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社会和礼仪/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科大卫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明清中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高度关注。传统的历史学,强调朝廷自上而下的管治能力。科大卫却关注地方社会上的各种势力和人群,看他们如何在关键历史时刻,利用物质的和符号的手段,挤进一个逐渐成形的政治制度,并安身立命于其中。科大卫是自下而上来考察国家缔造这个过程的,他告诉我们,在民间宗教仪式、宗族源流传说、社区节诞、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中,有关朝廷的譬喻,如何与地方想象互动、上下渗透,并且循环贯穿各地社会传统的建构。几百年间,以上这些过程产生出有关权力、权威、文化认同的观念与制度,这些观念与制度既多元,又一统。《明清社会和礼仪》一书是历史人类学的典范,深具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科大卫著的这本《明清社会和礼仪》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祗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目录

从礼仪到国家

 宗族程式:16世纪的礼仪革命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国家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

“礼仪革命”在中国各地的渗透程度

民间社会、礼仪一体

从社会史出发

 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史:影响与前景

 19世纪的天地会:一个解释

独立的组织

半文盲环境中的文字

反叛的传统

19世纪的演化

正统与异端的分歧

从祖宗到皇帝

 中国皇帝的非正式帝国:明代宗教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教信徒的正统

地域祭祀的整合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广泛含义

 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

 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

香港新界的传说和礼仪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演变

结语:乡村与国家

从明代到民国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谱的政治议程

识字文化的群体资格

族谱是协约文书

内化了的宗族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记录

结语

 佛山何以成镇?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身份的演变

对佛山的两种看法

忠与义

镇的治理:铺与图

社会分界:佛山的新来者

异议者:八图与士绅

结语:佛山如何成镇

 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宗族的语言

明朝的文化转型:两个例子

宗族壮大与经济发展

结语

 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

组织结构

乡政府的工作

仲裁:乡之于乡民

土地管理

乡村关系

政治与接受

战后的结局

结语:宗族社会主义、控制以及文化转变

从华南到华北

 告别华南研究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

市集与地域社群:华南的例子

士人的权力

江南的乡镇管治

一些评论

礼仪领袖

 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

地点

建社

确定世系

结语

 动乱、官府与地方社会:读《新开潞安府治记碑》

“青羊山之乱”

建立地方社会

潞安府与藩府的关系

结论

从身份到礼仪

 明中叶的“猖乱”及其对“猖族”的影响

“猩乱”

政治斗争

谁是“猩民”?

 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家庙、祠堂与嘉靖年间的礼仪改革

宋明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庙式祠堂的演变

结论

 现代中国的国家与礼仪:评“民间社会”论争

引言

“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演化

社会规范与礼仪规范,孰轻孰重?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后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8:54