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格编辑部编的《时刻(枕边书)》是爱格以最贴合读者兴趣的主题为立足点,以高标准的阅读品位为追求,倾力打造的一本多元化、娱乐化的文艺流行读本。旨在创造心灵与视觉上的双重高品质美学体验,从而传达一种既契合时尚潮流、又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希望用清新的文字为我们记录生活中每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时刻》自上市以来,读者反响热烈,每一次的主题让读者充满共鸣,目前已有稳定的读者群。
| 书名 | 时刻(枕边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格编辑部编的《时刻(枕边书)》是爱格以最贴合读者兴趣的主题为立足点,以高标准的阅读品位为追求,倾力打造的一本多元化、娱乐化的文艺流行读本。旨在创造心灵与视觉上的双重高品质美学体验,从而传达一种既契合时尚潮流、又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希望用清新的文字为我们记录生活中每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时刻》自上市以来,读者反响热烈,每一次的主题让读者充满共鸣,目前已有稳定的读者群。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枕边书单,在入睡前翻几页才能安然入眠。爱格编辑部编的《时刻(枕边书)》带来关于读书的故事,读一本好书宛若交了一个好友,会变成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一路相伴,永不分离。 目录 卷首 它只是我的月亮/那夏 视觉·影子的独白低语 策划·枕边书 失眠症漫记/猫河 白日梦与芝士蛋糕/真树乃 化身为龙的经验谈/罗赛迩 漫长的夏日和黑夜蝙蝠事件/良昭 千万里路,换同归/陆凉风 离开的图书馆/二白 阅读启示录/十七 采访 杂字 文字就是精神食粮 唐家三少 看书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爱好 专栏 【一个人·方悄悄】我和他的枕边书 【卫星之爱·猫河】每秒9.8米 【朝九晚五·鳄鱼姐】长相是不是职场的通关凭证 【一席茶事·简洁】时间的刻度 专题·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Petora 我们读什么 我初初见你,人群中独自美丽 夜读仪式感 小说能被改编成日剧的作家,都是有名的作家啊 谈书 散文 窗前流水枕前书 有些故事是璀璨的梦/韩小暖 热议点 纸质书真的OUT了吗?当然没有 微阅读时代,开启阅读新方式 小说 别爱上孤独的灵魂/那夏 你在我翻山越岭的尽头正当年少/苏小城 有些话,我不能对你说/李荷西 火星生活/猫河 策划·约会书中人 征集 送给你关于爱情的拼图 送给你只言片语的幸福 送给你无往不胜的勇气 小说 消失在夏天的人/若怀特 不完美的约会/CIalre 不老城/明开夜合 绘本 远星如梦 编读往来 知“二” 推荐 试读章节 白日梦与芝士蛋糕 “睡前故事”这个概念,在童年阶段是最为清晰的。或者是因为 电视中总会上演妈妈读故事哄孩子睡觉的情节。我便也有样学样地搬来四五本故事书和漫画放在床头等着妈妈来读。我小的时候,似乎刚好是日本漫画刚刚引进中国,电视上可以看《灌篮高手》《棒球英豪》《蜡笔小新》的时代。人民美术出版社总共43册的《哆啦A梦》(当时的译名是《机器猫》)差不多成了被识字不久的我奉为人生之书的存在。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吧,我就把43册《哆啦A梦》全部看完,爸爸又一口气买来总共13册的剧场版漫画,以及《七龙珠》和《Q太郎》,并在报刊亭订了《儿童漫画》和《米老鼠》杂志。可以说我的童年B寸代,整个是浸润在各种各样的漫画之中的。不过,当时的大人们好像并不懂得看漫画和正经读书的区别,我便也一度成为了长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凡被自家孩子的尖叫跑阍吵得头痛时,就把我像个榜样似的搬出来,“看看人家!和你一样大,人家就知道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 我当时是完全没有觉得自己有在从中学习什么的,但是回头想想,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才学会汉语拼音没多久,却可以对照着字典一个个翻找自己不认得的字并标上音节,这种不自知的输入,说不定是学习中相当难得的部分。 后来识字多了一些,开始自己去当时的新华书店选书。买来厚厚四大本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如同抱着一个超大蛋糕那样兴奋无比地抱回家,但可惜的是直到今天,那套书我终究是没有看完,可能只是看了绿色封皮的《自然环境》那一册里介绍植物的部分,便又回头去翻那些已经快被翻烂的漫画了。 不能说这样是好是坏,但我挑选书的原则,就只有能否带来阅读快感这一点。至于其他什么有意义,有谈资,流行与否,在我个人的心情面前都不值一提。 相当粗暴的标准。 而阅读快感这个东西,则又是相当因人而异的。像是比起长篇,我更喜欢短故事;比起被生活碾压后绽放出的人性光辉,我更喜欢盲目的绝望或者盲目的乐观:比起起快节奏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更偏爱絮絮叨叨一整页的心理活动。它没有准则,没有正确与否,应也不存在“高级”与“低级”的差别。 凡是与文字工作沾边的人,大概都有被要求推荐书的经历。过去曾在语言学校认识一位同学,她与我同龄,平时会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写一些散文和小说,有一次,她收到一个公众号的邀请,以语音的形式和读者们分享喜欢自勺书和关于读书的经验。她最后是这样说的:希望读者们可以去看一些有价值的书,因为一种高级的人文环境,是构成一个好的社会的必要因素。 我觉得对,也不全对。 谈到具备价值的书,便很容易让人想到社科图书或者文学戏剧上的经典名著,但它们是否能够填补人全部的精神缺口呢,我觉得并不足够。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是可以让所有人都有精神归处的社会。一些明知不积极不明朗的情绪,一些白日梦,一些恶意与愤怒,一些对纯粹的天真向往,都应该有一个被收容的空间。这些情绪不会因为理智和正确的教导而消失不见,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它们反而会兀自疯狂地生长起来。 高中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从《挪威的森林》接触到村上春树,但真正开始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的两本非虚构作品《地下》和《在约定的场所》,以及《村上朝日堂》系列中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小散文。 这两本作品是关于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的采访,《地下》是对受害者的采访,《在约定的场所》则是采访奥姆真理教的信徒(或原信徒)。其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即一个社会,应该具有接纳从正常社会脱落下来的人的次体系。 话题引至这个方向或许有些太过严肃,我在读过这两本书。读过他人的迷茫与困惑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小便接触到的一本本书和杂志,其实是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空间的。 像是无意义的,没什么内涵的,不具备现实性价值的,大概只能放在枕边和马桶旁,在简历上绝对不会提起的东西,其实是必不可少的。 更年轻的时候,想要写能够被人记住的东西,到了现在,则开始想要写人们能在睡前想起的东西。 大概四五年前,在图书网站打折的时候,像小时候收集全套《哆啦A梦》那样收全了牛皮纸封面的《村上朝日堂》全集,躺在床上看他絮絮叨叨地写猫、写美国超大的牛排、写为数不多的奇形怪状的梦、写在酒店房间抽屉内发现的不可描述的杂志。 他还写到读者的反馈,读者指责他一年到头写这些无聊的东西简直奠名其妙,不明白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他点头称是,并说自己的确也想不出来这东西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但是没有办法,今天也还是得写同样的东西,请大家对此务必见谅,凑合着看吧。 实在是相当果断又孩子气的回应方式。 关于村上先生,其实还有想起来便觉得十分幸福,幸福得恍如隔世的记忆。 曾经有个喜欢的人,经常会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到他家中去,吃过晚饭之后回来。每每在下午四点钟左右,他的房间便会被斜射进来的橙红色日光灌成一种相当温柔的颜色,像是大颗的橘子果冻,也像是木瓜奶昔。也是在那个房间里,我看到村上先生那一篇《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他写到他新婚的那段日子,两个人住在一间极其马虎的房子里,连买取暖炉的钱都没有,只能和妻子与猫一起拥抱取暖。他写:“虽然冬天是地狱,但是春天美妙无比。我和她抱着猫到路轨上晒太阳。安静得简直像坐在湖底。我们年轻,新婚不久,阳光免费。” 我在这样的房间里读到这样的文字,一时之间仿佛觉得自己回到小时候的第一个家,晒着太阳度过一个又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手边有一本漫画就可以,也许两本更好。 认真形容一下的话,觉得是好像随时可以在那个房间里变成一块芝士蛋糕的经历。自从在《银魂》当中看到这句话,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想用在一切场合一切时间。开工作会议的时候突然想要变成芝士蛋糕这种事也不是一次两次,要么巧克力蛋糕卷也无妨,或者咖啡果冻也是相当不错的——无休无止地做着这样的梦。倘若说这种时候有人突然来搅局,讲一些什么做人不可如此要利用宝贵时间晚上八点至睡前的几个小时决定人生之类的话,我说不定会将手边的奶油蛋糕或者果粒酸奶之类的随便什么东西糊到那家伙的脸上……是说真的。P14-1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