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艺知识/青少年读点国粹知识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夏阳编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这本由夏阳编写的《茶艺知识》是“青少年读点国粹知识”系列之一,介绍了茶艺知识。

内容推荐

这本由夏阳编写的《茶艺知识》从茶史演变、中华茶道、名茶冲泡、品评茶茗、文人茶情、饮茶之礼、饮茶习俗等多方面向青少年讲解茶艺知识,让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茶艺国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目录

第一章 茶史演变,历久弥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为天下先

 茶兴于唐代,盛于宋代

 唐代民间流行的煎茶

 古代烹茶方式“唐煮宋点”

 分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游戏

 宋代斗茶,品评茶叶优劣

 茶树栽培的历史很悠久

 古代茶税与榷茶制度

 茶马互市持续了千余年

 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

 神奇的茶叶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二章 中华茶道,生活美学

 饮茶体现着中国式的生活美学

 茶味至清,体现人生境界

 茶禅一味,僧人尚茶的风气

 茶常常被用来说明禅意和禅理

 饮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

 老茶壶泡和嫩茶杯泡的道理

 高冲和低斟提高冲泡质量

 上投法、下投法和中投法

 巡回倒茶的分茶方法

第三章 名茶冲泡,茶艺清心

 绿茶的饮用方法多种多样

 龙井茶的泡饮讲究幽雅

 红茶调饮最讨人喜爱

 乌龙茶的冲泡方法讲究多

 黄茶泡饮时香气清幽

 白茶泡饮时滋味醇和

 黑茶普洱讲究韵味和陈香

 花茶融茶之味、花之香于一体

第四章 品评茶茗,茶艺精境

 品茶观形,使人获得美感

 品茶观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品茶赏姿,映掩在杯水之中

 品茶闻香,使人心旷神怡

 品茶尝味,体会茶汤真味

 把品茶环境当作一门艺术

 茶馆布置,展示审美情趣

第五章 文人茶情,寄情生活

 《茶经》首开古代茶书之先河

 文人以茶抒情,用茶寄情

 饮茶与喝酒吟诗相映成趣

 蔡襄亲笔誊写《茶录》

 朱权写作《茶谱》传诸后世

 嗜茶文人陆延灿和《续茶经》

 烹茶一泓美泉,松风自煎

 竹下品茗,进行心灵交流

 许多名人用茶取名作号

第六章 饮茶之礼,茶香恰人

 客来敬茶讲究文明礼貌

 客来敬茶讲究泡茶的技艺

 泡茶待客讲究恰到好处

 中国人送茶敬客的做法

 摆器示意多用盖碗饮茶

 屈指叩桌以示行礼之举

 以茶代酒有优待之意

 捂碗谢茶更富有人情味

 茶分三等,按身份施茶

 浅茶满酒,七分茶三分情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丰富多彩

 中国人饮茶习俗的演变

 茶与婚姻的关系十分密切

 以茶为聘寄托着人们的祝愿

 沿袭民间传说祭天祀神

 岁时茶祭意在寻求吉利

 以茶为宴,演绎出茶话会

 茶话会叙谊谈心,联络感情

 施茶会,流行于江南农村

 坐茶馆,是人们生活的需要

试读章节

煎茶究竟出自何时,难以指实。北宋的苏氏兄弟说煎茶之法,始自他们的家乡西蜀。苏轼《试院煎茶》诗中说: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辙有歌和之日: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不过唐代饮的是饼茶,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时,先要炙茶、碾茶、罗茶,尔后才煮茶调味。唐人曹邺《故人寄茶》诗中有“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徐夤《尚书惠腊面茶》诗中的“金槽和碾沉香末”。李群玉的《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中的“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等,写的就是煎茶时碾茶的情景。

至于如何煎茶,根据陆羽《茶经》所述,在煎煮饮茶时,先要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经常翻动,“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的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有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硼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能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早期品饮艺术,此法至唐代陆羽亲自总结实践,已经成熟定型了。所以,唐代赵璨的《因语录》中说陆羽“始创煎茶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煎茶法已基本不复存在,但煎茶之法人们还可以从哈萨克族调制的奶茶、蒙古族煎制的咸奶茶中找到它的踪影。 古代烹茶方式,有“唐煮宋点”之说,即唐人品茶以煮茶为主,而到宋代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唐代的煮茶发展为点茶。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分茶,亦称茶百戏,实是一种沏茶游戏。所以点茶与分茶(茶百戏),可以说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点茶的要求很严,技术性也很强,所以古人有“三不点”之说,即点茶时,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六一居士(欧阳修)《尝新茶诗》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入,鼎器于自洁’。正谓谚云三不点也。”

至于点茶技艺要求很高,苏东坡有诗云:“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说北宋杭州南屏山净慈寺中,高僧谦师妙于茶事,品茶技艺高超,达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言传可以学到者。因此,人称谦师为“点茶三昧手”。

北宋史学家刘贡父也有赠谦师诗一首,日:“泻汤点茶三昧手,觅句还窥诗一斑。”明代韩奕亦有诗日:“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表明点茶比唐人的煮茶更加讲究技艺。虽然宋代品茶方式也有采用煮茶的,但凡“茶之侍者,皆点啜之”。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是宋代品茶大成的集中表现。

点茶时,先要选好茶饼的质量,要求“色莹澈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也就是说,要求饼茶的外层色泽光莹而不驳杂,质地紧实,重实干燥。点茶前,先要炙茶,再碾茶过罗(筛),取其细末,再候汤(选水和烧水),尔后将细末入茶盏调成膏。同时,用瓶煮水使沸,把茶盏温热,认为“盏唯热,则茶发立耐久”。调好茶膏后,就是“点茶”和“击沸”。P6-8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