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记录和反映。在作品中,作者丹尼尔·笛福着重赞扬和表现了人的几种美德:诚实善良,讲信誉,还有感恩的情怀。
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名家导读版,由王晋华翻译。
| 书名 | 鲁滨逊漂流记(名家导读版)/琥珀经典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丹尼尔·笛福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记录和反映。在作品中,作者丹尼尔·笛福着重赞扬和表现了人的几种美德:诚实善良,讲信誉,还有感恩的情怀。 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名家导读版,由王晋华翻译。 内容推荐 丹尼尔·笛福编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遇难,只身漂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等运到岸上,自己制作简单的工具、种植食物,坚持在岛上生活,并通过解救俘虏有了一个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星期五”,后通过努力离开孤岛,回到原来生活的社会。 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名家导读版。译本翻译家王晋华为中北大学教授,在国内翻译界享有盛誉。 目录 导读:世上本无奇迹 周国平 译序 原序 第一章 告诫 第二章 风暴 第三章 海盗 第四章 逃脱奴役 第五章 巴西 第六章 遇难 第七章 唯一的幸存者 第八章 最初的日子 第九章 日记:食物和住所 第十章 日记:天灾 第十一章 日记:生病 第十二章 日记:康复 第十三章 日记:岛上探险 第十四章 日记:陶罐和独木舟 第十五章 日记:反省 第十六章 无可逃脱 第十七章 进一步的改良 第十八章 一个脚印 第十九章 骸骨 第二十章 恐惧与隔离 第二十一章 失事的船 第二十二章 遭遇野人 第二十三章 对星期五的观察 第二十四章 对星期五的教导 第二十五章 新的计划 第二十六章 野人归来 第二十七章 解救俘虏 第二十八章 暴动者 第二十九章 重获海船 第三十章 回到英格兰 第三十一章 与星期五一起历险 第三十二章 再回海岛 试读章节 这之后,差不多又过了一年时间,我还是离家出走了。在这近一年时间里,我对父母一再劝我学做生意的建议充耳不闻,而且还常常跟父母辩解,说他们明明知道我的心思和我想要做的事,却只会一味表示反对。有一天,我没事闲逛到了赫尔城,只是到那里逛逛,当时根本没想要出走。在那儿,我遇上了我的一个朋友,他正要坐他父亲的船到伦敦,便鼓动我跟他们一起去。他用水手们常用的诱人出海的那一招,对我说我这一趟不必花费任何费用。我没有与父母商量,也没有托人给他们捎个口信,就这样丢下一切,没有祈求上帝和父亲的祝福,丝毫没顾及父母的感受和这样做的后果,在1651年9月1号——天知道这是个多倒霉的日子——乘上了那艘去伦敦的船。我相信,世上年轻的冒险家们没有哪一个会像我这样,厄运来得如此之快,持续的时间又如此之长。轮船刚驶出恒比尔河,便风生水起,掀起了高高的凶猛的浪,煞是吓人;我以前从来没有出过海,人难受得要命,心里又害怕得要死。现在,我开始真正地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后悔了,想到自己抛下孝敬父母的责任、擅自离家出海的恶劣行径,不禁觉得上天给我的报应是多么公正;父母对我发自肺腑的劝导,父亲的眼泪,母亲的恳求,现在一幕幕在我的脑中闪现,我的良心(当时尚未完全泯灭)开始谴责我不听劝告,背弃对上帝和父亲的天职。 这时的暴风雨更加猛烈,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海,此时已是波浪滔天,尽管跟我后来多次遇到的风暴相比,这一次的真的算不上什么:不,甚至还比不上我几天后所遭受的那场暴风雨。不过,对我这个初次航海、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年轻人来说,这点风浪也足以把我吓得胆战心惊。每一个巨浪打过来,我都觉得我们就要被大海吞没了,每一次船儿跌人波谷中间,我就想我们再也不会从浪底升起。在这样的惊恐和慌乱之中,我一遍遍地发着誓,下着决心,只要上帝能让我在这次航海中活下来,只要我的脚能再一次踏上陆地,我定会直接返回故土,从今以后再不出海;我愿意听从父亲的忠告,再也不让自己陷入这样的险境当中。此刻,我看清了父亲有关中间阶层的看法是多么正确,在他的一生中,他活得多么安逸,多么舒适,远离海上暴风雨的肆虐和人世间的烦恼;我决心要像一个真正悔过的浪子,回到家中我父亲的身边。 在暴风雨肆虐期间,甚至在风雨停后的短时间内,我都在认真、理智地做着这样的思考。第二天风势减弱,海也平静多了,我对海上生活也开始有点儿习惯。不过,因为我有点儿晕船,这一整天我仍是愁眉不展的。到晚上时,天放晴,风也几乎停了,我们迎来一个美好的黄昏。红红的太阳在安详地落下了海面后,第二天早晨又从东边露出它灿烂的笑脸。现在,风完全停了,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平静的海面,我想,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怡人的景色。 昨晚我睡了个好觉,现在不再晕船,我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我注视着前天还在咆哮怒吼、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变得如此平静而悦人的大海,心里不禁充满了惊奇。那位诱劝我上了船的朋友唯恐我真的改变主意,不愿意再航海,走到我面前,拍着我的肩膀说:“喂,鲍勃,经历了昨日的天气,你现在觉得怎么样?我敢保证,昨晚刮的那一点儿风把你吓得不轻,不是吗?”“你把那样的风也称作是一点儿吗?”我说,“那可是场可怕的暴风雨啊。”“一场暴风雨,你别傻了,”他回答说,“你怎么能把这说成是暴风雨呢?哦,那根本算不上什么。只要所乘的船好,海面又宽阔,我们才不把这点儿风当回事呢。不过,话说回来,鲍勃,这是你初次出海,你这样的表现,也属正常。好了,鲍勃,让我们去喝碗宾治酒,把这些事统统忘掉吧。你没看到,现在的天气有多迷人?”我不想详细讲我的这段伤心事,总之,就像海员们平常的做法一样,我跟朋友调制好了宾治酒,喝了个酩酊大醉,这一晚上的狂饮浇灭了我所有的忏悔,以及我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为未来所下的决心。随着暴风雨的减弱、海面恢复它的平静,我的内心不再慌乱,我怕葬身海底的担心和恐惧也一扫而光,我热衷于航海的念头又占据了上风,我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害怕时所发的那些誓言和承诺。有的时候,我对自己行为所做过的那些反思和严肃的思考,还会出现在脑子里;不过,我却竭力地去摆脱它们,就像急切地要把疾病丢在身后一样。我跟海员们在一起纵酒、玩乐,不久,我就抑制住了那些思想对我的侵扰(我有时把它们称之为发作),不再是那个备受自己良心谴责的年轻人,五六天后我完全战胜了良心上的不安。然而,谁知道在我的前面,还有另一个考验等着我;上天,就像在此类情况下他惯常所做的那样,决心要让我自食恶果而无话可说。因为我没把此次灾难看成对我的拯救,那么下一次的遭遇将会更加可怕,就连我们中间最不在乎、最不怕死的人也毫不掩饰地承认其危险,祈求上苍的怜悯。 在海上的第六天,我们的船驶入雅茅斯锚地;由于这几天都是逆风航行,所以尽管天气和暖,船自暴风雨后并没有行进多少里程。我们不得不抛锚在了这雅茅斯的海中停泊处,逆向的风——西南风——一直刮了七八天。在此期间也有许多从纽卡斯尔来的船舶停进了锚地,因为这里是海上往来必经的港口,船常常在这儿等候顺风天气,以便驶进耶尔河口。 P5-7 序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记录和反映。17、18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的年代。资产阶级代表着新兴的生产力和社会上的进步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他们反对贵族王权的专制,反对神权和旧的宗教体制,开拓进取,积极扩大市场和生产的规模,促进贸易的发展。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充满朝气和创造性的伟大阶级,而《鲁滨逊漂流记》(以下简称《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典型形象,一个被理想化和英雄化了的资产阶级人物。 《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商人家庭,自己也是商人,在商海中几起几落,曾把生意做到很大,后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策被捕入狱,以致破产。1688年政变时,他积极支持新政权,参加政治活动,发表有关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论文。出狱后,又为历届内阁大臣奔走,并编辑刊物。笛福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商人、士兵、经济学家、政治家、旅行家、记者、小册子作者、政论学家、小说家,甚至为政府干过秘密差事。多种职业的磨练使他深通世情。足智多谋,他广阔的生活阅历和记者的生涯又为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技巧,练就了他朴实、简洁、晓畅、平易,甚至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一种大众化的语言,很少有雕琢的成分。他观察敏锐,注意细节,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讲故事能够绘影绘声,娓娓动听。在五十九岁时笛福的《漂流记》出版,让他获得很大的成功,其实,在他来说这已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漂流记》之后,他又写出《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等不朽作品。 笛福是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的代言人。他们这一代人富于民主精神,讲求实际,不服从国教,具有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一种人的责任感,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又富于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笛福以身为他们中的一员为荣,多次写文歌颂中产阶级商人的伟大,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笛福的中心思想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贸易:他主张扩充殖民地,反对专制体制、等级制度,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他的这些思想在《漂流记》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应。 《漂流记》(1719)的主要情节是有事实根据的:1704—1709年间,一个名叫赛尔扣克的英国水手,曾长期孤居于一个远洋荒岛。这样的事有一时的新闻价值,但不易写好,因为荒岛生活一开始也许显得新鲜,时间长了就容易缺少变化而显得单调、沉闷。 笛福的本领却在于他不仅把这个故事写得生动有趣,而且赋予它对几乎所有的人——一般读者,一般市民,严肃的思想家如卢梭,文学家如柯尔律治,甚至到创建新学说的政治经济学家如马克思——都有启发的重大社会意义。这意义的中心点——也是本书最有趣又最使人深思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己不仅能维持生命,而且日子越过越好。靠了敏锐的头脑和能干的双手,鲁滨逊做到了这一点。经过几次实验上的失败,终于用陶土烧出能煮肉的砂锅的时候,鲁滨逊发出这样的感慨: 没有任何人能由于这样一件普通东西感到比我更大的快乐了!我终于做成了一个能耐火的锅!没等它冷下来,我就又把这锅放在火上,倒了一点水在里面,放上一块小羊肉煮着。这锅极为好使,一会儿就煮出绝好的肉汤,只不过缺了麦片和其他作料,不然的话,味道可以更美! 这里有一个自己能动手改善生活的人的骄傲和安慰;其他任何人处于同样境地也会有同样的心情,但是只有笛福能写得这样实际、具体、细节分明,而最后作料的一笔不仅增加了真实感,还道出笛福是如何富于人生经验,又如何地日子好了还想更好。这也就透露出了笛福的社会地位:商人。在这海外贸易越来越频繁、英国工商业越来越发达的历史时刻,只有商人才不怕艰险困苦,远涉重洋,取得远处的资源,并在所到之处开辟市场;只有商人才能如此勤奋,足智多谋,在最不利的环境里站稳脚跟。不仅站稳,而且乘机扩充。鲁滨逊后来搭救了另一个岛上的一个黑人,把他训练成服侍自己的奴隶。荒岛上的情况开始复杂起来,有了人际关系,有了社会,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出现了。 我们知道,对财产的积累与保护和个性的张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块基石,其实,何止是资本主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也在提倡这两点吗?我们国家现在制定了个人财产保护法,李克强总理一再提倡要全民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当然需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张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在《漂流记》中这两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财产问题一直是鲁滨逊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在巴西建立种植园是为了积累财富,而且的确也赚得了大量的财富,在荒岛上他实际上也积累起不少的财富:开垦的土地、驯养的羊群、建设的房屋,他筹集起的劳动力,有男人,有女人,最终有了其财产可以延续的后代。说到底,这一切都是通过他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但是,鲁滨逊并没有凭此去剥削和压榨岛上的人,他只保留了他对这个海岛的名义上的财产权,他鼓励他们在岛上创建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并无私地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作者通过鲁滨逊这个人物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对社会、对别人有所帮助,我们就必须自己首先强大,自己有财富的积累。这样,鲁滨逊的形象一下子在我们眼前变得高大起来,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他想要走的似乎是一条人类共同富裕的道路。关于个性的张扬,明眼的读者都能看出,自进入那个荒岛上开始,鲁滨逊的生活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部有关个性的张扬史。 在作品中,作者着重赞扬和表现了人的几种美德:诚实善良,讲信誉,还有感恩的情怀。这三种品质在他与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伦敦的那位寡妇,一个是在里斯本的西班牙老船长——之间的交往中,得以充分地展现,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品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多么重要。 说到感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教书育人几十载,刚刚逝世不久,她含辛茹苦养大了我们六个子女,她希望我们成才,希望我们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在《漂流记》中有许多鲁滨逊对上帝的祈祷,或者说与上帝的对话,从中主要体现出的就是对上帝的感恩,或是对天意(机遇)的感恩。我愿把我的这部译作献给我在天堂的母亲,让她知道她的儿子没有忘记她,会永远对她感恩。告诉她,她的儿子会更加勤奋地工作,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报答读者。 王晋华 于中北大学外语系 2015年8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 鲁滨逊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凭借从一个文明社会中抢救出的少许东西,重新开始建立这个文明社会。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不因此而失去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