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梦楼随笔/格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启之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启之编著的《有梦楼随笔》文字轻松幽默、内容活泼易读。在轻松的外表下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剖析,其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还包括了对待电影艺术的态度,因此对中西方比较文化感兴趣,对西方电影、主流电影评论感兴趣的读者会更容易被此书吸引。另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剖析,更让读者眼前一亮,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内容推荐

启之编著的《有梦楼随笔》分为两辑:第一辑为闲言,所收录文章为之前发表在报纸、杂志的,有对异域电影的看法,有对中国影片的见解,更有对中国传媒的的认知。第二辑为随影,主要是对过往之事的回忆,有对北大学习生涯的回顾,也有和朋友往事的记忆,另外,还有对“艺术”“义”的看法。

目录

第一辑:闲言

 时代与命运:塔尔科夫斯基和他的电影

 俄罗斯PK好莱坞

 美国往事——读《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有感

 艺术是怎样变成垃圾的?——再读《禁止放映:好莱坞禁片史实录》

 关于于丹“心得”的心得——兼论《百家讲坛》及媒介体制

 风雨苍黄《武训传》

第二辑:碎影

 北大三事

 我的回扣

 艺术的姿态:“屈膝”“俯仰”与“站立”

 “义”中的正邪

试读章节

五、回归心灵——《镜子》

早在酝酿《索良里斯》的时候,塔尔科夫斯基就想拍一部关于他母亲的电影。这个想法在他心里已经藏了四十年,他要表现母亲的不朽和个性,讲述一个被遗弃的女人艰难的一生,探讨良知与罪恶,上帝与人心,母性与爱情。他要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分析男人的爱——它是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它是一个情感的骗局吗?抑或它只是一个永远无法解析的精神之谜?他要表现母亲自尊和悲怜的形象,要把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主人翁们联系在一起。塔尔科夫斯基要把他对母亲的理解全部倾注在这部影片之中,在作品大纲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亲爱的妈妈,你是这一切的发端者。”(《启蒙》)

这一次,电影委员会发了慈悲,一切进行得出奇地快。剧本1973年中定稿,很快获得批准。三个月后即获准开拍,事情如此反常,使一向反对用电影做试验的塔氏,也一反常态,非要做一把试验不可。他要用这部影片证明“作者电影”的价值,要用摄影机写一首抒情诗,并且与流行的纪录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影片中充满了各种隐喻。时间在青春与老年之间穿梭,叙事在心理和实存之间跳跃,人物在母亲、父亲与孩子之间摇摆。半年后(1974年3月)他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

然而,过于丰富的内涵给剪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当时有二十种以上的剪辑方案,结构的、段落的、情节的、人物的,塔氏昏了头,他找不着影片各部分问的联系,叙事失去了逻辑性,影片没有了整体感,素材带就像一堆杂七乱八的积木,无论怎么摆弄故事也立不起来。

终于,一个伟大的时刻降临——他的灵感进发,天眼突开。一口气剪辑下来,又一部作者电影诞生了。与此同时,厄运也向他走来。

试映之后,塔尔科夫斯基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在国家电影委员会和电影协会管委会的联席会议上,领导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部电影看不懂,没有观众。电影委员会副主席、电影理论研究所所长弗·巴斯卡阔夫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但它却自相矛盾:“影片提出了有意义的道德伦理问题,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很困难。这个影片的观众面窄,它是精品。但就电影的本质来讲,它不是精品的艺术。”另一位资深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是不成功的,一个想讲述时代和自己的人,可能讲述了自己,却没有讲述时代。”塔尔科夫斯基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电影总归还是艺术,它不可能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有更多的人理解。……我对那种没有观众的说法不敢苟同……有一种关于我不被接受和不能理解我的谬论。……我相信自己这样的个性不可能不使观众产生分化。”(《镜子》)

这种公开的辩白违反了苏联的常规,为了整一整这个骄傲自大的家伙,上头发现了影片的政治问题——《镜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印刷厂搞校对的母亲,下班回家后,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冒着雨,跑回工厂去检查校对的书稿。电影委员会认定,母亲校对的是《斯大林文集》,因此“这是一幕意识形态上极其恶毒的情节”(《镜子》)。它影射了斯大林时代,反对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

当领导在会议上第三次以此罪名讨伐塔氏的时候,导演的朋友拉扎列夫站起来,告诉人们一个铁打的事实:《斯大林文集》1945年以后才出版,而影片中母亲校对那场戏发生在1937年。会场登时陷入混乱,人们议论纷纷,塔尔科夫斯基终于有了宣泄的机会,他顾不上礼节,放声大笑。领导的面子在笑声中扫地。

扫地带来了这样的结果:除了三个电影院之外,任何影院不准放映《镜子》。有趣的是,有限禁映激起了逆反心理——这三个影院的电影票在开映前一个星期就卖得净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却相信被官方禁止的东西一定大有学问。莫斯科人打破脑袋看电影的结果应验了塔尔科夫斯基的预言——观众们果真分化成好几派,不管左中右都不约而同地奋笔直书,给塔尔科夫斯基写信。信的内容各式各样:愤怒的咒骂、感动的称赞、全面的讨伐、积极的肯定……塔尔科夫斯基大大地感动了——他的作品,即使是得了戛纳大奖的《伊凡的童年》也没有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作为导演,他第一次感到工作的意义,第一次触摸到人心的脉动,第一次从观众中找到了知音。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这部电影,一向沉静文气的塔尔科夫斯基不得不装出一副争勇斗狠的模样,找电影委员会的领导吵闹:“你们为什么禁映我的电影!”领导装傻:“禁映?我们什么时候禁映了你的电影?”塔尔科夫斯基急了:“很多人给我写信,说他们想看《镜子》,可买不上票!除了三家影院,莫斯科的其他电影院都不允许放这部电影。这不是禁映是什么?!”领导板着脸,冷冷地拽给他一句话:“只要有一个影院放一场,就证明这部片子没有被禁映。”(《与塔尔科夫斯基一起受难的日子》)

这是停滞时代后期官僚们的典型表述——撒野耍赖的流氓气,加上不负责任的官僚腔。这种作风不过是苏维埃思想、体制不断硬化的外在表现。无独有偶,这一年年底,勃列日涅夫在海参崴同美国总统福特会晤时突然中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当他乘火车回莫斯科时,硬化再一次发作。尽管病情使他念报告时,错误连篇,但是这既不妨碍他给自己授勋,也不影响他继续掌握国家机器。

硬化的体制也有灵活的一面,塔氏的朋友安德烈·斯米尔诺夫谈道,在停滞时代,如果戛纳电影节邀请苏联的某一个导演去参赛,实际去的却可能是另一位导演。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那时候,电影艺术家就像奴仆一样,毫无权利,当官的可以随意地驱使他们,艺术家们每做一点事,都得依靠那些厚颜无知、没有一点儿公正可言的官员,而能力越大、独立性越强的艺术家越会受到官方的管制,官员们千方百计使他屈服听话。

P20-24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