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易行难王阳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富杰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四五月间,王阳明由南京太仆寺少卿转任南京鸿胪寺卿。在南京的官员当中,除了兵部尚书等个别官员有重要任务外,其他绝大部分机构和官员都是无所事事的。他在南京的生活与滁州并无二致,除了游山玩水,就是聚集一群文友书生讲经论道。江苏的学子听说他在南京讲学,纷纷前来听讲。很快,他又在南京掀起了讲学高潮。南京御史杨典觉得他不像是鸿胪寺卿,更像国子监祭酒,于是上书朝廷,请求让他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朝廷原本就不认可他的学说,只是为了阻止他在北京讲学,才将他调到南京的,怎么可能让他到官方的最高学府讲学呢?便没有同意杨典的建议。

到了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王阳明担任正四品官员已经满三年了,按照当时“三年一升迁”的惯例,他应该升迁了,但却迟迟不见升迁的迹象。当时还有一个规定,北京和南京的四品及以上官员每隔六年要接受一次考察。这种考察被称为“大计”,始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起初只针对五品及以下的“两京”官员,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开始改为针对所有“两京”官员。考察形式是官员自陈,向吏部述职,之后吏部再会同都察院对自陈内容进行核查,如果有隐瞒或造假,再交由言官弹劾,被弹劾的官员就不能再当官了,必须申请退休。

这一年正逢“大计年”,王阳明见升迁无望,决定以退为进,在自陈报告中提出退休申请,以引起朝廷的注意。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当时的惯例,几乎每一位自陈的官员都会申请退休,原因有二:如果被核查发现有隐瞒和造假,自己已经主动提出退休,也不至于尴尬和被动;如果政绩突出,朝廷又无意升迁重用,主动提出退休申请,能引起朝廷的注意,还可能“要挟”朝廷,从而得到升迁机会。他的目的自然是以后者为主。然而,朝廷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既不升迁他,也不允许他退休。既然如此,他只能继续在南京鸿胪寺“闲着”。

整整一年以后,他的命运迎来转机,官运开始亨通。这一年的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极力举荐之下,朝廷任命他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这次任命对于他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后世的评论家认为,龙场悟道造就了哲学家王阳明,而这次任命则造就了军事家王阳明,两个王阳明互相结合,才有了堪称旷世奇才的王阳明。

巡抚又称为“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巡抚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当时只是中央政府临时派往地方的职务,还没有被列入正式官制序列。明代第一次出现巡抚

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当时,朱元璋临时派遣懿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永乐十

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创立巡抚制度,陆续向各省派出二十六位巡抚。九年后的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始在各省常设巡抚。明朝设置巡抚的初衷,是为了督办税粮、整治河道、抚慰流民和整饬边务,后期更偏重于军事目的。明代的巡抚虽然不是正式的地方军政首长,但因为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权力,因此在实际上掌控着地方的军政大权。巡抚通常都要在都察院挂职,资格较高的巡抚挂职正二品的都察院都御史,其次挂职正三品的副都御史,最次挂职正四品的佥都御史。王阳明在担任巡抚之前,是正四品的鸿胪寺卿,资历较浅,因此只能挂职佥都御史。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巡抚,在权力、地位和影响力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南、赣指的是江西的南安和赣州。南安和赣州全都位于江西南部,归江西布政使司管辖。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地区的山贼活动日益猖獗,为了镇压这些山贼,朝廷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正式设立南赣巡抚,管辖上述四省的交界地区。后来,南赣巡抚管辖区域多有变更,除了一直管辖江西的南安和赣州外,有时还管辖福建的汀州和漳州,湖南的郴州,广东的韶州、潮州、南雄等地。作为赣南及周边地区最高级别的地方军政大员,南赣巡抚最重要的职责是消灭四省交界山区的山贼。他的职责又不仅仅是执掌军务,还要消灭当地的为盗风气,维持统治秩序。

王阳明的“伯乐”王琼,是明朝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大重臣”。自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考中进士,直至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病逝,王琼从工部主事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的尚书,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位皇帝。尤其是在正德后期,由于显赫的功绩,在五年之内连进少保、少傅、少师“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三辅”,创造了历史。王琼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治理运河,第二是总治西北边防,第三就是坚持重用王阳明,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当时的大明王朝,正处在自开国以来内忧最严重的时期。朱厚照早年对刘瑾等宦官的重用,导致了宦官专权败坏朝纲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自朱厚照继位以来,四川、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各地起义频发的大背景下,“地大山深,疆域绣错”的江西赣南地区也爆发了动乱,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占山为王,对抗官府,官兵的镇压屡屡失败,时任南赣巡抚的文森无计可施,只得称病退休。消息传到朝廷,朱厚照问计于王琼,王琼便就近取材,推荐了正在南京的王阳明。王阳明没有带兵经验,但是王琼早就听说了他少年时独闯居庸关、研读兵书的事迹,再加上明代多有文官带兵打仗的先例,王琼愿意“赌”一把,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一定能“赌”赢。他与王阳明没有私交,从未见过面,但他相信王阳明的才能,坚持任人唯贤,以贤取人,力排众议,举荐了王阳明。

对于王阳明而言,这是他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最好机会。考中进士以后,他被派往工部“观政”,没有被留在翰林院,就意味着失去了像父亲王华那样的晋升通道,只能转而追求另一条晋升途径。这条途径便是先担任独当一方的地方巡抚,进而升任“上三部”的尚书,最终达到进入内阁的目标。如今被任命为巡抚,让他看到了进入内阁的希望,觉得自己辉煌的仕途生涯就要开始了。

P152-155

目录

第一章 早年时光

第二章 “圣人”初长成

第三章 初入仕途

第四章 龙场悟道

第五章 上任庐陵

第六章 滁州讲学

第七章 首立军功

第八章 治理南赣

第九章 平定宁王之乱

第十章 风波再起

第十一章 暂别官场

第十二章 后的辉煌

序言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本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他不仅精通儒学、佛学和道学,还能带兵打仗,在“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文治”上,他于明朝中期创立“王阳明学派”,风靡一时,死后被追赠“文成”的谥号;在“武功”上,他先后平定漳南山贼之乱、赣南山贼之乱、宁王朱宸濠叛乱和广西少数民族叛乱,战功显赫,死后追赠“新建侯”的爵位。史书评价他“有明三百余年江山,以文臣治军者,无出守仁之右。上马为将,下马为师,文能安邦定纬,武能保家卫国”。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权宦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在贵州期间,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思想发生质的转变,由“学者”成为“大师”。之后,他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之说,逐步创立自己的学术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在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方法上强调简单直接。他虽然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却并非单纯地继承,而是有所创新,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最终创立自己的学派。

王阳明生活的年代距今已近五百年,他的赫赫战功已经尘封于历史,但他的思想历久弥新,依然焕发光芒。在世时,他“立德”、“立言”、“立功”,叱咤风云;去世后,他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儒学的创立者孔子、儒学的集大成者孟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齐名,冠绝古今。在当代社会,王阳明的思想不仅闻名于中国,还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深得推崇。

本书以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着重介绍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影响他人生走向的大事、要事,全景呈现他传奇的一生,全面描画他真实而耀眼的形象。其间穿插介绍他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文学成就,力求客观描述他的思想世界,对他的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做一番梳理与还原。

内容推荐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阳明”称之。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富杰编著的这本《知易行难王阳明》记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塑造了王阳明这位集崇高品性与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圣贤形象。

编辑推荐

富杰编著的这本《知易行难王阳明》以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着重介绍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影响他人生走向的大事、要事,全景呈现他传奇的一生,全面描画他真实而耀眼的形象。其间穿插介绍他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文学成就,力求客观描述他的思想世界,对他的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做一番梳理与还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