。小铭在此谢你们,并表达内心最真的谢意!感谢!

有空,我一定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没勇气走进我内心的家!

弘化怀幼院的回复

亲爱的小铭你好。

昨晚有把你的留言,念给伯伯跟几位义工听,伯伯他听得很仔细。看着他故意把眼皮挤得很厚,似乎怕人家看到他的表情,但还是可以看到眼泪在眼眶内滚呀、滚呀的!

伯伯也聊起你跟两位姐姐,当时在院内的一些事情。也形容了你的个性,很像现在院内的某一位院童。是呀!伯伯手中的棍子,打在你们的手心。但他的心里,是心疼每一位院童的。而在场的义工,看到这样的留言也说:“值得了!一切都值得了!”

后来伯伯板起脸来,叫我们向你放话:“如果要煮东西,就快回来!不要只会在网络上留言。最好多带几个老院童回来一起煮。”但我觉得,伯伯应该是很想见见你吧!就找个时间回家看看伯伯,也看看院内的弟妹们。

化乐妈妈看到你的留言,直说真的好感动。没想到你变得这么的懂事、成熟。她也谈笑起十几年前,大家一起到溪头旅游,因为你不乖,伯伯处罚你的情景。但这些都过去了,化乐妈妈真的好想见见你。有空就回来让她抱抱!

不久后,这个孩子真的回来跟我见面。长得比我高、也比我壮,真的看不出来是当年的小不点。很有意思的是,这小孩在网络上面的留言写了一大堆,但真正看到我之后,却只挤出几句话来!大概是我的形象真的太严肃了吧!但我还是借机调侃他:“谈吐、社交的气度,还要再训练啦!不过现在当了厨师,很会煮菜哕!我倒想要试试看你煮出来的菜怎么样?”

闲聊中,也谈起了以往在院内的生活,问起几位离院孩子的状况。我请他帮忙传话,让那些大孩子都一一回来跟我报到!虽然我知道这些大孩子就算回来,也不太敢跟我亲近谈话,但从他们的举止动作中,我知道弘化的教育是深植在他们心中的。

感谢老天爷的保佑,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平安地成长,也让孩子们都懂得感恩。期待他们也能传承者弘化的精神,将来好好地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目录

推荐序:多一点点的要求、多一点点的坚持、多一点点放手!

推荐序:值得当今父母学习的教养法

自序:比教学更深入的家庭教育,以“正常”为出发点的“另类教养”

前言:对的事情,先做再说!

第一章:以天地为教室的新学习法

 人要活在天地间,不要窝在小房间

 爬树是训练孩子最好的活动

 踏上六公里的身心旅程

 大自然是最佳的心理医生

 吃苦和享乐要平衡

 无师自通的蛇板达人

 在黑暗中出发的勇气

 登百岳,让我们不一样

 要孩子相信自己,你要先信任孩子

第二章:没有课程的生活体验

 从今天开始,跟你的孩子一起吃饭

 大锅饭里头的温暖和责任

 吃素是对自己的慈悲

 晨读经典收益多

 以经典为师

 做家事不难,养成习惯才是关键

 体验“失去”,才能懂得珍惜感恩

第三章:教育者的反思

 生活体验是一面镜子

 谁让孩子变成弱者?

 不要一直问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责罚孩子的标准

 不要过度介入小孩的争执

 三代同堂的管教难处

 被过度安排的孩子

 错用物诱和交易的教育

 最怕亲子不同调

第四章:享权利也该尽义务

 适才适性,当行出色

 行行出状元,不是读热门的科系就好

 价与量的逆向操作

 跟自己赛跑

 豆荚弯曲才能破壳

 孩子才是真正的球员

 学习方向的引导

 如实的赞美

 叛逆是生命蓬勃的展现

第五章:行善的教育和实践

 收容一个孩子,帮助的不只一个人

 有了福田,才能种福

 井水越提越多,捐出去才会涌进来

 值得尊重的“捐工”

 做公益不辛苦,是享受

后记:用心管教的孩子,长大才会感恩

序言

多一点点的要求、多一点点的坚持、多一点点放手!

——简世明

教育从不该是轰轰烈烈热闹喧腾的事。但敲锣打鼓声也从未间断过。在众声喧哗中一路走来,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我,教育二十三年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拍打,站在浪头上的人,只能选择挺身战斗。

隔一阵子,就会有新的点子生发,来自不同的长官、学者与专家。我常常在研习的会场努力地听讲,记下密密麻麻的笔记,然后轻轻地喟叹:这一次,将会撑过多少时间?然后又无疾而终?“建构式教学”“协同教学”“合作教学”俱往矣!

最近戮力推广的叫作“教学伙伴一学习共同体”。远从日本莅台的教授,讲着我听不懂的话,告诉我们之前的教学都落伍了。

因为我们很慌张,因为我们面对教育议题常常不知所措,于是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话,“深刻地”做着教育的反思,指导着台湾的教育应该这样、那样做,比较着某某国家好,台湾怎么做不到?

老实说,作为被检讨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迷惑。从这端摆荡到另一端,摇摇晃晃的老师们啊,永远被要求、被实验。我在心里问着:“是否真的存在,那美好的、人人都赞同的教育彼岸?”

然后我轻轻合上这本《被遗忘的教养法》。

任凭潮来潮往,各式吸引人的思潮有如流沙;敲锣打鼓、竭力嘶喊的,终究在浪涛中逐步退去。原来一直攒在手心的,远是那经常不变的道理。

作者毫不虚华的书写,只是徐徐地叙述他在育幼院做过的一切。只是多一点点的要求、多一点点的坚持、多一点点的放手!他说:“让孩子爬树吧”“让他们做家事”“让他们每天晨跑六公里”“带他们爬大山”“让他们正常地作息”“理所当然”地茁壮!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的《郭橐驼传》。

文中说种树应该:“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绝对不可以“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

树犹如此,教养孩子也可作如是观。真正的价值大抵建立在日复一日的操持,而不是绚丽炫目的口号。

谢谢作者不懈的坚持,谢谢他努力让我们明白的事。这教养法,我将永志不忘。

(本文作者为南头县光华小学教师,著有《老师的十个对不对》)

内容推荐

孩子是否讲不听、管不动、不负责任、过度依赖?将他们保护得无微不至的父母,通常就是这些状况的推手!唯有重拾以“正常生活”为出发点的信任教养,才能真正解决。学校学不到,但父母在家一定做得到,帮助孩子独立自主、找到自己!

在林至信、张文辉著的《被遗忘的教养法(3000个孩子的爸爸让每个都成才的信任教养)(精)》中,教养过3000个孩子的超级爸爸,从爬树开始,引导孩子成为贴心、识大体、自动自发、勇敢自信、知道自己人生方向的人。晨读、洗碗、打扫、走路、爬树、登山、打招呼、作息正常……没有课程的生活体验、看似平凡无奇的细节,隐含着不容忽视的教养准则!

编辑推荐

一位爱心广如洋海、智慧深如幽井的院长,一种不应忘却、顺应人性的教养法——在这个孩子被过度保护与关注的时代,身为父母绝对要看的一本书!

林至信、张文辉著的《被遗忘的教养法(3000个孩子的爸爸让每个都成才的信任教养)(精)》的其中一位作者为台湾“弘化怀幼院”的院长,以十来年的时间、超过3000个孩子的养育,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本书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回归“正常”和“传统”,充满正能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