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雄著的《魅力宋庆龄》是作者采访宋庆龄的保姆、卫士长、秘书、管家、花匠后整理而成的一部口述实录。该书通过对口述者亲见、亲闻、亲历细节的记录,运用大量珍贵图片资料,展现了宋庆龄身为国家领导人之外,作为一名普通女性的生活,如:她爱整洁、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人,尤其关心儿童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等,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宋庆龄不平凡的一生和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口述实录作品。
作者在整理本书的过程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夸大、不删改、不虚构,尽最大可能保存原始材料,从而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宋庆龄鲜活、亲切的魅力人生。
汤雄著的《魅力宋庆龄》作者自1982年至2008年间,陆续采访了在宋庆龄身边工作过的秘书、保姆、卫士长、寓所管理员和绿化工等6位知情人,透过这些知情人回忆的点点滴滴,读者能更加真切地领略到一代伟大女性宋庆龄的独特魅力。
保姆钟兴宝口述实录
周科长就说我行,还说叫我去首长那里工作,是组织上经过认真考查与挑选才决定的,是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
汤:钟阿姨您不容易,这么多的阿姨(保育员)不选,独独选中了您。
钟:事实也是这样的。当时我做阿姨,看看小人这些小人,都是领导的小人。那年六一儿童节,托儿所要在节前赶做一批小人穿的小围裙与小衣服,要求很高的,托儿所里的几个阿姨都不会做。拿到外面去加工,时间又来不及了。当时,我们托儿所所长沈粹缜非常着急。我知道后,就对她说,让我来试试。沈粹缜就同意让我试试。我就先做了一套样子交给她看。她一看,非常开心,说完全合格!还表扬我手巧。后来,这批小衣裳就交给我们几个阿姨全部赶在儿童节前做了出来。首长开心得不得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到首长身边工作,是沈大姐亲自向首长介绍的。她是我同乡(沈大姐即沈粹缜,苏州市光福镇人,邹韬奋的夫人,也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的母亲;钟兴宝,苏州光福镇舟山村人,与沈粹缜是同乡。笔者注)。1943年,他爹(指尤顺孚的父亲。笔者注)生病走了,留下我们娘三个,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就到上海去找生路了。在上海,我先是做刺绣,打短工,后来到浦东的一家农场打工。新中国成立那年,农场关闭,我失业回家。1949年11月,经政府失业登记后,我就经沈阿姨亲自介绍,到虹桥路的福利会办的托儿所当阿姨了。
汤:那么,当天您就见到宋庆龄了?
钟:是的。周科长找我谈过话后,当天下午,他亲自开车,与陈文招一起,陪我到宿舍里去把行李打个包,就把我送到首长家去了。首长的家在淮海中路1834号,我们从虹桥开车,一会儿就到了。我看见首长的家是幢小洋房,屋外是围墙,围墙上有电网。里面有个小花园。看门的解放军是认得周常鹿和陈文招的,所以我们的汽车就直接开进去了。车子到里面后,李同志就过来接我了。
汤:李同志是谁啊?
钟:就是首长旧社会就用的保姆,名字叫李燕娥。她长得胖胖的,说一口夹生的上海话。后来我才知道,李同志是1912年生的,我是1915年生的,她比我大三岁。当时李同志看见我就开心地说:“来啦,我们都等好几天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走,我们上楼去见太太。说着,她就领着我一个人上了楼。
汤:周科长与陈文招都没有上楼去?
钟:没有。他们把我送到首长家后就开车回去了。后来我才知道,男的都一律不准上首长的楼上去的。
汤:当时您心里紧张吗?
钟:怎么不紧张!上楼梯时心里直跳。李同志一路领我上去,一边轻轻地关照我说:“到了楼上,见到太太,就喊首长;首长问你什么,你就讲什么。”我点点头,记住了。接着,李同志把我直接领到楼上一个房间里。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正门五斗橱上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当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并肩站立的照片。另外,除了大衣柜、梳妆台、床头凳和仅有的一把沙发椅外,就是正中那张大床了。当时首长正靠着一只枕头倚在那张大床上。李同志把我领到她床前后,轻轻地对她讲了一句:“夫人,福利会派来的同志来了。”我就连忙上前叫了声“首长”。首长听了,就从枕头上抬起头,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用上海话对我说:“来了,好咯。”我这才不紧张了。首长当时感冒了,面色不太好,头发也有点乱,与平时照片上看见的有点不一样。她朝我招招手,叫我走近点,然后问长问短地聊了几句。
汤:宋庆龄都问了您什么呀?
钟:问了我是什么地方人,今年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怎么会到上海来的。当我告诉她我老家爹娘生有儿女九个、我排行第六时,首长还笑着说:“喔哟,生介许(这样。笔者注)多呀!”最后,首长对我说:“你不要以为到我此地来是做阿妈(吴语:女佣。笔者注),你还是我的女副官、女警卫。我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你就是我的亲姐妹。”她还要我以后不要拘束,不懂的地方多问问李同志,慢慢地什么就都会做了。
汤:宋庆龄和您说话,都是说上海话?
钟:她平常和我们都是说上海话,只有和外国人或者北方来的人才说普通话。有时候,对有些不懂中国话的外国客人,首长就直接用英文。她的上海话中带一点浦东的口音。我当天就在李同志一步一步的带领下,开始工作了。首长当天的晚饭,就是我端上去的。
汤:宋庆龄的家大吗?
钟:大。主楼、辅楼共两幢楼,楼上楼下,房间很多。一开始会走错房间。不过有李同志领着,我不会走错。后来我熟悉了,就不再要她领了。
汤:你当时每月有多少工资?
钟:刚到首长身边工作的时候,首长为我每月定了20元的工资,后来陆陆续续给我加;到她过世的时候,我的工资是50元。当时也不全是吃首长的,我自家也要贴饭钱,只是贴得比较少。我们这里吃饭不像在外面食堂吃饭那样实打实的。首长讲,你们只拿这点薪水,我本不应该要你们的饭钱的,但这样做,人家要和你们攀比的,我只好意思一下了。我和李同志和后来的顾金凤(1973年5月1日起担任宋庆龄的保姆。笔者注)三人每月的工资,都是首长从她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呢!
汤:宋庆龄真伟大,她是不想给国家增加负担。
钟:是的,后来黎秘书(黎沛华,女,宋庆龄的秘书。笔者注)也这么说的。当时黎秘书曾对首长说,我与李燕娥的工资完全可以改由公家来支付,可是首长坚决不答应,说不愿意增加国家的负担。P3-5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反思。自古以来,上古先民用口头语言把过去的人和事讲述出来,后来的人又把所知所闻讲授给下一代。这样的口口相传经许多人的参与和许多年代的传承,再加上一代又一代的复述者所添加上的想象、夸张甚至虚构,其传述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变形,记忆难免有差错,或者不准确。
为最大可能地准确记载历史,当事人口述、采访人现场实录时所形成的原始文字(录音)记录,是当时留下的最权威、最真实、最具体、最生动的蓝本,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场采访手记。
口述历史实录便是当时现场采访手记的还原,是一种忠实还原历史的文字表达形式。由于整理者在整理过程中以严肃的态度,不夸大删改,不虚构伪造,在尽可能地保存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还原了当时采访记录的原状,从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与可亲度。同时,由于口述历史的内容均是口述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迹,他(她)们所述说的环境、所描述的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所以,口述历史实录又比许多从间接材料搜集拼凑的传说更加真实、具体、生动、活泼,保持了它的真实性、权威性和鲜活性。
《魅力宋庆龄》便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口述历史实录。
笔者通过30年的努力,先后采访了曾在宋庆龄身边服务过的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形成了笔者在抢救、挖掘、反映宋庆龄的独特魅力这个题材上的权威性。现在这部长篇口述历史实录,便是笔者根据历年采访当事人的手记及与当事人的来往书信整理而成的。与先前出版过的同类书不同的是,对一些囿于当时种种原因被删除的情节与细节进行了复原,一些珍贵的照片也得以披露,故而使此书还具备了一定的解密性、探秘性与可读性。
热爱宋庆龄的广大读者与专家、史学家乃至相关的宣传媒体,都可以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领略宋庆龄的光辉事迹。尤其是这部作品基本上都是围绕宋庆龄的日常生活开展,挖掘与再现了宋庆龄大量鲜为人知、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读者们也可以从侧面进一步感受到宋庆龄伟大的人格魅力。
抢救、挖掘、搜集、整理、撰写是项艰苦的劳动,我得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但我想我的努力还是值得的,因为我写作的同时不但了却了我的一个夙愿,更为历史、为国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产。在此,我还要向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当事人表示感谢,并感谢周和康师傅的爱人李秀菊和安茂成师傅的爱人杨翠玲,若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一笔笔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很可能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谜团中。
这部作品的完成,使我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无比喜悦,因为她不但还原了一个血肉俱丰、情义双全的宋庆龄的形象,还使我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让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愿我的这部口述实录能做到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后人,也无愧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