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篇小说(1)/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  周山湖、杜学文编著的《中篇小说(1)》收录了 《历史的十分钟》、《少男少女》、《阴差阳错》、《白云岭》、《假雨村言》、《低声呻吟》6篇中篇小说,小说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关注民生。

内容推荐

为纪念《黄河》杂志成立30周年,山西作家协会特编撰图书“《黄河》30周年精品文库”以作纪念,书稿为《中篇小说(1)》,共计6篇。所选小说讴歌时代,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结构严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山西文学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本书由周山湖、杜学文编著。

目录

历史的十分钟/钟道新

少男少女/蒋韵

阴差阳错/蒋子龙

白云岭/成一

假雨村言/周宗奇

低声呻吟/马原

试读章节

历史的十分钟

钟道新

还有十五分钟就要下班了。街上的人流量、车流量正趋向峰值。喧嚣的市声满不在乎地从大门、从窗户涌进C省检察院的一间不大的办公室。

在这里办公的五人中的四个已经开始收拾桌上堆积如山的卷宗,做下班前的准备。只剩下卫晋一个人在专心读着什么。

卫晋,今年三十岁,平常身材平常脸,没有什么值得形容的地方。他是G省政法学院八二级的毕业生,因为初来乍到,故而只能占有所有机关里最小的办公单位——一张桌子,连半个卷柜也没有。而且按照天下所有机关单位不成文的规定,他的办公桌地处整个房子里最不来劲的地方:窗户前面。此时他正在颇具热力的夕阳残照下攻读一本装订整整齐齐的材料。不大的写字台上显得空荡荡的,只有一个飞机机关炮弹壳做成的烟灰缸和半支红蓝铅笔。

“你不回家?”检察员老李拍拍卫晋的肩膀。他总是喜欢摆出一副老大哥的架势。

“不。”卫晋连头也没有抬。他今天下午被检察长派到辉煌烟厂去协助纪委工作组工作,此刻他正在做战前准备。

“明天是星期天,”等人都走完之后,卫晋边舒活筋骨边想,“有无穷无尽的家务事要做。所以宁肯回家挨骂,也得在今天读完。否则星期一一出现在纪委工作组,我就会像一个初次驾车进城的乡下拖拉机手一样,被人吆来喝去的。”想到这他就又把注意力转回材料上去。

办公室里很静。夕阳慢慢地转射到老李的桌上,然后又不出一声地移开。此刻正是潜心研读材料的大好时光。

他那双起码阅读有八亿语言符号的眼睛迅速地在间隔很宽的“笔录纸”上扫过。这目光好像一把手术刀,试图剖析材料的内部构造,理清其各个系统。

材料是零星的,分别由七个人独立提供。支持全部材料的骨骼是一位名叫洪淑彦的烟厂女会计的揭发信:辉煌烟厂厂长徐英的支出大大超过他的正常收入,并且独断专行,屡屡违犯国家的财经纪律……

卫晋又读了一遍材料,于是这具骨骼上有了肉。事情是这样的:辉煌烟厂从一九八。年起,陆续向一个名叫胡与闻的香港商人订购了三批烟叶,可烟叶的质量一批比一批次,而价钱一批比一批高。于是一些知情人分别向纪检会与检察院写信揭发。

“受贿案,最少也是玩忽职守。”卫晋喃喃自语地合上卷宗。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破案是公安局,审案是法院,从而漏掉了检察院,其实这大谬不然。几乎全部有关国家干部触动刑律的案件都归检察院审理。这其中包括滥砍滥伐森林、贪污、受贿、玩忽职守……而其中划归卫晋所在的经济检察处受理的案件中最难办的就是受贿案。因为这种案子既不会像贪污案那样在账目上留下痕迹,也不会像凶杀案那样在现场留下诸如血迹、指纹类的直接证据。这种犯罪的方式是千篇一律的:在某个没有人的角落,一叠新的或旧的钱从一个人的口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口袋里,相当简洁,静悄悄地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故而被老检查员认为是最没“油水”的案件,破案几率也比其他案件低得多。

“检察长怎么单单挑中了我?”卫晋自问自,“也许是上次与老李一起经办那桩倒卖汽油案时,自己多出了几个‘鬼’点子吧?可那种案子毕竟简单得多,到底有账可查,而且买卖双方都在境内呵!”

“呵,快七点了!”他无意中一看表,失声惊叫起来。

他在汽车上一边看着路边的站牌,一边苦思如何应付一进家门就会像潮水一般涌来的妻子的埋怨:该几分嬉笑,几分诚恳,几分谦恭?他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虽然同一支曲已经演奏了上百遍,但仍然觉得自己对大师的作品没能全部领会,感到有些把握不住,有些怯场。

如果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涟江边上的“海鸥宾馆”真的是一只展翅欲飞的海鸥的话,那么它的头就该是顶楼上那套人称“总统套间”的房子。

此刻,有两个人在这“头”里,一边眺望那慢慢沉人涟江的夕阳,一边在品尝杯中的美酒。

“这种白兰地是马爹利家族从一七一五年开始酿造的,其配方与工艺流程至今还作为此家公司的一级保密材料。”说这话的正是港商胡与闻。他四十七八岁的样子,从头到脚洋溢着香港商人特有的精明劲。

“咱们言归正传。”坐在他对面的G省外经委进口处处长江泽林打断他的话。他是一九五六年英文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早从那个水晶酒瓶后面的说明里知道了这种名叫“MARTELL”酒的全部历史。“你这次来推销的烟叶又自称是什么品级?”他把双腿优雅地架在一起。

“缅甸弗吉尼亚A级烤烟。”听胡与闻说话的声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高档香烟那种金黄色的烟丝。

“这个品名我已经听说过三次了,可似乎……”江泽林说到这就再没有下文了。话说到什么份上就已经将信息传达完,是一门相当精深的学问,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

“这次一定是!前几次若不是出现意外,”

“多少吨?”江泽林摆摆手,示意他不用解释。

“两千吨。”P1-3

序言

就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一方面,文学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空前的活跃至少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在文坛产生影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日后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为年轻的作家。这些人基本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十分踊跃。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现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众语喧哗式的关于创作理论、审美范式、文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议论及争论。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坚守,也有对外来理论的译介、传播,更有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文学与时代、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等等。三是文学阵地快速扩张。恢复了一批文学刊物,创办了一批文学刊物,这些刊物的分众化现象初现等等。这种空前的活跃切合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也反映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后社会,包括文学转化的兆始。在这种众语喧哗的繁荣之中,也隐含着文学的分化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分化在当时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势头。主要是,创作方法更加多样,作品样式更加丰富,审美追求的不同体现,以及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暗含的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无疑带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式的繁荣。但是,其中也表露出人们的某种迷茫、偏执,以及非文学化、非道德化等不仅仅是涉及文学样式、风格,同时也涉及价值体系的选择等更为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关乎文学的,也是关乎社会、文化、历史的。比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意义等问题。事实上,在空前的大繁荣之中,包含着空前的大分化。这种分化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隐含着在繁荣之后将要出现的挑战、危机。事实证明,在此之后不久,文学进入一个“无主题”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显现出弱化的趋势。在许多方面,文学甚至被技术、资金等绑架。文学关于提升净化人类心灵与精神世界,激发人们向善向美的功能也受到了考验。文学与时代,与我们生活的物质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的问题。

但是,不论时势如何变化,文学仍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或缺的魅力。文学的旗帜在人们的物质精神天地中仍然猎猎飘扬。《黄河》就是在那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文学的品格,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执着地、顽强地、甚至有些无畏地存在着。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刊物出现了。这是文学的幸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许多文学刊物消失了、转向了、改变了。但是,《黄河》没有。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不再讨论。但是,《黄河》没有。那一时期,各类刊物推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出手不凡,手段了得,影响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人们不再以培育文学的新生力量为己任,而是以追求生存为当务之急。但是,《黄河》没有。《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

作为一种大型文学刊物,《黄河》诞生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但是,《黄河》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刊物。从她诞生的时刻起,《黄河》就至少把目光投射在中国的文坛。她重视以山西为主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绝不画地为牢。《黄河》刊发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我曾经说过,非常佩服当时为这个刊物起名的人们。他们那时就没有准备把《黄河》办成一种地域性的刊物,而是要以此来表达对黄河以及因黄河而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关注。这种努力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舞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刊发了大量的晋地之外作者的作品,其中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篇小说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马波(老鬼)的《血色黄昏》、杨志军的《海昨天退去》等;中篇小说如蒋子龙的《阴差阳错》、阎连科的《乌孩诞生》等;诗歌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北岛的《回顾与思考》、欧阳江河的《博尔赫斯之谜》等,以及大量的其他体裁的作品。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以及被列入《作家书斋》栏目中的文章,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所撰。所以,今天我们回顾《黄河》三十年的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回顾。从中可以领略新时期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某种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义无反顾地到来时,中国作家,以及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改变自己,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黄河》也是一个汇聚了各色作家的刊物,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个刊物固然有自己的编辑方针、风格特色,应该说,《黄河》也是如此。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对中国社会,包括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世界及社会实践的关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笼统,但《黄河》追求的确是一种厚重的品格。这并不是说她只坚持传统,而是说,她在坚守文学对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关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自身严肃的创新。在这里刊发的作品当中,既有老一代作家、评论家的,也有风生水起、倍受关注的中坚力量的,更有刚刚步入文坛代表着文学未来希望的新人之作;既有晋地作者的作品,也有晋地之外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外创作现象的关注。在刊发作品的同时,《黄河》也非常重视对重要作品、重要创作现象的介绍,以及对重点作家的扶持,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刊发对话等形式推动创作。特别是对晋地新生力量的支持,更是创办专栏、不惜版面、组织力量,表现出这一刊物对文学的责任感、事业心。《黄河》不势利,不追风,不苟且,不浮躁.更不会讨巧。在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的同时,《黄河》坚守了一份文学刊物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如果一份刊物只发表文学作品的话,我认为还是有许多局限性的。这样虽然可能会为社会提供比较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但还是限制了作家,包括文学理论工作者与社会的直接对话。其思想的品格、文化的追求,以及刊物介入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缺憾。所幸的是,《黄河》在刊发创作作品之外,十分重视对文学流变、文化发展等问题的直接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严肃的探讨,如关于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变革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研究,关于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讨论,文学作品文体、结构的新变,国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学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都有非常严肃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刊发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回顾历史,或思考文学的发展规律,或表达文化心结,或介绍创作心得等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一份文学刊物的品质,也表达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树,虽然没有现实的功利价值,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与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枯萎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将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在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今天,我们的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步入复兴的历史之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文学将承担自己独特的使命。中国文学,将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给努力前行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情感追求、价值选择?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使命。具体而言,我以为这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文学如何引领时代?中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中国即将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奋进的勇气。文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学无法回避这个既关乎民族复兴,更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必须表现并推动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文学如何完善灵魂?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精神世界的完善除了内心情感的净化升华之外,更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重建。怎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价值观、方法论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又能够校正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价值体系、精神资源的新的文明形态,这是文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三是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空前丰富,风格流派空前多样,样式类型不断出新。但在经过一个急遽变化之后,是不是应该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在吸纳了众多的空前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表现手法、形式体裁、传播技术等之后,我以为文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反思,使文学从外部的变化更多地回归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从疏离人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回归到“这一个”人与社会时代的融合之中。也许,这种努力将使文学自身的变化出现飞跃,使文学的魅力更具光彩。

我希望,并且更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文学将重新焕发出自己光芒四射的魅力。文学属于时代,更属于人类。而《黄河》,无疑将成为这一新变的重镇。

2015年7月5日于并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