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承继香火的希望
古人说,概非常之人,必成非常之事。意思是,只有那些了不起的人物,才能做出了不起的大事业。一个人的非凡之处,从儿时就能看得出来。
让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退回到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六月十五日子时,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在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的一户书香世家新添了一名男婴,他就是未来大明帝国的第一谋士刘基。因为字伯温,人们又习惯称他为刘伯温。
刘基的父亲刘煸曾任浙江遂昌县教谕(小文官,相当于教育局局长),负责一个县士子读书和科举事宜。母亲富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娴静淑宁。毫无疑问,刘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有满腹经纶的父母做启蒙老师,再加上家里有读不完的书,只要不是太叛逆,刘基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刘基的祖上极其辉煌,远世尚武,近世修文,虽然到元代渐渐衰败下来,但祖上的荣耀绝对是一大吹牛的谈资,在此罗列一下:
一世祖刘延庆为北宋著名将领,骁勇豪强,善于领兵,一生戎马倥偬。
二世祖刘光世为宋初的三大名将之一,与抗金名将韩世忠、张俊齐名。
三世祖刘尧仁任右承事郎直秘阁一职,负责保管皇家的珍贵图书,并主管台州崇道观。
四世祖刘集逊色一些,仅为一介处士(布衣)。
五世祖刘濠是一位大儒,名列《两浙名贤录》,职务是宋翰林掌书。
六世祖刘庭槐读书读到太学上舍,虽然终为处士,但在民间有较高的威望。
虽然祖上荣耀万分,但这些都是过去式了,充其量就是一种榜样,能起一定的激励作用,闲来无事还可以往自己脸上贴贴金,吹吹牛。若想活得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拼了。
刘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长兄名舒,字伯洋,生平现已不详;幼弟名陛,字伯演,后为明陕西镇抚。
相对于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抱着胖嘟嘟的儿子,刘焓乐得合不拢嘴。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父母的希望和寄托。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刘焓也不例外,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刘基牙牙学语开始,一有空闲,就给孩子“之乎者也”地讲个不停,也不管孩子能否听得懂。。不得不说,启蒙教育很重要。刘基没有让父亲失望,只要是父亲教的,他都认真刻苦地学,直到学会为止。五岁识字,六岁即可作对,到了七岁,更了不得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吟咏成诗。
刘基本来就神智过人,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再加上父亲和母亲的启蒙教育,他逐渐养成了好学深思、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据说,刘基的阅读速度极快,“读书能七行俱下”,过目成诵,记忆力非常好。有一次,在私塾读书时,先生教了一段后,便让学生背诵《大学》章句,如果背不上来,就要用戒尺打手掌心。其他孩子都摇头晃脑,疯狂背书,唯独刘基悠闲自在,随手翻了几下书,便把书丢在一边,再也不去多看一眼,更别说背书了。
P3-5
提到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他殚精竭虑,匡扶刘备建立蜀汉,辅佐刘禅巩固帝业。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感动了很多人,不愧是一代名相,后世的楷模。
不过,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非刘伯温莫属,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不管是陈友谅引以为豪的无敌舰队,还是元帝国让人谈之色变的精锐铁骑,在他面前都是小菜一碟。他在乱世攻城略地,拿下元朝的万里江山;在盛世安邦治国,为大明定下百年基业。相传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这更为其增添了数不尽的传奇色彩。
在那个时代,他可谓是最顶尖的智者。你若问谁是大明帝国的总设计师,刘伯温可以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拍着胸脯说:“我是。”这不是靠吹,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他不仅为帝国起名,还设计规整制度,从而为大明帝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他虽然不用诸葛亮的鹅毛扇,但同样擅长阴阳五行、风水占卜。过去未来,天下大势,他都心知肚明。若说他是“神仙转世”,这是唯心主义了,但还有更好的解释吗?只能说,他与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他虽然没有超能力,但有过人的智慧,让他在那个时代如耀眼的明星熠熠生辉。
可以说,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乱世,更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挡在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刘伯温也是如此,一生跌宕起伏、浮浮沉沉,辉煌过,也沉沦过。
年轻时,他在污浊的元朝基层官场奋斗,腐败的官场让他几乎窒息。后来他又被送上了元帝国东南军区的战场。是为元朝陪葬,还是重新活出个人样,这是摆在他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最终,刘伯温选择了新老板朱元璋,在一场场生死搏杀中,他用自己的谋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
战争结束了,百废待兴,他又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出谋划策。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他还来不及享受这胜利的果实,就要面对大明的那些狡猾的顶级政客。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有争斗,就要有人做出牺牲和让步。此时的刘伯温觉得自己老了,真是没用了,对争斗也失去了兴趣。
不得不说,人之所以活着有精神,要靠信念来支持。当你认为自己老时,你就从心里承认自己老了,心气没了,干什么就都没劲了。刘伯温就是这样,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他已经不复存在,与人争斗了一辈子,他觉得自己该歇一歇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刘伯温也是如此,逃不脱生命的轮回,注定的命运。
就这样,刘伯温小心翼翼地谋己、谋人、谋天下,更谋百年。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他用自己的智慧让众人折服、膜拜。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若想领略千古名臣深不可测的谋略智慧,那就请你翻开此书慢慢品读吧。
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被世人称为“帝师”“王佐”。刘伯温为官几十年,四起四落,命运跌宕起伏。李根著的《刘伯温》用通俗历史的写法,展现了刘伯温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突出了刘伯温的大智大勇、机智果断。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刘伯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被世人称为“帝师”“王佐”。刘伯温为官几十年,四起四落,命运跌宕起伏。李根著的《刘伯温》用通俗历史的写法,展现了刘伯温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突出了刘伯温如何谋己、谋人、谋兵、谋天下,甚至谋百年。文笔扎实,语言幽默风趣,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刘伯温在政治上的独特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