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课的逆袭(60堂不烧脑的思维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冀剑制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冀剑制著的《哲学课的逆袭(60堂不烧脑的思维课)》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普及读物,作者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轻轻松松讲清楚了烧脑的哲学问题。作者提出,哲学不仅无法增加你的知识,还会减少你的知识,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很确定的知识。哲学不能给你答案,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它会给你无限的能量。哲学思考方式是人们面对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全书内容探讨五大问题:哲学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有道德?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如何才能确认我的知识是对的?作者以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的说明,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思维国度的大冒险,非常适合作为这学入门读物。

内容推荐

冀剑制著的《哲学课的逆袭(60堂不烧脑的思维课)》这是一本精彩、清晰、极具可读性的哲学入门佳作。

很多人认为,读哲学对思考有帮助。还有人认为,读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知识。

作者残忍地指出:错!知道一百个哲学家的名字,记了一百个专有名词,甚至还读了一百个理论的简介和哲学家名言,这对思考有什么帮助呢?如果想汲取新知识,为什么不去读科学呢?事实上,哲学不仅无法增加你的知识,还会减少你的知识,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很确定的知识。

作者说,哲学是一门追求未知真相的学问,是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系统中寻找的可能性。哲学挑战那些目前没有答案的问题。哲学不能给你答案,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它会赋予你自由的力量。

从以上观点出发,作者以缜密的思辨、流畅的文笔,将多年教学经验和生活案例浓缩于此,把东西方哲学中重要的60个问题做了极为精细、清晰的思考建构,轻轻松松讲清楚了那些需要颇费思量的哲学问题:哲学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别人有心灵吗……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这些哲学问题,找到通往智慧的入口。

目录

第1篇 哲学是什么?

 01为什么要读哲学?

 02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03哲学究竟是什么?

 04先有哲学问题,才有哲学理论

第2篇 人生哲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05人生意义的问题

 06人生有意义吗?

 07虚无主义:人生没有意义

 08享乐主义:活着就是要追求快乐

 09禁欲主义:禁欲才能获得最好的生命

 10幸福来自于德性

 11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12神的存在问题

 13阿奎那的宇宙论论证

 14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

 15恶的难题

 16全能神的存在诡论

 17康德论神存在论证

 18马雷夏的自然欲求论证

 19帕斯卡的赌博论证

 20诺齐克的经验机器论证

 21人生意义无法用语言表达

 22了解人生意义需要实践型知识

第3篇 伦理学:为什么我们要有道德?

 23你喜欢道德吗?

 24提倡道德是好是坏?

 25孔子的道德观:以仁为本,以礼为遵行法则

 26康德伦理学:无论如何都不可说谎

 27效益主义:带来幸福的谎言是可以说的

 28道德有客观依据吗?

 29从实然与应然的问题看道德基础

 30利己主义: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

 31德性伦理学

 32仁心佛性论

第4篇 形而上学:这是个怎样的世界?

 33哲学始于惊奇

 34实在论:世界真实存在

 35现象论:存在的只有现象

 36直接实在论:世界就如同我们所见的那样存在着

 37灵魂存在问题

 38心物二元论:心灵与物质两者并存

 39唯心论:世界是由心灵所构成

 40唯物论:心是由物质所构成

 41奥卡姆剃刀原则:不要做多余的假设

 42取消式唯物主义:意识根本不存在

 43自由意志存在吗?

 44我们能造出人工心灵吗?

 45不同的世界观,看见不同的世界

第5篇 知识论:如何才能确认我的知识是对的?

 46何谓知识?

 47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

 48知识的种类(一):事实型知识与实践型知识

 49知识的种类(二):自我知识

 50知识的合理性结构与笛卡尔的怀疑

 51基础论与理性主义

 52经验主义式的基础论

 53康德基础论:以先验综合判断为基础知识

 54融贯论:所有知识互相支持

 55怀疑论

 56他心问题:别人有心灵吗?

 57逆反感质问题

 58自我:“我”是什么?“我”存在吗?

 59因果律:“凡事必有因”是正确的吗?

 60归纳法值得信赖吗?

第6篇 其他哲学领域

 61逻辑与批判性思考

 62科学哲学

 63社会正义

 64寻找完美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65价值相对主义对人生观的影响

 66美学:人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67结尾:求道的哲学

后记

试读章节

01为什么要读哲学?

如果不是哲学系学生,或未来没有打算要成为哲学家,那么,学哲学做什么呢?最常见的答案是,“读哲学对思考有帮助。”这个答案当然是对的。但是,很多人读哲学的方式却对思考一点帮助都没有。试问,就算你知道一百个哲学家的名字,背了一百个专有名词,甚至还读了一百个理论的名称、简介和哲学家名言,这些东西虽然可以在谈话中增添很有学问的风范,但对思考有什么帮助呢?当你翻开一本根本看不懂里面写些什么的书,虽然放在书架上很威风,但这又对思考有什么帮助呢?

哲学无法“增加”你的知识

或许,有人会说,“学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知识。”但是,我却要说,“这是错的!”哲学理论基本上不会让你增加知识,尤其不会告诉你任何关于世界真相的学问。想增加知识,应该去读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着丰富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吸收。一个不懂任何哲学理论的人,说起话来或许少了点深奥的气息,但完全无损其丰富的知识涵养。在获取知识的目标下,哲学,不懂也罢。

事实上,哲学不仅无法增加你的知识,还很可能会减少你的知识,尤其是那些你认为很确定的知识。而且,如果哲学无法减少你的知识,那你的哲学就白念了。“减少知识”,反而是念哲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什么叫作“减少知识”呢?简单地说,就是把你原本确定认为是对的东西、可以满足的解答,变得越来越少,少到你甚至无法确定任何事物的是非对错。而且还可以更少,少到你原本借以用来认识事物的原则,甚至预设,都可以动摇。当然还可以再更少,少到你连“自我”都可以不确定“它”的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没有了“我”,是什么在怀疑?是什么在不确定?你甚至可以开始不确定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怀疑”这一回事。那么,这种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有的,这就是自古以来一直被人歌颂的,称之为“智慧”的东西。智慧,让人更深刻地观看一切,当哲学带领我们进入一切知识最根源的地带,我们将蜕变成另一种类型的思考者。

哲学思考有何特点?

或许由于哲学的名声太响了,近年来,许多科学家纷纷表态对哲学的轻视。“不需要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照样做得好!”“不需要哲学的训练,思考能力一样没问题。”从我(一个同时具备科学与哲学教育背景)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观点都是对的。做科学研究,不一定需要任何哲学基础。做科学上的思考,也可以完全不需要哲学的思考能力训练。既然如此,哲学究竟对思考有什么帮助呢?有什么非得读哲学的理由吗?答案是,看你要思考些什么。

做科学思考,我们站在一些确定的知识基础上,从这些点出发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并且证实这个假设,最后获取科学研究成果。训练这种思考能力,并不需要特别去读哲学。科学方法的训练就足够了。有些哲学理论对寻找假设,或是建立衡量标准有帮助,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需要时再学即可,不用特别为此读哲学。那么,哲学究竟对什么样的思考有帮助呢?

科学思考方法与哲学思考方法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使用时机与目标的差异。科学是在一个有确定性的知识系统中寻找解答;而哲学却是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系统中寻找最大可能性。哲学探讨的议题大多是没有“正确答案”的。这并不是说,哲学无法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人类知识发展中,一旦某些哲学议题开始能够产出正确答案,开始从不确定的系统转变成有确定性的系统时,这个领域就即将脱离哲学而自成一门新科学。

哲学永远继续挑战那些仍旧处在没有答案状态的问题。所以,如果想要学习知识、想要知道答案与真相,要学的是科学,不是哲学。但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很想解开某些目前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追问人生意义,那么,你或许会开始走进哲学领域。最初,你会想要借由阅读哲学来获得答案,就像许多以第一志愿进入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一样,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些人大多会感到很沮丧,因为书本里面没有真正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你也不用想通过读哲学去发现答案,因为,这里没有答案,或者,你会看到一大堆答案,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能让你完全满意。

这种情况使得某些人放弃哲学,但也有些人干脆开始自己找答案。这个心态的转变同时造就了不同的处境。哲学虽然不能给你答案,但在你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哲学会供给你无限的能量,让你在无边无际的思想世界里任意遨游。P4-7

序言

迎接哲学的新时代来临

在人生中的某一个时刻,有些人会有一个思想上的大转变,开始关心一些原本不会去想的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变化,只不过不一定会让别人知道。有时是怕被嘲笑,有时是自然忽略了,有时则是觉得跟凡夫俗子没什么好说的。

我当时认为这样的转变很酷,对事物开始有了更深刻的感触,还让我的文字活了起来。顺着它,我开始阅读哲学。虽然我对哲学产生兴趣的时间很早,但并没有立刻选择哲学系(当时要读的五专也没这个选项)。而是从机械、电子、资讯,开始我的人生学习之旅。

1993年,我从台大哲学系毕业,到中正大学哲学研究所成为第一届研究生。当时正是网络BBS开始在校园流行的时候。为了让哲学更普及,并希望能多和别人讨论哲学问题,我在台大椰林风情站成立哲学版,以Taoist(现代道家)为代号,担任第一任版主。

当时热衷BBS的大多是理工科学生,在哲学版讨论哲学的也大多是读理工的哲学爱好者。可能是因为我在读哲学之前也是理工背景的缘故,所以对话起来倒不会很困难。从那时起,我就尝试尽量不使用专有名词谈哲学。

即使尽可能不使用哲学术语,误解的情形还是很严重,当时我深刻体会到语言多么容易产生误解,而精确地表达一个看法多么不容易。尤其当时我中文打字能力很差,写篇两三百字的短文可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当误解发生时,那种挫败感可想而知。

那几年,活跃在那里的有读物理、生物、文学、数学、电脑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等等,这样的讨论正好可以建立在当前已知的各种知识之上,继续向未知领域迈进,而这也刚好就是哲学的原始目的与使命。

在多年的网络讨论中,为了要向非哲学系网友解释哲学理论,我总得想些“非主流”的方法。有时很成功,有时却造成更大的误解。在多年的尝试下,我渐渐领悟到并非所有哲学内容都需要提起,说的东西多了反倒会制造理解的障碍。如果每次都只谈必要的内容,而且每次都只针对一个问题来讨论,只要网友不是存心找碴,大多能达成共识。

我还发现,想学些哲学的人常常陷入专有名词的迷雾中,在其中摸索而不得要领,事实上,那些专有名词可能是哲学里最不重要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开阔眼界的突破性观点以及哲学思考能力,而这些并不需要专有名词的辅助。专有名词的价值纯粹只是为沟通方便而设的。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可能地使用日常语言,虽然还是会介绍一些必要的哲学术语,但在使用前都会说明其意义。如果在囫囵吞枣的阅读后,发现不了解的专有名词出现,很可能是漏读了某些章节,最好回头读完遗漏的部分,再继续前进。如果我意外遗留了一些缺乏说明又难以消化的词汇,建议先到网络上查阅,尽量不要让一个怪胎阻碍了阅读。  这本书从开始到完成,历经了很长时间,也由于诸多的因缘结合,终于能够问世。最初的草稿,是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最后两年开始动笔的,当我完成博士论文的草稿后,经常处在等待指导教授回复的空当,有时会超过一个月。而修改过后再交出去,也要一个月后才会有回音。在这等待的时间里,我尝试将这些年来所吸收的哲学精华,以简单的文字写出来,可以让人省去在书海里迷失的过程。这期间累积的字数其实相当可观,但不是每个部分都写得够好,或适合放进这本书里,整体来说也很杂乱。毕业后回台湾教书,忙着准备各种教材、做新的研究,无暇回头继续这个使命。

几年后,直到原来教哲学概论的老师退休,我有机会接下这门课的同时,才重新启动这个计划。当时三民书局也正好找我合作写一本哲学概论教科书,于是我一鼓作气,在一年内终于将它完成了。完成后,我将这本书给几个哲学界的朋友试读,看看有没有什么我忽略的大问题,所获得的反馈很令人激奋,大多非常肯定,认为这是真正通往哲学世界的捷径。

然而,我所完成的,却不是三民书局所期待的教科书,而是一种镶着教科书外壳的哲学普及读物。由于我很喜欢这本书原本的写法,不愿大幅修改,而且里面有着过多的个人诠释,也不适合其他老师使用,所以我当时决定重写,尝试完成一本适合其他老师教学的书籍。而这本书,就只好继续蛰伏了。

待三民教科书出版后,曾经读过此书稿的朋友和学生纷纷关心起这本书何时可以问世。于是我提起精神,再度修改它,脱去教科书的外壳,让它完全蜕变成哲普书的模样。很高兴修改过后获得商周出版的青睐,并且还建议添加图片让内容更生动,也非常感谢画家彩苹的传神绘笔,让某些趣味思考,溢于言表。

近年来,理性分析的哲学在台湾逐渐兴盛起来,市面上对哲学新书的渴望,大到不可思议,显然一副迎接哲学新时代来临的气象。而脸书(facebook)的崛起,也同时让我们看见大批理盲群众的哗然。这两股势力,正在台湾社会正面交锋,究竟谁将获得冠冕,占领舆论的领地?期待这场“哲学课的逆袭”,能为此战役添加生力军,在更嘹亮的战鼓声中,一举扫除文化中的理盲痼疾。

完成这本书,也完成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感觉上,好像又把心中一块大石给放下了。写作期间,我获得很多协助。有些问题请教过去的老师们,希望能写得更好。尤其感谢台湾大学的关永中教授,在病中仍乐意提供协助。有些学生的读后心得也帮助我修改得更易阅读。另外,感谢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的甘侦蓉博士以及真理大学通识中心的张国一老师,针对原稿仔细阅读,并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

希望这本书的完成,可以帮助更多对哲学有兴趣的人,进入这个思想的新世界,展开探险,寻找传说中的思想宝库。

后记

经过本书的介绍,大家应该已经对哲学是什么有个相当程度的了解,也大概了解了哲学的思考方式。甚至,如果认真思考各种问题与哲学理论的话,也会觉得把握了许多哲学家的思想精华,以及其思想中的各种优缺点。并且,或许开始想要尝试以一个哲学思考者的角色,站上历史的舞台。

然而,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先厘清。本书所谈的各种哲学家们的思想,其实,大都是极度浓缩、简化甚至重组之后的产物。里面究竟还保留了多少原来的智慧,其实很难计算。如果想要完整地了解一个大哲学家的思想,通常至少需要花费若干寒暑,沉浸于其浩瀚难解的著作,然后在整体的想法中,找到一条理解的通道。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算真正走进这位大哲学家的思想花园,撷取其智慧的果实。

本书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借由这本书,希望大家可以发现对自己智慧成长有帮助的线索,并开始一段智慧的旅程。但千万不要误以为这就是哲学的全部,不要以为自古以来哲人们的思想就只是如此这般。文中针对哲学家们的理论有许多批评,认为某些理论有其困难。这些批评或许都很合理,但是,绝大多数的批评也都属于争议中的问题。而且,也有可能是对哲学家们的误解。

所以,如果针对任何问题感兴趣,最好的方法则是再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哲学理论。不要误以为本书中的批评等于告诉你,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已经没有再读的价值。或许,当你再深入思考或深入阅读之后,会有完全不同的见解。那么,你的思想就开始超越这本书,走向另一个哲学思考的阶段了。

在此就先预祝每一个踏上思想世界的探险者,在旅程中充满惊奇的发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