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用自己推行的白话文,开启民智,身体力行地去追求民主,是世代青年的榜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胡适也不能幸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毕生推崇自由民主、思想解放的理想,同时也主张全力西化,因此赞誉有之,批评有之,被后世评价为“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作为近代中国最富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容忍与自由》精选了多篇胡适以自由、文明、社会、中西文化等为主题的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和演讲,涵盖其一生学术文化,涉及大量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让他赞誉有之,谤亦随之的这些思想、观点和主张,在本书中也有全面的体现。阅读本书不仅可深切地体会胡适的这些犀利的观点,并能带动读者思考这些观点的适用。
《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容忍与自由”,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本书精选了其一生的散文、杂文、演讲等内容,分别从教育与成功、信心与反省、不朽与人生、容忍与自由等方面阐述他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在现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章 没有智识,就没有未来
读书不是单为文凭功名,只因为书中可以供给学问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可以帮助我们思想。
大学生毕业之后,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第一要寻问题,第二要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要有一点信心。
读书
为什么读书
论家庭教育
九年的家乡教育
归国杂感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记兴趣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章 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
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很多危险的,定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
麻将
东洋车夫
少年中国之精神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第三章 没有包容,就没有新生活
人生即便是做梦,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不要做悲观的梦。不要丢掉这梦,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戏,也要好好去唱。
贞操问题
女子问题
易卜生主义
差不多先生传
美国的妇人
人生问题
大宇宙中谈博爱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不朽——我的宗教
第四章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自由主义是什么?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胡适致陈独秀
容忍与自由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胡适年表
读书
“读书”这个题,似乎很平常,也很容易。然而我却觉得这个题目很不好讲。据我所知,“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
一、要读何书
关于这个问题, 《京报》副刊上已经登了许多时候的“青年必读书”;但是这个问题,殊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所以我不讲这一类的问题。
二、读书的功用
从前有人作“读书乐”,说什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们不说这些话了。要说,读书是求知识,知识就是权力。这些话都是大家会说的,所以我也不必讲。
三、读书的方法
我今天是要想根据个人所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来说一说。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这句话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实很不容易。读中国书时,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放过。近人费许多工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读外国书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所以说这是很难的。如有人翻译英文,把port看作pork,把oats看作oaks,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小草变成了大树。说起来这种例子很多,这都是眼睛不精细的结果。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 一、字典、辞典、参考书等工具要完备。这几样工具虽不能办到,也应当到图书馆去看。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
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许多意义,读者容易上当。(P003-005)
出版说明
胡适是20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胡适出生后不久,随父母到了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母亲带着他离开台湾回到了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并接受私塾教育。由于胡适启蒙教育极早,入学前已熟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书,因此他的父亲亲自撰写了一部《学为人诗》为其所读。胡适曾回忆说,书中“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反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虽寥寥数语,却对他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又读了父亲编的第二部书《原学》。接下去他又读了《律诗六钞》《孝经》、朱子《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等。这为其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岁时,胡适随兄到上海求学,进入梅溪学堂。是年,读了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后,开始全面接触新思想。20岁时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年,27岁的胡适归国后受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湾,享年72岁。
胡适一生涉猎甚广,著述颇丰,在文、史、哲、教育及社会活动方面皆有造诣,他的思想、行为及著述对于20世纪的中国影响深远。在当时的中国,胡适的一言一行都备受时人瞩目。学成归国之后的胡适以改革旧中国、旧思想为己任,除了写作之外,他通过演讲向当时的民众孜孜不倦地播撒新思想的种子。胡适能言善道,才思敏捷,谈吐幽默,往往会将深刻的哲思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白话,因此,时至今日,他的演讲同他的著作一样仍旧深受国人的热爱。
胡适一生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介绍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但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并且将数十年的光阴投身于“整理国故”以及考据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工作之中。在生活上胡适也是“中西结合”,虽留洋数载,常年身居异国,但仍十分注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尤其喜爱穿中国传统长袍,并与他的“小脚太太”不离不弃、相伴到老。他的人格魅力一直都为后代国人所称道。
之所以甄选胡适演讲稿中最精彩、最具有价值的篇章,汇成《容忍与自由》一书,是因为胡适的许多观点和理念对于现如今仍不过时,仍旧具有指导意义。至于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包括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待商榷,请读者在阅读中加以甄别,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的独特思想与高洁人格的耀眼光芒。
我们谨以此书向读者呈现一生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先哲的思想轨迹,并对先哲致以诚挚的缅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