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成立之初,锦衣卫并没将这个内侍宦官领导的特务机构太当回事。对此,东厂大小头目们心知肚明,他们选择了低调,对锦衣卫也尽量团结与配合,东厂和锦衣卫过了一段不错的“蜜月期”。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特现象,首先是东厂成立之初根基还不牢固,不足以与锦衣卫全面抗衡。比如东厂早期并不像锦衣卫那样拥有自己的秘密监狱,它只有缉拿和侦察权力,并没有审讯权,缉拿的犯人交给锦衣卫审讯,与锦衣卫分工不同,两者之间交集比较少。
此外,明太祖内臣不得干政的遗训还在发挥一定影响力,迫使东厂宦官们不得不低调。明太祖为了防止太监干政,特地为后辈儿孙设置了许多“防火墙”,除了宫门口悬铁牌警示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不准太监学文化,因为文盲能力有限,无法处理繁杂的政务。
但选择低调,并不等于就甘心埋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毫无疑问,东厂当家的太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太祖死后也不过数十年,宫廷对太监的管理开始出现松动。宫内有大量事情不得不依靠身边太监去办理,单靠愚民政策,用一帮睁眼瞎,肯定没法办好差。明宣宗时期,皇帝将有些事交给贴身太监帮忙做,然而一群文盲办事,效率低下,很难称心。宣宗认为剥夺太监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合时宜的,提高太监文化素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便在宫内设置太监文化培训学堂——内书堂。
据明末太监刘若愚《明宫史》记载,内书堂读书“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在皇帝的亲切关怀下,内书堂师资队伍可谓超级豪华,其中领衔首席教师竟然是当时的大学者陈山,教师队伍大多是来自翰林院的饱学之士,讲授内容为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与普通士人学习内容并无二致,如此高级讲师团授课,教出的学生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老师们教得尽心,太监们学得用心,双方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太监在这些大儒辛勤教导之下培养成长起来,委派到内廷各个岗位,其中不少人走上东厂领导岗位,然后用老师教授的知识来和老师及其弟子组成的外廷朝臣官僚斗个你死我活,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讽刺。
东厂正因为是太监掌管,有着锦衣卫所不具备的优势。出任东厂厂督的太监大多是皇帝的心腹,曾在皇帝身边长期服侍,对皇帝的心思揣摩了解得透,知道皇帝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所以他们知道如何迎合皇帝去办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宫禁,随时向皇帝奏事。跟东厂这些优势一比,锦衣卫的劣势就很明显了。搞情报很注重时效性,锦衣卫搜集到了重要情报,无权直接向皇帝报告,只能通过司礼监太监转达,能不能第一时间向皇帝奏报,或者如何奏报,完全要看司礼监太监的心情了。
对锦衣卫的奏报,司礼监充当过滤器的作用,凡是对太监或者东厂不利的都会压住不报,或者直接驳回。要知道东厂掌印太监往往由司礼监二号或三号人物出任,有时候甚至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本人兼任,胳膊肘往外拐的傻事自然不会做。常出现这样情景,司礼监将锦衣卫辛辛苦苦得来的功劳记在东厂名下,面对这种情况,锦衣卫有冤难伸,打掉牙也只能和血往肚里咽了。
锦衣卫处处受到东厂节制和打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锦衣卫见了东厂自觉气焰矮了半截。自从东厂设立以后二百多年,锦衣卫再也没出过像纪纲那样敢于挑战皇权的指挥使,但历任锦衣卫指挥使大多得以善终,没有落得像纪纲那般下场。
P30-32
崇祯十七年(1644年),立国近三百年的大明朝在内外交困之中,轰然倒下。一个王朝的覆灭,绝不是单一原因导致,明朝灭亡后,关于它亡国原因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
明朝的灭亡,在整个东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氏朝鲜孝宗甚至一度打算北上出兵帮助明朝复国。在南明永历帝时期,在华的基督教传教士曾谋划联系教皇,企图联合欧洲诸国教士团,帮助明朝抗击大清,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不过就算出现某种外在力量的干预,也无法改变明亡的大局。
明朝灭亡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三个小政权,但都非常短促,不过是昙花一现。一些忠于明朝的势力开始开辟海外根据地,不少明军残余部队进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郑成功割据台湾数十年,直到康熙年间,才被清军收复,至此,明朝势力全部消亡。
清朝建立以后,为了表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宣布自己政权取自于李自成,而非明朝,企图占领道德制高点。为了控制人民思想,大清皇帝先后制造大量文字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庄廷鑨《明史》案,牵连甚广,前后数千人被诛杀。
进关伊始,还未完全站稳脚跟,清朝就开始修《明史》,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前后历经九十四年才正式成书,开创了历代官修史书之最。
《明史》对史料的取舍是有选择性的,史实记录时也刻意采取曲笔和模糊处理。乾隆年间开始大规模编纂《四库全书》,对历代书籍,尤其是对关于明朝的书籍进行肆意删改和毁坏,所以今天看到的明朝历史,早已不是它本来的面目。
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宦官干政尤以东汉、唐、明三代为烈,而明朝是宦官擅权的巅峰,究其原因,与东厂这一特殊机构的存在不无关系。
关于东厂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至丁易先生《明朝特务政治》一书出,世人皆开始以特务机构称呼它,丁易撰写《明朝特务政治》时期,恰逢民国黑暗年代,当时特务政治横行,所以不乏春秋笔法的意蕴,以历史之酒浇心中之块垒的意思。
东厂的存在基本贯穿明朝一代,几乎渗透到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要评价东厂,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有一点毋庸讳言,它是皇权专制下的统治工具,它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做了大量黑暗不光彩的事情,这些理应受到历史的唾弃,但仅仅这些远远不够。
传统的思维惯性,使得许多人容易用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看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容易从道德角度去审视,但是真实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理论上,在帝国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其实具体到每个朝代,皇权的大小不一样,就是同一个王朝,每个皇帝的权力也存在差异。以明朝为例,除了明初的洪武、永乐两朝君主比较强势外,以后历代皇帝权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明朝有当时世界范围内比较先进的内阁制度,内阁的官僚都是以儒家学说培育出来的士大夫,由于受孔孟思想影响,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百姓苍生代言人自居,使得皇帝意志很难完全施展开来。
内阁与皇帝的较量,就是传统君权和相权的博弈,明朝的文官是很不好对付的,许多时候,皇帝以一己之力与整个文官集团做斗争,往往占不到多少便宜,只能以打大臣屁股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文官们依靠手中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主导权,皇帝也往往有所忌障。
历来君主都向往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为了抗衡内阁,明朝皇帝设立了一套由宦官掌握的管理机构,即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二十四监,它有一套与以内阁为首的外廷相对应的班子,形成了内外廷并存的二元统治模式。内廷与外廷犹如皇帝两只臂膀,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总体来说,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平衡。正因如此,明朝有的时期,皇帝儿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机构正常运转,也没出现权臣架空皇帝的现象。
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权倾一时的宦官,他们无一例外都掌握着东厂这一庞大的特务机构,这些权宦无论怎样飞扬跋扈,都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而已,一旦皇帝决定抛弃他们,覆灭不过朝夕之间的事。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人都曾经不可一世,但多年积累的政治资本,抵不过皇帝轻飘飘一句话,只能束手就擒,引颈待戮。
这些东厂头子之所以能为所欲为,主要倚仗皇帝的信任,他们大多是从皇帝幼年起就照顾起居,使皇帝对他们产生了依赖和信任,而且常年生活在皇帝身边,对皇帝的喜好、脾性都无比了解,所以更能投其所好,这些都是外臣所不具备的。
汉唐时期的权宦,往往能够操纵皇帝,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废立皇帝。唐朝有几位皇帝就丧命于宦官之手,唐朝中后期宦官直接掌握皇家禁卫军神策军,轻易就可以控制皇帝的人身自由。但是,明朝权宦自始至终无法做到,他们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讨得皇帝欢心。
东厂大堂内,供奉着岳飞的巨幅画像,院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流芳百世”,后世人觉得这看上去很滑稽,是虚伪的东厂太监们对外释放的烟雾弹和一种自我标榜。笔者觉得不然,岳飞身上体现出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皇帝的忠心,同时还有被世人不理解,最后被蒙冤杀害。东厂之所以将历代厂公的牌位和岳飞画像供奉在一起,就是告诉东厂的大小特务们,东厂所做的事就是要忍辱负重,会挨骂名,还可能蒙冤死于非命,但相信后世终会真相大白于天下,声名会流传后世。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阴暗之中,内心中一定会煎熬、压抑,所以相信每一个东厂大小头目在岳飞画像前上香、行礼的时候,也是在寻求内心的一份自我安慰。
东厂的历代厂公中,不少人摧残忠良、荼毒百姓,但也有正直忠厚的人。但无论忠奸善恶,都无法左右东厂是皇帝统治工具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被标榜为真命天子,一切行为都必须是正确的,残酷卑劣的骂名必须由东厂来扛。
畸形的社会产生畸形的制度,也催生畸形的人,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宦就是畸形皇权社会的产物,是皇权将心中的魔鬼放出,在这些人的身上无限放大。
明朝历史上曾有不少人提出废除东厂,但皇帝可以抛弃作恶的太监,却从没有舍弃过东厂,因为皇权才是一切罪恶的本源。
随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大明王朝彻底土崩瓦解,东厂也跟随王朝一起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深处,但是不叫东厂的“东厂”依然会改头换面登上新的历史舞台。
印象东厂
武侠影视剧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港台地区推出了许多武侠剧,其中不少堪称经典之作,成为几代人的回忆。在为数众多的武侠剧中,有一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那就是由徐克监制、李惠民导演的《新龙门客栈》。
《新龙门客栈》的故事背景是明朝中期的英宗天顺年间,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昏暗,许多忠臣遭到由宦官把持的东厂的打击迫害。兵部尚书杨宇轩为官清廉耿直,遭到东厂大太监曹少钦嫉恨,遂假传圣旨,将其迫害致死。侠女邱莫言等人救出杨宇轩子女,逃往大漠边关龙门客栈,与杨宇轩部下周淮安会合。孰知此举正中曹少钦下怀,想趁机引出杨宇轩的部下周淮安,企图斩草除根。在邱莫言一行抵达龙门客栈后,没多久东厂三大档头带领众高手便尾随而至,悄然无息地包围了龙门客栈,于是,上演了一出江湖儿女与东厂鹰犬之间的生死搏斗。
大漠黄沙,恩怨情仇,整部影片荡气回肠,尤其是由甄子丹扮演的东厂大太监曹少钦,狡诈阴险,心狠手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实香港武侠电影中关于东厂的还有很多,《新龙门客栈》是其中比较经典一部。
许多人在观看影片后,都对东厂这一明朝特有的特务组织产生了好奇,但大多数人对它了解并不多,仅限于影视剧呈现出来的形象。东厂作为明朝重要的权力机构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又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无意颠覆历史,只想拨开迷雾,与读者一起走近这个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神秘组织。
《东厂(皇帝身边人)》由李金海著。
明永乐十八年,成祖朱棣设立东厂,这个明朝独有的特务机构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皇帝的耳目,东厂负责监察百官、刺探情报,常与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厂公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行事不受律法约束,往往拥有极大权力,“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万历新政”“妖书案”“东林党狱”等事件背后均有东厂身影。刘瑾、冯保、陈矩、魏忠贤等厂公在历史上或褒或贬,争议巨大。抛开固有印象,东厂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又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越靠近权力中枢,攫取权力的机会就越大。皇帝身边人系列,例数帝王身边的各色人物——大臣、宦官、妃嫔、外戚、侍卫……如何在权力的金字塔上,踩着尖刀起舞!
东厂,大明朝政治“特产”,制衡锦衣卫、引发土木堡之变、推行万历新政、追查妖书案……他们是皇帝的忠犬、文官的梦魇。他们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却亦有人热血未凉……
李金海著的《东厂(皇帝身边人)》从东厂的成立讲起,介绍了数位厂督的故事。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本书无意颠覆历史,只想拨开迷雾,与读者一起走近这个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神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