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袁渭康自传(一路行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袁渭康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袁渭康著的《袁渭康自传(一路行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无处不见作者严谨求精的科学态度。对文中涉及的别人的观点,哪怕只是一句话,即使也许是常识,但作者觉得有价值,对自已有过启发或产生过共鸣的,都有详细的引证。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尊重他人的崇高品格。

内容推荐

《袁渭康自传(一路行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主要由院士本人袁渭康撰写的《半生行悟——亲历与随想》和《一路行思—--人生与思考》两部分组成,讲述了院士自己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出国留学、担任系主任、所长、实验室主任,成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亲身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感悟,内容真诚而直白,有学术总结的回顾,有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对文化艺术的讨论,有对社会现象的评述,还有对待朋友、面对疾病的态度,是一位过来人的感悟全集。

目录

上篇 半生行悟——亲历与随想

 引子

 人生转折,从一次谈话开始

 麻省理工学院的磨炼

 初识美国:人与事

 一次横贯美国的旅行

 从贵族学校走出的平民青年

 从意气风发到无可奈何

 艰苦的创业,艰苦的80年代

 叩开国际学术界核心之门

 十三次访法

 学术休假在欧美

 逝去的大师

 学生们

 从艺术中感悟

 那条路,那群人

 废墟的启示

 签证处里的丑剧

 大学之风

 “腾笼换鸟”,鸟在何方?

 常思自身不足,不忘事事认真(代后记)

下篇 一路行思——人生与思考

 引子

 重温童年旧梦

 躁动的中学生

 回忆大学年华

 在北京的11年

 “大话”年代

 重返母校

 海外鳞爪(美国篇)

 海外鳞爪(欧洲篇)

 海外鳞爪(日本篇)

 系主任一所长一实验室主任

 与疾病“和平”相处

 后语

附录

 附录一 学习、工作大事件

 附录二 主要论著

试读章节

引子

本篇取名《半生行悟——亲历与随想》,是想记述在我后半生经历的一些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

我已到望八之年,自己也不知来日还有多少。朋友们在闲谈中曾建议我写下些什么,以飨后人和学生。我知道,他们说的意思是指“自传”之类的东西。

我掂量自己,一生平淡,无甚出色业绩,因而也谈不上什么自传,又何况我的前半生除了读书和上学,就是后来的运动和批判,周而复始罢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写的。自思我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后半生的亲身经历似乎还比较丰富,并由此产生一些联想,如果把这些片断写下来,作为一种杂文或琐记,可能还有一些可读之处,特别是对于学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师生们。

(1)

我是学化学工程的,从事的也是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杂文不少与我的专业活动有关。如果是从事化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有兴趣来读一读这本书,他们可能会看到他们熟悉的或曾经耳闻过的人名,以及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另一些侧面。对于非化学工程专业的人士,我的同龄人或比我年轻些的人士,他们或许也会在我的杂文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雷同的经历,读罢会心一笑。

本书如有点滴价值,那就是它的真实性:所记述的人和事,绝无虚假,全部是真人真事,因而我在写作中全用真名。只有在极个别场合,出于读者易于理解的原因,姑且隐其大名。

(2)

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里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大体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们,也就是解放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就读于大学的那些知识分子。我们与前辈们有很大不同。他们在三四十年代就读于大学,随后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国内从事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工作。他们中有些人在50年代学成回国,成为受人尊敬的专家,得到各种各样的照顾:在国内工作的,也因多年工作经验而成长,也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

虽然在“左"倾思潮泛滥的年代里,我们的前辈们多少也受到批判,在十年动乱中更是如此,有的甚至还被扣上“特务”帽子,但他们毕竟曾经受到过尊敬,还过上过一阵“光鲜”的日子。我们的后辈们,他们成长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他们中有的人出国留学,也有相当一些人在国内得到各种学位,然后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工作。他们中一些人的头衔,教授己不过瘾,于是就发明了冠以各处名山大川名称(如长江、泰山)的“学者”,国家“杰青”“百人”“千人”“首席”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的媒体,多有兴趣报道我们的前辈们或后辈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然而对我们这一代人,除个别特别出众者外,却很少涉猎。这似乎也很容易理解。我们这一代人,遭遇特殊,青春年华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运动不断,再加上十年动乱,因而生平事业多平淡无奇。“文化大革命”过后,我们有的已过不惑之年,有的人甚至己步入暮年,健康不佳,以致只能等待退休了。

难怪人们对这代人缺乏兴趣,他们似乎是被遗忘了的一代。但是这代人也有理想,他们中有的人也很有才华,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作出过贡献。我属于这一代人,我也理解这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经历过自己的悲欢离合,我们有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苦衷与困难。譬如,四十岁以后出国留学,过外语关,经受巨大的业务落差的考验,艰苦条件下的创业等等。也许我们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于是我决定来写这本杂文集,是为了让尚想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人们能稍稍了解我们,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自己能从同代人留下的足迹中看到自己的人生。(P3-5)

序言

我与渭康教授虽长期同在沪工作,但除了工作上有过几次交往外,并无深交。1995年我俩同时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选举产生的院士,因而有缘相识。当时的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一共只有约40人,其中大部分是中科院技术科学部转过来的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如师昌绪、严冬生、侯祥麟、闵恩泽、邵象华等),我们新人会上自然就很少发言,但私下里用上海话可没少交流,几次会后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在封建科举时代同科录取的举人互称为“同年”,因渭康教授比我年长几岁,按旧例我应尊称他为“年兄”才是。

在拙作《我的学术生涯》一文中我曾说过:“我们这些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说是经历特别‘丰富’的一代。”诞生于民族危亡与抗日烽火之中,成长于新旧社会交替的四五十年代,既曾热烈欢呼过新中国的建立与强盛,又因经历过肃反、反“右”“大跃进”以及走向极端的“文化大革命”而感到前途迷茫。因为学的工科、所以每年去工厂带学生实习、下工地参加劳动成了例行的“家常便饭”,更有到农村参加“四清”及在“五七干校”种地接受农民“再教育”的难忘经历。相对于长一辈的师长(他们多数是欧美留学回国的教授),我们并没有享受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优越生活待遇。但在不惑之年后,却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中的不少人被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学习、进修,并在学成回国后挑起了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的担子。回顾我们这代人的一生,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挫折与艰辛之苦和奋斗成功后的甘甜并存,“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渭康教授的《半生行悟——亲历与随想》一书摆脱了多数名人、学者自传的老套格局,既没有平淡的流水账式的记述,更无友人、学生的赞颂及自我褒扬的俗套,而是以平静似水的心境将改革开放以后自己在国内外的亲身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感悟,真诚而直白地娓娓道来,既有生活琐记的亲切与可读性,更有杂文犀利的思考和深度,这对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感同身受的,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来说,也可以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前进的心灵鸡汤。

徐匡迪

2014年1月31日

后记

后语

本篇定名为《一路行思——人生与思考》,既讲到是“一路行思”,又被收集到院士传记中去,这“一路”自然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就是时间跨度为我的一生。

这一生,说平淡无奇也可,说跌宕起伏似乎也可。总体来说,虚度八十,既无大功,也无大过,算是平平淡淡更加合适。人生在世,有大功者寥寥,有大过者也不多,多数是平常人。从这个角度,我也可以说是这个绝大多数的芸芸诸生中的一员,写出来,供同是平常人的读者闲时一阅,似也无不可。

本篇拟与早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拙作《半生行悟——亲历与随想》互为姐妹篇,合起来形成我的“自传”。但是这本“自传”,又有一点旁门左道,不是严格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而且还不时不识时务地穿插了一些“思考”和“随想”,难免给人有一种“不伦不类”之感。然而在组稿之初,我就与出版社说明,我已记不清我一生的“流水账”,要写我就写几个时间点,略为展开成一个小小的面。这样就成了一本时间和地点的“阵”。如果允许,我就按这个“旁门左道”的思路去写,就像一个矩阵以时间为行、地点为列,但很多的元素为零值,也就是没有写到,表示没有什么可写,或者有意规避。

一本时间和地点意义上残缺的杂记,就成了我的自传。他们同意了,可能多少有一些保留。设身处地想想,他们也很有道理:按部就班,总是最稳妥的。我建议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按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那样,随心所欲地去看,可能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也说不定,而这一点正是我的本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