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湖、杜学文主编的《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之《中篇小说二》收录的中篇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有家族恩怨、知青岁月、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思想的转变等等。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鞭挞着社会的丑恶现象,呼唤着正义和希望。
| 书名 | 中篇小说(2)/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山湖、杜学文主编的《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之《中篇小说二》收录的中篇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有家族恩怨、知青岁月、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思想的转变等等。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鞭挞着社会的丑恶现象,呼唤着正义和希望。 内容推荐 周山湖、杜学文主编的《中篇小说二》是《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的其中一本,收录了五篇中篇小说:张石山的《神主牌楼》、王祥夫的《荞麦地旧事》、张平的《妮儿》、刘颖弟的《麻奶奶俏奶奶》、焦祖荛的《故垒西边》。 目录 神主牌楼——《仇犹遗风录》 莜麦地旧事 妮儿 麻奶奶 俏奶奶 故垒西边 试读章节 奶奶七个儿子,七个儿媳。 大娘,大儿媳。过门最早,受奶奶的管教时间最长。“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大娘就成了最合规矩的标兵媳妇。 母亲,六儿媳。因为父亲在太原做事,成过家就带她上了城里。还找到工作,挣一份工资,没很好享受到奶奶的教育。所以,挨了父亲的夹面耳光,就大声哭闹,就告到妇联会,就甚至搬到工作单位住。于是,父亲也就撒不尽毒火,就觉得不够大丈夫,就万分后悔: “真不该把你带到太原!来太原也不该叫你上班工作!把你解放得天来大!就该留在青石沟,就该叫妈妈好好修理修理你!生牛皮熟在硝瓮里,服服帖帖!” 母亲嘴很硬: “你妈也不是老虎,她总活吃不了我!” 可是,母亲偶尔回乡探亲,小住三日五日,就晓得了厉害,胜如游了一次地狱。 早上起来刷牙,搞一嘴白沫,还闹出很热烈的声响。奶奶给挣工资的儿媳留面子,只撇着嘴对父亲说: “咱家的饭里有屎吗?把你媳妇的嘴臭了?” 上厕时要使手纸,奶奶就又撇嘴: “天,白花花的纸!你媳妇腿裆里会写字?还是长着什么尊贵玩意儿?” 开早饭,奶奶知道六儿媳已吃不得糠,叫大娘给母亲端一块玉茭面窝窝来,还特别打两只荷包蛋:这无疑是款待贵宾的规格了。但奶奶自己仍然吃糠。母亲谨让几句,奶奶就说: “女人吃糠,这是老辈人留下来的规矩。这么一大家人,没点儿规矩还行?” 母亲实在过意不去,一再劝说: “妈,你这么大年纪了,就不要吃糠了吧!” 奶奶正了脸色: “我吃了一辈子糠,吃服了!再说,立规矩的人就得守规矩。我不吃糠,哪个肯吃糠?哪个不知道玉茭面好吃?” 两只荷包蛋就在碗里翻筋斗。母亲使一双筷子,拨过来,搅过去,难以启齿。我自然也依规矩吃糠,不敢有别的奢望。但眼睛不听使唤,好像被线扯定,直勾勾盯着玉茭面窝窝,似要用眼来吞食。鸡蛋是想也不敢想,分享一块玉茭面窝窝差不多就等于过年。奶奶平着脸,用力嚼糠窝窝,谁也不看。母亲看看奶奶,看看我,嘴唇动了七八动,终于鼓了勇气道: “我饱了。这块窝窝叫孩子吃了吧?” 说着,夹了窝窝向我递来。我刚要伸手去接,另一双筷子从空中劈下,挡住了那窝头的去路。奶奶伸伸脖子,咽下去一嘴糠渣儿: “你饱了,就歇着去吧!——娃娃嘴馋,我生了他们七个还能不知道?娘疼儿,普天底下一个样儿!这孩子你们带着,哪怕给他吃星宿月亮,我管不着。叫我带,就得依我的规矩!你们回来住几天,他就不吃糠;你们走后哩?” 母亲软软地垂下胳膊,再没半句话说…… 吃罢早饭,上坟祭祖。从坟里回来,祭拜神主牌楼。母亲穿着四个兜儿的干部服,磕头作揖,况且是磕给人家张姓祖先,她脸上就现着迟疑,又带一点自嘲,做一副“不得不然”的样子。奶奶早看个透彻,正了脸色指教: “老六家的!你常年在外,吃公家饭,办公家事,自然样样儿依公家的规矩。侍候乾隆爷(钱)嘛,哄死人的不偿命。人家不叫敬奉神鬼,你是得依人家。‘敬神如神在,不敬也不怪’。回到咱们家里,就得依家里的规矩。敬神嘛,心要诚。‘诚则灵,信则安’,祭祖,心也要诚。走到天边外国,坐了宰相知府,也不能忘了祖宗。——隔三年五载回来一趟,该好好祭一祭!一跪三叩头,三跪九叩头。给祖宗磕头,还能把你磕小了吗?老六家的,磕!” 母亲再也迟疑不得,整衣正色,规规矩矩地三跪九叩。叩头如同鸡啄米,作揖好比摇辘轳。磕罢头,满面轻松:到底赢得了奶奶一个笑脸儿。奶奶甚至亲手取了笤帚递给母亲,叫母亲扫膝头的土。一边和颜悦色地夸奖: “好!这才像回子事。人嘛,水流千遭归大海,树叶子落在树根底,谁死了也是一堆黄土。上上坟,拜拜神主牌楼,叫祖宗们认认你,日后到了地下有个收留落脚处……” 人死了要变鬼,鬼也必须有安身立命的地方。要不然,鬼再不能变成人,又没有地方收留,只好做野鬼。平日在村边玩儿,羊栏谷场常见一柱一柱旋风,我知道那就是野鬼。无家无舍、四处飘荡,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母亲脸子绷紧,不停地点头称是。我发现这个时候,她很像奶奶的媳妇们了。 到了晚间,伯伯叔叔们照例来给奶奶请安。请安毕,在地下倚着躺柜立了蹲了。烟锅子纷纷燃起,父亲在太原挣大钱,地位就显得高贵,在炕上奶奶近侧坐了,而且抽纸烟。拆了封包,给兄弟们散一排子。大家就把那根纸烟夹在耳根,存起来慢慢享用。奶奶知道一包烟的价码,抵得了二升玉茭。这一排子纸烟眼见是一升玉茭化成了灰烬,脸一下子长了不少。第二天该轮七婶做饭,七婶在外间地下怯怯地问饭,奶奶火气冲腾,顶着话尾儿甩去一张饭谱: “吃什么?还能吃什么!除了你六哥六嫂,明早上都吃糠!” 母亲抱着我,她准是少见这种阵仗,我觉着她猛地颤抖了一下。(p009-011) 序言 就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一方面,文学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空前的活跃至少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在文坛产生影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日后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为年轻的作家。这些人基本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十分踊跃。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现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众语喧哗式的关于创作理论、审美范式、文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议论及争论。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坚守,也有对外来理论的译介、传播,更有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文学与时代、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等等。三是文学阵地快速扩张。恢复了一批文学刊物,创办了一批文学刊物,这些刊物的分众化现象初现等等。这种空前的活跃切合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也反映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后社会,包括文学转化的兆始。在这种众语喧哗的繁荣之中,也隐含着文学的分化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分化在当时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势头。主要是,创作方法更加多样,作品样式更加丰富,审美追求的不同体现,以及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暗含的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无疑带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式的繁荣。但是,其中也表露出入们的某种迷茫、偏执,以及非文学化、非道德化等不仅仅是涉及文学样式、风格,同时也涉及价值体系的选择等更为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关乎文学的,也是关乎社会、文化、历史的。比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意义等问题。事实上,在空前的大繁荣之中,包含着空前的大分化。这种分化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隐含着在繁荣之后将要出现的挑战、危机。事实证明,在此之后不久,文学进入一个“无主题”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显现出弱化的趋势。在许多方面,文学甚至被技术、资金等绑架。文学关于提升净化人类心灵与精神世界,激发人们向善向美的功能也受到了考验。文学与时代,与我们生活的物质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的问题。 但是,不论时势如何变化,文学仍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或缺的魅力。文学的旗帜在人们的物质精神天地中仍然猎猎飘扬。《黄河》就是在那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文学的品格,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执着地、顽强地、甚至有些无畏地存在着。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刊物出现了。这是文学的幸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许多文学刊物消失了、转向了、改变了。但是,《黄河》没有。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不再讨论。但是,《黄河》没有。那一时期,各类刊物推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出手不凡,手段了得,影响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人们不再以培育文学的新生力量为己任,而是以追求生存为当务之急。但是,《黄河》没有。《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 作为一种大型文学刊物,《黄河》诞生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但是,《黄河》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刊物。从她诞生的时刻起,《黄河》就至少把目光投射在中国的文坛。她重视以山西为主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绝不画地为牢。《黄河》刊发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我曾经说过,非常佩服当时为这个刊物起名的人们。他们那时就没有准备把《黄河》办成一种地域性的刊物,而是要以此来表达对黄河以及因黄河而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关注。这种努力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舞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刊发了大量的晋地之外作者的作品,其中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篇小说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马波(老鬼)的《血色黄昏》、杨志军的《海昨天退去》等;中篇小说如蒋子龙的《阴差阳错》、阎连科的《鸟孩诞生》等;诗歌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北岛的《回顾与思考》、欧阳江河的《博尔赫斯之谜》等,以及大量的其他体裁的作品。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以及被列入《作家书斋》栏目中的文章,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所撰。所以,今天我们回顾《黄河》三十年的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回顾。从中可以领略新时期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某种缩影。在这里,我们……直接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严肃的探讨,如关于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变革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研究,关于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讨论,文学作品文体、结构的新变,国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学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都有非常严肃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刊发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回顾历史,或思考文学的发展规律,或表达文化心结,或介绍创作心得等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一份文学刊物的品质,也表达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树,虽然没有现实的功利价值,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与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枯萎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将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在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今天,我们的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步入复兴的历史之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文学将承担自己独特的使命。中国文学,将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给努力前行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情感追求、价值选择?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使命。具体而言,我以为这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文学如何引领时代?中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中国即将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奋进的勇气。文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学无法回避这个既关乎民族复兴,更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必须表现并推动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文学如何完善灵魂?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精神世界的完善除了内心情感的净化升华之外,更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重建。怎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价值观、方法论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又能够校正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价值体系、精神资源的新的文明形态,这是文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三是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空前丰富,风格流派空前多样,样式类型不断出新。但在经过一个急遽变化之后,是不是应该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在吸纳了众多的空前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表现手法、形式体裁、传播技术等之后,我以为文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反思,使文学从外部的变化更多地回归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从疏离人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回归到“这一个”人与社会时代的融合之中。也许,这种努力将使文学自身的变化出现飞跃,使文学的魅力更具光彩。 我希望,并且更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文学将重新焕发出自己光芒四射的魅力。文学属于时代,更属于人类。而《黄河》,无疑将成为这一新变的重镇。 2015年7月5日于并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