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笔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显华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鉴别,经历过严寒,才知春天的珍贵。如今劫难过去,苦尽甜来,又是春,更美的春!为了尊重历史,真实保留写作当时的关注、见闻和想法,陈显华编著的《岁月笔录》未作改动,该书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旧社会失学失业青年,成长为新中国一名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不平坦道路。

内容推荐

陈显华编著的《岁月笔录》分篇是:追思篇、新闻篇、科技篇、抗癌篇、旅游篇、致学篇、亲情篇、缅怀篇、其他篇,共九篇。涉及作者离休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写作者离休生活的篇章。

目录

回眸(代序)

追思篇

 我赶上了开国大典

 自强不息,终生不渝

 红楼浮雕,情愫绵亘

 我的一点感言

 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

 岁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能淡

 观长征胜利展览的感悟

 烈士志,英雄血

新闻篇

 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干部的“风雨课堂”

 致《天津老年时报》总编室的一封信

 读邵红叶逝世报道感谈

 怀想夏青

 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虚假新闻,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忆建国初期《光明日报》三任总编辑

 写中国西北角的又一人

科技篇

 三项软科学研究报告综述

 建议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建议实施软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

 《我的科技调研实录》序

 走人津南农业科技示范区

 喜看世界首例胚胎克隆

抗癌篇

 跨越癌症生死线

 写在接过“抗癌英雄”荣誉证书时

旅游篇

 走进成都千年望丛古祠

 让我们再多看几眼吧,大连

 旅顺有个日俄监狱旧址

 《神州漫游》序

 兴城消夏

 本溪水洞纪游

 郊游采撷

 77岁逛庙会

 港澳行随记

 我在香港观升国旗

 澳门风光和历史城区

 观苏联航母有所思

 两代人前后游五台山

 五台山上的天经地义

 五台山上“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游江南千年古镇西塘

 恍若隔世的过年

 申、西塘、甬、普陀、溪口、绍兴、杭州游

 五十年后重游颐和园

 圆明园里的感知

 贵州天龙屯堡:明代风俗今犹存

致学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亿万人民的心愿

 从党的一大到十八大

 与时俱进是我需

 书房度晚年

亲情篇

 远隔重洋一笺牵

 患带状疱疹,惊动海内外女儿

 外孙女在美国做手术

缅怀篇

 一个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罗云

 心中罗云

 追思文源

 写在闻老领导罗云同志辞世时

 悼念瑞兴同志

 陈嘉庚的兴教精神和爱子观

 不会淡出的记忆

其他篇

 淞沪抗战与四行仓库八百壮士

 忆当年献给自主创新的颂歌

 重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正视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直面“腔梗”

 输液

 一指禅推手法治疗骨伤病纪实

编后话

试读章节

我赶上了开国大典

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新闻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新华通讯总社在举办了一、二期新闻训练班之后,又于1949年9月在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等全国九个考区招考第三期新闻训练班学员。学员人数、学习时间、入学条件都大大超过前两期。招考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学力、掌握一门外语的青年知识分子。我报考了。在上海报考的有几百人。那天考场内坐得满满的。9月23日,新闻训练班上海招考处在解放日报发布通告,我是正式录取的57人之一。应要求于25日新生报到集合,大约28日由上海集体乘火车去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当时是蒸汽车,车速慢,有的地段还是单线,南京下关到对岸浦口火车要靠轮渡。我这个上海亭子间的学子,从未出过远门,这次连坐了两昼夜火车。10月1日下午到达北京的前门箭楼东侧火车站。下车时,抬头看了看车站上方灰色塔楼上的罗马数字的大钟表,时针指向2点正。前门即正阳门内外密密麻麻地站满人,好些人举着五星红旗,有些人打着横幅。

开国大典的时间,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30日向全国预告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工厂职工、学校学生、机关人员,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从清晨起,人们井然有序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指定位置。人人面带欢笑,来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诞生。后来知道,参加庆祝典礼的达30万人。当时天安门两侧的长安街上还有东、西两座三个门洞的城门。天安门与金水桥间靠近城墙两侧,是临时搭建的两座砖木结构的观礼台。回头可以仰视天安门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城楼上两幅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宋体繁体字书写。那时全国政协筹备会设立的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尚未选出满意的国徽。观礼台前是长安街,长安街上通过受检阅的队伍。那时的长安街没有现在这么宽,只能经过横排12路步兵纵队、3路骑兵纵队、两路装甲车、坦克车纵队。

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公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30日)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陈毅等56位为委员。

之后,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自按动升旗电钮,军乐队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同时,54门礼炮齐放28响。曲终,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巨大五星红旗,用了2分钟,定格在22米高的旗杆上,红旗迎风飘扬。毛泽东脱口而出:“升得好!”

接着,盛大阅兵式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检阅司令员,下达阅兵命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乘敞篷车检阅排列在东长安街上的海陆空三军部队。受阅队伍均排成方阵,以海军为先导,跟进的是陆军的步兵、炮兵、装甲兵、骑兵。4点多钟三架一队的十多架队形整齐的飞机从东向西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阅兵式历时近3小时。

新华总社在离天安门广场不算远的宣武门内。当时我们在新华总社内收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国大典的现场广播。由著名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在天安门城楼西侧露天广播台两个麦克风前广播。开国大阅兵实况转播中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方队前进的脚步声都能听到。这是我第一次听实况广播,第一次感受它的真实、迅速、客观和魅力。实况广播直到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广播关机。

吃过晚饭,我们急忙去前门大街。那里,灯如海,亮似昼,群众游行队伍举着五角星灯笼,欢声笑声连成一片。上空是信号弹打出的五彩绚丽的“礼花”,由广场周围6个发射点发射,礼花照亮了夜空,预示着共和国万紫千红的明天。P3-6

序言

我祖籍苏州。1929年农历一月廿八日生在上海苏州河畔的一个小户人家。童年遭父母分离的不幸。母亲只读过私塾,只生我一人。从小受当银行职员的继父精神虐待。到了青少年,社会仍那么黑暗,目睹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凌,厌恶崇外媚洋;目睹封建主义思想猖獗,摈弃愚昧无知;目睹国民党政府祸国殃民,痛恨贪官污吏。中学作文时,我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受到老师好评。又受到我国近代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赞同民主与科学救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怀着一颗向往光明、振兴中华的火热的心,我考入设在北京香山、以名记者范长江为校长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学习,供给制待遇,同参军。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革故鼎新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唯物史观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950年2月,在学校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6月在我工作的光明日报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我是一介书生,好静,爱学。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通过全日制大学、大学函授部、夜大学三种方式,先后取得土木工程、工业经济、新闻、中文和马列主义理论5张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证书。业余时间不打扑克牌、不搓麻将、不跳舞、不垂钓,就是好读书。30岁成婚。

到1990年11月离休,半个多世纪里,当过新闻记者、理论编辑、大学教师(天津音乐学院)、工业企业干部(下放的天津市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和机关科技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中央的报社(光明曰报)和机关(中央文化部出版局)工作过,也在天津的报社(天津日报)和机关(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还当过工人(天津市合成化学厂)和农民(河北省丰润县)。也编写了60万字的中共党史讲义。

1966年3月,我在天津日报社理论部任编辑。评论组组长写了一篇题为《标兵能否一分为二》的《学习信箱》栏目文章,阐述标兵也不是完美无缺,不能求全责备。在世界上,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此文发表时改为《在我们一般同志中间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他就在报社内部开展的“突出政治大讨论”的学习会上提出,是他写得对,还是领导改得对,哪个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位主持讨论的人对我说,你是学理论的,也是搞理论工作的,你知道主席有句话吗?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你敢不敢发言?我年轻气盛,人称“老夫子”,书生气重,不懂得内含祸端,发了直言。基本观点是:毛主席写了著名的《矛盾论》,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后来通俗称对立统一为一分为二,对人对事应该一分为二;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也应一分为二,功绩是巨大的,也会有缺点错误,不能例外,不犯任何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不能神化个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生搬硬套个别结论是错误的,句句是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会犯错误是由于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各种局限,因而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走群众路线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观点,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那是“顶峰论”“大树特树……绝对权威”极“左”思潮盛行的日子,其后果必然是“大逆不道”,遭到了大范围的批判!从3月中旬,一直到5月底,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受到的批判和打击更重、更重!关“牛棚”、遭毒打、赶出报社、下放劳动改造!十年“文革”,近6年是在“牛棚”和劳动改造中度过!后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对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功勋与错误,作了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1988年10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近十周年时,报社编委会对我做出了彻底平反的“复查决定的补正”。全文是:“1966年3月报社内部开展‘突出政治大讨论’时,陈显华同志在学习会上,就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在党和国家生活中是正常的,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过去对他的批判是错误的,属于错案。”我在学习会上发言时,是37岁。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是人的一生中最有作为的峰值年龄,而彻底平反时已59岁,垂垂老矣!中隔22年,足以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殊为不易!

与“文革”政治迫害相伴的是妻离家破,留给我一对孪生女儿。我不愿早年受虐待的不幸在女儿身上重演,所以离婚后未再婚,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下,包括1个月仅发15元生活费,震惊世界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了天津,独自将孪生女儿抚养长大。待她们各自大学毕业后结婚时,我已50多岁了,发现患了癌症,不会考虑我个人再婚的问题了。

政治上的迫害,家庭的破裂,对我身心是极大的摧残。据国内外医学文献,精神创伤往往导致患癌症。1985年春,发现患了睾丸精原细胞癌,是较厉害的间变型,右睾丸突肿成像河北省泊镇产的鸭梨那么大!手术中,未做好止血,切除部位又长出鸭蛋大肿物。癌症的扩散,一是通过血液,另一是淋巴,止血未做好,是危险的!止不住剧烈疼痛!不少同事、好友来医院病房看我,劝我想开点,想吃点嘛就吃点嘛!在生与死的严重关头,我心情反而平静了下来,接受了严酷的现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用钴60和直线加速器同时照射右阴囊和前后纵膈,总量达1万拉德,不算少。又作了历时5年,长达6个疗程的化学药物治疗,每个疗程40天,一日3次服国产的氮甲片。其痛苦,颇有度日似年之感!为了转移对病痛的关注,我大量读书,政治的、科技的、历史的、文艺的。第3个疗程化疗后,我上班了。女儿劝我,工作已几十年,得了癌症还上什么班,你又没有乌纱帽要保。再说,你也够离休条件,上不上班,工资都是百分之百。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在红旗下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决不能被癌症所吓倒!人生是短暂的,应遵循入党时的誓言,将有限的人生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很幸运,癌症未夺走我生命!但多年来消耗了我很有限的体力、精力和财力,家中除5个书柜外,几无值钱的东西。也留给我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1992年被评为天津市抗癌明星,所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祛病健身》,在1990年天津市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天津抗癌周被评为抗癌英雄。

党的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进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给了我人生第二个春天,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革命激情。我深深感谢时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罗云,把我从下放单位调入市科委调研室,知人善任,使我从1977年9月开始转入科技界。我早年接触过科技,获得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证书。我全身心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的调研,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准则,写了大量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有的转化为科技法规,比如《关于加强科研单位劳动保护的通知》;有的被天津市主要领导批示为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究竟应落实到哪里?”;有些获得天津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工业企业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大有可为》)、二等奖(《从选题上搞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和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对策》),更多的是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报纸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的学术刊物和天津的报纸上。成为我一生中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1990年11月被中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关党委和中共天津市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1月,又经天津市科技系统工程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为高级工程师。2010年5月,由天津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评审委员会评定,由中国老科协颁发给我正高级工程师证书。再说到1986年11月,天津新闻工作者协会发给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

这就是我,从一个旧社会失学失业青年,成长为新中国一名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我深深感谢中国共产党对我殷殷培育,使我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鉴别,经历过严寒,才知春天的珍贵。如今劫难过去,苦尽甜来,又是春,更美的春!

陈显华

2010年8月9日

后记

1990年11月,从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离休时,我曾自勉,一是不放下手中笔;二是将在职几十年写的文稿,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属非卖品,分赠亲朋好友,也可常翻看,铭记走过的路。于是,1998年9月,出版了《神州漫游》,收集游记等42篇,大多是参加单位老干部处组织的旅游后所写,也有与家人自费游后所写,除《重返香山》外,均已刊载于报刊。2000年1月,出版《我的科技调研实录》,汇编了1977年一1999年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调研文稿59篇。除《学习运用自然辩证法,加速实现科技现代化》外,也是均已刊载于报刊。2006年5月,出版了《岁月留痕》上下册,把当时能找到的,包括上述两书文稿,汇总编为新闻、科技、抗洪、抗癌、旅游、亲情、晚晴、其他,共八篇,是在职时所写文稿的汇编。20世纪60年代初,在河北音乐学院(后改名为天津音乐学院)任中共党史课教师,因无统一的中共党史课教材,自编了约60万字的中共党史课讲义,未编人。

尔后,将离休初到2014年9月写的文稿也汇编成书,名为《岁月笔录》。分篇是:追思篇、新闻篇、科技篇、抗癌篇、旅游篇、致学篇、亲情篇、缅怀篇、其他篇,共九篇。涉及我离休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写我离休生活的篇章。

为了尊重历史,真实保留写作当时的关注、见闻和想法,这次汇集未作改动。我时年85岁,离开工作岗位二十三四年了,自觉智力、精力、体力都在衰退,原仅作为内部资料自我保存,但被告知,这方面审阅人少,需等待,故改为公开少量发行。错误之处,还祈请指正。

陈显华

2014年10月2日,重阳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