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市场化债转股动因概述
第一节 厘清债转股的基本含义
一、债转股的基本概念
二、债转股的分类
三、国际实践综述
第二节 把握本轮债转股的背景
一、实施背景:三大问题倒逼
二、实施逻辑:深化改革棋子
第三节 梳理降杠杆途径的选择
一、顶层设计:五位一体工程
二、路径选择:七条基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框架
第一节 上轮债转股回顾
一、主要实施方式
二、基本政策
三、实施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本轮债转股启动
一、本轮政策如何出台
二、两轮债转股措施有何区别
第三节 本轮债转股基本政策
一、市场主体的实施政策
二、政府的环境营造内容
第四节 本轮债转股配套政策
一、实施机构政策
二、推动机制政策
三、金融支持政策
四、资金筹措政策
五、税务工商政策
六、司法支持政策
七、其他配套政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化债转股操作路径
第一节 遵循3个操作原则
一、市场化原则
二、法治化原则
三、专业化原则
第二节 推进12个操作步骤
一、明确参与主体
二、达成转股意向
三、开展尽职调查
四、达成转股共识
五、争取资源支持
六、中介谈判协商
七、确定转股方案
八、履行银行流程
九、签订转股协议
十、办理转股手续
十一、加强股权管理
十二、实现股权退出
第三节 成功债转股需处理好十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降杠杆与降成本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真实负债率与报表负债率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好金融负债与经营性负债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好苹果”与“烂苹果”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有效资产与低效无效资产的关系
六、正确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七、正确处理资金、资产与资本的关系
八、正确处理债转股与明股实债的关系
九、正确处理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
十、正确处理上市退出与非上市退出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化债转股风险对策
第一节 主要风险透析
一、风险点1——转股观念偏差
二、风险点2——道德风险高企
三、风险点3——转股方式虚化
四、风险点4——转股对象错配
五、风险点5——综合成本把控
六、风险点6——转股价格不实
七、风险点7——配套机制乏力
八、风险点8——后续资金断链
九、风险点9——股权管理撕裂
十、风险点10——股权退出不佳
第二节 主要风控措施
一、市场配资源
二、过程要依法
三、信用要约束
四、投资要管理
五、责任防转嫁
六、风险防转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有效推进的建议
第一节 债转股三大主体的选择与路径
一、债权银行现实顾虑和作用发挥
二、对象企业的据实选择和心态回归
三、实施机构的顾虑和有效参与
第二节 债转股推进重点突破的六个问题
一、清产核资问题:硬性考核指标,清产核资难度大
二、经营负债问题:直融占比增高,经营负债难处理
三、债委会协调问题:债权关系复杂,债委会协调不易
四、转后管理问题:暂时化解风险,转后管理是关键
五、股权退出问题:提质增效周期较长,市场化股权退出
六、债转股定位问题:不能包治百病,债转股定位要准
第三节 成功实施债转股的12个关键
一、选择转股债权
二、形成一揽子方案
三、主导实施机构
四、处理剩余负债
五、提前沟通银行
六、培育上市公司
七、吸引重组机构
八、抓好“两制”建设
九、解决遗留问题
十、建立约束机制
十一、优化管理团队
十二、多管齐下推进
第四节 市场化债转股的思维体系构建
一、市场化思维
二、法治化思维
三、系统性思维
四、开放性思维
第五节 地方AMC的相关诉求建议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发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积极作用
三、发挥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本章小结
附录A 部分行业的推进思路
附录B 债转股实施典型案例
案例1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债转股案例分析
案例2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3 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4 陕煤化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案例
案例5 贵州省六枝工矿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案例
案例6 山东肥矿集团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7 河南豫联集团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8 渤钢系企业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9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债务重组案例分析
案例10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债转股案例分析
附录C 债转股主要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