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与应轲臻接触前,看到他名片上的一大串学位头衔,记者不由地心生紧张,自觉地给他贴上了“呆板、严谨”的标签,而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严肃正经的工科男生其实私底下既幽默风趣,也平易近人。
路怎样走,由自己决定
当年高考时,万里学院并不是应轲臻的第一选择。当得知自己被万里学院录取时,他的内心其实是有点落寞的。毕竟这不是一所重点高校,与他心里的期待相去甚远。“直到进入万里的第一天,我才发现,她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惊喜,从大门到图书馆,再到空中花园、学生宿舍,我当时心想这学校也不赖嘛!”应轲臻回忆道。从那时起,他就告诉自己:这里是转角,也是他人生旅程新的开始。
就这样,应轲臻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他一直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综合性人才,而非高中时期的偏科学霸。他也渐渐发现,对于任何知识,自发学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被动学习,而自发学习的动机要么来自于目标,要么来自于兴趣。于是,应轲臻了解自己的兴趣,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
大二时,一项制订英语计划的作业让应轲臻在自发学习中备受启发,他发现原来制订计划其实是一个自我整理规划的过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慢慢规划起了自己的人生。“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之外,我会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去学习一些有利于达成自己目标的知识,比如英语、心理学、金融等。”“玩”也是应轲臻制订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玩”并不是瞎玩,应轲臻把“玩”当作给自己的一种小奖励和促使自己每天达成小目标的一种动力。应轲臻说:“完成每天的目标,我就会觉得很充实,然后奖励一下自己。”
也正是因为制订计划的习惯,使得曾担任生环学院学生会创新创业部部长的应轲臻能够很好地平衡学习和工作。“每天睡觉7小时,吃饭、休闲、洗澡3小时,上课学习平均6小时,学生会工作2小时,还有足足6小时缓冲时间。”应轲臻说,“其实通过学生会工作的历练,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有好多时间是浪费在了选择和迷茫当中。而制订计划、明晰目标,可以有效减少迷茫和选择的时间,让时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自信,就会更有动力去憧憬和迎接明天。”应轲臻如是说。
对于自己的未来,应轲臻也有着明确的规划。“未来5年,继续走科研或技术研发这条路,可以继续留在高校,也可能去企业。同时也要继续提升自己,考到环境工程师及环评师资格证。5年后,技术移民澳洲,去国外公司或高校工作学习。10年后,获得中高级职称,同时创办自己的技术公司。”
道阻且长,也要坚定不移 让应轲臻选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时候,应轲臻说了“执着,执着,再执着”。有“轻微强迫症”的他,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的一股子坚持。也正是这股子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应轲臻。“对于任何事,我都挺坚持的,有始就一定要有终,不是说结果一定要让我满意,而是我肯定会从中学到点什么。”应轲臻说道。
“当一件东西不见了,我会一直找,直到找到为止,而那件东西当时对我可能不一定很重要。”应轲臻说,“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是浪费时间,但我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当初觉得并不重要于是放弃寻找的东西,往往在你需要它的关键时候,会耗费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重新获得。能立刻做到的事,绝对不要放到以后再做,因为‘夜长梦多,。往往一件开始时很简单的事,拖着拖着就变得复杂了。”
P15-17
美国学者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换言之,学生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也最能直接与客观地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于是,我们继续尝试用学子典型或成才样本来思考高等教育的本源以及旨归。通过挖掘在学业、创业、职业发展各领域中的优秀学子,还原其成长过程,用万里人凝聚的独特记忆来述说万里精神,以此探究新型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不断进行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办学成果卓著,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与实用兼容并举,重视办学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调整完善,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发挥学校服务属性,使学生呈现出积极昂扬的发展姿态。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2015年年初,我们抱着求教的心情将收录创校以来的第一批学子典型的《创新创业创青春——浙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拙著付梓,该书的出版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师生以及所收录学子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受此鼓励与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参与编纂的王伟忠、王福银、林德操、谢莹莹、陈清升等,联合学校相关学院、部门以及所有学生作者对所选取的第二批55个典型学子个人与团队进行了直接与间接的沟通。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领导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相关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同时,陈清升、范志强、梅庆生、孙敏明、袁韵等参与了部分过程性工作。在此对他们的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意。
鉴于青年学子成长实际,本书论述时虽做了详细的了解,也难免因水平与视域所限而存在一定瑕疵。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蒋建军统稿。
陈 辉:勤能补拙 创业人生/康宁宁
杨 成:杨成带来的“季风”/尉译文
汪 佳:进,无止境/郑嘉伟
应轲臻:青春是场“私人订制”/王佳佳
施丽愉:恒志笃行 志存高远/田梦
黎冠文:锲而不舍的校园创业黑马/陈渊
马方才:在践行中走向成功/杨秀秀
孙元钦:跨学科发展铸人生精彩/蔡迪兴
田承龙:一腔孤勇 一心求学/蒋飞英
姚文帅:逐梦万里 圆梦央视/沈晓颜
李锡铭:不惧浮沉的追风少年/杨秀秀
徐天东:用时间积累优势 将想法付诸实践/金晓斐 陈欣雅
林佳俊:青春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沈佳辉 陈欣雅
汪叶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王苏钰 陈欣雅
张炜钢:时光荏苒,不变的是少年情怀/刘雪燕
方城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楼丽萍
郭晓龙:因为有了憧憬,才有勇气追逐/万新
钱嘉楠:创业,有舍才有得/张姝葳
王炳坤:乐观的人总有一颗温暖的心/叶徐洁
张 弛: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侯晓琳
张书浩:找准方向 勇往直前/沈伟丽
沈振佳:追梦赤子心/褚杰超
高字超:跋涉在路上/蔡迪兴
曾泉波:用热情做环保 用铁腕治污水/李伊宇
皇甫高:自信基于不断的努力/蒋飞英
雷 琼:记乡村建设路上的美丽女村官/沈锦涯 陈琳珊
潘 超:乘风破浪,为成就最好的自己/张姝葳 奚悦
徐俊伟:上善若水任方圆/郑晓婷
李冠宏:初心铺就前行之路/张琬琰奚悦
刘 璐:旅途,未曾停歇/苏佳楠
刘丽鹏:乞力马扎罗山下的一席芬芳/邵巧宏 奚悦
吴 磊:互联网巨浪中的英雄/徐祝青 陈欣雅
郑科挺:创业的花,盛开在青春的路上/郑嘉伟 郑晨曦
雷 健:给设计注入灵魂的设计师/易铭
陈 志: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杨秀秀
李丽婷:如格桑花绽放,不娇艳不浮华/易铭
王霄轩:把光和温暖带去更远的地方/陈琳珊
潘 安:平凡的工作 崇高的事业/潘秋怡
李婷婷:等一束花开的时间/王雅婧
戴连城:用汗水浇灌生命花蕾 用坚持攀登人生高峰/朱婷
王维娜:一个尝试与坚持并行的女生/朱旭升
夏慧新:乐此不疲的创新者/陈欣雅
喻 灿:脚踏实地,静等岁月花开/徐信
周谷南:一朵“向日葵”的绽放/梁晓俊
张心雨:心之所向 圆梦浙大/刘雪燕
杨 睿: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李雪艳
杨晶晶:做一个有信念的人/叶徐洁 刘俊敏
陈建英:从专注走向专业/金晓斐 李雪艳
姚星考:积跬步以至千里/贾利健
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志愿之名,许青春一个永远/任梦婕
创业训练营:创事业 创人生/雷琚月 楼丽萍
“Hello 90”志愿服务:绽放微笑 致敬青春/甘亚
万里雷锋营:一厘米的阳光也有温暖的力量/刘俊敏 强涵晨 柳慧
法律援助工作站:播撒“法律”的种子/胡慧慧
鸿志社:鸿鹄之志 志在千里/万新
后记
觅寻生活的真意
在源头处观照: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意式抽象品。”黑格尔200多年前的哲思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当下高等教育的真正困境。
这确乎是一个悖论:每个人要获得自己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能力,被聚集在高度规整的一个我们称之为“大学”的地方,接受规模化运行的教育与训练。这确乎又是一个进步:智慧的获得,由师徒相授的工匠式传递,到行会,再到大学这种组织形态,高等教育由垄断而普及,由封闭而开放,由作坊式到集约化。形式上的革命昭告着其地位的不断提升,而内容上的精致与完备,则说明大学功能的日益强大。大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个判断。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大学的诞生,而后,每经历一次改革,大学的地位就往社会的中心挺进一步,柏林大学因洪堡的远见确立了现代大学的形态——教学与科研并重,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是另外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相比于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使命要素,斯坦福拓展了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催生了“硅谷”这样标志着信息时代来临的“宠儿”。
大学成为文明进程中最为绚丽的文化现象。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大学,就其地位来看,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就其本身规模来看,由小型化走向规模化;就其性质来看,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其功能来看,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拓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极。由是,大学成为人才集散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发端于行会的大学,是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文化裂变,亦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博洛尼亚大学、洪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设和革新,为大学文化、大学使命、大学精神、大学功能给出了革命性的界定。与西方university对应的中国《四书》之首的《大学》,却与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大学没什么大的关联,但里面诸多“教人之法”“大人之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也是当时纯粹质朴的古人对人的品性成长所能给出的最高认知,其中的语词,却也不妨碍成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追求。两者如此奇妙地融通,为大学增添了无尽的想象。
然而,所有这一切似乎还未解决初始的追问:大学能否解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问题?大学怎样才能成就人本身的世界?集约性的培养如何做到不以扼制人的天性为前提?
于是,大学的经营者不约而同地试图以大学理念、大学文化这样一些词语,破解成就个人世界的迷思。恐怕也只能这样了,各所大学端出各自的理念大餐、文化大餐,以供受教育者选择。
大学的理念,直白一点的表述就是:愿景与手段的高度融合,范式与路径的圆融统一。大学理念就是最接近大学本真的那个玄之又玄的无法言说的象征物,就是大学本身。
大学的文化,玄妙一点的理解就是:它是外化了的可视形态,内敛着的本质要素;既是理想图式,又是实践形态;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时的追求;是区别于其他而凸显自己根本属性的工具。
唯其大学有理念,才能“直指心性”,促成每个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寻伺机会,成就自己;唯其大学有文化,浸染其间的青年才俊,无形中吹拂着提升灵魂的文明之风,促使其成为自己。
总之,人们对理念、文化,顶礼而向往,是大学包括来此求学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成就“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的理想范式。
探究高等教育的本原:具有样本意义的浙江万里学院
世纪之交,中国的决策者形成了一个深刻的洞见并将其付诸实践:现代文明惠泽大众在教育中的体现便是尽可能地让更多人接受教育。由是,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映像。当这一趋势以国家意志加以推动时,其绩效与成就便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路径的设定。鉴于大众化直观上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如果按照国际通行标准,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关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78年为1.55%,1988年为3.70%,1998年为9.76%,2002年为15.00%,2007年为23.00%,2012年为30.00%,2013年为34.50%。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0%。简单对比,不难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得以完成。而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不二法门是扩招,其中新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占了80%左右的贡献率,而一些“985”“211”院校主要通过“独立学院”的方式实现大部分扩招任务。各类型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社会力量,部分地通过提高学费完成学校的原始扩张。这样的路径设定,暗合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我们有理由相信,万里文化将浸润每一个与之有关的人的文化血脉。
觅寻生活的真意:这样一些万里人
高等教育的本原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尽管这些答案在党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法》中都做了界定,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类型和性质,都必须依据自己的情况对其加以解读,并以创造性的工作对其加以丰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国际化的新态势,结合体制机制的新特点,特别是科学分析学生与社会的新需求、学校在高等教育序列中的新变化,学校在转型期明确了其应用型定位、服务型追求、创业型特色,也因此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成效彰显,应届毕业生创业率达5%,至2016年,孵化出近150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共创各类中小企业2068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3410个,创造经济效益54亿元。许多学生从“找饭碗”跨越到了“造饭碗”,这受到了社会各界与各级领导的好评。
“跌倒了,别趴下;站起来,再奋发!”2011年4月,在北大的讲台上,一位宁波创业才俊意气风发地和大家分享他的创业经历。他就是王建,一个从万里走出来的“创一代”。王建的成功来之不易,从大四开始创办第一家公司,到现在年销售破1亿元的晴田实业有限公司,王建仅用了四年,但是这期间却经历了多次失败。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创业学子来说,连续亏损的打击、创业前景的不明、合作伙伴的撤资,都曾令他陷入迷茫9挣扎。但作为万里人,王建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诲:“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的坚持是对的。
“创业让我懂得了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态度决定一切,行动创造未来。创业最难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大学生创业新秀”的刘诗诗告诉我们的。毕业不到3年,这个来自衢州山村的小伙子白手起家,成立了“宁波市海曙甬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年营业额已突破2000万元,吸纳大学生就业近30人,他本人也成为2012年的宁波市创业新秀。
市场营销专业2004届毕业生陈辉,这个处在创业上升期的万里学子,在毕业10年后不忘母校哺育之恩,慷慨为母校捐赠助学基金100万元,树立了校友捐赠教育基金的榜样。在捐赠仪式上,陈辉动情地说:“感谢母校当年的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历程。如今我希望能为母校奉献绵薄之力。我愿尽自己的力量,为学弟学妹提供继续教育、就业实践的平台,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更希望他们从知恩到感恩,从感恩到报恩,从而把感恩化为人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母以子贵,校因生荣。为一个高校业绩背书的只能是她的学生。自1999年到现在,浙江万里学院向社会贡献了6万余名大学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奇迹也映射在万里学子身上。世上只有一个马云,但成功有许多形态,相对于少数精英,芸芸众生才是常态。人们欣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奋进的人生态度,但将军总归是少数,人们似乎更倾向于认可这样的人和事,具有烟火气,可仿照模比:平凡之中执着一念终有所成;机缘巧合挺身而出有所担当;鲜活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自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链条的润滑剂进发了创造力。
因此,我们辑录一批万里学子在成长路上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正是因为他们还算不上业界“大佬”而更富有样本意义,正是因为他们是平凡人中的觉悟者、思想者、实践者而更易于学习、仿照。
创新创业创青春,青年学子成才成功的万里样本,这是第二辑。
我们共同期待。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王福银
目前市面发行的成功创业案例普遍针对社会人员,适用大学生的创业案例较少,而主要内容也是讲述成功事迹,而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创业素质培养环节基本没有。蒋建军主编的这本《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2)》通过创业者自我剖析成长经历,分享创业心得,提炼创业路径,为读者规划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参考。通过面对面采访、调研,深入了解创业成功校友的成长经历,充分挖掘与培养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提炼创业路径,指引在校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为将来创业奠定扎实基础。
在蒋建军主编的这本《创新创业创青春--浙江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2)》中,浙江万里学院创业成功的学子分享了他们的创业心得,包括《勤能补拙 创业人生》、《跨学科发展铸人生精彩》、《创业,有舍才有得》、《乐观的人总有一颗温暖的心》、《自信基于不断的努力》、《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