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是庄重文、鲁迅、赵树理文学奖三奖得主李骏虎先生历时三年,重装力作。
新华网、人民网; 《山西晚报》《文艺报》《太原晚报》《山西创作研究》《黄河》《芳草》《名作欣赏》等媒体连载和关注。
重新解封埋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记忆,再瞻开国将帅们的卓越风采,重嗅黄河两岸的铁血硝烟,以此奠纪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 书名 |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骏虎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是庄重文、鲁迅、赵树理文学奖三奖得主李骏虎先生历时三年,重装力作。 新华网、人民网; 《山西晚报》《文艺报》《太原晚报》《山西创作研究》《黄河》《芳草》《名作欣赏》等媒体连载和关注。 重新解封埋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红色记忆,再瞻开国将帅们的卓越风采,重嗅黄河两岸的铁血硝烟,以此奠纪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内容推荐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作者李骏虎用三十万言的篇幅,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在东北沦陷、华北事变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奔赴抗日前线,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同时通过政治谈判,先后与杨虎城、张学良、阎锡山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在晋绥军、中央军的二十万重兵“围剿”下,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分兵三路纵横山西数十县,完成扩红、赤化、筹款三大政治任务,将抗日火种在三晋大地点燃,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政治方针,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目录 序篇 亡国图景 一 一支怪异的大军正开往西北 二 东北军被取消了两个师的番号 三 宋哲元的两个口号 第一部 第一卷 寇深祸急 一 林彪要离开军团去打游击 二 “了不起的大人物” 三 政治局会议上的舌战 四 清和元 五 光明磊落的人 六 瓦窑堡 七 先驱者四海为家 第二卷 未雨绸缪 一 复兴、复兴 二 广田三原则 三 郎舅之间 四第一个回合 五 “陈立夫去苏俄” 第三卷 刀客前传 一 毛泽东的信使 二 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 张学良自驾飞机降落太原 四 将军不是军阀 五 领头的刀客参加过革命军 六 中秋会和教育会 七 二次投身革命 第四卷 厉兵秣马 一 林彪历时十三天的渡河侦察 二 执杆驱虎 三 雪雾锁川西 四 从南京到上海 五 老板 第五卷 精神北向 一 红色牧师 二 “西安这个鬼地方是红白不分” 三 黄河解冻了 四 日军中佐的预言 五 张闻天 六 浪遏飞舟 七 朝鲜人毕士悌 第二部 第一卷 初战告捷 一 毛泽东的早餐 二 空城计 三 大雪阻止了炮兵前进 四 双方火力悬殊 五 老爷庙 六 赤化 七 冰火两重天 第二卷 引狼驱虎 一 一切为着打第二个胜仗 二 清华的教授们 三 沁园春·雪 四 中共中央的谈判条件 五 张学良和他的秘书 六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七 中央军入晋 第三卷 鏖战晋西 一 徐海东与红十五军团 二 平静的三天 三 口袋阵对口袋阵 四 飞机空投的赏金和嘉奖令 五 战斗已无胜利希望 六 双方都在撤退 第四卷 气吞万里 一 红军不是太平军 二 日方的“有力措施” 三 晋西游击队 四 爱国情感同样激发了爱情 五 奔袭同蒲铁路 六 汾河流域 七 城高难下 第五卷 纵横捭阖 一 左路军逼近太原 二 人晋中央军编人晋绥“剿匪”纵队 三 铁路工人加入了工兵连 四 “老刘” 五 两个指导员 六 孤岛 七 “人民”“抗日” 第三部 第一卷 逼蒋抗日 一 戴先生来到天津 二 《活路》事件 三 红军是一支带着政治任务的军队 四 郭登瀛上校 五 三交镇 六 四月十七日 第二卷 回师西渡 一 铁壁合围下的宣言 二 “理论家”和大使 三 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 四 张学良的决心 五 退一步干革命 六 阁山阻击战 第三卷 北方阵线 一 毛泽东写信给阎锡山 二 感化院 三 山西的出路问题 后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一卷 寇深祸急 一 林彪要离开军团去打游击 十月里长征就结束了。 红一方面军驻扎在延川和延长两座县城之间,司令部设在延长县城。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颠沛跋涉和风餐露宿,甫一到达陕北根据地,又和红十五军团配合在直罗镇歼灭了东北军一个师,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指挥员到战士都欢欣鼓舞。打扫战场时,从缴获的白区报纸上得到消息:侵华日军自五月进兵山海关后,在河北策动汉奸成立维持会和“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并逼迫国民政府撤出京津冀察的中央军和国民党党部。寇深祸急,华北眼看着要成为第二个东北,在陕北站稳脚跟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把陕北的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心直口快的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是在这个时候向中央提出红军下一步应该北上包头抗击日寇。 黄土高原的冬天,寒风吹着哨子,稀疏的衰草在冻裂的丘陵上抖动,然而部队驻地却红旗招展、歌声阵阵,苏区新人伍的数千新兵和被俘虏的东北军士兵在一起接受操练。身兼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方面军政委的毛泽东夜以继日地研究着河东阎锡山部队的布防,电报往来和瓦窑堡的中央交换着军事部署的意见,在寒冷的十一月末的夜里,窑洞外风扫着北方的高原,他就着火盆和油灯,指缝里夹着一根烟,在缭绕的青色烟雾中,一边起草着《抗日救国宣言》,一边担忧着跟随红四方面军仍然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在张国焘那里的安全,明天这封宣言将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发表,号召全国军民武装起来,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抗日反蒋、挽救中华。毛泽东披着一件青布棉大衣,这是一件新做的棉大衣。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时,伏击追击的敌军,毛泽东站在山头上亲自指挥战斗,在西北的刺骨寒风里只穿着两件破旧的单衣,恰巧被红一军团的供给部长赵尔陆看见,难受得直掉泪。战斗结束后,赵尔陆想办法给毛泽东赶制了这件青色的棉大衣,今天刚刚随一小批被服送到。毛泽东高兴地穿在身上,在地下走了好几圈,好像小娃娃过年穿上了新衣服,转身又对赵尔陆说:“我看见大多数战士都还穿着一件单衣,我毛泽东穿上了棉衣,一定得创造条件让大家都穿上棉衣啊。” 西北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也在前线部队,作为中共隐蔽战线的领导者,他时刻关注着酝酿中的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同时秘密着手对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的争取工作。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在调动部队对宜川和洛川进行包围的间隙,一边忙于分配刚毕业的军校生到各军团,还要接收安置痊愈出院的伤病员归队。 P22-23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是一部充满艺术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小说。这源于作家在下功夫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把握了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且非常成功地把历史转化成了艺术。可以说,这是一部让人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好小说。 ——著名评论家、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协主席杜学文(文艺报2015年3月18日) 李骏虎的长篇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作品围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组成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的这段历史,以当代立场和视野,首次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及其复杂性,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伟大意义。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作品成功刻画了不同立场历史人物的精神发展轨迹,形象地再现了他们在重要历史关头做出抉择的过程。 ——第四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颁奖词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