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程履绎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卓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胡卓然著的《程履绎传》是其中之一。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包括《李得钊传》《骆何民传》《许金元传》《蒋云传》《张应春传》《陈履真传》《刘重民传》《程履绎传》八本,丛书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写党史人物传记的手法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八位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再现了雨花台烈士光辉的革命的一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精神。胡卓然著的《程履绎传》是其中之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早期经历

 家乡和家世

 初次和南京结缘

 离乡内迁

第二章 烽烟里的升学路

 在大后方求学

 升学的愿望

 考取国立中央大学

第三章 从重庆到南京

 入读中央大学

 初到南京

 阅读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

第四章 投入斗争

 最后一班轮船

 追求“真和平”的洪流

 参加“四一”游行

第五章 长眠于南京

 血洒总统府

 壮烈牺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早期经历

老屋湾村坐落于一处缓坡的弯曲环抱处。村前有块一览无余的平原,村口还有一处小水塘。因为是家族的“始居村”,村子里居住着一个世代农耕的大家族。程履绎的爷爷程德迥和奶奶李氏,都是出生于1875年。他们24岁时生下大女儿程淑庄,30岁时才生下了程履绎的父亲程镇藩。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程镇藩结婚较早,娶了比自己大六岁的陈略思,开始自立门户的生活。1922年,程镇藩17岁时,他们的长子程履绎于当年9月3日出生了。

程氏家族的祖辈从清朝时期开垦田地,逐步积累下了家业。程德迥这一辈的老人盖起了多间瓦房。但是到了程镇藩这一辈,随着反动派残酷压榨下应城农村经济凋敝,几个堂兄弟成家时,仅仅可以在先人的大瓦房旁边用泥土夯成土坯房。

家里几个后辈的房前共用一片作晒场的小空地。晒粮食的时候,几家轮换着晒。穿过晒场进人大门后,是共用的厨房和养牛的牛棚。向前继续走,再穿过一个天井后,两边都是房子。其中一边是放粮食的粮仓,另一边即是各家分别居住的厢房。

程履绎就是出生于家族祖屋附近新建的土坯房里。他的童年,最初就在这个小村庄里度过。程履绎的家庭充满了和睦欢乐的气氛,多年后程履绎回忆起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用了“融融和乐”四个字来概括,这蕴含了一个幸福家庭最美好的回忆。程履绎对于父母个性的回忆是“仁慈,任直觉”,对父母日常生活的回忆则是“日常生活勤俭”,①这些回忆从不同角度勾勒出程履绎心里父母的美好形象。

亲戚们住得很近,平常可以多走动,彼此之间有急事也随时可以帮忙。而亲戚家的孩子们,也成为了程履绎小时候的玩伴。程履绎和这些伙伴们交情很好,后来随父亲到县城居住后,他还和幼时一些伙伴有往来,过年回到老家时继续一起玩耍。②

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但程德迥作为乡间较为开明的老人,在儿子程镇藩结婚成家以后仍供程镇藩读书,让他接受了中等教育。

学成之后,程镇藩成为当地一位思想进步的教育工作者,曾先后数年在应城县教育局③担任股员,并且多次从事教师工作。④

程履绎的父亲程镇藩从事教育工作的时期,应城县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辛亥革命失败后,统治阶级腐朽反动的政策、混战不断的时局,让中国各地哀鸿遍野。应城这片有过古老文明并且物产丰富的土地,在程履绎出生和成长的这个时代,也一直处在社会秩序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里。

国民党的应城县政府,在其《县政报告》里面也不得不承认“本县农民生活情形,极其困难”。全县农民之中没有自己的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比例竟多达六成。而县域南部农民虽然种田之余还“以渔樵为副业”,但他们仍连一日三餐也确保不了,“工作时日食三餐,休息时只吃两餐”。

而应城县一旦遇到灾年,“人民均感疾苦”。洪灾和旱灾是应城常年遇到的灾害。应城县境内的河流“因应城县河窄小而弯曲过甚,接受安陆京山等处之水而注之襄河,每遇山洪暴发,消泄不及,常泛滥为灾,无法可以预防”;“汉川应城间之汈汊湖及府河口,接受襄河之水,倒灌而入内部为灾”。而应城境内大部分地区不处于滨湖地带,每逢夏季又多会遭遇旱灾:“本县除第三区所属滨湖之堤垸不畏旱灾外,其余各区,因地势较高,且乏湖沼,每遇七八月之间旱即成。”应城的老百姓只有年复一年在洪灾和旱灾之中备受煎熬,甚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为当地带来滚滚财源的石膏业和盐业,被极少数资本家和封建矿主把持,并且仍普遍存在封建把头制度,“为一班工头所把持,俗称掌捍锤,有大工头、二工头、三工头等名称,形成阶级制度,待遇极不平等”。

石膏业和盐业带来的财富,通过残酷剥削被积聚到少数峒商手里,让应城并不像周边各县一样主要是地主对贫苦农民的压迫,应城县境内同时存在资本家和封建矿主对于矿工的压迫。

社会的黑暗导致了文教事业的落后。到了20世纪30年代,应城县“裹小脚”女性比例仍为约百分之四十,“乡村幼女,仍有缠足者”,这是民众思想愚昧的表现。而教育更是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

1934年7月湖北省民政厅编纂的《湖北县政概况》对应城县教育情况的统计显示:“就全县论,识字人数,尚不及百分之五”,“全县学龄儿童三万八千余人,在校学生总数不足三千名”。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落后,“社会教育,设施甚差”,民众教育馆“于社会教育无甚效果”。为攒教育经费而积累农作物的应城县“社田”,当时记录竞也“日久渐形废弛”。P5-7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程履绎传》是其中之一。

牺牲于1949年“四一”惨案里的程履绎是牺牲时间离中国革命胜利最近的雨花台烈士之一。他的墓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知名烈士墓区,每年受到千千万万前往雨花台祭扫的各界人士的共同瞻仰。然而,因为当年牺牲时烈士还是一名大学生,他留下的第一手资料此前极为罕见。迄今60多年里,甚至没有详细涵盖程履绎烈士较早期生平的短篇小传的问世,对于他的记述,都是主要着眼于“四一”惨案的经历。烈士短暂一生里大部分经历此前都是近乎空白。对于《程履绎传》的写作而言,如何通过查询历史档案和寻访知情人,进一步更充分、更完整收集烈士生平资料,是完成任务的当务之急。

2017年初笔者有幸承担《程履绎传》写作任务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高度重视。闫文献主任、曹建国副主任对写作任务的关心和支持,是本书可以如期顺利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通过史料还原烈士光辉的一生,利用史实追溯烈士的思想基础,笔者依据单位领导的工作部署,先后奔赴北京、上海、武汉、应城、重庆等多地,通过档案部门查询历史档案和历史书籍,又实地走访烈士人生经历里至关重要的地方,如湖北宜昌、巴东,重庆彭水、南川。同时,访问了烈士的妹妹程凭余、烈士的儿子程常青,以及烈士读大学时的同班同学。终于不负使命,首次发现了一大批与烈士生平有关的记录,从而完整还原了烈士从小到大,直至壮烈牺牲的人生经历,而且对于一些资料里的不同记录进行了考证和辨误。

笔者期望本书记述的烈士事迹,可以向烈士的英魂致敬!同时期望本书叙述的烈士成长经历,可以让今天的年轻人走近当年革命年代的岁月,了解像烈士这样的大学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为革命献身的道路的,从而激励新时代青年们坚定理想信念,继承烈士遗志,书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青春篇章。

由于写作水平有限,又囿于资料搜集条件所限,书中瑕疵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